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叶圣陶先生在语文教学方法论中指出:“要强调预习,预习是自求了解的重要步骤。”预习就是学生在教师上新课前的自主的自学活动过程,预习是语文学习过程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而有的学生认为,“新课,反正老师要讲的,预习纯粹是浪费时间,”持这一观点的学生不在少数。有人曾对初中生作过调查,结果显示,预习是最容易被忽视的学习环节,只有不到15%的学生能自觉地、认真地进行课前的预习。
预习 习惯 策略
【中图分类号】H319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3-8005(2013)02-0095-02
1语文预习习惯培养的重要性
(1)预习能扫清听课障碍。预习首先能使学生扫清文字障碍,熟悉课文内容。对哪些地方理解不了、哪些地方把握不准也心中有数。这样,有了充分的准备,听课就明确了方向,学起来也就比较自信轻松了。
(2)预习提高自学能力。初中学生的语文预习应该是在教师指导下有目的的语文自学活动,让学生主动思考,逐步养成语文预习的习惯,对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会有很大帮助。因为预习一般是一种独立自主的学习活动,自己读书、查阅资料、记疑点、识记积累、联想想象、分析解决问题。
(3)预习提高听课效率。学生在预习过程中可以根据经验,选择教材中的信息,进行加工处理,重组认知结构,获得新的经验和感受,或发现疑惑。而这些感受或疑惑可能就是课文中的重点、难点。通过预习,对学习的重点、难点心中有数,上课时就能集中注意力,抓住重点、难点,才能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在这样有效预习状态下去听课,效率自然就会提高。
(4)预习能促进学生思维。叶圣陶先生在《论国文精读指导下不只是逐句讲解》中提出:“学生在预习的阶段,固然不能弄得完全頭头是道,最要紧的还在让他们自己动天君。他们动了天君,得到理解,当讨论的时候,见到自己的理解与讨论结果正相吻合,便有独创成功的快感;或者见到自己的理解与讨论结果不甚相合,就作比量短长的思索。”引导语文预习的目的是让学生能自己主动去探索文本内涵,深入思考,也就是动天君,从而提高思维水平。
2良好语文预习习惯的培养策略
在以往的教学中,我曾发现,每次布置的预习作业如同虚设。有的学生把读一遍课文当作是预习,有的只思考课后练习就算预习,甚至给文章编一下段落序号也想蒙混过关。如此的预习,效果可想而知。那么,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呢?
(1)要不断激发学生预习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常规的预习模式操作固然重要,但也要灵活对待,适当变化,以激发学生语文预习的兴趣。可以通过开展活动来促进学生认真预习:如开展“让我考考你”分组预习对抗赛,开展“我们都来考老师”预习提问竞赛等活动。
(2)要有明确的预习方法指导。教师要教给学生一些基本的预习方法,以提高预习效率。比如指导学生在课本的字里行间圈、点、批、注,做好预习笔记。对于文章中关键性的字词、蕴含深刻的语句、疑难问题等,随时作出不同的记号;对于那些在阅读中闪现出的思想火花,要及时捕捉,记录在案。为方便引导学生认真预习,我围绕学习目标精心编写导学稿,内容包括学习目标、字词落实、课文熟读、问题探秘、质疑问难等方面。导学稿的编写,可以根据文体等变化而改变内容,可以由刚开始的教师负责编写逐渐发展为由学生学习小组在教师指导下编写。
(3)要引导学生加强合作和同伴互助。预习可以是个体行为,也可以是群体行为。新课标的基本理念是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语文预习作为学生语文学习的有机组成部分,也应引导学生加强合作,培养同伴互助意识。上文说到在老师指导下学生分小组编写导学稿的工作就需要小组成员紧密合作、互相探讨,才能有质有量地完成。而在预习时,如果谁碰到问题,经过小组讨论,可能就在讨论中碰撞出了思维的火花;或者组里无法解决,就把疑难问题交给老师,这样既方便了老师了解学生的预习情况,又便于老师对症下药开展课堂教学。
