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本文首先较为系统地回顾了终止相研究的历史、进展,对震源破裂过程产生终止震相的物理机制进行了讨论,并详细讨论了主事件分析法以及合成包含终止相的理论图的方法。在此基础上应用主事件分析法处理了唐山地震的实际资料,给出唐山地震的震源破裂过程的大致时空图象,同时计算了包括终止事件的合成图。结果表明,考虑破裂过程的终止事件可以较好地拟合P波观测图,从而进一步确认唐山地震震源破裂过程包括两次终止事件的可能性。此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首先较为系统地回顾了终止相研究的历史、进展,对震源破裂过程产生终止震相的物理机制进行了讨论,并详细讨论了主事件分析法以及合成包含终止相的理论图的方法。在此基础上应用主事件分析法处理了唐山地震的实际资料,给出唐山地震的震源破裂过程的大致时空图象,同时计算了包括终止事件的合成图。结果表明,考虑破裂过程的终止事件可以较好地拟合P波观测图,从而进一步确认唐山地震震源破裂过程包括两次终止事件的可能性。此外本文还对唐山地震的震源环境以及调整单元的让位情况进行了讨论。
其他文献
At present level of earthquake prediction, each prediction method should be tested inpractice. Researchers of earthquake prediction often test the prediction methods in the test field. The test field
根据吴大铭、王培德、陈运泰对怀柔—北京,剑川—洱源—带Q_(?)和Q_(?)的研究,发现Q_(?)比Q__(?)要高出很多。北京地区Q_(?)比Q_(?)高出45%,即Q_(?)为800,Q_(?)为550,二者差达250。而剑川地区Q_(?)比Q_(?)高出1.25倍,即Q_(?)为900,Q_(?)仅为400,二者差值达500。Q_(?)》Q_(?)其原因是什么呢?该文作者未进行讨论。本短文在
本文介绍了兰州形变台FSQ—水管倾斜仪1987—1989年期间观测资料的调和分析结果,讨论了潮汐因子的重复性及其对非潮汐变化的监测能力,分析了气象因素对周日波的影响,並将实测潮汐因子与G—B地球模型理论值进行了比较。
郭增建和本文作者按组合模式导得震源前兆场和震级的关系式为R=10~(0·5M-1·4) 式中R为以震中为原点的前兆半径。根据此式我们可求得M=5.5时,R=22km;M=6.0时,R=40km;M=6.5时,R=71.km。显然对于中等地震其前兆范围是不大的。然而中
本文利用联合反演的层析成象的方法,配合快速两点射线追踪法,处理了河西地区地震台网记录到的天然地震走时资料,得到了该地区中、上地壳三维速度异常分布图象,并根据反演结果,对河西地区地震危险性进行了初步探讨。
北纬35度线是地球赤道到北极这一纬度区间的黄金分割线。在中国,大地水准测量发现该线以南上升,以北下降,这与地球自转和日月引潮力所形成的地球升降交界线相一致。在中国35度线上不同段上的强震活动有准同步性,且有准60年或其倍数年的间歇期。如上一活动期以1936—1937年为准,预计在1996—1997年和其前后几年该线上应有若干次强震活动。再者该线与别的斜向构造或地震带相交部位一般易发生7.5—8.5
在地震预报过程中,发现有二种地震类型。一种是地震前前兆特别丰富,另一种地震是地震前兆很少。很显然第一种地震类型较易于预报,而第二种类型,预报相当困难。为什么同样的浅源地震,其前兆的差异如此大呢?我们认为这与震源顶部及其外围地壳浅层中水的丰富程度有着密切的关系。前者,震源顶部层内水、汽比较丰富,而后者,水汽很不丰富。在临近地震前,震源区及其外围的介质变形将传递到震源顶部,致使震源顶层(一般为沉积
本文在分析甘肃河西地区五个台地电场资料的基础上,阐述了河西地区地电场的正常特征和几次地震前的异常特征,並指出地电场异常的研究在地震短临预报中具有一定意义。
大震与大洪、大旱的相关性有同域相关和异域相关。1991年4月24—27日在兰州举行“全国天灾预报研究会”,我们指出,蒙、新、甘交接地区发生7级以上大震后,黄河流域往往有大洪或大旱。这是异域相关。1991年从太阳活动来说,符合黄河大洪指标,但相关区的大震指标不具备,故预报1991年不致发生太大洪水。1991年6月10日在上海举行“全国首
自1970年以来,云南已先后发生了4次Ms≥7级强烈地震(1970年1月5日通海—峨山7.7级、1974年5月11日永善—大关7.1级、1976年5月29日龙陵—潞西7.4级、1988年11月6日澜沧—耿马7.6级),说明云南地区的地壳可能经常处于非稳态,易因内、外涨落加剧而产生状态突变。为此,本文专门做了系统的资料分析,初步勾画出了云南强震前一再重复出现的如下基本物理图象: 1.强震前5年,其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