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商业空间除了具有物资交换、货物流通的作用以外,也是市民百姓公共交往、信息交流的场所。我们依据文献和考古资料,对唐长安城东、西市的位置、大小、内部状况以及东、西市外商业点的分布特点和原因进行了阐述。唐长安城达到了坊市制的顶峰,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中唐以后,封闭的坊市制逐渐从极致到松动。但有唐一代,长安城的东市、西市是最重要的商业空间,这是由于都城政治对经济发展有强大的制约作用造成的。
关键词:唐长安城;商业空间;货物流通;交流场所
商业空间指的是进行商业活动的场所,这一空间除了具有物资交换、货物流通的作用以外,也是市民百姓公共交往、信息交流的场所。唐中期以后的商业活动渐渐由市延伸到坊,一些里坊内开设了手工业店、旅馆、店铺。但有唐一代,长安城的东市、西市是最重要的商业空间。
《周礼·考工记》曰:“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
唐长安城的市场摒弃了“面朝后市”的旧传统,沿用了以前朝代的集中市制,市场主要是东市和西市。东西市的位置非常适中,无论是南部还是北部的居民去商市都很方便。另外,东市、西市正好位于金光门、春明门这条东西主干大街的南边,这条大街非常重要,可以通往城外各地。因而我们可以看到东市、西市交通相当便利,地理位置非常优越。唐代商市发展更趋于成熟,在设置上不仅顾及行业发展,而且兼顾不同区域的均衡发展。另外,唐代东市和西市还被作为行刑之地,也就是古代所谓的弃市。比如在穆宗时期“九月戊子朔,浙西大将军王国清谋叛,……同恶二百余人并诛之……道源、道枢、道沦三人,斩于西市”。市并作刑场之用,这是因为在市中人群密集,在此处死犯人,可以对百姓起到很好的威慑作用,所以这就成为封建统治者最理想的施刑场所。
《长安志》上记载,“东市南北居二坊之地。东西南北各六百歩,四面各开二门,定四面街各广百歩,北街当皇城南之大街,东出春明门,广狭不易于旧,东西及南面三街向内开北广于旧街”。“西市南北尽两坊之地”。“(东市)当中东市局,次东平准局,并隶太府寺”,“(西市)市内有西市局,隶太府寺”。通过文献记载我们可以看到,东西两市是封闭的,四面有围墙,四面各两个门,市内部东西向和南北向的大街各两条形成井字形,称为东、西、南、北街。井字街中间是市署和平准署。唐高宗时,还设置了常平仓。
除了东市和西市,长安城中也设置过另外一些市场,比如南市、北市、中市、宫市、新市等,但这些市场远远没有东市、西市重要。
长安城东市和西市的行肆非常细密。《长安志》记载:“东市货财220行,四面立邸,四方珍奇,皆所职聚”,西市“市内店肆如东市之制”。文献记录,唐武宗时“夜三更,(长安)东市失火,烧东市曹门以西十二行四千余家,官私钱物、金银绢药等总烧尽”。
通过文献资料和考古发掘,可以看出当时市内按“行”分区的。西市有秤行、麸行、药行、绢行、鞧(鞦)辔行、大衣行等,还有酒肆、胡姬酒肆、帛肆、凶肆、油靛店、煎饼团子店、王会师店、应募的善射人、卖药人、贩粥者、烧炭曝布商、卖引子药家、卖钱贯人、卜者、法烛店、食店张家楼等,西市还设有一种代客寄存保管或收购、出售金银财物和珍贵物品的柜坊。
东市有肉行、酒肆、毕罗肆、赁驴人、卖胡琴者、货锦锈彩帛者、琵琶名手、铁行、笔行、凶肆、杂戏、曲内的临路店、鬻坟曲之肆等。
