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课堂学习的效果有赖于教学策略的构建与选择,构建有效的课堂教学,不仅能促进教师组织有效的课堂学习活动,而且能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一个良好的有效的课堂教学是能够将数学学习由单纯的记忆、模仿和练习活动转变为学生主动探索、积极参与、实践创新的过程。因此,没有学生的参与,再好的教学方法也是无效的。本文力图探究的构建有效课堂就是以课堂为突破口,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充分激励学生主动参与,从而寻求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和综合数学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素质教育;有效课堂;积极参与
中图分类号:G4
一、创设课堂环境,提高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
每堂课都是教师创造性的劳动成果,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主要来自教师的调动,这就需要教师能精心设计提问和教学环节,激发学生兴趣,激活学生思维,激起学生学习的情感,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
1.创设问题情境,吸引学生。
学生深入的学习,深入的理解所学内容是从问题开始的。而问题问的是否有趣,对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是非常重要的。因此,我在每课导入时常进行精心设计,创设问题情境,调动其学习兴趣,激活其思维。如,我在讲"循环小数"时,就设计了这样的导入,上课开始,我说:"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先来上语文课,请同学们先拿出字典。"学生感到很惊奇,我接着让学生查"循环"这个词的意思,学生经查字典说出"循环就是一个接着一个,反复进行"的意思。然后我很自然地讲到"循环小数",学生很轻松的理解了。
2.精心设计课堂提问,提高学生课堂参与。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提问十分关键,学生课堂上不发言的原因之一就是教师的提问不科学。有的问题过于容易,学生不用动脑筋就轻易答出,使学生失去兴趣。有的问题过难,学生产生畏难情绪。有的教师整堂课无味的串讲,使学生提不起精神参与。因此,教师在提问时因针对不同情景,不同知识目标,不同层次,提出合理的问题,才能引起学生思考,才能促进学生思维发展。
3.设计质疑问难的环节,鼓励学生发表见解。
教师要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学则须疑,学贵知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不会提出质量高的问题,是学生学习能力的重要标志之一。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鼓励和引导学生自己思考,互相解答,互相补充。凡是学生自己阅读能弄懂的问题,就让学生自己解答,教师只给以画龙点睛的总结和补充。让学生质疑问难不但能够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而且有利于调动学生思维和学习的积极性,教学中我鼓励学生发表独到见解,只要有新意、有创新,我都及时给予鼓励,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
4.恰当地使用电教
多媒体、投影等电教的使用,可以说化抽象为形象,恰当的运用,不但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所学知识,而且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如在教学"三角形的内角和"一课时,我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分别用"量一量","拼一拼","折一折","剪一剪"等多种方法动态展示求三角形的内角和的方法,学生很清晰地看到原来求三角形的内角和有这么多的方法,不仅在某种程度上提高了学生发散思维的能力,更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
二、创设激励机制,调动学生乐于学习。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积极思考,踊跃发言是学生主动的学习,积极参与的表现。可有的学生上课不爱说,不爱问,究其原因主要是:基础较差,无力回答,害怕批评,担心说错,还有的好动好玩,思想分散等。为了调动学生参与,我采取了以下措施:
1.贯彻鼓励原则
通过学习《教育心理学》①,我们知道教师正确的评价,恰当的运用表扬和批评,是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重要手段之一,因为这种表扬与批评是对学生学习态度,学习成绩肯定与否定的一种强化方式。而正强化对于小学生来说是十分重要的。小学生在某一情境下做某种事情,如果获得满意结果,下次遇到相同情况时,再做这件事机率就会提高,因此,正确使用正强化,可以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激发其积极性,可以推动学习。
2.使用激励性的语言评价学生。
教学过程中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少不了教师的点评。没有评价就没有方向,没有动力,没有鉴别和差异。评价时既要看到同一层次学生的发展变化,也要看到不同层次学生的发展变化。特别是学习成绩稍差的学生,由于过去屡遭失败,因而缺少自信心。教学过程中引导他们品尝学习的甜果,树立他们的自信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三、创设多种教学形式,重视全体学生课堂参与。
在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素质教育强调,面向全体学生。因此,需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其主体作用,必须加强学生个体活动,扩大个体活动参与面。
1.采取多种教学组织形式。
教学组织形式主要有:集体学习、小组合作学习,个人自主学习。其中小组的合作学习是四人小组的共同讨论的学习方式。小组学习使全体学生都有参与学习的机会,并有利于学生的交流,互相启发、互相学习,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能力。《数学课程标准》②中指出"学生的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波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学习方式也因该是一个充满生命的过程"。学生在合作交流中不仅思维和能力得到了发展,体会到成功的喜悦,而且学会了合作与宽容,增强了合作精神,培养了团队意识。课堂上应尽可能的让学生多思考、讨论,让全体学生都参与学习。
2.动手操作,引导学生积极参与。
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一方面来自于教师的讲解,更大一方面得益于学生的动手操作。手动起来,脑子跟着转起来。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说:"知识本身就是活动"。要让学生通过自身的活动,动手操作,通过拼一拼、摆一摆、分一分、说一说、评一评等活动,更能调动起学生探索知识的热情,有时还会迸发出知识的火花。在数学课上,我经常让学生动手操作,操作中,学生不但要观察、分析、比较,还要进行抽象、概括,从中发展思维。这样,学生在思维中操作,在动手中思维,并通过语言将操作过程"内化"为思维,使思维能力得到发展、提高。
