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惠州雄踞岭东,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至近代,这里更是民主革命策源地之一,中国抗争史的前沿阵地。
全国首个区级苏维埃政府诞生地;
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东江纵队发源地与指挥部所在地;
中国人民解放军粤赣湘边纵队诞生地……
一面面高高飘扬的红色旗帜,一个个感人至深的红色故事。这片传奇的红色热土,见证了中国革命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直至取得新中国成立的伟大胜利。
高潭革命之火燃遍东江
东江是惠州的母亲河,从北到南贯穿惠州全境。
1922年,“农民运动大王”彭湃从海丰徒步到惠州高潭,点燃了革命之火。自此,无数东江儿女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事业前仆后继,浴血奋战。
從莲花山脉的高潭,到东江之畔的飞鹅岭,从白云嶂下的马鞍山麓到南昆山下的龙门大地,东江地区的革命之火熊熊燃烧,席卷大江南北。
在彭湃的指导下,黄星南、杨国辉等人串联发动,在水口乡成立了高潭第一个乡农会。1923年4月25日,水口乡蔚起山房的空地上搭建起了会场。当黄星南宣布成立惠阳区第三区(高潭)农民协会时,会场上顿时掌声雷动。
1925年,国民革命军两次东征均在惠州展开激烈的战斗,东征将士血染东江,气壮西湖。同年4月,正式成立惠州首个地方组织——中共秋溪乡支部,叶文匡任书记。两者极大地点燃了东江地区人民的革命激情。
1927年“四·—二”反革命政变后,作为东江大暴动的组成部分,在中共广东区委和东江特委领导下,惠阳发动三次平山起义和潼湖镇隆的暴动,由蓝璇坤、何友逖、林道文、恽代英、黄居仁等具体组织策划,发动工农群众,用武装斗争手段,反击国民党反动派血腥屠杀。
1927年10月,南昌起义军第十一军二十四师余部1000余人抵达高潭中洞。东江特委根据广东省委的有关指示在中洞对南昌起义军余部实行改编,编为中国工农革命军第二师第四团,史称“中洞改编”,师部设在中洞百庆楼。同时设立红军医院、红军被服厂、中共东江特委印刷厂、红军兵工厂、电话所等机构。
南昌起义军在中洞改编,使东江地区有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正规军队,声威大振。高潭中洞成为海陆丰革命根据地的后方基地,东江地区工农武装斗争的指挥中心、红色心脏。
11月11日,高潭区工农兵代表大会后,在高潭圩召开了万人群众大会,庆祝高潭区苏维埃政府成立。
高潭圩被重新装扮一新,各家各户都扎了一个灯笼挂在门外。列宁街街头还挂着特制的七个大灯笼,灯笼上按顺序写着“工农兵团结起来”七个大字。圩内插遍红旗贴满标语,广大群众兴高采烈,从四面八方赶来参加大会。高潭区苏维埃政府主席黄星南主持大会并宣读了《高潭全区工农兵代表大会宣言》,宣告成立高潭区工农兵苏维埃政府。到会群众第一次齐声喊出了“中国共产党万岁”的口号。
高潭区苏维埃政府的成立,宣告了全国首个区级苏维埃政府的诞生。
1927年12月11日,广州起义爆发。起义失败后,起义军余部1200多人,突破重围,进入了花县县城。中共党员唐维、王侃予、袁裕、徐向前等把来自各部的起义军重新组织起来,宣告工农红军第四师成立。红四师于12月19日转战到龙门地派,次日经王坪到达县城,在龙门县城休整,并在此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改编,为东江一带革命作出了贡献。
1928年10月底,广东省委设海陆惠紫特委,12月改为海陆紫特委,惠阳县委由省委直接领导。1929年12月底,海陆惠紫红色区域连成一片,海陆惠紫革命根据地基本形成。
东江纵队与震惊中外的秘密大营救
抗日战争期间,日军曾先后四次侵入惠州。惠州军民奋起抗争,写下了可歌可泣的篇章。