西市和东市相比,西市更为繁荣,这是因为朱雀街西人口多,流动人口也多,西市离西边城门金光门很近,所以经由丝绸之路来长安的外国商人和西域商人,首先落脚西市,因此聚集了大量西域商人和外国商人的西市,贸易状况更盛。西市的繁荣,反映在开渠潴池以解决运输和用水的问题上,西市内有支分永安渠以为放生池的支渠。
唐初规定,商业活动只能白天进行,但是随着商业的日益发展,限制在白天的商业活动已经无法满足居民的要求,长安城内出现了“夜市”,如“(崇仁坊北街)昼夜喧呼,灯火不绝”。“贞元末,有布衣于长安中游酒肆……至夜,多酣醉而归旅舍。”虽然唐时有规定“两京市诸行,自有正铺者,不得于铺前更造偏铺,各听用寻常一样偏铺”,但由于经济发展的需要,市中很多店铺扩建了偏铺。唐中期以后,一些里坊内开设了店铺、旅馆,也就是说商业活动已经延伸至坊区,方便了居民生活的需要。
根据文献记载和考古资料,东、西市外的商業点的分布主要有如下特点:首先,存在较大的地域差异,朱雀街东的多,朱雀街西的少;长安城南部四排坊的商业点少。其次,两市四周各坊及皇城附近各坊,商业点分布得多。再次,临交通大街、城门内外附近商业点分布得多。
这些商业点分布特点与下列因素有关。第一,长安城的南部地区都是人口稀少的“围外”之地。《长安志》记载:“自朱雀门南第六横街以南,率无居人第宅(注:自兴善寺以南四坊,东西尽郭,虽时有居者,烟火不接,耕垦种植,阡陌相连)。”第二,政治中心东移。皇帝居住的宫殿从太极宫转移到大明宫,那么官僚贵族也会把住宅选在城东,而且诸道进奏院也多集中在平康坊、崇仁坊、胜业坊等,如四川齐州进奏院在务本坊、兴元鄜坊进奏院在崇义坊、镇州进奏院在长兴坊、东都等地进奏院在崇仁坊、同华河中等地进奏院在平康坊、邠宁东川等进奏院在宣阳坊、陕府郑滑进奏院在胜业坊、东平进奏院在道政坊十字街东、金州进奏院在靖恭坊等。平康坊和崇仁坊靠近皇城景风门,是举子选人进京的首选住地。文献记载:“(崇仁坊)与尚书省选院最相近,又与东市相连接,选人京城无第宅者,多停憩此。因是一街辐辏,遂倾两市,昼夜喧呼,灯头不绝,京中诸坊,莫之与比。”平康坊是娼妓聚集的地方,可谓“青楼无昼夜,歌舞歇时稀”。所以,以崇仁坊、平康坊、东市为核心,就形成了繁华商业娱乐区。第三,临交通大街和城门的里坊有着交通上的优势。崇仁、胜业、平康、道政、新昌、宣平、善和、兴道、务本等坊,基本在金光门——春明门大街两侧,常乐、道政靠近春明门,宣平、新昌、靖恭等坊临延兴门,因而这些坊的商业点就分布得多。延寿坊西临西市,北临宽阔的金光门大街,与皇城隔街相望,因而也相当繁盛,被“推为繁华之最”。金光门——春明门大街是长安城贯通东西的主要街道,东西连接关东、陇西两大经济腹地,交通十分便利。城门是城市的出入交通之所,因而东、西郭城的六座城门外附近有店肆,德宗避朱泚,僖宗避黄巢,皆由西城的开远门出。人们(甚至皇帝)送别离开长安城的亲友时常会到东城门,城东门一向在诸城门中非常重要,从《诗经》中的《出其东门》《东门之枌》《东门之杨》《东门之墠》《东门之池》等内容中就可以反映出来。如裴度赴蔡州,敕神军三百人卫从,宪宗御通化门劳遣之,度望门再拜,衔涕而辞;李义琰致仕归东都,公卿饯于通化门外;“(中宗)亲送朔方军总管、韩国公张仁愿于通化门外,上制序赋”等。
唐长安城继承汉魏以来集中坊市制的传统制度,并达到了坊市制的顶峰,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中唐以后,封闭的坊市制逐渐从极致到松动。但有唐一代,长安城的商业活动基本仍被限制在东市和西市内,这是由于都城政治对经济发展有强大的制约作用造成的。
参考文献:
[1](清)徐松,撰.唐两京城坊考[M].张穆校补,方严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5.
