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新能源汽车提供补贴或减少购置税是不明智之举,是不明白汽车节能减排道理的结果。
今年,关于新能源汽车的话题很热。有人认为,新能源汽车在中国卖不动,主要是因为政府没有给消费者提供补贴和税收优惠。对此,我的看法是,给新能源车税收优惠不可行。这种做法从舆论上来说没有问题,但现实生活中很难说得过去,也行不通。
补贴政策有失社会公允
在汽车消费文化中,我国存在喜好大车的现象,但另一方面也存在价格敏感的特征。尽管舆论大力宣传能源危机,但受欢迎的却是中高级车和SUV车型。道理很简单,中国的老百姓要面子,只要有能力购买中级车,他就不会买低级的。
中国汽车消费有不同群体,不同层次的人买的车不一样。由于人民生活的总体水平在不断提高,这就导致中级车的消费比较旺,同时,又有部分人的生活水平提高到了能买低级车的程度。这其实代表中国消费者真正的需求。对于消费者来说,节能减排和他们没有什么关系,他们关心的是合不合算。
事实上,相对那些挤公交车的、骑自行车的和走路的人来说,能买得起车的人在中国起码算中产阶级或者以上,穷人根本开不起车。所以,从公平的角度说,国家补贴应该是拿给最贫困、最弱势的人群,这在任何国家都是一样。如果政府将钱补贴给买车族,那骑自行车的人岂不是可以说:“我更节能减排,应该补贴给我们。”在中国,以自行车为交通工具的人还有不少。
其实,这是一对矛盾。如果一定要引导消费,能做的最多就是对不节能减排的车征收消费税或者能源税,这样不仅能增加财政收入,还能补贴给更穷的人。
执行的细节关系重大
我国在新能源汽车的商业化进程中,技术、市场、价格、资金、利润、配套设施等方面均存在难题,其中最主要的是技术瓶颈。目前离产业化最近和对配套要求最低的是混合动力技术,但其至今仍徘徊在主流技术之外,纯电动车存在着电池重量会降低汽车效率、电池寿命有限、制造成本高等诸多问题,燃料电池技术的成本较之其他两项技术更高。要克服这一问题,我国政府需要充分调动企业技术研发的积极性。
在现实的巨大压力和未来市场空间的巨大诱惑下,政府、汽车生产商、石油厂商、研究机构、社会团体等纷纷介入其中,彼此之间势必会产生利益博弈。
事实上,针对新能源汽车的补贴竞争已经卷入了每一家公司和每一个已经或希望拥有一个可行的、可发展的汽车工业的政府。问题是,怎么补贴?所谓“失之毫厘,谬之千里”,比起大政策的出台,执行的细节才真正关系重大。
例如像丰田PRIUS普锐斯,这些车比其他的同级车贵10万块,怎么补贴?如果没有补贴,仅仅从节油上来算,得节多少油才能相当?
按照现在的油价,10万块钱可以买1.5万升油。按照百公里8升油耗计算,1.5万升油可以走将近20万公里。事实上,相当一部分车走不到20万公里就要报废。算下来,节下的油够汽车跑一辈子。
平衡点是,3年之内节省的油能把一次性消费的钱抵扣掉,这才有经济意义。比如买车多花1万块钱,3年内节油也是1万块钱,这个时候,再配合一点宣传,估计新能源汽车就算是没有补贴,消费者也愿意买。
不过,当前新能源汽车不可能做到这个程度,除非油价涨得很贵。如何平衡?不妨举例算个小账。假如购买一辆PRIUS普锐斯,比购买其他同级车所多花的10万元要是真想靠节油省下来,差不多一升油要50块钱。不过,油价要涨到50元1升,还有人开车吗?这实在是难以想象的。
另外一点值得注意的是,如果直接补贴给消费者,这部分钱就直接进了合资企业或者是外方的腰包,因为补贴给了强势群体,不仅造成补贴的不公平,而且基本上补贴给了国外汽车制造商。
退一步说,就算是补贴给了国内企业,也不可能长久。事实上,企业也知道,国家不可能长远补贴。中国现在一年生产汽车1200万辆,轿车估计占一半,就算补贴一半也要600亿,而且这点补贴分摊到每辆车上也才1万块,管什么用呢?
