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博山”

来源 :古典文学知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iwo251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撰《香韵诗情——古典诗词与香道之缘》,留意到咏香诗词里,“博山”一词屡见不鲜,然多有误解,有待溯源辨流,正名求实。先从称引较多的《陈氏香谱》说起,宋人陈敬《陈氏香谱》卷四“博山香炉”一则,引《事物纪原》云:“《武帝内传》有博山炉,盖西王母遗帝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按,《事物纪原》为宋人高承所撰。其原文是:“《黄帝内传》有愽(博)山炉,盖王母遗帝者。盖其名起于此尔。汉晋以来盛用于此。”(《事物纪原》卷八,明弘治十八年魏氏仁实堂重刻正统本)《黄帝内传》一卷,所记主要为黄帝时政迹及其神话传说,据明胡应麟《四部正讹》,为秦汉间方士伪托,“铿(一作钱)得之于衡山石室中,后至汉刘向于东观校书见之,遂传于世”(宋·晁公武《郡斋读书志》卷二下)。《汉武帝内传》,相传为汉班固所撰,检明《正统道藏》本,未见有关博山炉或博山之记载。可见《陈氏香谱》所云,为张冠李戴之误传。
  博山香炉之实物,最晚在汉代已经出现,但一般统称熏炉或香炉。如西汉刘向《熏炉铭》:“嘉此正气,崭岩若山。上贯太华,承以铜盘。中有兰绮,朱火青烟。……雕镂万兽,离娄相加。”(唐·欧阳询《艺文类聚·服饰部下·香炉》)刘向所言熏炉,依其描述,可知為博山炉。这里的熏炉以山峦形制为主要特征,刘向将这个熏炉上端(也就是炉盖部分)比喻为“太华”山。熏炉中间是炉身,正点燃香草,发出红色的火光并飘散出袅袅青烟,熏炉下面也配有铜盘。样式明显是后来所说的“博山炉”,而刘向称之为“熏炉”,可见直到西汉后期,还没有将“博山炉”作为这种样式熏炉的通称。“博山”式熏炉一开始并不直接称为“博山炉”的结论,不仅在文献中如此表现,在出土的器物上也能够得到证实。陕西咸阳茂陵东侧从葬坑出土的“鎏金银竹节高柄铜博山炉”的炉盖和底座上都刻有铭文,注明了熏炉的名称、制造机构等信息,铭文称此器物名为“金黄涂竹节熏炉”。可见在汉武帝时,这种式样的熏炉,还未以“博山炉”命名。
  汉代《古歌》这样描绘博山炉:“上金殿,著玉樽。延贵客,入金门。入金门,上金堂。东厨具肴膳,椎牛烹猪羊。主人前进酒,弹瑟为清商。投壶对弹棋,博奕并复行。朱火扬烟雾,博山吐微香。清樽发朱颜,四坐乐且康。今日乐相乐,延年寿千霜。”(《古诗类苑》卷四十五;《古诗纪》卷七)诗中讲述主人宴请宾客并请宾客游戏的热闹场面,最后祝宾客快乐长寿。其中出现“博山”一词。但是,唐初编选的《艺文类聚》卷七十四引这首诗时,只引了“樽”“门”“堂”“羊”“商”“行”六韵,并无“博山吐微香”以下诗句,因此这里的“博山”,很有可能是后人接续成篇,真伪值得怀疑,还不能够作为确据。
  汉代《古诗五首》其二,也有博山炉的描绘:“四坐且莫喧,愿听歌一言。请说铜炉器,崔嵬象南山。上枝似松柏,下根据铜盘。雕文各异类,离娄自相联。谁能为此器,公输与鲁班。朱火然其中,青烟扬其间。从风入君怀,四坐莫不叹。香风难久居,空令蕙草残。”(《玉台新咏》卷一;《艺文类聚》卷七十。《初学记》卷二十五引作《古诗咏香炉诗》,《合璧事类外集》卷四十一作古乐府)这一博山炉的炉盖,如同南山一样崔嵬,而“上枝似松柏,下根据铜盘”一句,颇值得推敲。出土的博山炉,基本由炉盖、炉身、炉柄、炉座组成,有的还附有铜盘。炉盖体现了博山炉的主体特征,凸出成山峦形状。上端是松柏枝托着炉身,下端做成树根的形状,直接安放在铜盘之中。可以说,这首汉代古诗已经比较具体地描绘出博山炉的样式,但是此时还没有将这种式样的“铜炉器”称之为“博山炉”。
