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新的时期需要班主任有与时俱进的学生观。班主任的学生观首先体现在要认识到学生是需要我们用爱心去浇灌的花朵,用细心去理解的复杂的多面体,用信心去期待的有潜能的幼苗;其次体现在要认识到应与学生建立一种既和谐、融洽又保持恰到好处的距离美的师生关系;最后体现在对评价学生的方法论的认识,做到全面、客观、公正,“兼听则明,偏听则暗”,排除各种不良效应的影响。
关键词: 班主任 学生观 认识 关系 评价
常常听到有的班主任这样慨叹:“现在的学生真是与以前大不相同了。”其实这是必然现象,时代前进了,学生的思想和个性必然会打上时代的烙印。这就要求班主任的学生观必须适应时代,与时俱进。否则,必然会导致理念滞后,认识偏差,手段落伍,成效低微,教育工作事半功倍。我以为,在新的时期,面对新的时代氛围和意识形态,适应新的教育形势,班主任的学生观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班主任对学生的认识;班主任与学生的关系;班主任对学生的评价。
一、班主任对学生的认识
班主任成功地对学生施行教育的前提是对学生有一个正确、全面而深刻的认识。班主任对学生如何认识,关乎其对学生的态度,其教育的方法必然影响教育效果。那么,班主任对学生应有一个怎样的认识呢?
1.学生是需要我们用爱心去浇灌的娇美的花朵。
青少年学生大多天真可爱,活泼开朗,好奇心强,求知欲旺,机智而又敏感,聪颖而又迅捷,就像是一株株正在成长的树苗,一朵朵含苞欲放的娇美的花朵。但是,他们身上也存在着诸如自控能力差、意志脆弱、识别判断能力欠缺、逆反心理强、自我中心倾向明显等缺点,对做人的道理了解得很不全面也不深刻,因而他们的健康成长需要老师和家长去教育引导。
此外,青少年学生还面临着较为沉重的学习负担,面临着过大的压力,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有着很多的困惑和烦恼。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他们不会总是沉浸在童年无忧无虑的生活氛围中,需要老师和家长用满腔的爱去关怀和呵护。我们不经意间的一点关怀、一个微笑、一句体贴的话语、一个爱抚的动作,都可能拨动学生的心弦,改变他们的生活和学习态度,甚至改变他们的命运。
心理学家P·罗森塔尔用实验证明了一种效应——“皮格马利翁效应”(即爱的效应):教师对学生的关心爱护和殷切期望,能促使他们努力上进、健康发展,最终成为教育者要求的人才。因此,班主任必须喜爱自己的学生,真正发自内心地爱他们,这样学生才可能在你的教育下健康成长。
2.学生是等待我们用细心去理解的复杂的多面体。
学生是一个有着自己独特思想和感情的复杂的个体,而且他们的个性随着年龄的增长又在不断变化。因此,班主任要做好对他们的教育工作,就必须认识他们,细心地揣摩并理解他们。
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性格特征不是单一的、平面的,而是血肉丰满、立体交叉甚至是充满矛盾的复杂的多面体。比如:他们的自尊心理随着年龄增长显著发展,但他们对自尊又缺乏理性的认识,容易走向盲目和极端,一旦遭遇挫折又往往妄自菲薄、痛苦悲观;他们渴望独立,但在行为习惯上又明显表现出对父母及他人的依赖,在他们身上独立性和依赖性并存;他们开始观察社会,思考问题,但成熟、正确的世界观尚未形成,因此常常会有一些不成熟甚至幼稚可笑的言行;他们对未来怀有美好的憧憬,对自己怀有高度的自信,但往往又急于求成、脱离实际,稍有成绩即飘飘然,一遇挫折便失望、动摇;他们希望得到别人的理解和尊重,却又不懂得尊重和理解别人……研究认为,当代的学生既具有纯真性、情感性、好奇性、独立性、可塑性等优势特征,又具有情绪性、盲目性、自我性、叛逆性、依赖性、脆弱性等劣势特征,可以说确实是一个复杂的多面体。
班主任要使自己的教育真正走进学生的内心,就必须在理解和尊重学生个性的基础上坚持鼓励为主,因势利导,对症下药,将心比心,以情激情,让学生在可亲可信的情境中受到教育。
3.学生是值得我们用信心去期待的有潜能的幼苗。
学生是人,是有情感、有思想、有个性的人,同时又是未定型的人,具有极大的可塑性,蕴藏着巨大的发展潜力。不论哪一位学生,他们都前途无量,是人类的未来,人类的宝贝。尽管他们还是一只只嗷嗷待哺的幼雏,但必将长成高翔蓝天的雄鹰;尽管他们还是一块块有待雕琢的石头,但终将成为闪闪发光的宝石;尽管他们还是一株株需要细心浇灌、精心培育的幼苗,但定将长成枝繁叶茂的参天大树。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育人是一项长期、系统、复杂的工程,需要我们怀有一颗爱心,耐心等待。每个学生摆脱幼稚、告别无知,都需要一个过程。看着孩子们烂漫如花的笑脸,注视着他们充满好奇和求知欲的眼神,听着他们略带稚气而又不乏想象力的言论,我们完全有信心对他们充满期待,让我们在期待中播洒爱的阳光,倾注希望,满怀向往。
