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搭运料的大卡车,一路颠簸到原始老林深处时,已经是后半夜。两耳松风浩荡,松涛排空,月色下却只能看见树丛和工棚子的模糊轮廓。
在昏黄的灯光里,工棚里鼾声如吼。一溜木板铺上,几条杵到蚊帐外的胳膊和腿黑得像吹火棍,吓了我一跳。接待我的支部书记老龚伸手把胳膊腿塞进蚊帐时,“嗡”地惊飞起波澜壮阔的飞行物,弥漫在灯光里如雪屑,胳膊腿旋即回归成肉色。我这才察觉,老林深处的蚊子多,个儿大,撞在脸上有分量。
龚书记把我带到一张空铺跟前,抱歉地拱手说:“8号铁路隧道口出了点事,队长催我快点赶过去,失陪了。公堆,客人有什么需要,你就随时听吩咐。”老龚说罢又是连连拱手,闪身消失在无底的黑暗里。
我这才看见一个半大孩子站在面前,睡眼惺忪地看着我。孩子操着川音问:“要不要我带你去山溪里洗一把?”声音比蚊子声大不了多少。
“深更半夜的,算了。”为躲避蚊子的轮番轰炸,我一头扎进蚊帐里。
叫公堆的少年绕着我的铺转了一周,为我掖好蚊帐,以工地主人的口气关照道:“晚上要是起夜,就到工棚子后面,只管尿。”说罢友善地摆摆手,消失在另一间工棚里。
在这荒凉的原始老林深处,怎么还有一个小不点?
早晨醒来时,工棚子里已经空空荡荡,职工都接班去了。我来到林木荒荆接地连天的山脚下,回望那几间工棚子时,它们孤零零地被撂在大山洼里,像上帝的某种忘却。在我对面的山坡上,被切下一大片扇形的黄土,中间有一眼拱形水泥隧道口,上方楷书“5号隧道进口”。
一大早我就陶醉在岭南林海的绿色新奇里。还发现少年也站在那边不远处,他已经换上食堂大厨穿的白大褂,目光和我一样锁定隧道口。从隧道口一个接一个走出来的职工,浑身被泥水糊得只有安全帽和四肢的轮廓,泥疙瘩般的口罩捂得只剩两只眼,一个个急火火扑向山脚下的一泓水潭,弓着腰,毫无顾忌地高翘两瓣屁股,含一口水“稀里哗啦”大声漱口,歪着头挖掘耳朵里的泥灰。一会儿向少年要牙刷,一会儿要刮脸刀,少年跑来跑去忙得像一只脱兔。
洗罢了,每上岸一个人,少年就绕着他周身巡检一遍,边擦他们的后背,边老鼻子老眼数叨道:“瞧,耳朵后面还有灰,脊梁上的水也不擦干净,感冒了谁替你受罪?”
汉子们有的逗趣般伸手捏捏少年的脸蛋,顺手接过少年手里的换洗衣服朝肩上一搭,就那么赤条条的,浪里浪荡地走向工棚子,嘴里亢奋地操着川音鼓噪着:“吃老酒喽。”
走在前面的汉子第一个发现了我,一口川音问:“你是?”
我忙说:“我是……”
“哦,记者,”汉子幡然醒悟,“龚书记在电话里交代过,我是二班工班长,姓李,下个班你就可以跟我们进洞。”我骇然打量浑身赤条条的李班长,讶然问:“会不会来个山民……大姑娘?”
老李茫然地看着我,似乎我问得太多余,拖长了声音感慨道:“哪里有啥子女娃哟,离山外太遥远,啥都见不到。”
“吃老酒”有的是奔食堂,有的就在工棚子外面用三块石头支起一口铁锅,动手自己做菜。汉子们三三两两互相搭伙围住一口锅,烧的是林木枯枝。老李指着面前的铁锅说:“农业大包干在我们那才开始,川北农村还很穷,不少职工嫌食堂菜贵,为攒两个钱寄回家盖房子和供娃上学,只在食堂里打饭,吃自己随手做的菜凑合。”
随手做菜的汉子们每个人都腌一块腊肉,挂在工棚子外面晒,此时会割下火柴盒大的一块腊肉,先撂在开水里煮。每个汉子都盯住自己的那块腊肉。水才烧开,少年就拎来一篮子洗干净的菜,朝锅边一撂,抬高声吩咐道:“猫尿子都少喝点,喝多了要么打架,要么哭得像个娘们。”
眼看着腊肉煮到火候了,汉子们用筷子夹一刀青菜,放在已经有了油水的锅里一涮,伸长脖子,嘴里一吸溜,随即很吝啬地咬一点腊肉,灌一口酒——大家都确信大肉能补身子,老酒能活血解乏……
在早晨的阳光下,我这才看清,少年大约十二三岁,鼻子眼上都是稚气,食堂大师傅的穿戴,身上的白大褂显得有些旷。见我上下打量他,李班長嘴一咧笑起来,“人家可是老师傅喽,一样拿工资养家糊口……”
孩子高声打断李班长道:“吃完只管去睡觉,锅碗放在那等一会儿我来收。”说罢一转身,扬长而去。
老李悄然朝我递话:“大家都把这娃叫公堆,哦,就是工友大家的娃喽。”
“是你们从山外捡来的?”