(4)要重视对学生预习的评价和反馈。评价和反馈的形式最好能多种多样。如可以适时地组织学生相互切磋,开展讨论。学生带着问题认真探究,必会有所发现,有所困惑,他们希望有机会发表意见,交流看法,得到老师或同学的认可。因此,学生对在切实预习以后开展的讨论,积极性都很高。讨论过程中,教师适时的肯定或引导,都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或者,在反馈基础上,教师经常提些学生在预习中发现的问题,并适时予以肯定,也可使得学生听课注意力集中,积极性更高。这些做法,都能很好地呵护学生预习思考的热情。
3预习过程中学生提问能力的培养策略
朱熹曾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在学生语文预习过程中,教师对于学生提问能力的培养也是很重要的。
(1)从模仿开始,教会学生提问。人们学习任何技术一般都是从模仿开始的,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也可以先从模仿开始。首先,学生预习时可以模仿课后练习中的问题。课后的“研讨与练习”是最好的例子,学生研究了“研讨与练习”中的问题必然会有所触动,有所启发,然后就有可能提出一些独到的问题。另外,教师还可以提醒学生,模仿试卷中的题目或者老师平时上课设置的问题来提问。
(2)结合背景、作者以及我们自己的生活体验去尝试提问。结合文章背景、作者生平以及学生自己的生活经历、人生体验去体会作品蕴含的思想感情和人生哲理,激发自己独特的阅读感受,才能更好的理解文本,或者发现文本中深层次的问题。
(3)用分析对比的方法去尝试提问。学习知识要注重迁移运用,就是引导学生把过去掌握的提问方法应用到新的课文学习过程中,特别是在一个单元里,可以让学生在基本理解单元课文内容之后, 根据教师授给的方法和各篇课文的内在特点, 开展比较, 找出规律,提出疑难,实现自我学习的横向迁移。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在一篇文章里进行前后比较,以便从中发现矛盾、提出问题。
总之,预习是教师在讲授前的准备性学习,是学习中的“超前思考”,是整个教学活动的前奏曲,是培养自学能力的良好途径。学生的预习需要教师的引导,需要教师为他们创造良好的氛围。教师恰当运用策略,对调动学生参与学习,培养学生的自学精神,养成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是尤为必要和迫切的。
预习 习惯 策略
【中图分类号】H319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3-8005(2013)02-0095-02
1语文预习习惯培养的重要性
(1)预习能扫清听课障碍。预习首先能使学生扫清文字障碍,熟悉课文内容。对哪些地方理解不了、哪些地方把握不准也心中有数。这样,有了充分的准备,听课就明确了方向,学起来也就比较自信轻松了。
(2)预习提高自学能力。初中学生的语文预习应该是在教师指导下有目的的语文自学活动,让学生主动思考,逐步养成语文预习的习惯,对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会有很大帮助。因为预习一般是一种独立自主的学习活动,自己读书、查阅资料、记疑点、识记积累、联想想象、分析解决问题。
(3)预习提高听课效率。学生在预习过程中可以根据经验,选择教材中的信息,进行加工处理,重组认知结构,获得新的经验和感受,或发现疑惑。而这些感受或疑惑可能就是课文中的重点、难点。通过预习,对学习的重点、难点心中有数,上课时就能集中注意力,抓住重点、难点,才能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在这样有效预习状态下去听课,效率自然就会提高。
(4)预习能促进学生思维。叶圣陶先生在《论国文精读指导下不只是逐句讲解》中提出:“学生在预习的阶段,固然不能弄得完全頭头是道,最要紧的还在让他们自己动天君。他们动了天君,得到理解,当讨论的时候,见到自己的理解与讨论结果正相吻合,便有独创成功的快感;或者见到自己的理解与讨论结果不甚相合,就作比量短长的思索。”引导语文预习的目的是让学生能自己主动去探索文本内涵,深入思考,也就是动天君,从而提高思维水平。
2良好语文预习习惯的培养策略
在以往的教学中,我曾发现,每次布置的预习作业如同虚设。有的学生把读一遍课文当作是预习,有的只思考课后练习就算预习,甚至给文章编一下段落序号也想蒙混过关。如此的预习,效果可想而知。那么,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呢?