  如果忽略秦汉间方士伪托之《黄帝内传》,博山炉较早见于文献记载者,是传为晋葛洪(284—364)所作《西京杂记》,中云“长安巧工丁缓者……又作九层愽(博)山香炉,镂为奇禽怪兽,穷诸灵异,皆自然运动”(《西京杂记》卷一)。宋陈敬《陈氏香谱》卷四“博山香炉”一则引《西京杂记》作:“丁缓作九层博山香炉,镂琢奇禽怪兽,皆自然能动。”《西京杂记》为轶事小说集,《隋书·经籍志》入史部旧事类,共两卷,不著撰人。《郡斋读书志》杂史类著录,云:“江左人或以为吴均依托为之。”《四库全书》入小说家杂事类,六卷,题汉刘歆撰,一题晋葛洪撰。该书之书末有葛洪跋,称汉刘歆作。但《旧唐书·经籍志》和《新唐书·艺文志》并题晋葛洪撰。后人也有据《酉阳杂俎·语资》,以为是梁吴均所作,故此书作者历来有刘歆、葛洪、吴均三种说法,一般多取葛洪之说。书中还有汉元帝皇后赵飞燕的妹妹送其“五层金愽(博)山炉”的记载。《西京杂记》的作者存在争议,其中记载的虽然是西汉时的事情,但到底是作者依据传闻撰写,还是根据当时流传的汉代文献编辑,现在并不能确定。所以,这里的“九层博山香炉”的名称,是出自汉代人之手,还是出于后代人追述,同样不可确考。但不管这个名称是否出自对汉代文献的直接承袭,都可以看出,“博山”一词在这里是形容词,用来修饰其后的“香炉”一词,突出“香炉”有“九层”之多的“博山”特征。就这一点看来,《西京杂记》的记载,表现出“博山”式熏炉名称转变的轨迹。表明“博山”是这种熏炉的一个突出特征,而“博山炉”自然只是当时诸多种熏炉的一种样式。
  在晋葛洪《西京杂记》前后,东晋张敞撰《东宫故事》云:“皇太子初拜,有铜博山香炉。”(宋·陈敬《陈氏香谱》卷四“博山香炉”一则引,《初学记》引《晋东宫旧事》作:“太子初拜,有铜博山香炉一枚。”)值得注意的是,“博山”一词,并非对博山炉山形装饰的特有描述,它并不仅仅用在熏炉上,当时也还有不少这种“博山”样式的其他器物。晋陆翙《邺中记》曰:“织锦署在中尚方,锦有大登高、小登高、大明光、小明光、大博山、小博山,大茱萸、小茱萸,大交龙、小交龙、蒲桃纹锦、斑文锦、凤凰朱雀锦、韬文锦、桃核文锦,或青绨、或白绨、或黄绨、或绿绨、或紫绨、或蜀绨,工巧百数,不可尽名也。”这里的大小博山,是织锦署所织锦的两种纹样。《水经注》曰:“东城上,石氏立东明观,观上加金博山,谓之‘锵天’。”文中“金博山”是加在宫观上的一种装饰物。陆翙是西晋末东晋初人,为东晋国子助教。《水经注》所指“石氏”,当为与东晋相峙的北方后赵政权。可见,“博山”在东晋之时,是一种比较常见的样式,既可以用来指香炉的形制,也可以用来指织锦上的纹样、宫观上的金属装饰物等。房玄龄等《晋书·舆服志》成书于唐初,亦载:“通天冠,本秦制。……前有展简,冠前加金博山述,乘舆所常服也。”(《晋书》,中华书局1974年版)由此可见,晋朝以迄唐初,凡山形凸起状装饰都可称之为“博山”。   南北朝时,文献中常见“博山”或“博山香炉”。如刘绘《咏博山香炉诗》:“蔽野千种树,出没万重山。上镂秦王子,驾鹤乘紫烟。下刻蟠龙势,矫首半衔莲。傍为伊水丽,芝盖出岩间。复有汉游女,拾羽弄余妍。”(唐·欧阳询《艺文类聚·服饰部下·香炉》)
  唐代,“博山炉”作为普及性称呼,出现在众多诗歌作品中。如李白《杨叛儿》:“博山炉中沉香火,双烟一气凌紫霞。”
  (《分类补注李太白诗》)韦应物《横吹曲辞·长安道》:“博山吐香五云散。”(《全唐诗》卷一百九十四),薛逢《题春台观》:“垂露额题精思院,博山炉袅降真香。”(《全唐诗》卷五百四十八)等等。
