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这是个政治昌明、社会包容的时代,人的话语权越来越受到尊重,表达的渠道也越来越多。普天之下,人人都是麦克风,个个都是评论员。如果单纯在网络空间里发表自己的见解,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亦无可厚非。只要你不违反国家政宪大法,不侵犯别人的名誉权、隐私权,你尽可以畅所欲言。
但对于各级领导干部而言,我们绝不可以轻易改变“角色”,将自己混同于一般群众,视党的纪律为儿戏,不注重修身律行。我们经常会看到,有一些领导干部平时不注重“修口”,有时候不分场合高谈阔论,口无遮拦,甚至“包场演讲”,让人特别生厌。这些人,我称其为官场上的“狂语者”。因为这类领导干部的共同特征都是以自我为中心,独占话语权,从来不考虑别人感受,无所顾忌,无所约束。这些领导干部性格大多狂妄自大,目中无人,所以称为“狂语者”。
归纳来看,“狂语者”主要有三种类型。
一种为大声喧哗者。这种现象大多发生在集会活动时的公共场合。这类领导不注意节制,认为周围或者台下坐着的都是比自己“官小”的,随意高声接打电话,旁若无人;或者几个领导凑到一起,谈兴正浓,声音分贝一个比一个高,弄得别人均侧目怒视。这种领导往往素养不高,公共场所道德自律意识差,得意忘形,还不自知。
另一类则为标榜炫耀者。这类领导以官场上的“成功者”自诩,以高人一等自居,不论是在聚会中,还是在酒席上,常常上下五千年,纵横八万里,娓娓道来,侃侃而谈。集主持、主讲、嘉宾于一身,全程包场,别人插不上嘴。谈的内容大都是有关他的美好往事,或是值得炫耀的某段经历。特别是谈到与某某“大领导”的偶遇或与某某名人的邂逅,会讲得眉飞色舞、沫星飞溅。这类领导大多自我感觉良好,似乎高人一等,不可一世。
最后一种人,为蜚短流长者。这类领导最大的本事就是喜欢捕风捉影、搬弄是非,不但善于做“二道贩子”“传声筒”,更喜欢做“编剧”,他们常常把道听途说来的“小道消息”或者有关别人的隐私艳闻,添油加醋地进行“二次加工”。饭桌上往往就是这类领导出产“花边新闻”的策源地,“小道消息”本没有来由,也被他们说得头头是道、有根有据。甚至有些领导干部不顾党的政治纪律,妄议党的大政方针,丑化党和国家形象,诋毁、诬蔑党和国家领导人,或者歪曲事实真相,从根本上忘记了自身的角色和位置,像“跳梁小丑”一样在那里“自编自演”。
如果说前两类领导,一时逞口舌之快,尚有可原谅之处,那么第三类领导的问题,就不是简单的自律意识差了,而是纯粹属于领导干部人品道德和政治纪律范畴的问题了。中国自古倡导以儒学教化,以礼教行事。《论语》有言:“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礼记》又云:“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可见,慎言慎行、慎独慎微自古就是衡量君子与小人的重要标尺。泱泱中华,礼仪之邦,以明礼修德著称于世。我们的领导干部更要带头做“谦谦君子”,但时至今日,仅仅就在说话上,我们一些领导干部的品行不但毫无君子之风,反而沦为狂妄小人之境地,不亦悲乎!
水深则流缓,人贵则语迟。真正有素养的领导干部,喜欢静听,喜欢品茗,因为他们知道,智慧由听而得,祸害由口而生。国学中的“中庸之道”颇有意味,中规中矩的“中”字,其实就是“口”字上贴了一张封条,它告诫世人学会慎言慎行,遇事三缄其口。中央三令五申,要求全体领导干部不得妄议中央,可有些人就是甘冒天下之大不韪,哗众取宠,我行我素。央视一位名嘴为他宴席上的一番狂语付出了代价;一贯口无遮拦、胡说妄议的一位地产大亨招致共愤,广大网友称其为“害群之马”,纷纷呼吁要将其清除出党。他们均是党员,却不为党说话,丧失了基本的党性原则和人性操守。
“沉默是金”。父母用两年时间教我们说话,为什么我们要用一辈子的时间在学闭嘴,这其中蕴含着深刻的寓意和哲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培养宏大的高素质的领导干部队伍,是我们党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进程中成为坚强领导核心的保证。素质从何而來,首先从“口”管起。领导干部中的“狂语者”,当务之急是学会独善其身,能够尽快“落地为安”——降下你高傲的头颅,调整声音的分贝,以一颗平常的心态融入社会,平和低调地生活在这个世界上。你是人民群众中的一员,但你又不同于普通的群众。公共场所不是你家的后花园,茶座会场不是你的独家讲坛,酒桌之上不是你的“达人秀”舞台,你不是上帝,更不是别人命运的主宰,不能总让大众当听众,你也要学会尊重,学会聆听,学会交流,做到心中有纲常,目中有他人。这样下去,有一天,作为领导干部的你再开口,说出的话,也许真的会成为群众心目中的“金口玉言”。