“啥个捡嗷,伤亡工友的娃。”老李的语气慨然而惆怅,手指着菜篮子,“这菜有的是职工随手种在工棚子旁边的,也有公堆从附近老林里挖来的野菜,蘑菇哪种有毒,哪种能吃,这小子心里都有数,鬼精。”
“一个乳臭未干的娃,也和大家一样成了正式工?莫不是开玩笑?”我问班长。
李班长坦然地笑起来,“啥子正式工喽,大家瞒着他凑点钱,说是每个月给他发工资,哄他玩喽。”直到汉子们喝得舌头根子发硬,公堆才挎来一竹篮盒饭,一份一份递到每人的手上,样子像一位很敬业的饭庄小老板。
吃喝完,汉子们醉意阑珊摇晃着进工棚,朝木板铺上一栽,呼噜声随即汹涌澎湃,此起彼伏。
见我还想知道公堆的更多事情,老李说:“你不是要在这住一段时间么?时间有的是,休班后我们最要紧的,一是吃老酒,二是睡觉,三是醒来想婆娘。”
我这才想起他们此时睡觉更重要,只得一个人四处转悠。
老李忙着交代:“在一百米之内走走可以,可不兴走远喽,这里有野猪、大蛇,还闯来过熊瞎子。”老李交代完,歪歪倒倒也进了工棚子。
剩下我一个人觉得很无聊,兴步朝食堂那边溜达去。
公堆正在食堂的水池子旁稀里哗啦洗餐具。
我给大师傅敬上烟,闲呱两句丢下大师傅凑近公堆,“我猜你十二岁,对不?”
公堆的目光从我身上一划而过,飘然划向远方。
“来工地几年了?”
小子忽地站起来,迫近我说:“你不是记者么?给我登个报。” “登报?”我诧异,“登报作啥?”
“我也是职工,他们都不准我下隧道干活,这公平么?”
大师傅赶紧把我拉到一边咬耳朵:“可不兴提隧道的事,这小子天天闹着要进隧道干活,掌子面上太危险。”说着转过身去安抚,“好了好了,领导不是说食堂的工作更重要么?吃不饱肚子工人干啥活?”说着把我朝门外送,“人家记者正忙大事呢。”我就这样被师傅善意地送出了门。
等到下班的人回来,我终于有机会跟随接班的职工下隧道。洞壁上一溜灯泡恍若通向深宫冥府,走着走着身上开始燥热起来,脸上的汗涌泉般奔跑。
老李忽然回头朝我吹胡子瞪眼,大声吼:“谁叫你来的?”
我吓了一跳,回头看见公堆就跟在我后头。
老李满眼都是火苗子,“回去,我叫你回去!”
公堆扬起手里的两个暖水瓶,委屈地叫起来:“我见你们带的开水少,给你们送开水,哪儿错了?”
有年长的师傅明知送水是托词,边去接水瓶边哄道:“是了是了,我们公堆最心疼叔叔伯伯了,送到这就行了,回吧回吧。”
公堆仍然不松手,执意要把水瓶送到掌子面。直到班长再次光了火,小子才气得一蹶子尥出好几步,“我也是职工,凭什么不让我下隧道?进去看看还不行么?”
事后我问李班长:“这娃硬是闹着要下隧道,会不会与你们哄他是正式工,凑钱给他发‘工资’有关?”
“除了这,他还要找砸死他爹的那块石头,要找石头报仇。”
“找石头报仇?”我想笑,却笑不出。
来到工作面,俨然来到阎罗迷宫。上方才被爆破撕裂的大石头张牙舞爪,好像随时都要朝一个个孱弱的肉体扑下来,人憋屈在这样的空间里,满心都是泰山压顶的挤迫感。老李用手一指道:“瞧,这是娃来的地方吗?他爹就是洞顶上掉下一块石头砸死的。”
老李快速凌厉地跳来跳去,指挥职工各就各位,那台螳螂模样的巨大设备兀自咆哮起来,从设备的前方同时伸出六根钻杆,钻头撕咬花岗岩的尖叫声波澜壮阔。巨大的噪声在四面石壁间碰撞,我被柴油、石粉呛得直咳嗽。本想坚持到爆破那道工序的,可浑身都像被排山倒海的噪声、浊气挤扁,衣裳也被汗水湿透。
老李看着我的狼狈相不失时机地说:“你不是想知道公堆更多的情况么?我已给食堂大师傅老刘交代好,让他陪你呱嗒呱嗒。”
这分明在下逐客令。我几乎是逃出洞口的,一头扑进洞外的清风阳光里,疯狂地呼吸山野间的爽净空气,头一回发现蓝天真好,新鲜空气真好,太阳真好。
我在山溪旁边找到洗衣服的大师傅老刘才知道,当初从四川阿坝同一个村出来当铁路隧道工的人有两个,一个是公堆的爹,另一个姓陆,外号“长颈鹿”。公堆的爹被砸死时,“长颈鹿”哭得像个娘们,骨灰盒也是“长颈鹿”捧着送回家的。公堆妈患的是肺痨,怀里还抱着不满周岁的女娃,全指望男人寄钱度日,失去了顶梁柱,家境艰难得连公堆也辍了学。“长颈鹿”经过左右权衡,最终得出结论,促成公堆顶替他爹,才是這个家庭唯一活路。可是娃才十一岁,恐怕无论哪儿都没有先例。
公堆听说世上还有顶替这回事,跺脚要去接爹的班,并保证,只要一顶替,就寄钱回来把妈妈的肺痨治好,供妹妹上学。见公堆说着说着就收拾衣裳要走,“长颈鹿”哄他说:“我还要在家过几天哩,等临走那天再说。”
“长颈鹿”思来想去,这么点的娃还是不能带往工地,只能自个儿回去联合工友对这个家庭做些捐助。
于是,几日后天不亮,“长颈鹿”一个人悄然离开家。
从长途汽车上下来换上火车,还以为看岔了眼,公堆怎么也在车厢里?这小子是怎么跟来的?
