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吃人”:算法社会的文化逻辑及其伦理风险

来源 :中国图书评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hoels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算法社会是一个普遍使用算法、机器人与人工智能进行决策的社会,也是一个围绕算法逻辑而组织和运转的社会.算法社会的技术神话承诺提高社会运转效率、增强社会成员幸福度和安全感,却无法回避隐私数据泛滥、知识权力高度不对称、黑箱运作、算法妨害等伦理风险.算法文化与民主文化格格不入,它放大了人类社会既有的不平等、不透明、区隔、贪婪、欺骗与操纵.
其他文献
杨守敬是清代著名学者、藏书家、版本目录学家和金石书法家.明治十三年(1880),他作为清朝驻日使馆随员赴日工作、生活四年.此间,他与当时日本学界交往甚繁,其中最著名的书家有日下部鸣鹤、岩谷一六、松田雪柯.杨氏以“碑学启蒙家”的身份,为日本书家打开了眼界,成为日本明治时期中日书法交流的重要人物,被尊为“日本近代书道之父”.本文从日本学者杉村邦彦提供的《松田雪柯东都日记》原稿和旅日华人学者邹涛翻译尚未发表的《杨守敬与岩谷一六笔谈》等一手文献资料中,窥探杨氏在日期间与日本明治时期三位著名书家书文相交的细节,阐述
在“平行线的判定与性质”课堂教学实践的基础上,从教学设计的关注点、教学活动的立足点、教学研究的增长点等角度进行了反思,认识到教学设计应该以结构设计为着力点,教学活动应以活动充分、层层深入、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为立足点,要注重引导学生关注一般几何对象的学习路径,而不只是关注知识点学习.
认识潘家恩很久了.他是一个对学问"心不在焉"的人,因为他和他的朋友们对于创造出学问之外的另一个世界,一直怀着浓厚的兴趣.温铁军的文章,简明地总结了当代乡建的行动线索:张謇的"村落主义",卢作孚的"兼善"思想,晏阳初的"启迪民智、开发民力",梁漱溟的"整个中国社会之建设".越是在号称工业化和后工业化的时期,农村的建设与现代国家的发展,越是成为值得深入思考和身体力行的命题.
新农科建设的核心是培养新型农林人才,而专业认证是目前国家“五位一体”本科教学评估制度中的一环。在新农科建设背景下,为了解决林学专业特色不够突出,学生生态意识和创新能力不足等问题,河南农业大学林学专业围绕专业认证“五度”,即“专业培养目标与培养效果的达成度”“专业定位与社会需求的适应度”“教师及教学资源的支撑度”“质量保障体系运行的有效度”“学生和用人单位的满意度”开展了一系列的教学改革和实践,基本形成符合现代林业发展趋势的专业方向、满足行业人才需求的林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高效运转的教学团队、合理优化的师资
中国古代绘画理论所具备的内容的丰富性、见解的深刻性和艺术实践上的指导性,对于历代中国绘画的推进产生了重大的作用.认真研究中国古代绘画理论及其特征,对于我们理解中国艺术历史进程意义重大,而从中进一步获取理论资源与营养,对当代中国艺术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启示意义.在漫长的中国画论史上,有关“自然”的讨论可说绵绵流长,这是中国绘画艺术中的重要美学命题,本论文就此展开讨论,以此希望对当下中国美术创作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自清末起,儒学面临着严重危机.民国建立后,儒学丧失其官方哲学地位,失去政治权力的保护,同时,因为缺乏系统的宗教神学以及制度化的宗教组织与仪式,儒学并未成为一般社会大众的宗教信仰,缺乏与西方宗教的竞争力.为存续儒学,以康有为、陈焕章等为代表的一批尊孔人士乃以基督教为模板,欲将儒学改造为制度化的宗教,并要求定孔教为国教.由此引发了孔教是否宗教的争论.争论发生于国教派与非国教派之间,论争双方都以基督教为模板定义宗教,并以此定义裁定孔教是否宗教.不过,孔教是否宗教的问题,并非尊孔与反尊孔的分界线,不少主张尊孔的人
程嘉燧是晚明著名的布衣诗人,诗文书画兼善,尤以诗、画、诗文评为世人所称道.钱谦益尊其为“诗老”,王士禛推崇其七言近体和绝句,认为他是明末七言律体两派之一.他的古学志向和诗学思想深深影响了钱谦益的学术文学追求,他与钱氏共同编纂《列朝诗集》,为明代诗学史的梳理做出了重要贡献;他扫除七子复古派云雾、使后生心眼俱开,他的诗论和批评在明代文学史上的影响与意义,均需重新认知和定位.
唯美主义在梁实秋的文艺思想中占据着重要位置.梁实秋早期接受了唯美主义为艺术而艺术的主张,将艺术的形式美放在首要位置,认为美是艺术创作应该遵循的最高原则.在梁实秋从浪漫转向古典的过程中,唯美主义起了重要的中介作用.梁实秋对于五四新文学的反思是从对唯美主义的批评开始的,他对唯美主义加以扬弃与利用,吸收了唯美主义艺术超功利性的主张,作为反击功利主义的理论依托,并在文艺与时代精神相疏离、艺术有其自身独立品格的观念上与唯美主义保持一致,同时借鉴了唯美主义艺术自律的主张,致力于新诗格律化的探索.
理学家诗作的诗学渊源和诗歌取法范式是多源的.其远源绍自《诗经》《楚辞》、汉乐府、齐梁体等;近取唐代诗人如王昌龄、李白、杜甫、韩愈等人诗作;对王禹偁、欧阳修、梅尧臣、王安石、苏轼、黄庭坚、吕本中、杨万里等人的诗作多有学习.而理学诗逐渐生成的“击壤体”“晦翁体”“语录体”“讲学体”“俗体”等,也是理学家所重视的诗歌取法范式.由此而言,以《四库全书提要》为代表的历代目录学著作或诗论等,往往把理学家的诗歌范式追求追溯到“击壤体”“讲学体”等,再通过贬低“击壤体”“讲学体”等从而行否定理学家诗作及其诗歌史地位之实,
中华人民共和国自1949年成立以来,便逐步发展了与世界各国的外交关系,自然形成了我国与其他国家之间的国际传播.国际传播尚未体系化、研究学理性不足且未能为传播学发展贡献更多中国智慧、国际传播媒体单一且缺乏整合、国际传播人才的培养模式不完善、没有形成协同机制且缺乏针对性的教材,等等,是我国国际传播能力目前的发展现状和面临的问题.我国国际传播的定位是构建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战略传播体系,着力提高国际传播影响力、中华文化感召力、中国形象亲和力、中国话语说服力、国际舆论引导力.基于此,构建国际传播体系、注重内容策划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