要使补贴真能发挥作用,从理论上说,降低成本可以使各方都能够接受,但现在汽车的生产成本降低的空间并不大。对新能源汽车来说,用的是电机,再加上电池这一块,价格必然提高。现在很多汽车厂之所以在开发新能源汽车上没有积极性,是因为他们都会算账。一些號称做新能源汽车的项目,都是嘴上喊喊,向国家要钱。至于拿到钱以后怎么样,那就是自己的事了。国外新能源汽车其实也是叫出来的,一年几十万辆的产量,怎么能跟几千万辆的传统汽车相比?
节能减排不一定靠新能源车
节能减排是多方面的,不能只从汽车一个角度入手。从发动机来说,中国产的汽车与国外相比,在输出同样能量的同时,可能要多耗油10%-20%。从节能的角度分析,只要把发动机的设计稍微改进一些,一下就能节能10%-20%,并不增加多少成本,为什么不去做呢?
另一方面,现在自动变速箱汽车越来越多,只要采用AMG的,比起AT自动变速箱就可以节能20%-25%。这个事情不需要多花一分钱,相反,AMG比AT在价格上还能省20%-30%的,国家为什么也不去推广?
说到汽车排量,在同等能耗下,把排量减下来,也并不一定节能。现在,国家推出新政策,为1.6升以下排量减少购置税,这是不明智之举,是不明白汽车如何节能减排道理的结果。同样一辆车,大小尺寸重量一样,只靠减少发动机排量,是不能节能的。这些问题不仅消费者不知道,宣传层面也没有得到重视。
有一种观点认为,排量小一定能省油,那是因为排量小的车尺寸也小、重量也轻造成的。同样一辆汽车,装配一个2升的发动机和一个1.6升的发动机,如果这两个发动机的性能相当,实际上油耗是差不多的。
影响汽车油耗有行驶阻力、传动效力和燃油消耗率三个因素,三个影响因素没有一个和排量有关。我们的政策在制定的时候,将排量作为节能减排的主要标准,说明政策制定者不明白这里的技术问题。
值得一提的是,中国带T字型的汽车开始多起来,这就是在钻政策的空子。例如,国家政府采购要求某一个级别的干部只能坐2升排量的车,那就弄个2.0T的,2.0T就相当于3升排量。可笑的是,现在很多人还把带T字的当成节能减排汽车。当然,对厂家来说,带T的比不带T的要贵很多。反正老百姓不懂,政府也爱听,厂家也就乐意去做。
清华大学汽车工程开发研究院副院长
今年,关于新能源汽车的话题很热。有人认为,新能源汽车在中国卖不动,主要是因为政府没有给消费者提供补贴和税收优惠。对此,我的看法是,给新能源车税收优惠不可行。这种做法从舆论上来说没有问题,但现实生活中很难说得过去,也行不通。
补贴政策有失社会公允
在汽车消费文化中,我国存在喜好大车的现象,但另一方面也存在价格敏感的特征。尽管舆论大力宣传能源危机,但受欢迎的却是中高级车和SUV车型。道理很简单,中国的老百姓要面子,只要有能力购买中级车,他就不会买低级的。
中国汽车消费有不同群体,不同层次的人买的车不一样。由于人民生活的总体水平在不断提高,这就导致中级车的消费比较旺,同时,又有部分人的生活水平提高到了能买低级车的程度。这其实代表中国消费者真正的需求。对于消费者来说,节能减排和他们没有什么关系,他们关心的是合不合算。
事实上,相对那些挤公交车的、骑自行车的和走路的人来说,能买得起车的人在中国起码算中产阶级或者以上,穷人根本开不起车。所以,从公平的角度说,国家补贴应该是拿给最贫困、最弱势的人群,这在任何国家都是一样。如果政府将钱补贴给买车族,那骑自行车的人岂不是可以说:“我更节能减排,应该补贴给我们。”在中国,以自行车为交通工具的人还有不少。
其实,这是一对矛盾。如果一定要引导消费,能做的最多就是对不节能减排的车征收消费税或者能源税,这样不仅能增加财政收入,还能补贴给更穷的人。
执行的细节关系重大
我国在新能源汽车的商业化进程中,技术、市场、价格、资金、利润、配套设施等方面均存在难题,其中最主要的是技术瓶颈。目前离产业化最近和对配套要求最低的是混合动力技术,但其至今仍徘徊在主流技术之外,纯电动车存在着电池重量会降低汽车效率、电池寿命有限、制造成本高等诸多问题,燃料电池技术的成本较之其他两项技术更高。要克服这一问题,我国政府需要充分调动企业技术研发的积极性。
在现实的巨大压力和未来市场空间的巨大诱惑下,政府、汽车生产商、石油厂商、研究机构、社会团体等纷纷介入其中,彼此之间势必会产生利益博弈。
事实上,针对新能源汽车的补贴竞争已经卷入了每一家公司和每一个已经或希望拥有一个可行的、可发展的汽车工业的政府。问题是,怎么补贴?所谓“失之毫厘,谬之千里”,比起大政策的出台,执行的细节才真正关系重大。
例如像丰田PRIUS普锐斯,这些车比其他的同级车贵10万块,怎么补贴?如果没有补贴,仅仅从节油上来算,得节多少油才能相当?