班主任不仅要对学生充满信心,而且要给学生以信心。班主任应善于发现学生的长处,为学生才华的显露和锋芒的显现创造良好的心理环境,为学生形成自信和增强自信起到推动作用。用欣赏的心态对待学生,用期盼的目光注视学生,就一定会达到这样的效果。班主任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即使是星星之火,也要用充满期待的话语及时表扬、鼓励,促使其形成燎原之势。只要我们带着欣赏的目光、带着审美的心态、带着期待的深情去看学生,学生就一定会在我们的期望中成才。
二、班主任与学生的关系
传统的“师道尊严”赋予教师尤其是班主任太多的外在权威,单方面地强调教师的神圣与崇高,而忽略了学生的尊严与人格。这种不平等的师生关系对学生的和谐发展极为不利,也给教育工作设置了诸多障碍。“亲其师而信其道,而信其道才能好其道乃至行其道”。只有建立了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班主任才能取信于学生,享有较高的威信,学生才能亲近班主任,乐于接受老师的教育。由此可见,班主任与学生应当保持怎样的关系也是新时期班主任学生观中的一人重要组成部分。
1.建立一种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
情感是师生关系的纽带。新的时代,学生的平等意识、独立意识十分强,因此班主任与学生之间必须建立一种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这样学生才会向班主任敞开心扉,教育工作才会真正深入学生的内心。班主任要平易近人,亲切和蔼,与学生打成一片,经常与学生一道参加各种课外活动,不仅要关心他们的学习,而且要关心他们的思想感情和生活状况。班主任要信任和尊重学生,不仅做他们的师长,而且成为他们年长的朋友。对他们的教育和批评,既要一针见血,又要让他们觉得是忠告,是友情提醒,是语重心长的帮助,使他们乐于接受。
班主任与学生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并不是说放弃对学生的严格要求。只是班主任对学生的严格要求必须是建立在对学生尊重信任和热爱关心的基础上的,是出于真诚关心学生的成长和进步,用朋友式、长者式的符合人道的方式提出要求,而不是冷酷专横、简单粗暴、不尽情理,这样学生才会把班主任的严格要求转化为自己的内在需求。
2.营造一种恰到好处的“距离”美。
班主任与学生之间既应保持密切联系,又应保持一定的距离。在学生面前,班主任不能过于随便,不应忘记自己作为一个教育者的身份,决不能把自己混同于班集体中的普通一员,更不能对不正确甚至错误的现象迁就姑息,而应坚持原则,树立一种不怒而威的威信。与学生距离过近,学生往往会不尊重班主任,班级纪律成问题,对学生的教育更是如隔靴搔痒。因此,班主任要把握好分寸,对学生的态度和班级管理更要做到刚中有柔,柔中有刚,刚柔相济。既要对学生尊重与关爱、大度与宽容,以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又要在学生面前有自己的威严,以“威”立“信”,在威严与关爱、宽容之间保持着与学生的“若即若离”,使威与爱、宽与严矛盾双方得以和谐统一,使师生之间的“适度距离”产生一种“和谐之美”。
三、班主任对学生的评价
班主任对学生的评价是表达班主任对学生认识的一个重要途径。从学生角度看,它折射出学生在班主任心目中的形象和地位,因而学生都非常在意班主任对自己的评价。班主任对学生的评价具有导向、激励、调节和甄别等重要功能,恰如其分地评价学生,有利于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和谐地成长。因此,班主任对评价学生的方法论的认识也是新时期班主任学生观中的组成要素。
1.总体原则:全面、客观而公正。
学生是血肉丰满、富有个性的个体,是充满矛盾的复杂的多面体,任何一个学生都既有优点,又有缺点。所以,对学生的评价要全面,切忌以学生的考试分数或以学生是否听话为标准评价学生,这样必然会一叶障目,不见森林,有失公正,并因此而大大挫伤学生的积极性。尤其是对于学习不太好的学生,班主任一定要善于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全面、公正地评价他们。
