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医护理是在中医基本理论指导下的护理工作,一贯重视护理,主张“三分治疗,七分护理”,包括精神修养、个人卫生、环境卫生、饮食护理与禁忌及用药护理等方面的内容。中医护理以中医整体观为护理工作的指导思想,“辨证”是护理的主要依据。
1中医护理的基本特点
1.1 整体观念整体就是统一性完整性。人体是有机的整体 人体是由若干脏器、器管和组织所组成、各脏器、器官和组织都有着不同的功能。如心主血脉、主神志,肺主气、司呼吸,主宣发和肃降,又有通调水道和朝百脉之功能等。但五脏各自的功能又都是整体活动的一个组成部分,从而决定了人体各脏器、器官和组织和生理上是互相影响,以维持其生理活动的协调平衡,在病理上是相互影响的。如心与肾,心在五行属火,位居于上属阳;肾在五行属水,位居于下属阴。根据阴阳、水火升降理论,位于下者以上升为顺,位于上者以下降为和,所以心火必须下降于肾,而肾水必须上济于心,这样心肾之间的生理功能才能协调,称为“心肾相交”或“水火相济”。反之,若心火不能下降于肾,而心火独亢,肾水不能上济于心,而肾水凝聚,这样就会出现以失眠为主症的心悸、怔忡、心烦、腰膝酸软等“心肾不交”或“水火失济”的病理表现。又如心与肝也有同样的关系,只有心主血脉功能正常,血运正常,肝才有藏。若肝不藏血,血运也必然失常。说明五脏一体观反映人体内部器管相互关联而不是孤立的。
1.2人体局部和整体也是辩证的统一,人体某一局部的病理变化,往往反映全身脏腑气血、阴阳的盛衰。因此,我们在护理病员过程中,必须从整体出发,通过观察病人的外在变化,了解机体内脏病变,从而提出护理问题和采用护理措施,使疾病早愈。如临床上见到口舌糜烂的局部病变,实质是心火亢盛的表现。因心开窍于舌,心又与小肠相表里,病人除口舌糜烂外,还可有心胸烦热、小便短赤等证候表现。在护理上除局部给药外,还须嘱病人保持情志舒畅,不食油腻煎炸辛辣等助热生湿之品,宜食清淡泻火之物,以通过泻小肠之火而清心火,使口舌糜烂痊愈。
2人与自然界的统一性人类生活在自然界中,自然界存在着人类赖以生存的必要条件。同时,自然界的变化又可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人体,而机体相应地产生生理性反应,若超越生理范围,则产生病理变化。
2.1季节气候对人体的影响在一年四季气候变化中,有春温、夏热、秋凉和冬寒的气候变化规律。万物在这种气候变化的影响下就会有春生、夏长、秋收和冬藏等相应的变化。人体也不例外,必须与之相适应才能保持身体健康。春夏阳气发泄,气血易趋于体表,皮肤松弛,故疏泄多汗等;而秋冬阳气收敛,气血易趋于里,表现为皮肤致密,少汗多尿等。
2.2昼夜黄昏对人体的影响:在昼夜黄昏的阴阳变化过程中,虽在幅度上不象四季气候变化那样明显,但人体也必须与之相适应。人体的阳气这种昼夜的变化,反映了人体生理 活动能动地适应自然变化。 昼夜晨昏的变化,同时也影响着疾病。一般疾病,大多白天病情较轻,夜半加重,是因为早晨、中午、黄昏、夜半人体的阳气存在生、长、收、藏的变化规律,因而疾病也随之出现慧、安、加、甚的变化。 综上所述,人体的生理和病理变化是随四时气候的变化而相应的改变。
3辨证施护辩证施护是中医护理的又一基本特点,是中医学对疾病的一种特殊的研究和护理方法。
3.1所谓辨证就是将四诊(望、闻、问、切)所收集的资料、症状和本征,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及邪正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施护,则是根据辩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护理方法。辨证是决定护理的前提和依据,施护理疾病的手段和方法。通过施护的效果可以检验辩证的正确与否。
3.2辩证和施护在护理过程中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又是理论联系实践的具体体现。 中医学认为,证和症有不同的概念。“症”,即症状,如咳嗽、头痛、失眠等。“证”则是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的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如感冒所表现的风寒证、风热证等。由于它包括了病变的部位、原因、性质及邪正关系,因而比症状状更全面、更深刻,从而也更正確地揭示了疾病的本质。 但“证”与“病”的概念也不同,如清代医家徐灵胎说:“病之总者为之病,而一病总有数证。”这就是说病可概括证。如《伤寒论》对伤寒病以六经分证,可分太阳病证、阳明病证、少阳病证、太阴病证、少阴病证和厥阴病证。中医认识和护理病人、是既辨病又辩证的。辨证着眼于证的分辨,如见一初起发热、恶寒、头身痛、脉浮的病人,初步印象为感冒病。但由于致病因素和机体反应性不同,又常表现有风寒感冒和风热感冒不同的证,只有把感冒病所表现的“证”是风寒证还是风热证辨别清楚,才能确定施护的方法。如属风寒感冒,根据“寒者热之”的护理原则,应采用避风寒保暖,室温宜偏高。饮食上可给豆豉汤、生妾红糖水等辛温解表之护法;苦属风热感冒,根据“热者寒之”的护则,应采用室温宜低而温度偏高,使病人感到凉爽舒适,减轻心烦、口干之不适感。饮食宜给绿豆汤、西瓜、藕汁、苦瓜等清热生津辛凉之品。
4但在临床上有时可见到一种病包括几种不同的证,又看到不同的病在其发展过程中可以出现同一种证,在护理时可以在辩证施护原则的指导下,采用“同病异护”和“异病同护”的方法处理之。所谓“证同护亦同,证异护亦异“实质是由于“证”的概念中包涵着病机在内的缘故。
