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涛里的童谣(短篇)

来源 :中国铁路文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angduohui12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搭运料的大卡车,一路颠簸到原始老林深处时,已经是后半夜。两耳松风浩荡,松涛排空,月色下却只能看见树丛和工棚子的模糊轮廓。
  在昏黄的灯光里,工棚里鼾声如吼。一溜木板铺上,几条杵到蚊帐外的胳膊和腿黑得像吹火棍,吓了我一跳。接待我的支部书记老龚伸手把胳膊腿塞进蚊帐时,“嗡”地惊飞起波澜壮阔的飞行物,弥漫在灯光里如雪屑,胳膊腿旋即回归成肉色。我这才察觉,老林深处的蚊子多,个儿大,撞在脸上有分量。
  龚书记把我带到一张空铺跟前,抱歉地拱手说:“8号铁路隧道口出了点事,队长催我快点赶过去,失陪了。公堆,客人有什么需要,你就随时听吩咐。”老龚说罢又是连连拱手,闪身消失在无底的黑暗里。
  我这才看见一个半大孩子站在面前,睡眼惺忪地看着我。孩子操着川音问:“要不要我带你去山溪里洗一把?”声音比蚊子声大不了多少。
  “深更半夜的,算了。”为躲避蚊子的轮番轰炸,我一头扎进蚊帐里。
  叫公堆的少年绕着我的铺转了一周,为我掖好蚊帐,以工地主人的口气关照道:“晚上要是起夜,就到工棚子后面,只管尿。”说罢友善地摆摆手,消失在另一间工棚里。
  在这荒凉的原始老林深处,怎么还有一个小不点?
  早晨醒来时,工棚子里已经空空荡荡,职工都接班去了。我来到林木荒荆接地连天的山脚下,回望那几间工棚子时,它们孤零零地被撂在大山洼里,像上帝的某种忘却。在我对面的山坡上,被切下一大片扇形的黄土,中间有一眼拱形水泥隧道口,上方楷书“5号隧道进口”。
  一大早我就陶醉在岭南林海的绿色新奇里。还发现少年也站在那边不远处,他已经换上食堂大厨穿的白大褂,目光和我一样锁定隧道口。从隧道口一个接一个走出来的职工,浑身被泥水糊得只有安全帽和四肢的轮廓,泥疙瘩般的口罩捂得只剩两只眼,一个个急火火扑向山脚下的一泓水潭,弓着腰,毫无顾忌地高翘两瓣屁股,含一口水“稀里哗啦”大声漱口,歪着头挖掘耳朵里的泥灰。一会儿向少年要牙刷,一会儿要刮脸刀,少年跑来跑去忙得像一只脱兔。
  洗罢了,每上岸一个人,少年就绕着他周身巡检一遍,边擦他们的后背,边老鼻子老眼数叨道:“瞧,耳朵后面还有灰,脊梁上的水也不擦干净,感冒了谁替你受罪?”
  汉子们有的逗趣般伸手捏捏少年的脸蛋,顺手接过少年手里的换洗衣服朝肩上一搭,就那么赤条条的,浪里浪荡地走向工棚子,嘴里亢奋地操着川音鼓噪着:“吃老酒喽。”
  走在前面的汉子第一个发现了我,一口川音问:“你是?”
  我忙说:“我是……”
  “哦,记者,”汉子幡然醒悟,“龚书记在电话里交代过,我是二班工班长,姓李,下个班你就可以跟我们进洞。”我骇然打量浑身赤条条的李班长,讶然问:“会不会来个山民……大姑娘?”