  北宋吕大临《考古图》卷十收录博山香炉一件,云:“右得于投子山,重一斤七两,中间荇叶,有文曰:天兴子孙。又曰:富贵昌宜。”对其用途和寓意,吕大临描述云:“按《汉朝故事》:诸王出阁,则赐博山香炉。《晋东宫旧事》曰:太子服用,则有博山香炉。一云,炉象海中博山,下有药贮汤,使润气蒸香,以像海之回环。此器世多有之,形制大小不一。”(宋·吕大临、赵九成《考古图·续考古图·考古图释文》,中华书局1987年版。宋·陈敬《陈氏香谱》卷四“博山香炉”一则引《考古图》作:“其炉象海中博山,下盘贮汤,使润气蒸香,以象海之四环。”)今天看来,无论是“诸王出阁”,还是“太子服用”,都不能准确表述博山炉的真正用途。但将炉体比山、底盘比海的猜测,大抵不错。宋人徐兢《宣和奉使高丽图经》卷三十一亦云:“博山炉,本汉器也。海中有山,名博山,形如莲花,故香炉取象。下有一盆,作山海波涛,鱼龙出没之状,以备贮汤熏衣之用。盖欲其湿气相著,烟不散耳。今丽人所作,其上顶虽象形,其下为三足,殊失元制,但工巧可取。”(清·知不足斋丛书本)
  由上可以看到,汉代人制造出博山炉,但并未给予其区别于普通熏炉的特殊名称。到了两晋南北朝时,玄学盛行,形成魏晋风度,求仙思想在士大夫和贵族中流行开来。博山炉因其独特的求仙寓意和熏香功用,得到士人喜爱和推崇,“博山炉”的名称开始出现并流行。
  对于博山炉名称的来源,林小娟《博山炉考》(《四川文物》2008年第3期)从三个方面进行探究。提出考镜博山炉之“博”,有三个主要义项或文化隐喻:一是“博望山”。在这个层面上可理解为实体山的原型——安徽博望山,又可进一步引申为对仙山的观望甚至祭祀。二,“博山”可能指的就是泰山。三,可能是“博弈”之博。极目远观之博望、泰山和博弈。此三者均与仙人、仙山或仙家世界相联系,是汉代作为登天、致仙或成仙的象征。这三种论证都有依据,但都略显牵强。
  如同齐国刀币“博山刀”因首次出土于山东博山而得名一样,博山炉会不会也是因与地名博山有关而得名呢?现在的山东省淄博市有博山县,但据其县志,乃雍正年间所设,看来不会有关系。
  汉时其版图上曾短暂出现过“博山”。据班固《汉书·地理志》,“博山,侯国,哀帝置,故顺阳。”(《汉书》,中华书局1975年版)该博山在今河南内乡县。哀帝时已是西汉末期,博山炉业已出现,自然不可能是因首先造于博山而得名。而其到东汉时,这一博山便改回了顺阳。之后,至清以前再也没有“博山”出现。前面说过,博山炉这一称谓大概是晋朝才有,因此,博山炉与地名博山也毫无关系。
  那么,“博山”的本义究竟来源何处呢?先从字面意思来看,“博”为何意。据《说文解字》:“博,大、通也。”《淮南子·泛论训》“岂必褒衣博带”,高诱注云“博带,大带”;王延寿《鲁灵光殿赋》“丰丽博敞”,张载注云“博,广也”。可见,“博”在汉晋之时是宽广之义。由此,“博山”可以理解为大山或广阔的山。博山炉最显著的特征,即是其炉顶覆盖的山形,的确像是一座山甚至是重峦叠嶂。上引《西京杂记》称“九层博山香炉”的“博”,也是为了突出香炉上山峦众多,表现山峦极为宽广乃有九层之多。那么,为了突出器物的主要特征,表现其上山峦的宽广,将这种山峦形制名为“博山”,是比较合理的。同时,还可以引申理解为将整个山的景色尽收眼底。
  那么,博山会不会特指某个山呢?首先文献中并没有某个“博山”。《汉书·地理志》载当时在泰山附近倒有个博县。此地有泰山庙,是每年十月祭祀泰山的地方。汉代帝王热衷到泰山封禅,博县也就有了与祭祀和求仙有关的特殊色彩。且不说魏晋人会不会将汉代祭祀泰山之地命名用于祭祀的熏炉,汉人为何不直接称之“泰山炉”或“博炉”,却偏称“博山炉”呢?至于其他如博望山等,与炉本身基本毫无关系。