公堆一见面就抱住“长颈鹿”的胳膊再也不松手。“长颈鹿”发了火:“谁叫你跑来的?你妈找不到你还不急死了?”
公堆说已经给妈留了纸条,接着叔叔长,叔叔短,哭着跪着求“长颈鹿”。“长颈鹿”犹豫再三,心一软,决定先将娃带到工地再说,到那时也好和工友们商量个解决办法。
隧道工地上,大家一见”长颈鹿”屁股后头跟着一个小不点,都以为是看岔了眼。问清情况后,大家既伤感,也为难。在这满目荒凉的地方,老藤悬垂,野兽毒蛇出没,职工们为赶工程进度日夜拼命,来个小不点谁看管?工班职工经过几番商量,决定还是由“长颈鹿”把娃送回去。
公堆听了拔腿就往山上跑,一口气跑到山坡悬崖上,扬言说,谁要是硬逼着他回去,他就朝下跳。
大家见硬的不行,只能来软的,劝他说:“只要你回去,叔叔伯伯们会每个月凑些钱,寄回去给他妈妈治病,帮全家渡过难关。”
小子倔犟得像脚下一块有棱有角的石头。“我有胳膊有腿,要人家的钱干么?我就是要顶替,我就是要和你们一样上班!”
“瞧,你还不到我的胸口高,你看你能干啥子?”“长颈鹿”把它拉到跟前,乜斜着他。
小子跑过去把脚下一块大石头搬到肩上,绕着工棚子疯跑两圈,撂下石头逼近李班长说:“只要让我顶替,刷锅洗碗扫茅厕,脏活累活我全干。”说罢就忙着去叠工棚子里乱七八糟的被子,学大人的样子洗野菜,把床底下的脏鞋子收集一大摞,抱到溪水边去洗刷……
李班长见了心疼起来。“娃的眼里还蛮有活。如果把他撵回家,由着他在社会上游游荡荡学坏了,怎对得起死难的工友?”大家最终商量的结果是,由“长颈鹿”代表全工班去老林外的工程段驻地向领导请求,看看能不能改掉户口本上的年龄,先让娃顶替编入花名册,等孩子长大再正式上班拿工资。
“长颈鹿”跑到山外工程段驻地找到人事科长,科长说:“瞒报年龄是作假,我们也担待不了。”“长颈鹿”回来把上级的难处向工友说,为安抚公娃,只说事情已经报上去,要等领导研究后才决定。
公堆好像终于看见一缕阳光,每天早晨比职工起得还早,绕着工棚子跑、跳,双手抓住老藤荡秋千。“长颈鹿”问:“没完没了地吊在树上折腾啥?” 公堆说:“这样就可以快些长个!”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这小子不仅对食堂里洗洗刷刷、择菜烧火、斩斩剁剁学得上心,一有空还挎上篮子为大家去附近林子里剜野菜、采蘑菇。那天听说工班里的张师傅时常犯胃病,他就想着去山里找些草药给张师傅煮水喝。
转悠了大半天也没找到想要找的草药,此时黄昏的老林里已经有些模糊,转了好一会儿,感觉又回到了原地。
公堆心里一激灵,是不是迷了路?一想到可能是迷路,心里更急,干脆站下来,想再次确定方向后再走。如此折腾,天也全黑了,不远处传来一两声嚎叫,是黄羊还是狼?小子吓得悄然蹲下来,再也不敢弄出动静。心想只要等到天亮,看见太阳就有办法了。可是大如苍蝇的蚊子纷纷扑上来,疾雨般撞在脸上、胳膊上,他不得不折下一把小树枝在周身挥舞,因为疲劳,不久便睡着了……
工班的职工发现天黑了,小子还没回,“长颈鹿”和李班长急了,在驻地四面跑着喊了一圈,没人应,附近林子里也不见人。李班长拿起电话向队部求助,队部发动附近几个施工点的职工撒开向老林深处找,一直找到后半夜。当“长颈鹿”在手电灯光里发现那个蜷缩的小身影时,公堆的脸、胳膊、手上都黢黑。“长颈鹿”跃身扑上一把抱起来,“嗡”地惊飞暴风骤雨般的蚊子,公堆的脸和胳膊在灯光里都煞白,人已经软成了面条……
几个壮汉轮番驮着娃朝队部的卫生点跑。卫生点是应急处理小伤小病的,只能包扎包扎,吊吊水,打打针,幸亏没大事,小子睁眼了。
卫生员惊呼:“这娃长得皮实。”
公堆才睁开眼,委屈地说:“我没找到草药。”
“你找草药干啥?命也不要了?”“长颈鹿”一听就来气。
“张伯伯胃不好,想给他找点草药煮汤喝,暖胃。”
“乖娃,是为的我哪!”职工老张一把搂住他,从那张苍白的小脸上他得看出,娃太想留在工地,是想着法儿讨好大家呢,一时竟然老泪纵横。
公堆不久就恢复了身子,仍然在附近采野菜,在食堂跑前跑后忙活,话却比之前少了许多。那天夜里忽然大叫一声从铺上坐起来,哭着说梦见妈妈了,妈妈死了,小妹也被别人抱走了,懊恼地质问“长颈鹿”:“顶替的事怎么还没办好?”
