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他出身名门,是我国近代思想家梁启超最小的儿子;他少年留学,成绩斐然,却放弃异国优厚的待遇,在祖国最困难的时候回国效力;他历经磨难,却从未失去洒脱旷达的赤子之心;他是我国航空航天事业奠基人之一,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第一枚导弹、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第一艘神舟飞船……背后都有他的身影。他就是新中国第一代“驯火人”梁思礼。
父亲的“老白鼻”
1924年出生的梁思礼,是梁启超最小的孩子,他从小就很受父亲的宠爱。父亲昵称他为“老白鼻(baby)”。
梁启超在他著名的“饮冰室”中新论迭出,度过了人生最后的14年。他做学问时从不许别人打扰,唯独幼年的梁思礼可以把这里视作和父亲共同的乐园。梁启超曾在给海外读书的孩子的信中说:“每天老白鼻总来搅局几次,是我最好的休息。”
“饮冰室”里的大书柜上摆满了线装书,汇集了父亲收集的各类珍本善本。但三四岁的“老白鼻”,更感兴趣的是父亲从各国买回的一盒盒明信片。这些明信片有画有字儿,成了“老白鼻”的小儿书。在父亲的讲解中,不满5岁的梁思礼便知道了文艺复兴、达·芬奇和米开朗基罗。
一门三院士, “爱国”是家训
梁家满门俊秀,九个儿女皆成才,更有梁思成、梁思永以及梁思礼三位院士。
梁启超去世时,梁思礼尚不足5岁,他未能像哥哥姐姐一样获得父亲的指导,但饮冰室的积淀,早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了梁家每一位后人。梁启超的九个子女中七个出国求学或工作,但都相继归国,报效祖国。
有人问梁思礼:“您从父亲那儿继承下来的最宝贵的东西是什么?”他回答:“爱国!父亲生前曾说过,‘人必真有爱国心,然后方可以用大事’。”这句话,支撑了梁思礼一生的追求。
1941年,梁思礼赴美国深造。起初他在提供全奖的嘉尔顿学院学习,大二时,19岁的他抱着“工业救国”的愿望,放弃全额奖学金,转到有“工程师摇篮”之称的普渡大学改读电机工程。由于二战,他跟家里失去联络,生活非常拮据。为了省钱,他曾裹着大衣在零下40摄氏度的储物室挨了一夜,险些冻死,也曾在罐头厂靠着冷冻豌豆过了一个暑假。即便如此,他的“工业救国”之梦也从未磨灭。
1949年,他拿到自动控制专业的博士学位。得知新中国即将成立,他一方面动员留美学生,同时自己也带头回国,著名无线电公司RAC向他伸出的橄榄枝,也被他婉拒。
彼时,他的同窗好友与他分道扬镳,留在美国。几十年后,那位好友成了波音宇航公司的首席科学家,住西雅图小岛上的高级别墅。梁思礼作为航天部的总工程师,则住在普通的单元房里,工资只有对方的百分之一。被问及想法,他的回答是:“他干的导弹是瞄准中国的,我干的导弹是保卫祖国的。”
从失败中崛起 用算盘算出导弹来
新中国成立时,各行业都可以用百废待兴来形容,尤其我国的导弹和火箭研究工作,更是一片空白。
1956年,国防部第五研究院在一处野兔出没、坟茔遍地的荒草园挂牌。从事研究工作的几百人中,大多是刚跨入校门的大学生。别说导弹理论,就连真正见过导弹的人都没有。
可中国第一枚导弹——仿制“1059”导弹,即后来的“东风一号”,就是在他们这帮“业余选手”手中诞生的。那时没有电脑,这是一枚纯粹用手工算盘算出来的导弹,几乎每一夜,梁思礼和他的同事们都在算盘的噼啪声中度过。
1960年,中苏关系恶化,苏联撤走了专家。没有材料和电子零件,梁思礼他们就自己研制,最终用国产产品取代了苏联停止供应的材料。无数个不眠之夜,400多个忙碌的身影,撑起了中国航天最初的稚嫩脊梁,地平线上第一次飞起了中国制造的导弹。
作为一名“驯火者”, 梁思礼更愿意将自己的“驯火史”总结为一本“失败者之书”。
在梁思礼的回忆中,“东风一号”的成功被简单带过,“东风二号”的失败却历历在目。