  先唐诗赋对“博山炉”的模拟对象多有描写,如上引汉代古诗云“请说铜炉器,崔嵬象南山”,南朝陈傅《博山香炉赋》云“器象南山,香传西国”,都指出熏炉的模拟对象是“南山”;刘向《熏炉铭》云“上贯太华,承以铜盘”,又将之比喻为“太华”山;南朝齐萧统《博山炉赋》云“写嵩山之茏葱,象邓林之芊眠”,则认为博山炉上的山峰,摹写的是“嵩山”。可见从汉代直到南朝陈,诗人对博山炉的模拟对象,有各种各样的联想。
  宋人吕大临《考古图》谓:“一云香炉象海中博山。”博者,多也,古人的概念中,三即为多,所以有人又进一步解释“海中博山”就是海中三神山。海中三神山这一古老的传说,《山海经》已有相关记载。《史记·秦始皇本纪》云:“齐人徐市等上书,言海中有三神山,名曰蓬莱、方丈、瀛洲,仙人居之。”《史记·封禅书》云:“此三神山者,其传在渤海中……诸仙人及不死之药皆在焉,其物禽兽尽白,而黄金银为宫阙。”传说中,海中三神山是神仙的宫阙,由黄金白銀建筑而成,山上不仅出产不死之药,就连山上的动物都有着特异之处,它们都是白色的。汉武帝曾派遣方士入海寻找蓬莱山上的仙人安期生,并建造太液池,池中“有蓬莱、方丈、瀛洲、壶梁,像海中神山龟鱼之属”。造太液池即模拟海上神山处于海上的地理特征。
  博山炉正是孕生于汉人对仙山的遐思,通常与铜灯、漆案并置于帐中,构成当时奢华贵族生活的重要日常器用。袅袅青烟从精雕细镂的山形炉盖中缓缓发出,使整座香炉既似烟波浩渺的海中仙山,又似云雾缭绕的西方昆仑,让人不禁联想到汉武帝一生对长生不老的执迷追求。因此,很有可能的是,武帝专门遣人根据道家关于东海仙境博山的传说制作了“博山炉”,从考古材料看,最早的博山炉实物集中于汉武帝时期。博山炉的制作极为考究。其炉盖一般铸成参差错落、重叠起伏的山峦状,其间饰以珍禽、异兽、仙人和云气纹样。为了熏烧树脂类的香料,炉身要做得深些,以便在炉下部放置炭火。同时,为防止炭火太旺,炉身下部的进气孔缩成很窄的缝隙,同时将炉盖增高,轮廓多呈圆锥形,上边再装饰山峦等雕饰,这就是中国香炉的始祖博山炉。   为了使博山炉具有这种地理特征,吕大临解释香炉下铜盘的作用,认为燃香时在铜盘中加入热水,那么上升的热气,配合着袅袅升起的香烟,就如同海水环绕着仙山。这种云雾缭绕的山峦设计,与南朝诗人沈约的描写恰好可以互相印证。沈约《和刘雍州绘博山香炉诗》云:“百和清夜吐,兰烟四面充。如彼崇朝气,触石绕华嵩。”熏炉燃烧时香烟缭绕,使诗人联想起充溢在陆上山峦中的朦胧云气。正如宋人乐史《太平寰宇记》卷一百十一“江南西道·江州”所云:“香炉峰在(庐)山西北,其峰尖圆,云烟聚散如博山香炉之状。”(文渊阁四库全书补配古逸丛书景宋本)后来明代高濂(1542?—1616?)《遵生八笺》所云“孙总监千金市绿玉一块,嵯峨如山,命工治之,作博山炉顶上,暗出香烟,名不二山”(明万历刻本《雅尚斋遵生八笺》卷十四“燕闲清赏笺”上卷),亦取义于此。
  不过,有人认为“博”可能指汉代流行的六博游戏(见惠夕平《两汉博山炉研究》,山东大学考古学及博物馆学专业2008年硕士论文)。汉代从宫廷到民间普遍流行六博游戏。汉景帝潜邸之时甚至还因游戏纠纷一怒用博盘打死吴王刘濞的世子,为以后吴楚七国之乱的发生埋下伏笔。考古发掘出土的汉画像石中也有很多仙人对博的画面。文献中也有仙人对博于仙山的记载。有人据此也推测“博山”即是“仙人对博于此”的华山。博戏确实和仙山联系在一起。但博山炉上并无任何表明有仙人对博特征之处,无论是汉人还是魏晋人据此将带仙山形盖的熏炉命名为博山炉都未免令人费解。