“长颈鹿”喉头一哽,没发出声音。事后找到李班长,和大家一商量,哄他说:“顶替已经批下来,下个月就能发工资。”从这天起,大家私下按月凑点钱,定时为他发“工资”。
当“长颈鹿”把第一个月的“工资”摆在他面前,问他怎么用时,小子兴奋得一下蹦老高,回答得斩钉截铁:“全寄给妈,一分也不留!”
公堆的腿脚更勤快了,忙里忙外的,嘴里还时不时地哼着莫名的歌。渐渐的,还吵吵着要下隧道干活。见班长总也不买他的账,便黏住通融道:“让我去看看隧道是什么样子,看了我就出来,还不行吗?”
一回,两回,闹得大家实在无奈,李班长终于松口,条件是只能去“实习”。班长解释说,“实习”就是站在一边看,看叔叔伯伯怎么干活,不准靠近掌子面。也许是上天的安排,一场事故正在悄然来临。那是在我完成采访任务,离开老林深处大约三个月后,出于对公堆的关注,在我和工程段人事科长通电话时,从他那儿知道的——
一开始,公娃对隧道里的一切都新奇,也听话,除了歪着头揣摩来揣摩去,瞎琢磨洞子里的奥秘,就是专一地站在旁边看大家干活。隧道每往前打通一段,便要在侧面凿一孔避险洞,当干活的职工回到避险洞里歇歇喘口气的时候,公堆颠颠地给大家端茶、倒水、拿香烟、递湿毛巾擦把脸。小子天生的亮嗓子,在大家的挑逗下,把家乡民歌、童谣唱得有声有色。在歌声里,汉子们看见了家乡的田园、阡陌、炊烟……
工地上的生活,原本已经把汉子们的情感打磨得石頭一样粗糙,自从有了童声稚语的掺和,汉子们都自觉不自觉把自己放到了长辈的位置上,吵架的减少了,说话也不那么出口就骂了。有些长期难得回家探亲的汉子,想娃想急了,就捞过公堆抱在怀里睡一晚。
在娃离不开汉子们,汉子们离不开娃的几个月后,日理万机的工程局局长不知通过什么渠道了解到,在他属下那片荒凉的工地上,还有个工班集体养着伤亡职工的遗孤,提笔特批了一串字:“把娃名字记录在案,尽快送孩子去工程局驻地的职工子弟学校念书,学成后,不管到了啥时候,都是我局职工。”
虽然汉子们舍不得娃离开,但都认定这是娃最好的归宿,对伤亡职工也算有了交代。可是当班长把局长的批文告诉公堆时,小子大叫:“我妈病不治好,小妹不到大学毕业,我哪都不去,谁说我也不去!”
“长颈鹿”好劝歹劝,李班长差点没磨破嘴皮,甚至连书包、文具都从山外买回来,小子仍然硬得像橛子,每天照样下隧道“实习”。
相持了很长一段时间,那天“长颈鹿”忽然问自己,“这几天心里咋就无缘无故地烦呢?”吃饭没有胃口,夜里睡得也不踏实,偶尔一迷盹就醒来。如此三番,连这几个晚上都没睡好。
黎明接班时,已经出了门,“长颈鹿”忽然对公堆说:“今天不要去‘实习’了,在家把自己的脏衣服洗洗搓搓。”
“衣服不都是下大夜班才洗过的么?”公堆问。
“长颈鹿”觉得也是,想了想又说:“那就留在家把工棚后面菜地里的草拔拔,浇浇水。”
“我昨天才拔完草,接着晚上还下了雨,你忘了?”
“长颈鹿”没词了。好歹来到掌子面,“长颈鹿”忽然想起:“哦,我的香烟呢?是不是忘在工棚子里了?你回去找找。”
小子颇不情愿地回转去,嘟嘟囔囔还没走五十步,身后“轰隆隆”一声巨响,一阵气浪把他推倒在洞壁前。忙着爬起回头一看,掌子面上合实了,遂破着嗓子大喊救人,转身就朝洞外跑。
因为报警及时,一番紧急抢救,虽说救出了大部分伤残职工,还是有职工蒙难了,包括李班长和“长颈鹿”。
公堆几乎疯了,扑到这个遗体边哭一场,扯着那个遗体衣角哭一场,捡起李班长被砸烂的头盔哭一场,看着“长颈鹿”给自己买的书包哭一场……
当听说自己的“工资”是叔叔伯伯们私下凑的时,小子竟然没有哭,而是长久地沉默。
那之后,娃就三天两头守着工地上的几座新坟墓,没完没了地烧纸钱,默坐。也就在这当口,局里的人事科长来工地动员公堆去念书。苦口婆心地劝了很久,直到科长解释说:“念书有了学问,还可能当上工地工程师。”小子终于点了头。
“怎么想通了?”人事科长也松了口气。
“答应我,念完书我还要回工地。”小子几乎是在命令。
“工地上的危险你没看到?还回来干啥?”
公堆竟然暴怒着喊:“我不回来,班长和‘长颈鹿’叔叔他们的娃咋办?”