  老李茫然地看着我,似乎我问得太多余,拖长了声音感慨道:“哪里有啥子女娃哟,离山外太遥远,啥都见不到。”
  “吃老酒”有的是奔食堂,有的就在工棚子外面用三块石头支起一口铁锅,动手自己做菜。汉子们三三两两互相搭伙围住一口锅,烧的是林木枯枝。老李指着面前的铁锅说:“农业大包干在我们那才开始,川北农村还很穷,不少职工嫌食堂菜贵,为攒两个钱寄回家盖房子和供娃上学,只在食堂里打饭,吃自己随手做的菜凑合。”
  随手做菜的汉子们每个人都腌一块腊肉,挂在工棚子外面晒,此时会割下火柴盒大的一块腊肉,先撂在开水里煮。每个汉子都盯住自己的那块腊肉。水才烧开,少年就拎来一篮子洗干净的菜,朝锅边一撂,抬高声吩咐道:“猫尿子都少喝点,喝多了要么打架,要么哭得像个娘们。”
  眼看着腊肉煮到火候了,汉子们用筷子夹一刀青菜,放在已经有了油水的锅里一涮,伸长脖子,嘴里一吸溜,随即很吝啬地咬一点腊肉,灌一口酒——大家都确信大肉能补身子,老酒能活血解乏……
  在早晨的阳光下,我这才看清,少年大约十二三岁,鼻子眼上都是稚气,食堂大师傅的穿戴,身上的白大褂显得有些旷。见我上下打量他,李班長嘴一咧笑起来,“人家可是老师傅喽,一样拿工资养家糊口……”
  孩子高声打断李班长道:“吃完只管去睡觉,锅碗放在那等一会儿我来收。”说罢一转身,扬长而去。
  老李悄然朝我递话:“大家都把这娃叫公堆,哦,就是工友大家的娃喽。”
  “是你们从山外捡来的?”
  “啥个捡嗷,伤亡工友的娃。”老李的语气慨然而惆怅,手指着菜篮子,“这菜有的是职工随手种在工棚子旁边的,也有公堆从附近老林里挖来的野菜,蘑菇哪种有毒,哪种能吃,这小子心里都有数,鬼精。”
  “一个乳臭未干的娃,也和大家一样成了正式工?莫不是开玩笑?”我问班长。
  李班长坦然地笑起来,“啥子正式工喽,大家瞒着他凑点钱,说是每个月给他发工资,哄他玩喽。”直到汉子们喝得舌头根子发硬,公堆才挎来一竹篮盒饭,一份一份递到每人的手上,样子像一位很敬业的饭庄小老板。
  吃喝完,汉子们醉意阑珊摇晃着进工棚,朝木板铺上一栽,呼噜声随即汹涌澎湃,此起彼伏。
  见我还想知道公堆的更多事情,老李说:“你不是要在这住一段时间么?时间有的是,休班后我们最要紧的,一是吃老酒,二是睡觉,三是醒来想婆娘。”
  我这才想起他们此时睡觉更重要,只得一个人四处转悠。
  老李忙着交代:“在一百米之内走走可以,可不兴走远喽,这里有野猪、大蛇,还闯来过熊瞎子。”老李交代完,歪歪倒倒也进了工棚子。
  剩下我一个人觉得很无聊,兴步朝食堂那边溜达去。
  公堆正在食堂的水池子旁稀里哗啦洗餐具。
  我给大师傅敬上烟,闲呱两句丢下大师傅凑近公堆,“我猜你十二岁,对不?”
  公堆的目光从我身上一划而过,飘然划向远方。
  “来工地几年了?”
  小子忽地站起来,迫近我说:“你不是记者么?给我登个报。”   “登报?”我诧异,“登报作啥?”
  “我也是职工,他们都不准我下隧道干活,这公平么?”
  大师傅赶紧把我拉到一边咬耳朵:“可不兴提隧道的事,这小子天天闹着要进隧道干活,掌子面上太危险。”说着转过身去安抚,“好了好了,领导不是说食堂的工作更重要么?吃不饱肚子工人干啥活?”说着把我朝门外送,“人家记者正忙大事呢。”我就这样被师傅善意地送出了门。
  等到下班的人回来,我终于有机会跟随接班的职工下隧道。洞壁上一溜灯泡恍若通向深宫冥府,走着走着身上开始燥热起来,脸上的汗涌泉般奔跑。
  老李忽然回头朝我吹胡子瞪眼,大声吼:“谁叫你来的?”