1962年3月21日,“东风二号”点火发射,起飞几秒钟后,导弹落在了发射阵地前300米的地方,地面砸出了一个直径20多米的大坑。梁思礼心痛万分,几天吃不下饭。可他说:“我从来不觉得会不行、得收摊了,在我的想象里,就应该做下去,必须做下去,做不下去也要做下去。”
随后的两年时间,梁思礼是在无数次的试验中度过的。在经过17项大型地面研制试验、105次发动机试车后,东风二号导弹在1964年6月29日发射成功了。宣布发射成功的刹那,全场沸腾,掌声雷动,每个人都流下了激动的泪水。
借由从失败中得到的经验,梁思礼开创了航天可靠性工程学,成为火箭安全飞行的坚实保障。也因此,2006年,长征二号丙运载火箭创造了16次发射全部成功的纪录。
“趣味主义”应对甘苦人生
在梁思礼看来,父亲为自己留下的另一个重要影响是“趣味主义”。父亲梁启超常说:“凡人常常活在趣味之中,生活在有价值中,若哭丧着脸挨过几十年,那生命便成为沙漠,要来何用?”父亲的教诲让他对各种事物都保持着旺盛的好奇心。
大学时,他曾和美国同学一起,搭车游走1000多公里,分文没花;他热爱美式橄榄球,考了救生员证,还获得过美国大学联赛摔跤冠军;他热爱摄影,也绝不错过NBA直播;晚年时,他还学会了网上下棋,没事就会上网找棋友杀上一盘。
所有的爱好中,他最爱的是音乐。
十几岁时,他便用压岁钱买了一套贝多芬的第五交响乐。即使在“文革”中,为了能给孩子们一点音乐熏陶,他也会在晚饭后,挡好窗帘,拿出心爱的唱片,把音量放得很小,边让孩子们听,边给他们讲解。
在生命的最后日子,音乐成为梁思礼最好的慰藉。住院期间,他的房间里重复播放着《斯特劳斯圆舞曲》《天鹅湖》等节奏欢快的歌曲,他的手脚还都跟着打拍子。甚至在他的追思会上,也遵循了他的遗嘱,不放哀乐,改放他生前最爱的圣桑小提琴协奏曲。
国家航天局副局长郭宝柱的书房里一直保留着梁思礼赠送的一幅字。那是2008年秋,84岁的梁思礼赠他的“求真求善求美”六字,笔力遒劲,风姿翩翩。
就如这位老人所说的:真善美需要坚持,有时候还要吃些苦头。“吃苦头就吃吧!”他一直执着又洒脱地坚持着自己的理念。
2016年4月14日,梁思礼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91岁。他曾说,自己最喜欢萧伯纳的一句话:“人生不是一支短短的蜡烛,而是一支由我们暂时拿着的火炬,我们一定要把它燃得十分光明灿烂,然后交给下一代的人们。”
(小七整理)
父亲的“老白鼻”
1924年出生的梁思礼,是梁启超最小的孩子,他从小就很受父亲的宠爱。父亲昵称他为“老白鼻(baby)”。
梁启超在他著名的“饮冰室”中新论迭出,度过了人生最后的14年。他做学问时从不许别人打扰,唯独幼年的梁思礼可以把这里视作和父亲共同的乐园。梁启超曾在给海外读书的孩子的信中说:“每天老白鼻总来搅局几次,是我最好的休息。”
“饮冰室”里的大书柜上摆满了线装书,汇集了父亲收集的各类珍本善本。但三四岁的“老白鼻”,更感兴趣的是父亲从各国买回的一盒盒明信片。这些明信片有画有字儿,成了“老白鼻”的小儿书。在父亲的讲解中,不满5岁的梁思礼便知道了文艺复兴、达·芬奇和米开朗基罗。
一门三院士, “爱国”是家训
梁家满门俊秀,九个儿女皆成才,更有梁思成、梁思永以及梁思礼三位院士。
梁启超去世时,梁思礼尚不足5岁,他未能像哥哥姐姐一样获得父亲的指导,但饮冰室的积淀,早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了梁家每一位后人。梁启超的九个子女中七个出国求学或工作,但都相继归国,报效祖国。
有人问梁思礼:“您从父亲那儿继承下来的最宝贵的东西是什么?”他回答:“爱国!父亲生前曾说过,‘人必真有爱国心,然后方可以用大事’。”这句话,支撑了梁思礼一生的追求。
1941年,梁思礼赴美国深造。起初他在提供全奖的嘉尔顿学院学习,大二时,19岁的他抱着“工业救国”的愿望,放弃全额奖学金,转到有“工程师摇篮”之称的普渡大学改读电机工程。由于二战,他跟家里失去联络,生活非常拮据。为了省钱,他曾裹着大衣在零下40摄氏度的储物室挨了一夜,险些冻死,也曾在罐头厂靠着冷冻豌豆过了一个暑假。即便如此,他的“工业救国”之梦也从未磨灭。