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惠州人民先后建立了多种抗日救亡团体,组织抗日武装,推动了抗日救亡运动的蓬勃发展。1938年12月2日,中共惠(阳)宝(安)工作委员会在惠阳周田村成立了惠宝人民抗日游击总队,曾生任总队长,开展敌后游击战争,抗击日军的侵略。
1941年12月25日,香港沦陷。在香港的爱国民主人士和文化界人士处境危险。在周恩来亲自策划、指挥下,廖承志、连贯、张文彬、梁广、杨康华、尹林平等领导华南各级党组织和广东人民抗日游击总队,开始了蜚声中外的“秘密大营救”。
接到这个光荣、神圣的任务之后,华南各级党组织和抗日游击总队争分夺秒,迅速开辟九龙前往宝安、惠州、澳门和海丰等地的交通线。
1月9日午夜,3艘小木船载着邹韬奋、茅盾等第一批文化界知名人士撤离香港。这批文化界知名人士和爱国民主人士在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和地方党组织的护送下,越过广九铁路,经田心村秘密接待站,送到淡水附近的茶园交通站。
为了躲避日寇对惠州城的轰炸,保证他们的安全,惠阳党组织把他们暂时安置在茶园交通站休息。在住了差不多一个星期后,2月14日,茅盾、张友渔等20多人化装成富商模样,在惠阳县委的护送下开始从茶园向惠州出发,步行一整天,于午夜到达惠州城。惠阳县委组织部部长兼武装部部长卢伟如负责惠州城的营救任务,安排他们在东湖旅店和东和行住下。2月17日,茅盾、张友渔等20多人前往渡口所码头登船离开惠州,安全到达老隆。中共后东特委又通过统战关系利用国民党的走私汽车,将他们安全护送到韶关市,之后再转移到大后方。
从1941年底开始,至1942年夏结束,营救行动通过水路、陆路共营救出爱国民主人士和文化界人士300多人,和他们的家属、英美军政人员等合计800多人,没有一人遭遇意外。
这就是抗战史上的“乾坤大挪移”——震惊中外的秘密大营救行动。中国文学大师茅盾称之为“抗战以来最伟大的抢救工作”。
被营救出来的爱国民主人士和文化界人士后来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积极参与抗战后期、解放战争时期和新中国成立后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文学、艺术、新闻等各个领域的工作,深刻影响和改变了上世纪40年代以来中国的政治、社会、文化、艺术图谱,更加凸显这次大营救重要而深远的历史意义和重大价值。 在“大营救”中起到重要作用的抗日游击总队,于1943年12月2日在惠阳坪山改编为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东江纵队,曾生任司令员。
这支饱历艰辛的英雄部队,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转战东江,深入港九敌后,团结海内外华人华侨开展革命活动,成为一支闻名中外的抗日武装队伍。抗战期间,以东江纵队为主力的华南抗日武装,与八路军、新四军一道,被朱德誉为“中国抗战的中流砥柱”。东江纵队被中共中央军委誉为“广东人民解放的旗帜”。
作为东江纵队的主战场,惠州地区广泛地开展了游击战争,先后粉碎了日伪军多次进攻,扩大了游击根据地,建立了抗日民主政权,英勇地打击了敌人,为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粤赣湘边纵队演绎革命传奇
惠東的山区小镇安墩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粤赣湘边纵队诞生地。
当年,这支赫赫有名的队伍,常年以此为根据地,粉碎了国民党军队的多次进攻和大规模“清剿”。
抗日战争胜利后,东江纵队奉命北撤山东。就在这个时候,全国内战爆发。1946年11月,中共广东区委遵照中共中央的指示,决定全面恢复广东地区的武装斗争。这时,留在粤赣湘边区的武装队伍和复员人员,立即公开打出斗争旗帜,开展打击敌人的武装斗争。