班主任要以客观事实为依据判定评价学生的“是是非非”,而不受先入之见、偏见或臆测的歪曲,避免主观随意性,更不可凭个人的喜恶偏好评价学生。同时,评价学生要公平,对所有的学生要一视同仁。有一些班主任对不同学生的不良行为常常给予不同的对待,搞双重标准,这样使优等生的优越感与后进生的自卑感得以强化,其危害不言而喻。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孩子们只要一次因不公正的侮辱而深感震惊,就会由此在一切方面看到不公正。”因此,班主任在评价学生时,一定要坚持全面、客观而公正的总体原则,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的亲切、公正,从而明白自己问题的症结所在,自觉地接受老师善意的批评,从而激励学生不断完善自己、超越自己。
2.一贯作风:兼听则明,偏听则暗。
班主任是一个普通的人,而且不可能时时刻刻与学生形影相随、分寸不离,对学生或偶发的事件不可能一下子就全面细致地了解,往往易受到一些蒙蔽,得到一些错误的信息。因此,班主任在对某一学生个体或某一具体事件进行评价时,必须坚持一贯作风:“兼听则明,偏听则暗”。在评价学生个体时,既要听听该生自己及其支持者的褒扬性评价,又要听听其“反对派”们的贬抑性意见;在处理具体事件时,既要听听当事人的陈述,又要听听旁证人的看法。这样才有利于全面、准确地了解学生,弄清事件真相,从而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
3.具体操作:排除几种不良效应的影响。
在实际工作中,班主任对学生的评价出现偏差,其原因错综复杂,现象也各有所异,但如能克服常见的几个不良效应,排除其不利影响,就往往能大幅提高班主任对学生评价的质量,把偏差降到最低限度。
一曰马太效应。即评价中的“正反馈”循环现象,表现为对学生的评价越高,学生得到的荣誉越多;获得的荣誉越多,就越易得到更高的评价。反之,评价越低,获得的荣誉越少;获得的荣誉越少,就更难获得荣誉,评价就更低。要克服这种效应,班主任需要客观、公正地评价每一个学生,善于发现后进生的长处,多予鼓励与表扬。
二曰首因效应。也就是通常所说的第一印象所产生的作用,即所谓“先入为主”。首因效应往往会导致评价的失之偏颇与不客观。要克服这种效应,班主任就应通过一段时间的观察、了解,在全面把握学生的实际情况后,再施以评价。
三曰近因效应。即最近发生的事情可能影响对评价对象的一贯性看法,最近获得的信息往往会冲淡过去获得的对评价对象的有关印象。克服这种效应,要求班主任学会用历史分析的方法来评价一个学生,看他一贯的表现,看其主流。
四曰晕轮效应。晕轮效应是一种造成个人偏见的心理因素,即如果评价对象被标明是“好”的,就会被一种“好”的光圈笼罩着,并被赋予一切好的品质,以致看不到其身上的缺点;反之,如若一个人被标明是“坏”的,就会被“坏”的光圈笼罩着,他所有的品质都会被认为是坏的,从而看不到其闪光的优点。这一效应危害极大,往往会产生恶果。为了克服这种效应,班主任对学生的评价必须建立在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的基础上,不凭主观印象和臆测,使评价真正建立在客观实际之上。
五曰参照效应。即班主任在评价学生时不顾学生的个体差异,使用同一个标准,甚至以优秀的学生作为参照来评价后进生。这样的评价往往看不到后进生在其原有水平上取得的提高是花了很大努力得来的,来之不易,难能可贵。参照标准的不合理,必然会导致评价的不客观、不合理、不公正。要克服这种效应,班主任必须正视学生的个体差异,用不同的标准要求不同的学生,分不同的层面评价学生。这样才能让优秀生快马加鞭,追求更高的目标,让暂时落后的学生看到希望,树立信心。
综上所述,新时期班主任应树立适应时代要求的全新的学生观,正确地认识学生,发自内心地关爱学生,全面、客观、公正地评价学生,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这样才能真正做好班主任工作,成为与时俱进的优秀班主任。
关键词: 班主任 学生观 认识 关系 评价
常常听到有的班主任这样慨叹:“现在的学生真是与以前大不相同了。”其实这是必然现象,时代前进了,学生的思想和个性必然会打上时代的烙印。这就要求班主任的学生观必须适应时代,与时俱进。否则,必然会导致理念滞后,认识偏差,手段落伍,成效低微,教育工作事半功倍。我以为,在新的时期,面对新的时代氛围和意识形态,适应新的教育形势,班主任的学生观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班主任对学生的认识;班主任与学生的关系;班主任对学生的评价。
一、班主任对学生的认识
班主任成功地对学生施行教育的前提是对学生有一个正确、全面而深刻的认识。班主任对学生如何认识,关乎其对学生的态度,其教育的方法必然影响教育效果。那么,班主任对学生应有一个怎样的认识呢?