  我吓了一跳,回头看见公堆就跟在我后头。
  老李满眼都是火苗子,“回去,我叫你回去!”
  公堆扬起手里的两个暖水瓶,委屈地叫起来:“我见你们带的开水少,给你们送开水,哪儿错了?”
  有年长的师傅明知送水是托词,边去接水瓶边哄道:“是了是了,我们公堆最心疼叔叔伯伯了,送到这就行了,回吧回吧。”
  公堆仍然不松手,执意要把水瓶送到掌子面。直到班长再次光了火,小子才气得一蹶子尥出好几步,“我也是职工,凭什么不让我下隧道?进去看看还不行么?”
  事后我问李班长:“这娃硬是闹着要下隧道,会不会与你们哄他是正式工,凑钱给他发‘工资’有关?”
  “除了这,他还要找砸死他爹的那块石头,要找石头报仇。”
  “找石头报仇?”我想笑,却笑不出。
  来到工作面,俨然来到阎罗迷宫。上方才被爆破撕裂的大石头张牙舞爪,好像随时都要朝一个个孱弱的肉体扑下来,人憋屈在这样的空间里,满心都是泰山压顶的挤迫感。老李用手一指道:“瞧,这是娃来的地方吗?他爹就是洞顶上掉下一块石头砸死的。”
  老李快速凌厉地跳来跳去,指挥职工各就各位,那台螳螂模样的巨大设备兀自咆哮起来,从设备的前方同时伸出六根钻杆,钻头撕咬花岗岩的尖叫声波澜壮阔。巨大的噪声在四面石壁间碰撞,我被柴油、石粉呛得直咳嗽。本想坚持到爆破那道工序的,可浑身都像被排山倒海的噪声、浊气挤扁,衣裳也被汗水湿透。
  老李看着我的狼狈相不失时机地说:“你不是想知道公堆更多的情况么?我已给食堂大师傅老刘交代好,让他陪你呱嗒呱嗒。”
  这分明在下逐客令。我几乎是逃出洞口的,一头扑进洞外的清风阳光里,疯狂地呼吸山野间的爽净空气,头一回发现蓝天真好,新鲜空气真好,太阳真好。
  我在山溪旁边找到洗衣服的大师傅老刘才知道,当初从四川阿坝同一个村出来当铁路隧道工的人有两个,一个是公堆的爹,另一个姓陆,外号“长颈鹿”。公堆的爹被砸死时,“长颈鹿”哭得像个娘们,骨灰盒也是“长颈鹿”捧着送回家的。公堆妈患的是肺痨,怀里还抱着不满周岁的女娃,全指望男人寄钱度日,失去了顶梁柱,家境艰难得连公堆也辍了学。“长颈鹿”经过左右权衡,最终得出结论,促成公堆顶替他爹,才是這个家庭唯一活路。可是娃才十一岁,恐怕无论哪儿都没有先例。
  公堆听说世上还有顶替这回事,跺脚要去接爹的班,并保证,只要一顶替,就寄钱回来把妈妈的肺痨治好,供妹妹上学。见公堆说着说着就收拾衣裳要走,“长颈鹿”哄他说:“我还要在家过几天哩,等临走那天再说。”
  “长颈鹿”思来想去,这么点的娃还是不能带往工地,只能自个儿回去联合工友对这个家庭做些捐助。
  于是,几日后天不亮,“长颈鹿”一个人悄然离开家。
  从长途汽车上下来换上火车,还以为看岔了眼,公堆怎么也在车厢里?这小子是怎么跟来的?
  公堆一见面就抱住“长颈鹿”的胳膊再也不松手。“长颈鹿”发了火:“谁叫你跑来的?你妈找不到你还不急死了?”