按照现在的油价,10万块钱可以买1.5万升油。按照百公里8升油耗计算,1.5万升油可以走将近20万公里。事实上,相当一部分车走不到20万公里就要报废。算下来,节下的油够汽车跑一辈子。
平衡点是,3年之内节省的油能把一次性消费的钱抵扣掉,这才有经济意义。比如买车多花1万块钱,3年内节油也是1万块钱,这个时候,再配合一点宣传,估计新能源汽车就算是没有补贴,消费者也愿意买。
不过,当前新能源汽车不可能做到这个程度,除非油价涨得很贵。如何平衡?不妨举例算个小账。假如购买一辆PRIUS普锐斯,比购买其他同级车所多花的10万元要是真想靠节油省下来,差不多一升油要50块钱。不过,油价要涨到50元1升,还有人开车吗?这实在是难以想象的。
另外一点值得注意的是,如果直接补贴给消费者,这部分钱就直接进了合资企业或者是外方的腰包,因为补贴给了强势群体,不仅造成补贴的不公平,而且基本上补贴给了国外汽车制造商。
退一步说,就算是补贴给了国内企业,也不可能长久。事实上,企业也知道,国家不可能长远补贴。中国现在一年生产汽车1200万辆,轿车估计占一半,就算补贴一半也要600亿,而且这点补贴分摊到每辆车上也才1万块,管什么用呢?
要使补贴真能发挥作用,从理论上说,降低成本可以使各方都能够接受,但现在汽车的生产成本降低的空间并不大。对新能源汽车来说,用的是电机,再加上电池这一块,价格必然提高。现在很多汽车厂之所以在开发新能源汽车上没有积极性,是因为他们都会算账。一些號称做新能源汽车的项目,都是嘴上喊喊,向国家要钱。至于拿到钱以后怎么样,那就是自己的事了。国外新能源汽车其实也是叫出来的,一年几十万辆的产量,怎么能跟几千万辆的传统汽车相比?
节能减排不一定靠新能源车
节能减排是多方面的,不能只从汽车一个角度入手。从发动机来说,中国产的汽车与国外相比,在输出同样能量的同时,可能要多耗油10%-20%。从节能的角度分析,只要把发动机的设计稍微改进一些,一下就能节能10%-20%,并不增加多少成本,为什么不去做呢?
另一方面,现在自动变速箱汽车越来越多,只要采用AMG的,比起AT自动变速箱就可以节能20%-25%。这个事情不需要多花一分钱,相反,AMG比AT在价格上还能省20%-30%的,国家为什么也不去推广?
说到汽车排量,在同等能耗下,把排量减下来,也并不一定节能。现在,国家推出新政策,为1.6升以下排量减少购置税,这是不明智之举,是不明白汽车如何节能减排道理的结果。同样一辆车,大小尺寸重量一样,只靠减少发动机排量,是不能节能的。这些问题不仅消费者不知道,宣传层面也没有得到重视。
有一种观点认为,排量小一定能省油,那是因为排量小的车尺寸也小、重量也轻造成的。同样一辆汽车,装配一个2升的发动机和一个1.6升的发动机,如果这两个发动机的性能相当,实际上油耗是差不多的。
影响汽车油耗有行驶阻力、传动效力和燃油消耗率三个因素,三个影响因素没有一个和排量有关。我们的政策在制定的时候,将排量作为节能减排的主要标准,说明政策制定者不明白这里的技术问题。
值得一提的是,中国带T字型的汽车开始多起来,这就是在钻政策的空子。例如,国家政府采购要求某一个级别的干部只能坐2升排量的车,那就弄个2.0T的,2.0T就相当于3升排量。可笑的是,现在很多人还把带T字的当成节能减排汽车。当然,对厂家来说,带T的比不带T的要贵很多。反正老百姓不懂,政府也爱听,厂家也就乐意去做。
清华大学汽车工程开发研究院副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