人事科长被呛得哑然,顺手把他捞过来,朝出山拉料的卡车驾驶座里一塞,吩咐开车。
小子毅然挣脱,纵身跳到车厢里直直地戳着,随着车子的启动,面对隧道口和熟悉的工棚子,扑通跪下,号啕大哭……
作者简介:张西祥,安徽省作家协会会员,曾任上海铁路作家协会副主席。作品散见于《清明》《鸭绿江》《莽原》《雨花》《散文》《安徽文学》等报刊。曾获“屈原杯”全国短篇小说大赛一等奖、2016年第八届华语原创小说大赛一等奖、2018年首届中国工业文学大赛一等奖、2020年知乎故事全国征文大赛三等奖。
在昏黄的灯光里,工棚里鼾声如吼。一溜木板铺上,几条杵到蚊帐外的胳膊和腿黑得像吹火棍,吓了我一跳。接待我的支部书记老龚伸手把胳膊腿塞进蚊帐时,“嗡”地惊飞起波澜壮阔的飞行物,弥漫在灯光里如雪屑,胳膊腿旋即回归成肉色。我这才察觉,老林深处的蚊子多,个儿大,撞在脸上有分量。
龚书记把我带到一张空铺跟前,抱歉地拱手说:“8号铁路隧道口出了点事,队长催我快点赶过去,失陪了。公堆,客人有什么需要,你就随时听吩咐。”老龚说罢又是连连拱手,闪身消失在无底的黑暗里。
我这才看见一个半大孩子站在面前,睡眼惺忪地看着我。孩子操着川音问:“要不要我带你去山溪里洗一把?”声音比蚊子声大不了多少。
“深更半夜的,算了。”为躲避蚊子的轮番轰炸,我一头扎进蚊帐里。
叫公堆的少年绕着我的铺转了一周,为我掖好蚊帐,以工地主人的口气关照道:“晚上要是起夜,就到工棚子后面,只管尿。”说罢友善地摆摆手,消失在另一间工棚里。
在这荒凉的原始老林深处,怎么还有一个小不点?
早晨醒来时,工棚子里已经空空荡荡,职工都接班去了。我来到林木荒荆接地连天的山脚下,回望那几间工棚子时,它们孤零零地被撂在大山洼里,像上帝的某种忘却。在我对面的山坡上,被切下一大片扇形的黄土,中间有一眼拱形水泥隧道口,上方楷书“5号隧道进口”。
一大早我就陶醉在岭南林海的绿色新奇里。还发现少年也站在那边不远处,他已经换上食堂大厨穿的白大褂,目光和我一样锁定隧道口。从隧道口一个接一个走出来的职工,浑身被泥水糊得只有安全帽和四肢的轮廓,泥疙瘩般的口罩捂得只剩两只眼,一个个急火火扑向山脚下的一泓水潭,弓着腰,毫无顾忌地高翘两瓣屁股,含一口水“稀里哗啦”大声漱口,歪着头挖掘耳朵里的泥灰。一会儿向少年要牙刷,一会儿要刮脸刀,少年跑来跑去忙得像一只脱兔。
洗罢了,每上岸一个人,少年就绕着他周身巡检一遍,边擦他们的后背,边老鼻子老眼数叨道:“瞧,耳朵后面还有灰,脊梁上的水也不擦干净,感冒了谁替你受罪?”
汉子们有的逗趣般伸手捏捏少年的脸蛋,顺手接过少年手里的换洗衣服朝肩上一搭,就那么赤条条的,浪里浪荡地走向工棚子,嘴里亢奋地操着川音鼓噪着:“吃老酒喽。”
走在前面的汉子第一个发现了我,一口川音问:“你是?”
我忙说:“我是……”
“哦,记者,”汉子幡然醒悟,“龚书记在电话里交代过,我是二班工班长,姓李,下个班你就可以跟我们进洞。”我骇然打量浑身赤条条的李班长,讶然问:“会不会来个山民……大姑娘?”
老李茫然地看着我,似乎我问得太多余,拖长了声音感慨道:“哪里有啥子女娃哟,离山外太遥远,啥都见不到。”
“吃老酒”有的是奔食堂,有的就在工棚子外面用三块石头支起一口铁锅,动手自己做菜。汉子们三三两两互相搭伙围住一口锅,烧的是林木枯枝。老李指着面前的铁锅说:“农业大包干在我们那才开始,川北农村还很穷,不少职工嫌食堂菜贵,为攒两个钱寄回家盖房子和供娃上学,只在食堂里打饭,吃自己随手做的菜凑合。”
随手做菜的汉子们每个人都腌一块腊肉,挂在工棚子外面晒,此时会割下火柴盒大的一块腊肉,先撂在开水里煮。每个汉子都盯住自己的那块腊肉。水才烧开,少年就拎来一篮子洗干净的菜,朝锅边一撂,抬高声吩咐道:“猫尿子都少喝点,喝多了要么打架,要么哭得像个娘们。”
眼看着腊肉煮到火候了,汉子们用筷子夹一刀青菜,放在已经有了油水的锅里一涮,伸长脖子,嘴里一吸溜,随即很吝啬地咬一点腊肉,灌一口酒——大家都确信大肉能补身子,老酒能活血解乏……
在早晨的阳光下,我这才看清,少年大约十二三岁,鼻子眼上都是稚气,食堂大师傅的穿戴,身上的白大褂显得有些旷。见我上下打量他,李班長嘴一咧笑起来,“人家可是老师傅喽,一样拿工资养家糊口……”
孩子高声打断李班长道:“吃完只管去睡觉,锅碗放在那等一会儿我来收。”说罢一转身,扬长而去。
老李悄然朝我递话:“大家都把这娃叫公堆,哦,就是工友大家的娃喽。”
“是你们从山外捡来的?”