  公堆说已经给妈留了纸条,接着叔叔长,叔叔短,哭着跪着求“长颈鹿”。“长颈鹿”犹豫再三,心一软,决定先将娃带到工地再说,到那时也好和工友们商量个解决办法。
  隧道工地上,大家一见”长颈鹿”屁股后头跟着一个小不点,都以为是看岔了眼。问清情况后,大家既伤感,也为难。在这满目荒凉的地方,老藤悬垂,野兽毒蛇出没,职工们为赶工程进度日夜拼命,来个小不点谁看管?工班职工经过几番商量,决定还是由“长颈鹿”把娃送回去。
  公堆听了拔腿就往山上跑,一口气跑到山坡悬崖上,扬言说,谁要是硬逼着他回去,他就朝下跳。
  大家见硬的不行,只能来软的,劝他说:“只要你回去,叔叔伯伯们会每个月凑些钱,寄回去给他妈妈治病,帮全家渡过难关。”
  小子倔犟得像脚下一块有棱有角的石头。“我有胳膊有腿,要人家的钱干么?我就是要顶替,我就是要和你们一样上班!”
  “瞧,你还不到我的胸口高,你看你能干啥子?”“长颈鹿”把它拉到跟前,乜斜着他。
  小子跑过去把脚下一块大石头搬到肩上,绕着工棚子疯跑两圈,撂下石头逼近李班长说:“只要让我顶替,刷锅洗碗扫茅厕,脏活累活我全干。”说罢就忙着去叠工棚子里乱七八糟的被子,学大人的样子洗野菜,把床底下的脏鞋子收集一大摞,抱到溪水边去洗刷……
  李班长见了心疼起来。“娃的眼里还蛮有活。如果把他撵回家,由着他在社会上游游荡荡学坏了,怎对得起死难的工友?”大家最终商量的结果是,由“长颈鹿”代表全工班去老林外的工程段驻地向领导请求,看看能不能改掉户口本上的年龄,先让娃顶替编入花名册,等孩子长大再正式上班拿工资。
  “长颈鹿”跑到山外工程段驻地找到人事科长,科长说:“瞒报年龄是作假,我们也担待不了。”“长颈鹿”回来把上级的难处向工友说,为安抚公娃,只说事情已经报上去,要等领导研究后才决定。
  公堆好像终于看见一缕阳光,每天早晨比职工起得还早,绕着工棚子跑、跳,双手抓住老藤荡秋千。“长颈鹿”问:“没完没了地吊在树上折腾啥?”   公堆说:“这样就可以快些长个!”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这小子不仅对食堂里洗洗刷刷、择菜烧火、斩斩剁剁学得上心,一有空还挎上篮子为大家去附近林子里剜野菜、采蘑菇。那天听说工班里的张师傅时常犯胃病,他就想着去山里找些草药给张师傅煮水喝。
  转悠了大半天也没找到想要找的草药,此时黄昏的老林里已经有些模糊,转了好一会儿,感觉又回到了原地。
  公堆心里一激灵,是不是迷了路?一想到可能是迷路,心里更急,干脆站下来,想再次确定方向后再走。如此折腾,天也全黑了,不远处传来一两声嚎叫,是黄羊还是狼?小子吓得悄然蹲下来,再也不敢弄出动静。心想只要等到天亮,看见太阳就有办法了。可是大如苍蝇的蚊子纷纷扑上来,疾雨般撞在脸上、胳膊上,他不得不折下一把小树枝在周身挥舞,因为疲劳,不久便睡着了……
  工班的职工发现天黑了,小子还没回,“长颈鹿”和李班长急了,在驻地四面跑着喊了一圈,没人应,附近林子里也不见人。李班长拿起电话向队部求助,队部发动附近几个施工点的职工撒开向老林深处找,一直找到后半夜。当“长颈鹿”在手电灯光里发现那个蜷缩的小身影时,公堆的脸、胳膊、手上都黢黑。“长颈鹿”跃身扑上一把抱起来,“嗡”地惊飞暴风骤雨般的蚊子,公堆的脸和胳膊在灯光里都煞白,人已经软成了面条……
  几个壮汉轮番驮着娃朝队部的卫生点跑。卫生点是应急处理小伤小病的,只能包扎包扎,吊吊水,打打针,幸亏没大事,小子睁眼了。
  卫生员惊呼:“这娃长得皮实。”
  公堆才睁开眼,委屈地说:“我没找到草药。”
  “你找草药干啥?命也不要了?”“长颈鹿”一听就来气。
  “张伯伯胃不好,想给他找点草药煮汤喝,暖胃。”
  “乖娃,是为的我哪!”职工老张一把搂住他,从那张苍白的小脸上他得看出,娃太想留在工地,是想着法儿讨好大家呢,一时竟然老泪纵横。
  公堆不久就恢复了身子,仍然在附近采野菜,在食堂跑前跑后忙活,话却比之前少了许多。那天夜里忽然大叫一声从铺上坐起来,哭着说梦见妈妈了,妈妈死了,小妹也被别人抱走了,懊恼地质问“长颈鹿”:“顶替的事怎么还没办好?”