游击战争的烈火迅速燃遍粤赣湘边全境。到1947年冬,作战部队发展到11790多人,并组织了地方民兵队伍和农民协会,建立了一个个游击基地。
1948年12月27日,粤赣湘边区党委在惠州安墩镇黄沙村召开了扩大会议,提出了建立九连山五岭和惠紫五海陆两大战略基地的构想,宣读了中央军委和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的命令,决定批准成立中国人民解放军粤赣湘边纵队。
1949年1月,中国人民解放军粤赣湘边纵队正式在安墩镇宣告成立,并对东江各地的部队进行改编。2月1日,在安墩圩镇打蘸埔召开了庆祝粤赣湘边纵队成立的万人大会。这标志着粤赣湘边区人民武装力量跨进了正规化部队的行列。
为了迅速建立和巩固以东江、韩江为中心的战略基地,粤赣湘边纵队发动了强大的春季攻势,歼灭敌人大量的有生力量,解放了大片乡村和许多城镇。
1949年4月,粤赣湘边纵队乘胜歼灭了国民党广东省保安第四师师部和保五团,先后解放了龙川、五华、连平、和平、新丰、紫金等县城。与比同时,在闽粤赣边区,国民党广东省保安第十二团、广东省第九行政专员公署、闽西行政专员公署也先后率部起义,配合闽粤赣湘边纵队相继解放了兴宁、大埔、蕉岭、平远、丰顺及闽西南的广大地区。东江、韩江大块根据地完全联成一片。两边区形成了由龙岩至河源、由平远至海、陆丰纵横一千数百余里的广大解放区,胜利地完成了建立解放广东的战略基地的任务。7月之后,粤赣湘边纵队各部队乘胜出击,以风卷残云之势,迅速扫除区内残敌,解放了江南、九连、江北等地广大乡村和十余座县城。
在解放战争中,粤赣湘边纵队对敌作战取得了辉煌的战果,据不完全的统计,由1947年1月至1949年9月,共进行了较大的战斗848次,歼敌25000多人,缴获各种火炮78门,轻重机枪934挺,长短枪23800多支。
粤赣湘边纵队经受了残酷斗争的严峻考验,取得了一个又一个战斗的重大胜利,建立了400多万人口、纵横千里的解放区。作战部队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由初期的400多人发展到3.8万多人,为人民解放军野战部队进入广东、解放广东铺平了道路,为新中国的诞生建立了不朽功勋。
全国首个区级苏维埃政府诞生地;
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东江纵队发源地与指挥部所在地;
中国人民解放军粤赣湘边纵队诞生地……
一面面高高飘扬的红色旗帜,一个个感人至深的红色故事。这片传奇的红色热土,见证了中国革命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直至取得新中国成立的伟大胜利。
高潭革命之火燃遍东江
东江是惠州的母亲河,从北到南贯穿惠州全境。
1922年,“农民运动大王”彭湃从海丰徒步到惠州高潭,点燃了革命之火。自此,无数东江儿女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事业前仆后继,浴血奋战。
從莲花山脉的高潭,到东江之畔的飞鹅岭,从白云嶂下的马鞍山麓到南昆山下的龙门大地,东江地区的革命之火熊熊燃烧,席卷大江南北。
在彭湃的指导下,黄星南、杨国辉等人串联发动,在水口乡成立了高潭第一个乡农会。1923年4月25日,水口乡蔚起山房的空地上搭建起了会场。当黄星南宣布成立惠阳区第三区(高潭)农民协会时,会场上顿时掌声雷动。
1925年,国民革命军两次东征均在惠州展开激烈的战斗,东征将士血染东江,气壮西湖。同年4月,正式成立惠州首个地方组织——中共秋溪乡支部,叶文匡任书记。两者极大地点燃了东江地区人民的革命激情。
1927年“四·—二”反革命政变后,作为东江大暴动的组成部分,在中共广东区委和东江特委领导下,惠阳发动三次平山起义和潼湖镇隆的暴动,由蓝璇坤、何友逖、林道文、恽代英、黄居仁等具体组织策划,发动工农群众,用武装斗争手段,反击国民党反动派血腥屠杀。
1927年10月,南昌起义军第十一军二十四师余部1000余人抵达高潭中洞。东江特委根据广东省委的有关指示在中洞对南昌起义军余部实行改编,编为中国工农革命军第二师第四团,史称“中洞改编”,师部设在中洞百庆楼。同时设立红军医院、红军被服厂、中共东江特委印刷厂、红军兵工厂、电话所等机构。