“啥个捡嗷,伤亡工友的娃。”老李的语气慨然而惆怅,手指着菜篮子,“这菜有的是职工随手种在工棚子旁边的,也有公堆从附近老林里挖来的野菜,蘑菇哪种有毒,哪种能吃,这小子心里都有数,鬼精。”
“一个乳臭未干的娃,也和大家一样成了正式工?莫不是开玩笑?”我问班长。
李班长坦然地笑起来,“啥子正式工喽,大家瞒着他凑点钱,说是每个月给他发工资,哄他玩喽。”直到汉子们喝得舌头根子发硬,公堆才挎来一竹篮盒饭,一份一份递到每人的手上,样子像一位很敬业的饭庄小老板。
吃喝完,汉子们醉意阑珊摇晃着进工棚,朝木板铺上一栽,呼噜声随即汹涌澎湃,此起彼伏。
见我还想知道公堆的更多事情,老李说:“你不是要在这住一段时间么?时间有的是,休班后我们最要紧的,一是吃老酒,二是睡觉,三是醒来想婆娘。”
我这才想起他们此时睡觉更重要,只得一个人四处转悠。
老李忙着交代:“在一百米之内走走可以,可不兴走远喽,这里有野猪、大蛇,还闯来过熊瞎子。”老李交代完,歪歪倒倒也进了工棚子。
剩下我一个人觉得很无聊,兴步朝食堂那边溜达去。
公堆正在食堂的水池子旁稀里哗啦洗餐具。
我给大师傅敬上烟,闲呱两句丢下大师傅凑近公堆,“我猜你十二岁,对不?”
公堆的目光从我身上一划而过,飘然划向远方。
“来工地几年了?”
小子忽地站起来,迫近我说:“你不是记者么?给我登个报。” “登报?”我诧异,“登报作啥?”
“我也是职工,他们都不准我下隧道干活,这公平么?”
大师傅赶紧把我拉到一边咬耳朵:“可不兴提隧道的事,这小子天天闹着要进隧道干活,掌子面上太危险。”说着转过身去安抚,“好了好了,领导不是说食堂的工作更重要么?吃不饱肚子工人干啥活?”说着把我朝门外送,“人家记者正忙大事呢。”我就这样被师傅善意地送出了门。
等到下班的人回来,我终于有机会跟随接班的职工下隧道。洞壁上一溜灯泡恍若通向深宫冥府,走着走着身上开始燥热起来,脸上的汗涌泉般奔跑。
老李忽然回头朝我吹胡子瞪眼,大声吼:“谁叫你来的?”
我吓了一跳,回头看见公堆就跟在我后头。
老李满眼都是火苗子,“回去,我叫你回去!”
公堆扬起手里的两个暖水瓶,委屈地叫起来:“我见你们带的开水少,给你们送开水,哪儿错了?”
有年长的师傅明知送水是托词,边去接水瓶边哄道:“是了是了,我们公堆最心疼叔叔伯伯了,送到这就行了,回吧回吧。”
公堆仍然不松手,执意要把水瓶送到掌子面。直到班长再次光了火,小子才气得一蹶子尥出好几步,“我也是职工,凭什么不让我下隧道?进去看看还不行么?”
事后我问李班长:“这娃硬是闹着要下隧道,会不会与你们哄他是正式工,凑钱给他发‘工资’有关?”
“除了这,他还要找砸死他爹的那块石头,要找石头报仇。”
“找石头报仇?”我想笑,却笑不出。
来到工作面,俨然来到阎罗迷宫。上方才被爆破撕裂的大石头张牙舞爪,好像随时都要朝一个个孱弱的肉体扑下来,人憋屈在这样的空间里,满心都是泰山压顶的挤迫感。老李用手一指道:“瞧,这是娃来的地方吗?他爹就是洞顶上掉下一块石头砸死的。”
老李快速凌厉地跳来跳去,指挥职工各就各位,那台螳螂模样的巨大设备兀自咆哮起来,从设备的前方同时伸出六根钻杆,钻头撕咬花岗岩的尖叫声波澜壮阔。巨大的噪声在四面石壁间碰撞,我被柴油、石粉呛得直咳嗽。本想坚持到爆破那道工序的,可浑身都像被排山倒海的噪声、浊气挤扁,衣裳也被汗水湿透。
老李看着我的狼狈相不失时机地说:“你不是想知道公堆更多的情况么?我已给食堂大师傅老刘交代好,让他陪你呱嗒呱嗒。”
这分明在下逐客令。我几乎是逃出洞口的,一头扑进洞外的清风阳光里,疯狂地呼吸山野间的爽净空气,头一回发现蓝天真好,新鲜空气真好,太阳真好。
我在山溪旁边找到洗衣服的大师傅老刘才知道,当初从四川阿坝同一个村出来当铁路隧道工的人有两个,一个是公堆的爹,另一个姓陆,外号“长颈鹿”。公堆的爹被砸死时,“长颈鹿”哭得像个娘们,骨灰盒也是“长颈鹿”捧着送回家的。公堆妈患的是肺痨,怀里还抱着不满周岁的女娃,全指望男人寄钱度日,失去了顶梁柱,家境艰难得连公堆也辍了学。“长颈鹿”经过左右权衡,最终得出结论,促成公堆顶替他爹,才是這个家庭唯一活路。可是娃才十一岁,恐怕无论哪儿都没有先例。
公堆听说世上还有顶替这回事,跺脚要去接爹的班,并保证,只要一顶替,就寄钱回来把妈妈的肺痨治好,供妹妹上学。见公堆说着说着就收拾衣裳要走,“长颈鹿”哄他说:“我还要在家过几天哩,等临走那天再说。”
“长颈鹿”思来想去,这么点的娃还是不能带往工地,只能自个儿回去联合工友对这个家庭做些捐助。
于是,几日后天不亮,“长颈鹿”一个人悄然离开家。
从长途汽车上下来换上火车,还以为看岔了眼,公堆怎么也在车厢里?这小子是怎么跟来的?