1.学生是需要我们用爱心去浇灌的娇美的花朵。
青少年学生大多天真可爱,活泼开朗,好奇心强,求知欲旺,机智而又敏感,聪颖而又迅捷,就像是一株株正在成长的树苗,一朵朵含苞欲放的娇美的花朵。但是,他们身上也存在着诸如自控能力差、意志脆弱、识别判断能力欠缺、逆反心理强、自我中心倾向明显等缺点,对做人的道理了解得很不全面也不深刻,因而他们的健康成长需要老师和家长去教育引导。
此外,青少年学生还面临着较为沉重的学习负担,面临着过大的压力,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有着很多的困惑和烦恼。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他们不会总是沉浸在童年无忧无虑的生活氛围中,需要老师和家长用满腔的爱去关怀和呵护。我们不经意间的一点关怀、一个微笑、一句体贴的话语、一个爱抚的动作,都可能拨动学生的心弦,改变他们的生活和学习态度,甚至改变他们的命运。
心理学家P·罗森塔尔用实验证明了一种效应——“皮格马利翁效应”(即爱的效应):教师对学生的关心爱护和殷切期望,能促使他们努力上进、健康发展,最终成为教育者要求的人才。因此,班主任必须喜爱自己的学生,真正发自内心地爱他们,这样学生才可能在你的教育下健康成长。
2.学生是等待我们用细心去理解的复杂的多面体。
学生是一个有着自己独特思想和感情的复杂的个体,而且他们的个性随着年龄的增长又在不断变化。因此,班主任要做好对他们的教育工作,就必须认识他们,细心地揣摩并理解他们。
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性格特征不是单一的、平面的,而是血肉丰满、立体交叉甚至是充满矛盾的复杂的多面体。比如:他们的自尊心理随着年龄增长显著发展,但他们对自尊又缺乏理性的认识,容易走向盲目和极端,一旦遭遇挫折又往往妄自菲薄、痛苦悲观;他们渴望独立,但在行为习惯上又明显表现出对父母及他人的依赖,在他们身上独立性和依赖性并存;他们开始观察社会,思考问题,但成熟、正确的世界观尚未形成,因此常常会有一些不成熟甚至幼稚可笑的言行;他们对未来怀有美好的憧憬,对自己怀有高度的自信,但往往又急于求成、脱离实际,稍有成绩即飘飘然,一遇挫折便失望、动摇;他们希望得到别人的理解和尊重,却又不懂得尊重和理解别人……研究认为,当代的学生既具有纯真性、情感性、好奇性、独立性、可塑性等优势特征,又具有情绪性、盲目性、自我性、叛逆性、依赖性、脆弱性等劣势特征,可以说确实是一个复杂的多面体。
班主任要使自己的教育真正走进学生的内心,就必须在理解和尊重学生个性的基础上坚持鼓励为主,因势利导,对症下药,将心比心,以情激情,让学生在可亲可信的情境中受到教育。
3.学生是值得我们用信心去期待的有潜能的幼苗。
学生是人,是有情感、有思想、有个性的人,同时又是未定型的人,具有极大的可塑性,蕴藏着巨大的发展潜力。不论哪一位学生,他们都前途无量,是人类的未来,人类的宝贝。尽管他们还是一只只嗷嗷待哺的幼雏,但必将长成高翔蓝天的雄鹰;尽管他们还是一块块有待雕琢的石头,但终将成为闪闪发光的宝石;尽管他们还是一株株需要细心浇灌、精心培育的幼苗,但定将长成枝繁叶茂的参天大树。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育人是一项长期、系统、复杂的工程,需要我们怀有一颗爱心,耐心等待。每个学生摆脱幼稚、告别无知,都需要一个过程。看着孩子们烂漫如花的笑脸,注视着他们充满好奇和求知欲的眼神,听着他们略带稚气而又不乏想象力的言论,我们完全有信心对他们充满期待,让我们在期待中播洒爱的阳光,倾注希望,满怀向往。
班主任不仅要对学生充满信心,而且要给学生以信心。班主任应善于发现学生的长处,为学生才华的显露和锋芒的显现创造良好的心理环境,为学生形成自信和增强自信起到推动作用。用欣赏的心态对待学生,用期盼的目光注视学生,就一定会达到这样的效果。班主任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即使是星星之火,也要用充满期待的话语及时表扬、鼓励,促使其形成燎原之势。只要我们带着欣赏的目光、带着审美的心态、带着期待的深情去看学生,学生就一定会在我们的期望中成才。