  虽然博山炉最初出现在文献中是“熏炉”“香炉”等,但并不是所有的熏炉都是博山炉。有学者直接将博山炉说成熏炉,甚至认为“熏炉又称博山炉”(见汤惠生《考古三峡》,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显然并不准确。从考古发掘来看,汉代熏炉盖多种多样,有几何形浮雕盖、草叶形镂雕花纹盖、山形盖和镂刻云纹或水波纹盖等。山形盖最初并不占有绝对优势,而在整体造型上,各种熏炉在同一时期同一区域也基本一致。博山炉上的器盖,应为山形或刻画有山形纹等的写意山形。有的器盖上有一博山形钮,这类也应为博山炉。后来,由山形纹发展而来的各种形式,如莲花状、乳尖状、火焰状,或其他变体凸形纹,仍可称之为博山炉。而其他炉盖无法体現山形且无山状凸起的熏炉则不应称之为博山炉。由此可见,最初“博山炉”只是熏炉中极为普通的一类,与其他熏炉被统称为“熏”。只是最晚至魏晋时期(也可能早到东汉),随着士人的推崇和佛道逐渐流行,博山炉才变得特殊,并有了独特的名字——“博山炉”。至此,咏香诗词里屡见不鲜的“博山”一词,也随之具有了相对稳定而公认的含义。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
其他文献
【摘要】辅导员要正确认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关系、高校辅导员与心理咨询师的关系。发挥高校辅导员的优势和能力,从了解、关爱、鉴识、辅导、咨询、治疗六个环节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关键词】高校 辅导员 心理健康教育    教育部在2006年7月发布的《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中指出辅导员应“认真做好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及服务育人工作,加强学生班级建设和管理”。这说明,辅导员在大学生
【摘要】身处于目标语环境的语言学习者对目标语人群、目标语文化的情感倾向和对目标语文化的融入行为对目标语学习会产生积极影响,也就是说,情感动机和文化融入对语言学习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反过来,若想真正融入目标语人群和文化,目标语学习是非常重要的途径。  【关键词】情感动机 目标语 文化融入    情感动机、文化融合与语言之间的关系一直是研究者们观察研究的对象。但是情感是非常复杂的字眼,涉及到了社会学和
【摘要】近年来,南方集体林权制度的改革取得了一定经验,同时也存在着许多问题亟待解决。分析了南方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基本原则、任务重点、面临问题,针对这些问题,从南方集体林区的实际情况出发,提出从多方面深化南方集体林区林权制度的改革建议。  【关键词】林权制度 南方集体林区 面临问题 改革举措    在全国林业发展中,南方集体林区地位极为重要。南方集体林区是林业发展活跃地区之一,对于加速工业原料林、经济
在离魂出奔型故事中,最典型的莫过于唐朝陈玄祐的《离魂记》,后世戏曲中有关离魂题材的作品大都是以此一故事为原型。其情节大致如下:  衡州官员张镒曾许诺把女儿倩娘嫁给外甥王宙,后两人渐长,情愫相通,私相愛慕。然张镒食言将倩娘另嫁他人,“女闻而郁抑,宙亦深恚恨”。王宙为此诀别张家前往他乡。船行半夜,倩娘徒行跣足,亡命来奔。两人来到蜀地,一住五年,其间生两子。后倩娘常思父母,遂俱归衡州,王宙先独自至镒家致