公堆一见面就抱住“长颈鹿”的胳膊再也不松手。“长颈鹿”发了火:“谁叫你跑来的?你妈找不到你还不急死了?”
公堆说已经给妈留了纸条,接着叔叔长,叔叔短,哭着跪着求“长颈鹿”。“长颈鹿”犹豫再三,心一软,决定先将娃带到工地再说,到那时也好和工友们商量个解决办法。
隧道工地上,大家一见”长颈鹿”屁股后头跟着一个小不点,都以为是看岔了眼。问清情况后,大家既伤感,也为难。在这满目荒凉的地方,老藤悬垂,野兽毒蛇出没,职工们为赶工程进度日夜拼命,来个小不点谁看管?工班职工经过几番商量,决定还是由“长颈鹿”把娃送回去。
公堆听了拔腿就往山上跑,一口气跑到山坡悬崖上,扬言说,谁要是硬逼着他回去,他就朝下跳。
大家见硬的不行,只能来软的,劝他说:“只要你回去,叔叔伯伯们会每个月凑些钱,寄回去给他妈妈治病,帮全家渡过难关。”
小子倔犟得像脚下一块有棱有角的石头。“我有胳膊有腿,要人家的钱干么?我就是要顶替,我就是要和你们一样上班!”
“瞧,你还不到我的胸口高,你看你能干啥子?”“长颈鹿”把它拉到跟前,乜斜着他。
小子跑过去把脚下一块大石头搬到肩上,绕着工棚子疯跑两圈,撂下石头逼近李班长说:“只要让我顶替,刷锅洗碗扫茅厕,脏活累活我全干。”说罢就忙着去叠工棚子里乱七八糟的被子,学大人的样子洗野菜,把床底下的脏鞋子收集一大摞,抱到溪水边去洗刷……
李班长见了心疼起来。“娃的眼里还蛮有活。如果把他撵回家,由着他在社会上游游荡荡学坏了,怎对得起死难的工友?”大家最终商量的结果是,由“长颈鹿”代表全工班去老林外的工程段驻地向领导请求,看看能不能改掉户口本上的年龄,先让娃顶替编入花名册,等孩子长大再正式上班拿工资。
“长颈鹿”跑到山外工程段驻地找到人事科长,科长说:“瞒报年龄是作假,我们也担待不了。”“长颈鹿”回来把上级的难处向工友说,为安抚公娃,只说事情已经报上去,要等领导研究后才决定。
公堆好像终于看见一缕阳光,每天早晨比职工起得还早,绕着工棚子跑、跳,双手抓住老藤荡秋千。“长颈鹿”问:“没完没了地吊在树上折腾啥?” 公堆说:“这样就可以快些长个!”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这小子不仅对食堂里洗洗刷刷、择菜烧火、斩斩剁剁学得上心,一有空还挎上篮子为大家去附近林子里剜野菜、采蘑菇。那天听说工班里的张师傅时常犯胃病,他就想着去山里找些草药给张师傅煮水喝。
转悠了大半天也没找到想要找的草药,此时黄昏的老林里已经有些模糊,转了好一会儿,感觉又回到了原地。
公堆心里一激灵,是不是迷了路?一想到可能是迷路,心里更急,干脆站下来,想再次确定方向后再走。如此折腾,天也全黑了,不远处传来一两声嚎叫,是黄羊还是狼?小子吓得悄然蹲下来,再也不敢弄出动静。心想只要等到天亮,看见太阳就有办法了。可是大如苍蝇的蚊子纷纷扑上来,疾雨般撞在脸上、胳膊上,他不得不折下一把小树枝在周身挥舞,因为疲劳,不久便睡着了……
工班的职工发现天黑了,小子还没回,“长颈鹿”和李班长急了,在驻地四面跑着喊了一圈,没人应,附近林子里也不见人。李班长拿起电话向队部求助,队部发动附近几个施工点的职工撒开向老林深处找,一直找到后半夜。当“长颈鹿”在手电灯光里发现那个蜷缩的小身影时,公堆的脸、胳膊、手上都黢黑。“长颈鹿”跃身扑上一把抱起来,“嗡”地惊飞暴风骤雨般的蚊子,公堆的脸和胳膊在灯光里都煞白,人已经软成了面条……
几个壮汉轮番驮着娃朝队部的卫生点跑。卫生点是应急处理小伤小病的,只能包扎包扎,吊吊水,打打针,幸亏没大事,小子睁眼了。
卫生员惊呼:“这娃长得皮实。”
公堆才睁开眼,委屈地说:“我没找到草药。”
“你找草药干啥?命也不要了?”“长颈鹿”一听就来气。
“张伯伯胃不好,想给他找点草药煮汤喝,暖胃。”
“乖娃,是为的我哪!”职工老张一把搂住他,从那张苍白的小脸上他得看出,娃太想留在工地,是想着法儿讨好大家呢,一时竟然老泪纵横。
公堆不久就恢复了身子,仍然在附近采野菜,在食堂跑前跑后忙活,话却比之前少了许多。那天夜里忽然大叫一声从铺上坐起来,哭着说梦见妈妈了,妈妈死了,小妹也被别人抱走了,懊恼地质问“长颈鹿”:“顶替的事怎么还没办好?”
“长颈鹿”喉头一哽,没发出声音。事后找到李班长,和大家一商量,哄他说:“顶替已经批下来,下个月就能发工资。”从这天起,大家私下按月凑点钱,定时为他发“工资”。
当“长颈鹿”把第一个月的“工资”摆在他面前,问他怎么用时,小子兴奋得一下蹦老高,回答得斩钉截铁:“全寄给妈,一分也不留!”
