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议论文解题思路及试题演练

来源 :课外语文·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ew_spid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考点阐释】
  新版《语文课程标准》中对议论文的考查要求是:阅读简单的议论文,区分观点与材料(道理、事实、数据、图表等),发现观点与材料的联系,并通过自己的思考,作出判断。纵观全国各省市中考语文试题,议论文阅读相当普遍,议论文的考查已为中考命题者所青睐,由此可见,把握中考议论文阅读的考点,掌握答题的技巧,强化议论文阅读训练,在我们当前的复习备考中尤为重要。
  【考点分析】
  考点一:把握文章论点
  1.论点的概念和特征
  答题思路:论点,是作者对所论述问题的见解和主张,是议论文的灵魂。论点是一个明确的判断或陈述,有明显的倾向性,在形式上论点应是一个完整的句子。议论文一般只有一个中心论点,有的议论文还围绕中心论点提出几个分论点。议论文的论点有以下特征:正确、鲜明、严密、集中、深刻。
  2.论点的呈现方式
  答题思路:⑴开门见山式:在文章一开篇就直截了当地、鲜明夺目地把自己的主张亮出来。⑵画龙点睛式:在文章收篇时,水到渠成地总结全文,点明文章的论点。⑶分论点式:在总论点下,还有几个分论点,分论点是受总论点的制约,为总论点服务的。
  3.论点的出现位置
  答题思路:议论文一般有鲜明地亮出中心论点的语句,它主要出现在文首(开门见山提出论点,或从对现象、事例的分析中提炼出论点)、文尾(结尾总结出论点),也有一些议论文的论点出现在文中,一般为过渡句(或总结句),还有一些议论文的文题就表明了中心论点。寻找中心论点的顺序为:一看标题,二看开头,三看结尾,四看中间,五概括。
  4.归纳论点的方法
  答题思路:⑴审读文题。有的题目本身就是文章的论点;有的题目虽然不是文章的论点,但是表明了文章的论题,提供了把握文章论点的线索。⑵找中心句。议论文往往在开头或结尾有作者对所论问题表明态度的语句,这类语句就是文章的论点。有时,这类中心句也会出现在文章的中间。⑶提炼归纳。如果文章是对几个分论点分别进行论述,那就要将几个分论点适当地加以汇集,以一个完整、明确的语句表达出来。
  考点二:辨别论据类型
  1.论据的种类
  答题思路:论据,是用来证明论点的事实和道理。论据包括事实论据和理论论据。事实论据,包括历史的经验教训和现实的正反事例。理论论据,是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中的定义、定理、公理、名人名言、警句、俗语等。
  2.论据的特点
  答题思路:⑴真实、确凿。事实论据必须是确凿的、真实的。理论论据必须是精辟的、深刻的。⑵典型、代表。引用的事例应该具有广泛的代表性,代表这一类事物的普遍特点和一般性质。 ⑶论据与论点的统一性。论据是用来证明论点的,因此,两者应该联系紧密、内容一致。
  考点三:品析论证方法
  1.论证方法及作用
  答题思路:⑴举例论证。运用真实确凿的事例证明论点,增强说服力和信服力。⑵道理论证。运用名言警句和公式定理证明论点,增强说服力和信服力。⑶对比论证。对比映衬,更能有力地证明论点。⑷比喻论证。形象生动、通俗易懂地证明论点。
  2.论证方式
  答题思路:⑴立论。即对一定的事件或问题从正面阐述作者的见解和主张。⑵驳论。即就一定的事件和问题发表议论,揭露和驳斥错误的、反动的见解或主张。以驳为主,通过驳,树立自己正面的论点。驳斥对方的论点的方法主要有三种:①驳论点。②驳论据。③驳论证。
  考点四:分析论证结构
  1.基本结构方式
  答题思路:议论文的基本结构为:引论(提出问题)——本论(分析问题)——结论(解决问题)。
  2.常见的论证结构形式
  答题思路:⑴层进式:文章各部分或各层次之间是层层深入、步步推进的关系,其前后顺序有严格要求,是不能随意互换的。⑵并列式:几个层次、段落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并列关系的顺序安排较为灵活,一般是把最重要的放在前面。⑶对照式:两种事物(或意思)之间的关系是一正一反,或通过正反明确是非,或通过两个方面的对照来突出说明其中一个方面的正确性。这种结构方式往往能收到对比鲜明、是非迥然的效果。⑷总分式:论证的层次之间是总说和分说的关系,或先总后分,或先分后总,或总分总。
  考点五:议论文语言
  1.分析议论文的语言特色
  答题思路:⑴要从逻辑的角度,分析其用词的准确性和严密性。⑵要从说理的角度,分析其叙述的概括性和简洁性。⑶要从修辞的角度,分析其用词的鲜明、生动和感情色彩。
  2.词语顺序是否可以颠倒
  答题思路:⑴解释词语含义;⑵阐明词语之间的时间或事理程序的先后顺序,强调其先后顺序或层次性。
  【真题解析】
  例(2016年湖南省娄底市):
  读点诗词养点气
  诗词中不仅传递着韵律和丰富的情感,更为重要的是能使人读出浩气、骨气、地气、清气。
  中国自古就是诗的国度。悠悠中华几千年历史,延绵不绝的,是博大精深的古诗文对炎黄子孙潜移默化的熏陶。那些丰富多彩的艺术形象、引人入胜的深邃意境、凝练生动的优美词句、感人至深的诗家情怀,不仅传递着古诗词的韵律和丰富的情感,更为重要的是能使人读出浩气、骨气、地气、清气。读诗词,可以让我们学习古往今来仁人志士的气节情怀,汲取诗词歌赋的精神给养。
  细读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发现其中对古典诗句的引用俯拾即是,既恰如其分地阐述了思想,又寄意深远。不仅如此,他还创作了《军民情·七律》《念奴娇·追思焦裕禄》等诗词,为领导干部树立了读诗词写诗词的榜样。作为基层干部,我在工作之余,利用车上、夜间,坚持读诗词汲取先人的诗学精华,同时坚持写诗词,一旦有感有悟,即在手机、纸片、笔记本上随时记下。因为工作与时间的关系,诗词短小精巧,既可总结实践,又能抒发情怀。读诗词的过程中,自己也悟得点滴体会,感受到了千百年来诗词的深刻意蕴和万千气象。
其他文献
五台徐氏,从明清到近代,丁口兴旺,人才辈出,是当地望族.其中尤以十五世祖徐继畲最为知名.rn作为五台徐氏族中一员,我为自己有这样的先祖而自豪,并时常从内心深处产生一种高山
期刊
本研究以新泰市龙廷杏梅为研究对象,对龙廷杏梅园地树盘进行不同材料及不同组合方式的旱作保水综合处理,以松土作为对照,对综合措施处理后的园内小气候效应、土壤水分、土壤
植物寄生线虫(Plant Parasitic Nematodes,Phytonematodes)是指寄生于植物的各组织中,影响植物正常生长发育,造成植物出现疾病症状的一类线虫。它通过口针刺入植物细胞、分泌效
水土流失是我国最严重的环境问题之一,它极大地限制着水土流失地区的经济发展。作为流域综合治理三大措施之一的生物措施一直倍受水土保持工作者的重视。植被措施在治理水土流
本文在系统综述群落生态学有关理论与研究进展的基础上,较全面地阐述了害虫管理中的现代数学方法,这些方法涉及多元统计分析、灰色系统理论、模糊数学与地学统计学等,并着重将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