  “长颈鹿”喉头一哽,没发出声音。事后找到李班长,和大家一商量,哄他说:“顶替已经批下来,下个月就能发工资。”从这天起,大家私下按月凑点钱,定时为他发“工资”。
  当“长颈鹿”把第一个月的“工资”摆在他面前,问他怎么用时,小子兴奋得一下蹦老高,回答得斩钉截铁:“全寄给妈,一分也不留!”
  公堆的腿脚更勤快了,忙里忙外的,嘴里还时不时地哼着莫名的歌。渐渐的,还吵吵着要下隧道干活。见班长总也不买他的账,便黏住通融道:“让我去看看隧道是什么样子,看了我就出来,还不行吗?”
  一回,两回,闹得大家实在无奈,李班长终于松口,条件是只能去“实习”。班长解释说,“实习”就是站在一边看,看叔叔伯伯怎么干活,不准靠近掌子面。也许是上天的安排,一场事故正在悄然来临。那是在我完成采访任务,离开老林深处大约三个月后,出于对公堆的关注,在我和工程段人事科长通电话时,从他那儿知道的——
  一开始,公娃对隧道里的一切都新奇,也听话,除了歪着头揣摩来揣摩去,瞎琢磨洞子里的奥秘,就是专一地站在旁边看大家干活。隧道每往前打通一段,便要在侧面凿一孔避险洞,当干活的职工回到避险洞里歇歇喘口气的时候,公堆颠颠地给大家端茶、倒水、拿香烟、递湿毛巾擦把脸。小子天生的亮嗓子,在大家的挑逗下,把家乡民歌、童谣唱得有声有色。在歌声里,汉子们看见了家乡的田园、阡陌、炊烟……
  工地上的生活,原本已经把汉子们的情感打磨得石頭一样粗糙,自从有了童声稚语的掺和,汉子们都自觉不自觉把自己放到了长辈的位置上,吵架的减少了,说话也不那么出口就骂了。有些长期难得回家探亲的汉子,想娃想急了,就捞过公堆抱在怀里睡一晚。
  在娃离不开汉子们,汉子们离不开娃的几个月后,日理万机的工程局局长不知通过什么渠道了解到,在他属下那片荒凉的工地上,还有个工班集体养着伤亡职工的遗孤,提笔特批了一串字:“把娃名字记录在案,尽快送孩子去工程局驻地的职工子弟学校念书,学成后,不管到了啥时候,都是我局职工。”
  虽然汉子们舍不得娃离开,但都认定这是娃最好的归宿,对伤亡职工也算有了交代。可是当班长把局长的批文告诉公堆时,小子大叫:“我妈病不治好,小妹不到大学毕业,我哪都不去,谁说我也不去!”