公堆的腿脚更勤快了,忙里忙外的,嘴里还时不时地哼着莫名的歌。渐渐的,还吵吵着要下隧道干活。见班长总也不买他的账,便黏住通融道:“让我去看看隧道是什么样子,看了我就出来,还不行吗?”
一回,两回,闹得大家实在无奈,李班长终于松口,条件是只能去“实习”。班长解释说,“实习”就是站在一边看,看叔叔伯伯怎么干活,不准靠近掌子面。也许是上天的安排,一场事故正在悄然来临。那是在我完成采访任务,离开老林深处大约三个月后,出于对公堆的关注,在我和工程段人事科长通电话时,从他那儿知道的——
一开始,公娃对隧道里的一切都新奇,也听话,除了歪着头揣摩来揣摩去,瞎琢磨洞子里的奥秘,就是专一地站在旁边看大家干活。隧道每往前打通一段,便要在侧面凿一孔避险洞,当干活的职工回到避险洞里歇歇喘口气的时候,公堆颠颠地给大家端茶、倒水、拿香烟、递湿毛巾擦把脸。小子天生的亮嗓子,在大家的挑逗下,把家乡民歌、童谣唱得有声有色。在歌声里,汉子们看见了家乡的田园、阡陌、炊烟……
工地上的生活,原本已经把汉子们的情感打磨得石頭一样粗糙,自从有了童声稚语的掺和,汉子们都自觉不自觉把自己放到了长辈的位置上,吵架的减少了,说话也不那么出口就骂了。有些长期难得回家探亲的汉子,想娃想急了,就捞过公堆抱在怀里睡一晚。
在娃离不开汉子们,汉子们离不开娃的几个月后,日理万机的工程局局长不知通过什么渠道了解到,在他属下那片荒凉的工地上,还有个工班集体养着伤亡职工的遗孤,提笔特批了一串字:“把娃名字记录在案,尽快送孩子去工程局驻地的职工子弟学校念书,学成后,不管到了啥时候,都是我局职工。”
虽然汉子们舍不得娃离开,但都认定这是娃最好的归宿,对伤亡职工也算有了交代。可是当班长把局长的批文告诉公堆时,小子大叫:“我妈病不治好,小妹不到大学毕业,我哪都不去,谁说我也不去!”
“长颈鹿”好劝歹劝,李班长差点没磨破嘴皮,甚至连书包、文具都从山外买回来,小子仍然硬得像橛子,每天照样下隧道“实习”。
相持了很长一段时间,那天“长颈鹿”忽然问自己,“这几天心里咋就无缘无故地烦呢?”吃饭没有胃口,夜里睡得也不踏实,偶尔一迷盹就醒来。如此三番,连这几个晚上都没睡好。
黎明接班时,已经出了门,“长颈鹿”忽然对公堆说:“今天不要去‘实习’了,在家把自己的脏衣服洗洗搓搓。”
“衣服不都是下大夜班才洗过的么?”公堆问。
“长颈鹿”觉得也是,想了想又说:“那就留在家把工棚后面菜地里的草拔拔,浇浇水。”
“我昨天才拔完草,接着晚上还下了雨,你忘了?”
“长颈鹿”没词了。好歹来到掌子面,“长颈鹿”忽然想起:“哦,我的香烟呢?是不是忘在工棚子里了?你回去找找。”
小子颇不情愿地回转去,嘟嘟囔囔还没走五十步,身后“轰隆隆”一声巨响,一阵气浪把他推倒在洞壁前。忙着爬起回头一看,掌子面上合实了,遂破着嗓子大喊救人,转身就朝洞外跑。
因为报警及时,一番紧急抢救,虽说救出了大部分伤残职工,还是有职工蒙难了,包括李班长和“长颈鹿”。
公堆几乎疯了,扑到这个遗体边哭一场,扯着那个遗体衣角哭一场,捡起李班长被砸烂的头盔哭一场,看着“长颈鹿”给自己买的书包哭一场……
当听说自己的“工资”是叔叔伯伯们私下凑的时,小子竟然没有哭,而是长久地沉默。
那之后,娃就三天两头守着工地上的几座新坟墓,没完没了地烧纸钱,默坐。也就在这当口,局里的人事科长来工地动员公堆去念书。苦口婆心地劝了很久,直到科长解释说:“念书有了学问,还可能当上工地工程师。”小子终于点了头。
“怎么想通了?”人事科长也松了口气。
“答应我,念完书我还要回工地。”小子几乎是在命令。
“工地上的危险你没看到?还回来干啥?”
公堆竟然暴怒着喊:“我不回来,班长和‘长颈鹿’叔叔他们的娃咋办?”
人事科长被呛得哑然,顺手把他捞过来,朝出山拉料的卡车驾驶座里一塞,吩咐开车。
小子毅然挣脱,纵身跳到车厢里直直地戳着,随着车子的启动,面对隧道口和熟悉的工棚子,扑通跪下,号啕大哭……
作者简介:张西祥,安徽省作家协会会员,曾任上海铁路作家协会副主席。作品散见于《清明》《鸭绿江》《莽原》《雨花》《散文》《安徽文学》等报刊。曾获“屈原杯”全国短篇小说大赛一等奖、2016年第八届华语原创小说大赛一等奖、2018年首届中国工业文学大赛一等奖、2020年知乎故事全国征文大赛三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