[2](宋)宋敏求.长安志[M].北京:中华书局,1990.
[3]杨宽.中国古代都城制度史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关键词:唐长安城;商业空间;货物流通;交流场所
商业空间指的是进行商业活动的场所,这一空间除了具有物资交换、货物流通的作用以外,也是市民百姓公共交往、信息交流的场所。唐中期以后的商业活动渐渐由市延伸到坊,一些里坊内开设了手工业店、旅馆、店铺。但有唐一代,长安城的东市、西市是最重要的商业空间。
《周礼·考工记》曰:“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
唐长安城的市场摒弃了“面朝后市”的旧传统,沿用了以前朝代的集中市制,市场主要是东市和西市。东西市的位置非常适中,无论是南部还是北部的居民去商市都很方便。另外,东市、西市正好位于金光门、春明门这条东西主干大街的南边,这条大街非常重要,可以通往城外各地。因而我们可以看到东市、西市交通相当便利,地理位置非常优越。唐代商市发展更趋于成熟,在设置上不仅顾及行业发展,而且兼顾不同区域的均衡发展。另外,唐代东市和西市还被作为行刑之地,也就是古代所谓的弃市。比如在穆宗时期“九月戊子朔,浙西大将军王国清谋叛,……同恶二百余人并诛之……道源、道枢、道沦三人,斩于西市”。市并作刑场之用,这是因为在市中人群密集,在此处死犯人,可以对百姓起到很好的威慑作用,所以这就成为封建统治者最理想的施刑场所。
《长安志》上记载,“东市南北居二坊之地。东西南北各六百歩,四面各开二门,定四面街各广百歩,北街当皇城南之大街,东出春明门,广狭不易于旧,东西及南面三街向内开北广于旧街”。“西市南北尽两坊之地”。“(东市)当中东市局,次东平准局,并隶太府寺”,“(西市)市内有西市局,隶太府寺”。通过文献记载我们可以看到,东西两市是封闭的,四面有围墙,四面各两个门,市内部东西向和南北向的大街各两条形成井字形,称为东、西、南、北街。井字街中间是市署和平准署。唐高宗时,还设置了常平仓。
除了东市和西市,长安城中也设置过另外一些市场,比如南市、北市、中市、宫市、新市等,但这些市场远远没有东市、西市重要。
长安城东市和西市的行肆非常细密。《长安志》记载:“东市货财220行,四面立邸,四方珍奇,皆所职聚”,西市“市内店肆如东市之制”。文献记录,唐武宗时“夜三更,(长安)东市失火,烧东市曹门以西十二行四千余家,官私钱物、金银绢药等总烧尽”。
通过文献资料和考古发掘,可以看出当时市内按“行”分区的。西市有秤行、麸行、药行、绢行、鞧(鞦)辔行、大衣行等,还有酒肆、胡姬酒肆、帛肆、凶肆、油靛店、煎饼团子店、王会师店、应募的善射人、卖药人、贩粥者、烧炭曝布商、卖引子药家、卖钱贯人、卜者、法烛店、食店张家楼等,西市还设有一种代客寄存保管或收购、出售金银财物和珍贵物品的柜坊。
东市有肉行、酒肆、毕罗肆、赁驴人、卖胡琴者、货锦锈彩帛者、琵琶名手、铁行、笔行、凶肆、杂戏、曲内的临路店、鬻坟曲之肆等。
西市和东市相比,西市更为繁荣,这是因为朱雀街西人口多,流动人口也多,西市离西边城门金光门很近,所以经由丝绸之路来长安的外国商人和西域商人,首先落脚西市,因此聚集了大量西域商人和外国商人的西市,贸易状况更盛。西市的繁荣,反映在开渠潴池以解决运输和用水的问题上,西市内有支分永安渠以为放生池的支渠。