韩琦(1008—1075),字稚圭,相州安阳(今河南安阳)人。天圣五年(1027)进士。历仁宗、英宗和神宗三朝,曾在朝廷为相数十载,文韬武略,为时人所重。欧阳修就非常敬重韩琦:“欧公少许人,平日惟服韩公。尝因事叹曰:‘三百欧修,不足望韩公。’”(《家传集》)足见韩琦在当时的影响与威望。  据清人杨希闵所撰《韩忠献公年谱》,韩琦到河东路任职是在“庆历新政”之后。庆历四年(1044),韩琦与范仲淹共同
[摘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学校党的建设,必须在选干部、配班子、抓队伍、建组织等方面强化服务发展的思想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为学校各项事业快速健康协调发展提供坚强有力的组织保证和人才支持。  [关键词]地方院校 改革创新 党的建设    习近平在第十七次全国高校党建工作会议上强调指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是高校的根本任务,也是高校党的建设的根本任务。我们要紧紧围
[摘要]明人赵贞吉不仅是一位以诗文著称的文学家,也是一位非常有政治主见的政治家。在选才用人上,赵贞吉有如下主张:对人才要加以培养和督导;要以仁纯之心察人;要知其是否是能容天下之人;要能久任;所用之人是贤人真儒,是敢于执法的直臣,是有忠孝节义的人。  [关键词]赵贞吉 人才思想 人才培养 知人善用    赵贞吉(1508—1576),字孟静,号大洲,四川内江人,明嘉靖十四年(1535年1进士,选庶吉
【摘要】由于高校危机事件的频发,使得我们不得不正视当前高校危机的管理现状。民族地区高校更应结合自身实际,增强危机意识,树立科学危机管理理念,建立健全危机预防处置体系,着力把握好危机应急处置的政策法规尺度、程序操作尺度、稳妥渐进尺度、快速决策尺度、人文关怀尺度等。  【关键词】民族地区 高校危机 预防处置    民族地区高校突发危机事件诱因复杂、表现多样,只有深入分析、全面审视危机事件发生的各种因素
【摘要】在全球金融危机的冲击下许多中小企业纷纷倒闭,其抵御风险能力较差的问题十分突出,如何增强中小企业抵御风险的能力,对于促进国民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中小企业 风险 抵御对策    随着世界金融危机的不断扩散,我国中小企业存在的很多问题愈发显现出来,尤其是抵御风险能力较差的企业,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下纷纷倒闭。如何增强中小企业抵御风险的能力,对于促进我国国民经济健康
【摘要】高校的就业工作应利用营销渠道理念提升就业市场意识,完善面向市场的就业运作格局,强化就业机构专业化和高效化,并通过渠道“拉动效应”促进高校就业的系统化和现代化。  【关键词】营销 大学生 就业     营销渠道是企业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其产品顺畅经由各个环节到达终端消费者的流通途径,是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持优势地位的不竭动力。企业只有构建顺畅而高效的营销渠道,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持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