南昌起义军在中洞改编,使东江地区有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正规军队,声威大振。高潭中洞成为海陆丰革命根据地的后方基地,东江地区工农武装斗争的指挥中心、红色心脏。
11月11日,高潭区工农兵代表大会后,在高潭圩召开了万人群众大会,庆祝高潭区苏维埃政府成立。
高潭圩被重新装扮一新,各家各户都扎了一个灯笼挂在门外。列宁街街头还挂着特制的七个大灯笼,灯笼上按顺序写着“工农兵团结起来”七个大字。圩内插遍红旗贴满标语,广大群众兴高采烈,从四面八方赶来参加大会。高潭区苏维埃政府主席黄星南主持大会并宣读了《高潭全区工农兵代表大会宣言》,宣告成立高潭区工农兵苏维埃政府。到会群众第一次齐声喊出了“中国共产党万岁”的口号。
高潭区苏维埃政府的成立,宣告了全国首个区级苏维埃政府的诞生。
1927年12月11日,广州起义爆发。起义失败后,起义军余部1200多人,突破重围,进入了花县县城。中共党员唐维、王侃予、袁裕、徐向前等把来自各部的起义军重新组织起来,宣告工农红军第四师成立。红四师于12月19日转战到龙门地派,次日经王坪到达县城,在龙门县城休整,并在此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改编,为东江一带革命作出了贡献。
1928年10月底,广东省委设海陆惠紫特委,12月改为海陆紫特委,惠阳县委由省委直接领导。1929年12月底,海陆惠紫红色区域连成一片,海陆惠紫革命根据地基本形成。
东江纵队与震惊中外的秘密大营救
抗日战争期间,日军曾先后四次侵入惠州。惠州军民奋起抗争,写下了可歌可泣的篇章。
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惠州人民先后建立了多种抗日救亡团体,组织抗日武装,推动了抗日救亡运动的蓬勃发展。1938年12月2日,中共惠(阳)宝(安)工作委员会在惠阳周田村成立了惠宝人民抗日游击总队,曾生任总队长,开展敌后游击战争,抗击日军的侵略。
1941年12月25日,香港沦陷。在香港的爱国民主人士和文化界人士处境危险。在周恩来亲自策划、指挥下,廖承志、连贯、张文彬、梁广、杨康华、尹林平等领导华南各级党组织和广东人民抗日游击总队,开始了蜚声中外的“秘密大营救”。
接到这个光荣、神圣的任务之后,华南各级党组织和抗日游击总队争分夺秒,迅速开辟九龙前往宝安、惠州、澳门和海丰等地的交通线。
1月9日午夜,3艘小木船载着邹韬奋、茅盾等第一批文化界知名人士撤离香港。这批文化界知名人士和爱国民主人士在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和地方党组织的护送下,越过广九铁路,经田心村秘密接待站,送到淡水附近的茶园交通站。
为了躲避日寇对惠州城的轰炸,保证他们的安全,惠阳党组织把他们暂时安置在茶园交通站休息。在住了差不多一个星期后,2月14日,茅盾、张友渔等20多人化装成富商模样,在惠阳县委的护送下开始从茶园向惠州出发,步行一整天,于午夜到达惠州城。惠阳县委组织部部长兼武装部部长卢伟如负责惠州城的营救任务,安排他们在东湖旅店和东和行住下。2月17日,茅盾、张友渔等20多人前往渡口所码头登船离开惠州,安全到达老隆。中共后东特委又通过统战关系利用国民党的走私汽车,将他们安全护送到韶关市,之后再转移到大后方。
从1941年底开始,至1942年夏结束,营救行动通过水路、陆路共营救出爱国民主人士和文化界人士300多人,和他们的家属、英美军政人员等合计800多人,没有一人遭遇意外。
这就是抗战史上的“乾坤大挪移”——震惊中外的秘密大营救行动。中国文学大师茅盾称之为“抗战以来最伟大的抢救工作”。