二、班主任与学生的关系
传统的“师道尊严”赋予教师尤其是班主任太多的外在权威,单方面地强调教师的神圣与崇高,而忽略了学生的尊严与人格。这种不平等的师生关系对学生的和谐发展极为不利,也给教育工作设置了诸多障碍。“亲其师而信其道,而信其道才能好其道乃至行其道”。只有建立了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班主任才能取信于学生,享有较高的威信,学生才能亲近班主任,乐于接受老师的教育。由此可见,班主任与学生应当保持怎样的关系也是新时期班主任学生观中的一人重要组成部分。
1.建立一种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
情感是师生关系的纽带。新的时代,学生的平等意识、独立意识十分强,因此班主任与学生之间必须建立一种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这样学生才会向班主任敞开心扉,教育工作才会真正深入学生的内心。班主任要平易近人,亲切和蔼,与学生打成一片,经常与学生一道参加各种课外活动,不仅要关心他们的学习,而且要关心他们的思想感情和生活状况。班主任要信任和尊重学生,不仅做他们的师长,而且成为他们年长的朋友。对他们的教育和批评,既要一针见血,又要让他们觉得是忠告,是友情提醒,是语重心长的帮助,使他们乐于接受。
班主任与学生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并不是说放弃对学生的严格要求。只是班主任对学生的严格要求必须是建立在对学生尊重信任和热爱关心的基础上的,是出于真诚关心学生的成长和进步,用朋友式、长者式的符合人道的方式提出要求,而不是冷酷专横、简单粗暴、不尽情理,这样学生才会把班主任的严格要求转化为自己的内在需求。
2.营造一种恰到好处的“距离”美。
班主任与学生之间既应保持密切联系,又应保持一定的距离。在学生面前,班主任不能过于随便,不应忘记自己作为一个教育者的身份,决不能把自己混同于班集体中的普通一员,更不能对不正确甚至错误的现象迁就姑息,而应坚持原则,树立一种不怒而威的威信。与学生距离过近,学生往往会不尊重班主任,班级纪律成问题,对学生的教育更是如隔靴搔痒。因此,班主任要把握好分寸,对学生的态度和班级管理更要做到刚中有柔,柔中有刚,刚柔相济。既要对学生尊重与关爱、大度与宽容,以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又要在学生面前有自己的威严,以“威”立“信”,在威严与关爱、宽容之间保持着与学生的“若即若离”,使威与爱、宽与严矛盾双方得以和谐统一,使师生之间的“适度距离”产生一种“和谐之美”。
三、班主任对学生的评价
班主任对学生的评价是表达班主任对学生认识的一个重要途径。从学生角度看,它折射出学生在班主任心目中的形象和地位,因而学生都非常在意班主任对自己的评价。班主任对学生的评价具有导向、激励、调节和甄别等重要功能,恰如其分地评价学生,有利于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和谐地成长。因此,班主任对评价学生的方法论的认识也是新时期班主任学生观中的组成要素。
1.总体原则:全面、客观而公正。
学生是血肉丰满、富有个性的个体,是充满矛盾的复杂的多面体,任何一个学生都既有优点,又有缺点。所以,对学生的评价要全面,切忌以学生的考试分数或以学生是否听话为标准评价学生,这样必然会一叶障目,不见森林,有失公正,并因此而大大挫伤学生的积极性。尤其是对于学习不太好的学生,班主任一定要善于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全面、公正地评价他们。