唐初规定,商业活动只能白天进行,但是随着商业的日益发展,限制在白天的商业活动已经无法满足居民的要求,长安城内出现了“夜市”,如“(崇仁坊北街)昼夜喧呼,灯火不绝”。“贞元末,有布衣于长安中游酒肆……至夜,多酣醉而归旅舍。”虽然唐时有规定“两京市诸行,自有正铺者,不得于铺前更造偏铺,各听用寻常一样偏铺”,但由于经济发展的需要,市中很多店铺扩建了偏铺。唐中期以后,一些里坊内开设了店铺、旅馆,也就是说商业活动已经延伸至坊区,方便了居民生活的需要。
根据文献记载和考古资料,东、西市外的商業点的分布主要有如下特点:首先,存在较大的地域差异,朱雀街东的多,朱雀街西的少;长安城南部四排坊的商业点少。其次,两市四周各坊及皇城附近各坊,商业点分布得多。再次,临交通大街、城门内外附近商业点分布得多。
这些商业点分布特点与下列因素有关。第一,长安城的南部地区都是人口稀少的“围外”之地。《长安志》记载:“自朱雀门南第六横街以南,率无居人第宅(注:自兴善寺以南四坊,东西尽郭,虽时有居者,烟火不接,耕垦种植,阡陌相连)。”第二,政治中心东移。皇帝居住的宫殿从太极宫转移到大明宫,那么官僚贵族也会把住宅选在城东,而且诸道进奏院也多集中在平康坊、崇仁坊、胜业坊等,如四川齐州进奏院在务本坊、兴元鄜坊进奏院在崇义坊、镇州进奏院在长兴坊、东都等地进奏院在崇仁坊、同华河中等地进奏院在平康坊、邠宁东川等进奏院在宣阳坊、陕府郑滑进奏院在胜业坊、东平进奏院在道政坊十字街东、金州进奏院在靖恭坊等。平康坊和崇仁坊靠近皇城景风门,是举子选人进京的首选住地。文献记载:“(崇仁坊)与尚书省选院最相近,又与东市相连接,选人京城无第宅者,多停憩此。因是一街辐辏,遂倾两市,昼夜喧呼,灯头不绝,京中诸坊,莫之与比。”平康坊是娼妓聚集的地方,可谓“青楼无昼夜,歌舞歇时稀”。所以,以崇仁坊、平康坊、东市为核心,就形成了繁华商业娱乐区。第三,临交通大街和城门的里坊有着交通上的优势。崇仁、胜业、平康、道政、新昌、宣平、善和、兴道、务本等坊,基本在金光门——春明门大街两侧,常乐、道政靠近春明门,宣平、新昌、靖恭等坊临延兴门,因而这些坊的商业点就分布得多。延寿坊西临西市,北临宽阔的金光门大街,与皇城隔街相望,因而也相当繁盛,被“推为繁华之最”。金光门——春明门大街是长安城贯通东西的主要街道,东西连接关东、陇西两大经济腹地,交通十分便利。城门是城市的出入交通之所,因而东、西郭城的六座城门外附近有店肆,德宗避朱泚,僖宗避黄巢,皆由西城的开远门出。人们(甚至皇帝)送别离开长安城的亲友时常会到东城门,城东门一向在诸城门中非常重要,从《诗经》中的《出其东门》《东门之枌》《东门之杨》《东门之墠》《东门之池》等内容中就可以反映出来。如裴度赴蔡州,敕神军三百人卫从,宪宗御通化门劳遣之,度望门再拜,衔涕而辞;李义琰致仕归东都,公卿饯于通化门外;“(中宗)亲送朔方军总管、韩国公张仁愿于通化门外,上制序赋”等。
唐长安城继承汉魏以来集中坊市制的传统制度,并达到了坊市制的顶峰,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中唐以后,封闭的坊市制逐渐从极致到松动。但有唐一代,长安城的商业活动基本仍被限制在东市和西市内,这是由于都城政治对经济发展有强大的制约作用造成的。
参考文献:
[1](清)徐松,撰.唐两京城坊考[M].张穆校补,方严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5.
[2](宋)宋敏求.长安志[M].北京:中华书局,1990.
[3]杨宽.中国古代都城制度史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