  “长颈鹿”好劝歹劝,李班长差点没磨破嘴皮,甚至连书包、文具都从山外买回来,小子仍然硬得像橛子,每天照样下隧道“实习”。
  相持了很长一段时间,那天“长颈鹿”忽然问自己,“这几天心里咋就无缘无故地烦呢?”吃饭没有胃口,夜里睡得也不踏实,偶尔一迷盹就醒来。如此三番,连这几个晚上都没睡好。
  黎明接班时,已经出了门,“长颈鹿”忽然对公堆说:“今天不要去‘实习’了,在家把自己的脏衣服洗洗搓搓。”
  “衣服不都是下大夜班才洗过的么?”公堆问。
  “长颈鹿”觉得也是,想了想又说:“那就留在家把工棚后面菜地里的草拔拔,浇浇水。”
  “我昨天才拔完草,接着晚上还下了雨,你忘了?”
  “长颈鹿”没词了。好歹来到掌子面,“长颈鹿”忽然想起:“哦,我的香烟呢?是不是忘在工棚子里了?你回去找找。”
  小子颇不情愿地回转去,嘟嘟囔囔还没走五十步,身后“轰隆隆”一声巨响,一阵气浪把他推倒在洞壁前。忙着爬起回头一看,掌子面上合实了,遂破着嗓子大喊救人,转身就朝洞外跑。
  因为报警及时,一番紧急抢救,虽说救出了大部分伤残职工,还是有职工蒙难了,包括李班长和“长颈鹿”。
  公堆几乎疯了,扑到这个遗体边哭一场,扯着那个遗体衣角哭一场,捡起李班长被砸烂的头盔哭一场,看着“长颈鹿”给自己买的书包哭一场……
  当听说自己的“工资”是叔叔伯伯们私下凑的时,小子竟然没有哭,而是长久地沉默。
  那之后,娃就三天两头守着工地上的几座新坟墓,没完没了地烧纸钱,默坐。也就在这当口,局里的人事科长来工地动员公堆去念书。苦口婆心地劝了很久,直到科长解释说:“念书有了学问,还可能当上工地工程师。”小子终于点了头。
  “怎么想通了?”人事科长也松了口气。
  “答应我,念完书我还要回工地。”小子几乎是在命令。
  “工地上的危险你没看到?还回来干啥?”
  公堆竟然暴怒着喊:“我不回来,班长和‘长颈鹿’叔叔他们的娃咋办?”
  人事科长被呛得哑然,顺手把他捞过来,朝出山拉料的卡车驾驶座里一塞,吩咐开车。
  小子毅然挣脱,纵身跳到车厢里直直地戳着,随着车子的启动,面对隧道口和熟悉的工棚子,扑通跪下,号啕大哭……
  作者简介:张西祥,安徽省作家协会会员,曾任上海铁路作家协会副主席。作品散见于《清明》《鸭绿江》《莽原》《雨花》《散文》《安徽文学》等报刊。曾获“屈原杯”全国短篇小说大赛一等奖、2016年第八届华语原创小说大赛一等奖、2018年首届中国工业文学大赛一等奖、2020年知乎故事全国征文大赛三等奖。
其他文献
1  两条钢轨闪着幽亮的光,匍匐于轻薄的雾气之下,静默向前延伸。  武青山和余志骑着电动车,沿着钢轨右边的小路,在雾气里前行。  先是悠长的汽笛声穿破晨雾,随之牵出一列货物列车。列车穿透晨雾,在汽笛声中快速逼近。武青山和余志赶紧停到路边。火车带着劲风,轰隆隆从身边驶过去,义无反顾地向山外疾驰而去。  在渐行渐远的火车声中,余志终于忍不住问武青山:“师父,快到了吧?”  武青山正要骑车继续前行,赶紧
期刊
火车和时光  是同一个快字头的车次  火车往返,时光也往返  风雨,经常成为晚点的理由  车厢和时节  本命年和小站  生日蜡烛和擦亮霞光的风笛  呼应得恰到好处  记忆也叫远方  行云也有车门  太阳下去,月亮上来  梦,更像行李架  空,不是梦的常态  出行距离是否从前世算起  搬运人生的过程中  我是我,无法替换的邮差  共用一条轨道时  火车和时光时而连挂成一列  一同加速,一同拐弯  一
期刊