(1)要不断激发学生预习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常规的预习模式操作固然重要,但也要灵活对待,适当变化,以激发学生语文预习的兴趣。可以通过开展活动来促进学生认真预习:如开展“让我考考你”分组预习对抗赛,开展“我们都来考老师”预习提问竞赛等活动。
(2)要有明确的预习方法指导。教师要教给学生一些基本的预习方法,以提高预习效率。比如指导学生在课本的字里行间圈、点、批、注,做好预习笔记。对于文章中关键性的字词、蕴含深刻的语句、疑难问题等,随时作出不同的记号;对于那些在阅读中闪现出的思想火花,要及时捕捉,记录在案。为方便引导学生认真预习,我围绕学习目标精心编写导学稿,内容包括学习目标、字词落实、课文熟读、问题探秘、质疑问难等方面。导学稿的编写,可以根据文体等变化而改变内容,可以由刚开始的教师负责编写逐渐发展为由学生学习小组在教师指导下编写。
(3)要引导学生加强合作和同伴互助。预习可以是个体行为,也可以是群体行为。新课标的基本理念是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语文预习作为学生语文学习的有机组成部分,也应引导学生加强合作,培养同伴互助意识。上文说到在老师指导下学生分小组编写导学稿的工作就需要小组成员紧密合作、互相探讨,才能有质有量地完成。而在预习时,如果谁碰到问题,经过小组讨论,可能就在讨论中碰撞出了思维的火花;或者组里无法解决,就把疑难问题交给老师,这样既方便了老师了解学生的预习情况,又便于老师对症下药开展课堂教学。
(4)要重视对学生预习的评价和反馈。评价和反馈的形式最好能多种多样。如可以适时地组织学生相互切磋,开展讨论。学生带着问题认真探究,必会有所发现,有所困惑,他们希望有机会发表意见,交流看法,得到老师或同学的认可。因此,学生对在切实预习以后开展的讨论,积极性都很高。讨论过程中,教师适时的肯定或引导,都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或者,在反馈基础上,教师经常提些学生在预习中发现的问题,并适时予以肯定,也可使得学生听课注意力集中,积极性更高。这些做法,都能很好地呵护学生预习思考的热情。
3预习过程中学生提问能力的培养策略
朱熹曾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在学生语文预习过程中,教师对于学生提问能力的培养也是很重要的。
(1)从模仿开始,教会学生提问。人们学习任何技术一般都是从模仿开始的,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也可以先从模仿开始。首先,学生预习时可以模仿课后练习中的问题。课后的“研讨与练习”是最好的例子,学生研究了“研讨与练习”中的问题必然会有所触动,有所启发,然后就有可能提出一些独到的问题。另外,教师还可以提醒学生,模仿试卷中的题目或者老师平时上课设置的问题来提问。
(2)结合背景、作者以及我们自己的生活体验去尝试提问。结合文章背景、作者生平以及学生自己的生活经历、人生体验去体会作品蕴含的思想感情和人生哲理,激发自己独特的阅读感受,才能更好的理解文本,或者发现文本中深层次的问题。
(3)用分析对比的方法去尝试提问。学习知识要注重迁移运用,就是引导学生把过去掌握的提问方法应用到新的课文学习过程中,特别是在一个单元里,可以让学生在基本理解单元课文内容之后, 根据教师授给的方法和各篇课文的内在特点, 开展比较, 找出规律,提出疑难,实现自我学习的横向迁移。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在一篇文章里进行前后比较,以便从中发现矛盾、提出问题。
总之,预习是教师在讲授前的准备性学习,是学习中的“超前思考”,是整个教学活动的前奏曲,是培养自学能力的良好途径。学生的预习需要教师的引导,需要教师为他们创造良好的氛围。教师恰当运用策略,对调动学生参与学习,培养学生的自学精神,养成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是尤为必要和迫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