1中医护理的基本特点
1.1 整体观念整体就是统一性完整性。人体是有机的整体 人体是由若干脏器、器管和组织所组成、各脏器、器官和组织都有着不同的功能。如心主血脉、主神志,肺主气、司呼吸,主宣发和肃降,又有通调水道和朝百脉之功能等。但五脏各自的功能又都是整体活动的一个组成部分,从而决定了人体各脏器、器官和组织和生理上是互相影响,以维持其生理活动的协调平衡,在病理上是相互影响的。如心与肾,心在五行属火,位居于上属阳;肾在五行属水,位居于下属阴。根据阴阳、水火升降理论,位于下者以上升为顺,位于上者以下降为和,所以心火必须下降于肾,而肾水必须上济于心,这样心肾之间的生理功能才能协调,称为“心肾相交”或“水火相济”。反之,若心火不能下降于肾,而心火独亢,肾水不能上济于心,而肾水凝聚,这样就会出现以失眠为主症的心悸、怔忡、心烦、腰膝酸软等“心肾不交”或“水火失济”的病理表现。又如心与肝也有同样的关系,只有心主血脉功能正常,血运正常,肝才有藏。若肝不藏血,血运也必然失常。说明五脏一体观反映人体内部器管相互关联而不是孤立的。
1.2人体局部和整体也是辩证的统一,人体某一局部的病理变化,往往反映全身脏腑气血、阴阳的盛衰。因此,我们在护理病员过程中,必须从整体出发,通过观察病人的外在变化,了解机体内脏病变,从而提出护理问题和采用护理措施,使疾病早愈。如临床上见到口舌糜烂的局部病变,实质是心火亢盛的表现。因心开窍于舌,心又与小肠相表里,病人除口舌糜烂外,还可有心胸烦热、小便短赤等证候表现。在护理上除局部给药外,还须嘱病人保持情志舒畅,不食油腻煎炸辛辣等助热生湿之品,宜食清淡泻火之物,以通过泻小肠之火而清心火,使口舌糜烂痊愈。
2人与自然界的统一性人类生活在自然界中,自然界存在着人类赖以生存的必要条件。同时,自然界的变化又可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人体,而机体相应地产生生理性反应,若超越生理范围,则产生病理变化。
2.1季节气候对人体的影响在一年四季气候变化中,有春温、夏热、秋凉和冬寒的气候变化规律。万物在这种气候变化的影响下就会有春生、夏长、秋收和冬藏等相应的变化。人体也不例外,必须与之相适应才能保持身体健康。春夏阳气发泄,气血易趋于体表,皮肤松弛,故疏泄多汗等;而秋冬阳气收敛,气血易趋于里,表现为皮肤致密,少汗多尿等。
2.2昼夜黄昏对人体的影响:在昼夜黄昏的阴阳变化过程中,虽在幅度上不象四季气候变化那样明显,但人体也必须与之相适应。人体的阳气这种昼夜的变化,反映了人体生理 活动能动地适应自然变化。 昼夜晨昏的变化,同时也影响着疾病。一般疾病,大多白天病情较轻,夜半加重,是因为早晨、中午、黄昏、夜半人体的阳气存在生、长、收、藏的变化规律,因而疾病也随之出现慧、安、加、甚的变化。 综上所述,人体的生理和病理变化是随四时气候的变化而相应的改变。
3辨证施护辩证施护是中医护理的又一基本特点,是中医学对疾病的一种特殊的研究和护理方法。
3.1所谓辨证就是将四诊(望、闻、问、切)所收集的资料、症状和本征,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及邪正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施护,则是根据辩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护理方法。辨证是决定护理的前提和依据,施护理疾病的手段和方法。通过施护的效果可以检验辩证的正确与否。
3.2辩证和施护在护理过程中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又是理论联系实践的具体体现。 中医学认为,证和症有不同的概念。“症”,即症状,如咳嗽、头痛、失眠等。“证”则是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的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如感冒所表现的风寒证、风热证等。由于它包括了病变的部位、原因、性质及邪正关系,因而比症状状更全面、更深刻,从而也更正確地揭示了疾病的本质。 但“证”与“病”的概念也不同,如清代医家徐灵胎说:“病之总者为之病,而一病总有数证。”这就是说病可概括证。如《伤寒论》对伤寒病以六经分证,可分太阳病证、阳明病证、少阳病证、太阴病证、少阴病证和厥阴病证。中医认识和护理病人、是既辨病又辩证的。辨证着眼于证的分辨,如见一初起发热、恶寒、头身痛、脉浮的病人,初步印象为感冒病。但由于致病因素和机体反应性不同,又常表现有风寒感冒和风热感冒不同的证,只有把感冒病所表现的“证”是风寒证还是风热证辨别清楚,才能确定施护的方法。如属风寒感冒,根据“寒者热之”的护理原则,应采用避风寒保暖,室温宜偏高。饮食上可给豆豉汤、生妾红糖水等辛温解表之护法;苦属风热感冒,根据“热者寒之”的护则,应采用室温宜低而温度偏高,使病人感到凉爽舒适,减轻心烦、口干之不适感。饮食宜给绿豆汤、西瓜、藕汁、苦瓜等清热生津辛凉之品。
4但在临床上有时可见到一种病包括几种不同的证,又看到不同的病在其发展过程中可以出现同一种证,在护理时可以在辩证施护原则的指导下,采用“同病异护”和“异病同护”的方法处理之。所谓“证同护亦同,证异护亦异“实质是由于“证”的概念中包涵着病机在内的缘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