雨后,从显现到消失  时间划出两条七彩弧线  一条属于时间本身  另一條,属于梦  虚幻,且高于时间
期刊
当山尖上的积雪还没有消融的时候,罗克脚蹬登山鞋,身背旅行包,风尘仆仆地来佛坪了。  每年冬末,罗克都会在佛坪一带的山林里溜达,让人误以为他是个钻沟溜渠的“驴友”。  佛寺,秦岭深处的一个偏僻小村。这里山大沟深,林子茂密,村口虽然耸立着一块“严禁偷猎,拒绝野味”的宣传牌,偷猎和黑市交易却屡禁不止。被当地人称为“鸡公梁”的山坳里,常有麂子、羚牛、麻羊、黄羊、金鸡出现。  由于政府颁布了禁猎令,收缴了猎
期刊
石柱。石梁。石墙。石瓦  一块石头  就是一间浑然天成的房屋  就是一件供俸龙鸟的神龛  和米芾一樣  老石匠也是一位石癫  也能读懂石头的神态  也能听见石头的呼吸  当然,石头里的龙鸟也在听  带着火星的凿刻声  凿刻声逼近火焰般的翎羽  铁錾几乎要灼伤手掌时  龙鸟的体态豁然浮出石面  錾尖射出一道耀眼的亮光  那一刻,老石匠发现  石头的深层处  隐藏着另一片神性的天空
期刊
这是一条举世瞩目,让大海与高山心手相连的新线,建成之后,她会像一条金线,把一个个“养在深山人未识”的城镇乡村,串成光彩夺目的项链,造福那里的人们;也是地质条件复杂、感应力强、施工艰苦的一段铁路工程。为了当地少数民族尽快脱贫,资源开发和物资输出,促进外向型经济发展,中央决定修建这条“中华扶贫第一路”。也就是说,要在“地无三里平,天无三日晴”的群山峻岭间,在无水无电无房无人的艰苦环境下,从大山之中,掏
期刊
在察尔汗,一半天属于白云  另一半天属于盐湖  从白云到银色的盐,雨水走过一生  回到眼底的泪水里。在低处  盐湖有一颗  映着白云和看透了天空的心事的眼球  从云的海绵体到盐的立方体  时间渐渐凝固,进入冷冻状态  进入冰雪的睡眠状态  时间融化后,会蒸发成盐雾  会在阳光下打开彩虹的拱門  迎接春天的云朵和雨水  低处的盐湖,是大雁的航标  盐湖附近是盐铺的一段铁路  盐是另一种道砟  一列火
期刊
河面上冰的裂缝  以枝丫生長的态势延伸  岸边的树,尚未发芽  未见,并不意味着没有发生  未显,是未见的本质  折断一根柳枝,你会发现  枝条内部湿漉漉的绿  散发着初春的气息  树皮包裹着青涩  冰层包裹着以梦为马的向往  暖风徐来,小鱼向远处游去  河流的瞌睡虫向远处游去  河面上升腾着的水雾  依然哈欠连天  有些苏醒中依然搁浅着旧梦  面朝蔚蓝的天空  睁开眼睛的新生儿戛然止住啼哭  小
期刊
用微风扶起一阵琵琶声  梦在今夜价值连城  彩禮钱是一片缥缈的炊烟  闺房是一座紫丁香林  等最后一只飞鸟归来再圆房  冬天来了,没有红色象征爱情  雪把路掩埋  你来或者不来  与誓言无关  就把隐喻里的呼唤裸露给风  不走进村庄  谁也找不到一本字典  按偏旁部首查找自己的姓氏
期刊
亲爱的旅客,你们坐在飞驰的动车上,奔向不同的目的地时,可曾想到过,这些一日千里奔跑的动车组,也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只是它们的“作”,比日出早了几个小时;它们的“息”,比日落晚了几个钟头。它们在“息”这个短短的时间段里,有成千上万的铁路大军为它们沐浴、保养、修理、整备,像奔腾的万马,粮草充足,腹有精食,一待天空露出些微的曙光,便会铁轮滚滚,万箭齐发,刺破黎明。  我是个老铁路,自诩对铁路场景很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