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你们老了,当我们远游必有因

来源 :花样盛年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_Adri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老师:
  提起笔,感觉心里有大石压得我不能呼吸。
  先说说我的情况。我女儿上高二住校了,家里经济条件尚可,我与老公都有不错的工作。但我们也有隐忧,就是生活在老家小镇的公婆的身体。
  两周前,婆婆下午一点在家里拖地时摔了跤,等去外面打牌的公公下午六点回到家,婆婆已经躺在冰冷的地上五小时。公公将婆婆送到医院,命是救回来了,但人瘫在了床上。当晚,公公打电话给我老公,倒是安慰我老公,说自己会照顾婆婆。但是我们哪能放心呢?公公一辈子都没做过饭。
  放下电话,老公长叹短吁,愁眉不展。我心里也相当难过,公婆待我一向很好,每次回家看望他们,他们都将我当成最尊贵的客人,给我做好吃好喝的。我喜欢什么,他们便想办法弄到。
  我早几年提议过让他们来深圳与我们一起住,他们坚决不肯:一是担心来了增加我们的负担,用他们的话说就是,“吃的喝的都费不少钱”,“何况还要看病之类的”——他们在老家生了病,就是去镇医院拿点药吃,实在不行找个相熟的中医看,一直也没发生大问题;二是他们在深圳找不到归属感,在老家小镇上,他们和亲戚朋友之间来往很随性,他们觉得小镇上的生活很方便,环境又安静,闭眼也能走去自己想去的地方……我们理解他们,后来就没提过这事。
  60多岁时,他们还每年来深圳住几天。过了70岁后,他们连门也懒得出了——公公的前列腺有问题,觉得在旅途中上厕所不方便,婆婆则是一上车就头晕,连县城都不敢去了。
  这些年,我们只能祈祷他们不要生病,实在要生病,也等到我们退休后。可现在,女儿还在上高二。这个时间点太糟糕了。
  第二天,我与老公就回去了一趟。虽然事先有了心理准备,但真看到家里的情形时,我心里还是堵得紧——
  到家时已是夜里八点,首先去卧室里看婆婆。卧室里只留了墙上一盏小灯,婆婆睡在一堆乱糟糟的被子里,人瘦得几乎看不见。一看见我们,她就哭起来。走近了,闻到一阵刺鼻的味道,公公尴尬地说,婆婆大小便有时失禁。我们当时掉了眼泪。
  开了大灯,才发现屋子里的垃圾桶满了出来,窗底下多了一张行军床,是公公睡觉用的。床头处支着一张小桌子,上面还有几个碗没收,他们吃饭也在这。
  第三天一早,我们带婆婆去了市医院,但医生只开了药,说这种情况只能是家人好好照顾。
  我们在家待了三天,因为公司的事情不得不回深圳。回来前一天,我们请了一个熟悉的中年女性来家里照顾婆婆。工资开得不低,她也让我放心,说会好好照顾婆婆。但回来不到一周,公公就打电话来说,保姆趁着他下午不在家时,去旁边人家打牌去了,婆婆拉了一床。老公打电话给保姆,还不敢说重话,因为老家没人愿意做这种伺候人的事。从城里请过去,更没人愿意了。而将婆婆接来深圳,公婆还是坚决不肯。说实话,如果真将他们接来,一时我也不知怎么办。就算请个保姆,但我与老公势必有一人要放弃事业。
  那天放下电话后,老公就提出了自己辞职回家照顾父母的想法。我本能地不同意,却又特别理解他。看到父母那样子,谁都想自己留在他们身边尽心照顾!
  只是,他如果真回去了,他的事业与我们的家庭生活,都会有无法预料的变化。
  老师,我们该怎么办?
  曹女士
  我找不到更多理由,来安慰一个孝顺的中年人
  曹女士:
  先把一个好的思维习惯奉上,作为第一建议:遇到棘手的事情时,提醒自己想想办法(比如深呼吸),让情绪化的反应先过去,找到平静,保持良好状态。“除非火烧眉毛,不要在情绪激动的时候做重大决定。”同时,也不要陷入争执或责怪。毕竟,情绪化本身不能换来奇迹,找准问题、协调资源、稳健执行、适时调整才是智者之道。
  我在你的陈述中,梳理出几个问题:1.婆婆情况稳定,但绝对需要细致看护;2.公公在旁,但作用显然有限,自身也需要照顾;3.保姆难找,且作用显然有限,还得供着;4.这种状况短期内显然不会结束;5.你先生和你谁更适合去照顾公婆似乎有待考虑;6.女儿住校上高二,需要一定的照顾;7.公婆目前坚决不肯来深圳;8.你们夫妻俩的事业不错,如果中断,有相当的风险。
  差不多就这些,我们来进一步筛选:1 4条,我设置了一些肯定的词语如“绝对”“显然”,基本上是无法改变的客观事实;5-8条,我设置了描述模糊的词语“似乎”“一定的”“目前”“相当的”,既然第一眼看上去是合理的,那么这种模糊是存在的,在问题群中列为可商榷的部分。
  让我们聚集到这四个方面:第5条,旨在说明你先生和你都应列入征用人选;第6条,你的来信中没有更多信息,但对你们的力量肯定有牵制——这两条备注在这里,重点是最后两条,由于决定了照顾地点和照顾方式,显然是最大的矛盾点。
  第7条,公公婆婆何时表达的不想来深圳的坚决?目前的坚决是否等于不可更改的坚决?第8条,你先生照顾父母的时间会有多长?