被营救出来的爱国民主人士和文化界人士后来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积极参与抗战后期、解放战争时期和新中国成立后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文学、艺术、新闻等各个领域的工作,深刻影响和改变了上世纪40年代以来中国的政治、社会、文化、艺术图谱,更加凸显这次大营救重要而深远的历史意义和重大价值。 在“大营救”中起到重要作用的抗日游击总队,于1943年12月2日在惠阳坪山改编为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东江纵队,曾生任司令员。
这支饱历艰辛的英雄部队,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转战东江,深入港九敌后,团结海内外华人华侨开展革命活动,成为一支闻名中外的抗日武装队伍。抗战期间,以东江纵队为主力的华南抗日武装,与八路军、新四军一道,被朱德誉为“中国抗战的中流砥柱”。东江纵队被中共中央军委誉为“广东人民解放的旗帜”。
作为东江纵队的主战场,惠州地区广泛地开展了游击战争,先后粉碎了日伪军多次进攻,扩大了游击根据地,建立了抗日民主政权,英勇地打击了敌人,为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粤赣湘边纵队演绎革命传奇
惠東的山区小镇安墩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粤赣湘边纵队诞生地。
当年,这支赫赫有名的队伍,常年以此为根据地,粉碎了国民党军队的多次进攻和大规模“清剿”。
抗日战争胜利后,东江纵队奉命北撤山东。就在这个时候,全国内战爆发。1946年11月,中共广东区委遵照中共中央的指示,决定全面恢复广东地区的武装斗争。这时,留在粤赣湘边区的武装队伍和复员人员,立即公开打出斗争旗帜,开展打击敌人的武装斗争。
游击战争的烈火迅速燃遍粤赣湘边全境。到1947年冬,作战部队发展到11790多人,并组织了地方民兵队伍和农民协会,建立了一个个游击基地。
1948年12月27日,粤赣湘边区党委在惠州安墩镇黄沙村召开了扩大会议,提出了建立九连山五岭和惠紫五海陆两大战略基地的构想,宣读了中央军委和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的命令,决定批准成立中国人民解放军粤赣湘边纵队。
1949年1月,中国人民解放军粤赣湘边纵队正式在安墩镇宣告成立,并对东江各地的部队进行改编。2月1日,在安墩圩镇打蘸埔召开了庆祝粤赣湘边纵队成立的万人大会。这标志着粤赣湘边区人民武装力量跨进了正规化部队的行列。
为了迅速建立和巩固以东江、韩江为中心的战略基地,粤赣湘边纵队发动了强大的春季攻势,歼灭敌人大量的有生力量,解放了大片乡村和许多城镇。
1949年4月,粤赣湘边纵队乘胜歼灭了国民党广东省保安第四师师部和保五团,先后解放了龙川、五华、连平、和平、新丰、紫金等县城。与比同时,在闽粤赣边区,国民党广东省保安第十二团、广东省第九行政专员公署、闽西行政专员公署也先后率部起义,配合闽粤赣湘边纵队相继解放了兴宁、大埔、蕉岭、平远、丰顺及闽西南的广大地区。东江、韩江大块根据地完全联成一片。两边区形成了由龙岩至河源、由平远至海、陆丰纵横一千数百余里的广大解放区,胜利地完成了建立解放广东的战略基地的任务。7月之后,粤赣湘边纵队各部队乘胜出击,以风卷残云之势,迅速扫除区内残敌,解放了江南、九连、江北等地广大乡村和十余座县城。
在解放战争中,粤赣湘边纵队对敌作战取得了辉煌的战果,据不完全的统计,由1947年1月至1949年9月,共进行了较大的战斗848次,歼敌25000多人,缴获各种火炮78门,轻重机枪934挺,长短枪23800多支。
粤赣湘边纵队经受了残酷斗争的严峻考验,取得了一个又一个战斗的重大胜利,建立了400多万人口、纵横千里的解放区。作战部队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由初期的400多人发展到3.8万多人,为人民解放军野战部队进入广东、解放广东铺平了道路,为新中国的诞生建立了不朽功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