因此,构建有效课堂,能促进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教育心理学》陈琦、刘儒德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8月第1版,109—111页
[2]《数学课程标准》数学课程标准研制组编写,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5月第1版,114页
【关键词】:素质教育;有效课堂;积极参与
中图分类号:G4
一、创设课堂环境,提高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
每堂课都是教师创造性的劳动成果,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主要来自教师的调动,这就需要教师能精心设计提问和教学环节,激发学生兴趣,激活学生思维,激起学生学习的情感,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
1.创设问题情境,吸引学生。
学生深入的学习,深入的理解所学内容是从问题开始的。而问题问的是否有趣,对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是非常重要的。因此,我在每课导入时常进行精心设计,创设问题情境,调动其学习兴趣,激活其思维。如,我在讲"循环小数"时,就设计了这样的导入,上课开始,我说:"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先来上语文课,请同学们先拿出字典。"学生感到很惊奇,我接着让学生查"循环"这个词的意思,学生经查字典说出"循环就是一个接着一个,反复进行"的意思。然后我很自然地讲到"循环小数",学生很轻松的理解了。
2.精心设计课堂提问,提高学生课堂参与。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提问十分关键,学生课堂上不发言的原因之一就是教师的提问不科学。有的问题过于容易,学生不用动脑筋就轻易答出,使学生失去兴趣。有的问题过难,学生产生畏难情绪。有的教师整堂课无味的串讲,使学生提不起精神参与。因此,教师在提问时因针对不同情景,不同知识目标,不同层次,提出合理的问题,才能引起学生思考,才能促进学生思维发展。
3.设计质疑问难的环节,鼓励学生发表见解。
教师要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学则须疑,学贵知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不会提出质量高的问题,是学生学习能力的重要标志之一。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鼓励和引导学生自己思考,互相解答,互相补充。凡是学生自己阅读能弄懂的问题,就让学生自己解答,教师只给以画龙点睛的总结和补充。让学生质疑问难不但能够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而且有利于调动学生思维和学习的积极性,教学中我鼓励学生发表独到见解,只要有新意、有创新,我都及时给予鼓励,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
4.恰当地使用电教
多媒体、投影等电教的使用,可以说化抽象为形象,恰当的运用,不但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所学知识,而且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如在教学"三角形的内角和"一课时,我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分别用"量一量","拼一拼","折一折","剪一剪"等多种方法动态展示求三角形的内角和的方法,学生很清晰地看到原来求三角形的内角和有这么多的方法,不仅在某种程度上提高了学生发散思维的能力,更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
二、创设激励机制,调动学生乐于学习。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积极思考,踊跃发言是学生主动的学习,积极参与的表现。可有的学生上课不爱说,不爱问,究其原因主要是:基础较差,无力回答,害怕批评,担心说错,还有的好动好玩,思想分散等。为了调动学生参与,我采取了以下措施:
1.贯彻鼓励原则
通过学习《教育心理学》①,我们知道教师正确的评价,恰当的运用表扬和批评,是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重要手段之一,因为这种表扬与批评是对学生学习态度,学习成绩肯定与否定的一种强化方式。而正强化对于小学生来说是十分重要的。小学生在某一情境下做某种事情,如果获得满意结果,下次遇到相同情况时,再做这件事机率就会提高,因此,正确使用正强化,可以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激发其积极性,可以推动学习。
2.使用激励性的语言评价学生。
教学过程中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少不了教师的点评。没有评价就没有方向,没有动力,没有鉴别和差异。评价时既要看到同一层次学生的发展变化,也要看到不同层次学生的发展变化。特别是学习成绩稍差的学生,由于过去屡遭失败,因而缺少自信心。教学过程中引导他们品尝学习的甜果,树立他们的自信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三、创设多种教学形式,重视全体学生课堂参与。
在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素质教育强调,面向全体学生。因此,需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其主体作用,必须加强学生个体活动,扩大个体活动参与面。
1.采取多种教学组织形式。
教学组织形式主要有:集体学习、小组合作学习,个人自主学习。其中小组的合作学习是四人小组的共同讨论的学习方式。小组学习使全体学生都有参与学习的机会,并有利于学生的交流,互相启发、互相学习,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能力。《数学课程标准》②中指出"学生的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波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学习方式也因该是一个充满生命的过程"。学生在合作交流中不仅思维和能力得到了发展,体会到成功的喜悦,而且学会了合作与宽容,增强了合作精神,培养了团队意识。课堂上应尽可能的让学生多思考、讨论,让全体学生都参与学习。
2.动手操作,引导学生积极参与。
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一方面来自于教师的讲解,更大一方面得益于学生的动手操作。手动起来,脑子跟着转起来。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说:"知识本身就是活动"。要让学生通过自身的活动,动手操作,通过拼一拼、摆一摆、分一分、说一说、评一评等活动,更能调动起学生探索知识的热情,有时还会迸发出知识的火花。在数学课上,我经常让学生动手操作,操作中,学生不但要观察、分析、比较,还要进行抽象、概括,从中发展思维。这样,学生在思维中操作,在动手中思维,并通过语言将操作过程"内化"为思维,使思维能力得到发展、提高。
因此,构建有效课堂,能促进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教育心理学》陈琦、刘儒德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8月第1版,109—111页
[2]《数学课程标准》数学课程标准研制组编写,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5月第1版,11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