1949年,他拿到自动控制专业的博士学位。得知新中国即将成立,他一方面动员留美学生,同时自己也带头回国,著名无线电公司RAC向他伸出的橄榄枝,也被他婉拒。
彼时,他的同窗好友与他分道扬镳,留在美国。几十年后,那位好友成了波音宇航公司的首席科学家,住西雅图小岛上的高级别墅。梁思礼作为航天部的总工程师,则住在普通的单元房里,工资只有对方的百分之一。被问及想法,他的回答是:“他干的导弹是瞄准中国的,我干的导弹是保卫祖国的。”
从失败中崛起 用算盘算出导弹来
新中国成立时,各行业都可以用百废待兴来形容,尤其我国的导弹和火箭研究工作,更是一片空白。
1956年,国防部第五研究院在一处野兔出没、坟茔遍地的荒草园挂牌。从事研究工作的几百人中,大多是刚跨入校门的大学生。别说导弹理论,就连真正见过导弹的人都没有。
可中国第一枚导弹——仿制“1059”导弹,即后来的“东风一号”,就是在他们这帮“业余选手”手中诞生的。那时没有电脑,这是一枚纯粹用手工算盘算出来的导弹,几乎每一夜,梁思礼和他的同事们都在算盘的噼啪声中度过。
1960年,中苏关系恶化,苏联撤走了专家。没有材料和电子零件,梁思礼他们就自己研制,最终用国产产品取代了苏联停止供应的材料。无数个不眠之夜,400多个忙碌的身影,撑起了中国航天最初的稚嫩脊梁,地平线上第一次飞起了中国制造的导弹。
作为一名“驯火者”, 梁思礼更愿意将自己的“驯火史”总结为一本“失败者之书”。
在梁思礼的回忆中,“东风一号”的成功被简单带过,“东风二号”的失败却历历在目。
1962年3月21日,“东风二号”点火发射,起飞几秒钟后,导弹落在了发射阵地前300米的地方,地面砸出了一个直径20多米的大坑。梁思礼心痛万分,几天吃不下饭。可他说:“我从来不觉得会不行、得收摊了,在我的想象里,就应该做下去,必须做下去,做不下去也要做下去。”
随后的两年时间,梁思礼是在无数次的试验中度过的。在经过17项大型地面研制试验、105次发动机试车后,东风二号导弹在1964年6月29日发射成功了。宣布发射成功的刹那,全场沸腾,掌声雷动,每个人都流下了激动的泪水。
借由从失败中得到的经验,梁思礼开创了航天可靠性工程学,成为火箭安全飞行的坚实保障。也因此,2006年,长征二号丙运载火箭创造了16次发射全部成功的纪录。
“趣味主义”应对甘苦人生
在梁思礼看来,父亲为自己留下的另一个重要影响是“趣味主义”。父亲梁启超常说:“凡人常常活在趣味之中,生活在有价值中,若哭丧着脸挨过几十年,那生命便成为沙漠,要来何用?”父亲的教诲让他对各种事物都保持着旺盛的好奇心。
大学时,他曾和美国同学一起,搭车游走1000多公里,分文没花;他热爱美式橄榄球,考了救生员证,还获得过美国大学联赛摔跤冠军;他热爱摄影,也绝不错过NBA直播;晚年时,他还学会了网上下棋,没事就会上网找棋友杀上一盘。
所有的爱好中,他最爱的是音乐。
十几岁时,他便用压岁钱买了一套贝多芬的第五交响乐。即使在“文革”中,为了能给孩子们一点音乐熏陶,他也会在晚饭后,挡好窗帘,拿出心爱的唱片,把音量放得很小,边让孩子们听,边给他们讲解。
在生命的最后日子,音乐成为梁思礼最好的慰藉。住院期间,他的房间里重复播放着《斯特劳斯圆舞曲》《天鹅湖》等节奏欢快的歌曲,他的手脚还都跟着打拍子。甚至在他的追思会上,也遵循了他的遗嘱,不放哀乐,改放他生前最爱的圣桑小提琴协奏曲。
国家航天局副局长郭宝柱的书房里一直保留着梁思礼赠送的一幅字。那是2008年秋,84岁的梁思礼赠他的“求真求善求美”六字,笔力遒劲,风姿翩翩。
就如这位老人所说的:真善美需要坚持,有时候还要吃些苦头。“吃苦头就吃吧!”他一直执着又洒脱地坚持着自己的理念。
2016年4月14日,梁思礼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91岁。他曾说,自己最喜欢萧伯纳的一句话:“人生不是一支短短的蜡烛,而是一支由我们暂时拿着的火炬,我们一定要把它燃得十分光明灿烂,然后交给下一代的人们。”
(小七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