(责编 / 郭建民)
但对于各级领导干部而言,我们绝不可以轻易改变“角色”,将自己混同于一般群众,视党的纪律为儿戏,不注重修身律行。我们经常会看到,有一些领导干部平时不注重“修口”,有时候不分场合高谈阔论,口无遮拦,甚至“包场演讲”,让人特别生厌。这些人,我称其为官场上的“狂语者”。因为这类领导干部的共同特征都是以自我为中心,独占话语权,从来不考虑别人感受,无所顾忌,无所约束。这些领导干部性格大多狂妄自大,目中无人,所以称为“狂语者”。
归纳来看,“狂语者”主要有三种类型。
一种为大声喧哗者。这种现象大多发生在集会活动时的公共场合。这类领导不注意节制,认为周围或者台下坐着的都是比自己“官小”的,随意高声接打电话,旁若无人;或者几个领导凑到一起,谈兴正浓,声音分贝一个比一个高,弄得别人均侧目怒视。这种领导往往素养不高,公共场所道德自律意识差,得意忘形,还不自知。
另一类则为标榜炫耀者。这类领导以官场上的“成功者”自诩,以高人一等自居,不论是在聚会中,还是在酒席上,常常上下五千年,纵横八万里,娓娓道来,侃侃而谈。集主持、主讲、嘉宾于一身,全程包场,别人插不上嘴。谈的内容大都是有关他的美好往事,或是值得炫耀的某段经历。特别是谈到与某某“大领导”的偶遇或与某某名人的邂逅,会讲得眉飞色舞、沫星飞溅。这类领导大多自我感觉良好,似乎高人一等,不可一世。
最后一种人,为蜚短流长者。这类领导最大的本事就是喜欢捕风捉影、搬弄是非,不但善于做“二道贩子”“传声筒”,更喜欢做“编剧”,他们常常把道听途说来的“小道消息”或者有关别人的隐私艳闻,添油加醋地进行“二次加工”。饭桌上往往就是这类领导出产“花边新闻”的策源地,“小道消息”本没有来由,也被他们说得头头是道、有根有据。甚至有些领导干部不顾党的政治纪律,妄议党的大政方针,丑化党和国家形象,诋毁、诬蔑党和国家领导人,或者歪曲事实真相,从根本上忘记了自身的角色和位置,像“跳梁小丑”一样在那里“自编自演”。
如果说前两类领导,一时逞口舌之快,尚有可原谅之处,那么第三类领导的问题,就不是简单的自律意识差了,而是纯粹属于领导干部人品道德和政治纪律范畴的问题了。中国自古倡导以儒学教化,以礼教行事。《论语》有言:“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礼记》又云:“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可见,慎言慎行、慎独慎微自古就是衡量君子与小人的重要标尺。泱泱中华,礼仪之邦,以明礼修德著称于世。我们的领导干部更要带头做“谦谦君子”,但时至今日,仅仅就在说话上,我们一些领导干部的品行不但毫无君子之风,反而沦为狂妄小人之境地,不亦悲乎!
水深则流缓,人贵则语迟。真正有素养的领导干部,喜欢静听,喜欢品茗,因为他们知道,智慧由听而得,祸害由口而生。国学中的“中庸之道”颇有意味,中规中矩的“中”字,其实就是“口”字上贴了一张封条,它告诫世人学会慎言慎行,遇事三缄其口。中央三令五申,要求全体领导干部不得妄议中央,可有些人就是甘冒天下之大不韪,哗众取宠,我行我素。央视一位名嘴为他宴席上的一番狂语付出了代价;一贯口无遮拦、胡说妄议的一位地产大亨招致共愤,广大网友称其为“害群之马”,纷纷呼吁要将其清除出党。他们均是党员,却不为党说话,丧失了基本的党性原则和人性操守。
“沉默是金”。父母用两年时间教我们说话,为什么我们要用一辈子的时间在学闭嘴,这其中蕴含着深刻的寓意和哲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培养宏大的高素质的领导干部队伍,是我们党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进程中成为坚强领导核心的保证。素质从何而來,首先从“口”管起。领导干部中的“狂语者”,当务之急是学会独善其身,能够尽快“落地为安”——降下你高傲的头颅,调整声音的分贝,以一颗平常的心态融入社会,平和低调地生活在这个世界上。你是人民群众中的一员,但你又不同于普通的群众。公共场所不是你家的后花园,茶座会场不是你的独家讲坛,酒桌之上不是你的“达人秀”舞台,你不是上帝,更不是别人命运的主宰,不能总让大众当听众,你也要学会尊重,学会聆听,学会交流,做到心中有纲常,目中有他人。这样下去,有一天,作为领导干部的你再开口,说出的话,也许真的会成为群众心目中的“金口玉言”。
(责编 / 郭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