  让我们来分析推导一下,公公婆婆坚决不来深圳的原因,你已经罗列得很清楚,但我还是机智地注意到这里面的一些问题:
  1.越往后越不便远途行走,必须早做决定。2.如果没有合适的照顾机构,由子女就近照顾应列为首选项。3.老人家为何不那么想念你们,尤其是孙女?依我所知,老父母们每天能看着自己的孩子、孙辈是一件很美妙的事情,除非你们太忙,忙到像一阵抓不住搂不暖的风。这是中国式教育和职业模式的悲伤。4.当老人因病卧床,以上列举的温馨场面是否会消失?按你信中描述,应该是无奈的现实。
  这样的话,我觉得第7条中公婆的目前的坚决应该不再会那么有力——经过一段时间的体验,老人们应当会尊重现实(在某种情境中,那位其实也算正常的保姆,应该会让他们想象深圳,
  “如果在深圳有更好的看护环境的话……”)。
  这时我们开始推导第8条——如果把事业的风险提交给老人们考虑,他们会如何决策?假如你先生在老家照顾老人的时间是十年以上,他的事业和人生肯定是另一番风景了。两位老人肯定会注意这个事实,所以他们应当会不断要你先生离开,而你先生又如何做得到?   于是我们想象,你们与老人家们谈谈在深圳的可能(协调资源环节),在家,或在邻近租房,或进入较好的看护机构。你们全家人可以多点时间陪他们,可以演示如何利用一个APP订购丰盛的物品,也可以演示如何通过IPAD与家乡的老友们聊天说笑——现在还有一种利用WIFI远程监控的摄像头,可以随时看见指定空间内老人的情况,并直接与他们交谈,在深圳很容易买到并安装。
  也就是说,老人需要的,在神奇的深圳,基本上可以通过新手段来满足。
  剩下的,就是稳健执行、适时调整了。
  反过来,我找不到更多理由,来安慰一个扔下事业,独自在乡镇照顾老人的中年人,以及他远在都市的妻女……
  胡剑云
  他们老了,你们还年轻
  曹女士:
  你所描述的,是典型的70后生人现状。小地方来的,到了大城市,爹妈还在,但在老家,这个尴尬情况变成了城乡已成两个世界。爹妈如果好好的还好,有个病与灾,那边也跟你们似的,要舍弃一个世界,进入另一个世界。
  人生岂是可规划的?今年永不知道明年会发生什么,明年也不知道后年的意外境况,各种意外叠加成一个真实世界,你必须睁开眼睛去面对,走起道儿去处理,内心再纠结也必须做出选择。
  爹妈的生命是一往无前地老掉,并时刻面临死亡之终审的,是不可逆的,我们的命都是从他们那里来的——中国的老人啊,大多是付出型,无条件付出,兢兢业业过日子,不敢多消耗一点儿资源和钱。好老人特别多,他们都说:不给子女添麻烦。但他们中的每一个,谁不是春节一到就发自内心地春光灿烂呢?可以见到儿女,可以儿孙绕膝……中国古人太坏了,他们说:父母在,不远游。
  爹妈的存在永远是戳中泪点的存在,你断然不能想象你丈夫见到他妈妈那样子躺在被子里头的心情,因为这不是你亲妈,如果是亲妈,那种感受会乘以一百万。所以,请原谅他的决定,并尊重和配合他。他这么做是必须和应该的,除了爹妈、你跟你们的女儿,世上再无更要紧的人,而他的母亲,也是一个不可逆的、分分钟面向逝去的生命。
  我不能替你决定家事,我能建议的,不过人之常情——大多数情况下,人们都是这么处理这个无可奈何的常情的,原因只有一个,他们老了,你们还算年轻。
  而且,这也并不会像你想象的一样严重。对吧?
  巫昂
  当事业与尽孝不能两全,请把父母放在首位
  曹女士:
  关于您婆婆瘫痪在床的现状,我们看了心里都很难受。更何况您先生,因为不忍父母遭此病痛折磨,所以决定辞职回家照顾母亲。对于事业与尽孝不能两全,您感到纠结,不知道怎么办?我自己就亲身经历过类似事件。
  人老多病这是规律,中风瘫痪更是多见。40年前,我在四川万县四五五厂上班,远在宁波老家的父亲中风偏瘫。那时候,我与先生工资每月加起来只有60元,要哺育两个孩子,还要每月给两家老人10元抚养费。宁波与万县相距万里,没钱没有公假,没有无线通信,只靠书信往来,我心有余而力不足无法尽孝,父亲去世也未能见上最后一面。30年前,母亲病重去世,我也是一样未能在床前服侍,都是大哥大姐照顾送终。每当想起这些,我就禁不住落泪,万分自责,至今无法释怀。
  10年前,我的大哥不幸也中风瘫痪在床,侄儿侄女们也都忙碌于各自生计,我的经济条件大为改观,于是我动员侄女,停下海鲜养殖工作专职照顾大哥,由我每月给予侄女收入补贴,直至去年大哥离世。我的大姐今年84岁,膝下无子,我负责她的全部,并雇甩远房妹妹照顾,双方都很满意。我对父母的亏欠在兄姐身上得到弥补,内心稍稍得到安慰。
  从我的体验中,雇用亲戚朋友照顾老人是最佳选择,相互不会太计较,比较好商量。如果老家实在无人,就接到身边,再雇个阿姨。重金之下会有善良人愿意伺候老人,你们又在身边,看得见摸得着,早晚好照应,对工作也不会有太多影响。
  总而言之,老人时日不多,做子女必须尽职尽责。事业与尽孝能够兼容最好,暂时不能兼顾也要把父母放在第一位。否则将来你想尽孝都没有机会,做子女的要愧疚一辈子。
  陈灵梅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