班主任要以客观事实为依据判定评价学生的“是是非非”,而不受先入之见、偏见或臆测的歪曲,避免主观随意性,更不可凭个人的喜恶偏好评价学生。同时,评价学生要公平,对所有的学生要一视同仁。有一些班主任对不同学生的不良行为常常给予不同的对待,搞双重标准,这样使优等生的优越感与后进生的自卑感得以强化,其危害不言而喻。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孩子们只要一次因不公正的侮辱而深感震惊,就会由此在一切方面看到不公正。”因此,班主任在评价学生时,一定要坚持全面、客观而公正的总体原则,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的亲切、公正,从而明白自己问题的症结所在,自觉地接受老师善意的批评,从而激励学生不断完善自己、超越自己。
2.一贯作风:兼听则明,偏听则暗。
班主任是一个普通的人,而且不可能时时刻刻与学生形影相随、分寸不离,对学生或偶发的事件不可能一下子就全面细致地了解,往往易受到一些蒙蔽,得到一些错误的信息。因此,班主任在对某一学生个体或某一具体事件进行评价时,必须坚持一贯作风:“兼听则明,偏听则暗”。在评价学生个体时,既要听听该生自己及其支持者的褒扬性评价,又要听听其“反对派”们的贬抑性意见;在处理具体事件时,既要听听当事人的陈述,又要听听旁证人的看法。这样才有利于全面、准确地了解学生,弄清事件真相,从而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
3.具体操作:排除几种不良效应的影响。
在实际工作中,班主任对学生的评价出现偏差,其原因错综复杂,现象也各有所异,但如能克服常见的几个不良效应,排除其不利影响,就往往能大幅提高班主任对学生评价的质量,把偏差降到最低限度。
一曰马太效应。即评价中的“正反馈”循环现象,表现为对学生的评价越高,学生得到的荣誉越多;获得的荣誉越多,就越易得到更高的评价。反之,评价越低,获得的荣誉越少;获得的荣誉越少,就更难获得荣誉,评价就更低。要克服这种效应,班主任需要客观、公正地评价每一个学生,善于发现后进生的长处,多予鼓励与表扬。
二曰首因效应。也就是通常所说的第一印象所产生的作用,即所谓“先入为主”。首因效应往往会导致评价的失之偏颇与不客观。要克服这种效应,班主任就应通过一段时间的观察、了解,在全面把握学生的实际情况后,再施以评价。
三曰近因效应。即最近发生的事情可能影响对评价对象的一贯性看法,最近获得的信息往往会冲淡过去获得的对评价对象的有关印象。克服这种效应,要求班主任学会用历史分析的方法来评价一个学生,看他一贯的表现,看其主流。
四曰晕轮效应。晕轮效应是一种造成个人偏见的心理因素,即如果评价对象被标明是“好”的,就会被一种“好”的光圈笼罩着,并被赋予一切好的品质,以致看不到其身上的缺点;反之,如若一个人被标明是“坏”的,就会被“坏”的光圈笼罩着,他所有的品质都会被认为是坏的,从而看不到其闪光的优点。这一效应危害极大,往往会产生恶果。为了克服这种效应,班主任对学生的评价必须建立在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的基础上,不凭主观印象和臆测,使评价真正建立在客观实际之上。
五曰参照效应。即班主任在评价学生时不顾学生的个体差异,使用同一个标准,甚至以优秀的学生作为参照来评价后进生。这样的评价往往看不到后进生在其原有水平上取得的提高是花了很大努力得来的,来之不易,难能可贵。参照标准的不合理,必然会导致评价的不客观、不合理、不公正。要克服这种效应,班主任必须正视学生的个体差异,用不同的标准要求不同的学生,分不同的层面评价学生。这样才能让优秀生快马加鞭,追求更高的目标,让暂时落后的学生看到希望,树立信心。
综上所述,新时期班主任应树立适应时代要求的全新的学生观,正确地认识学生,发自内心地关爱学生,全面、客观、公正地评价学生,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这样才能真正做好班主任工作,成为与时俱进的优秀班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