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为主体学生为主导的观念已经得到广泛的认可。在课堂上教师的作用更侧重于如何去引导和启发。从传统的因材施教转变到让学生学会认知、学会探究、学会学习。在潜移默化中掌握学习的方法从而能够做到自主学习,所以说打破传统的束缚,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才可以更好的提高了利用课堂,从而提高课堂的效率且养成终身学习的良好习惯。
【关键词】教师主体;学生主导;课堂;导向;效率;终身学习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01-0027-01
如今的课堂上让学生亲自体验和参与并逐步做课堂的主人,从而提高他们驾驭课堂的能力尤为重要。做课堂的主人才能够更好的提高参与度使学生实现对知识更好的渗透。教师为主体学生为主导我的观点就是教师是知识舞台的搭建者但是在舞臺上真正去起歌弄舞的则完全交给孩子自己。让他们思想有更大限度的发挥、思维有更大程度的发散。下面我以我在初中地理教学过程中,在课堂上以学生为主体的案例进行具体分析:
案例一:黄河的治理与开发:选自《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三章中国自然环境-河流(黄河的治理与开发)》
本节教材分析:在学黄河之前学生已经对河流有了一定的了解且《长江》的学习更为本节课奠定了很好的基础。传统思维模式是围绕以下思路进行讲解和分析:①河流的基本概况:发源地及注入海洋、流经地形区及省份、流经气候区及干湿区温度带、主要干流的直流及交汇城市、河流上中下游的分界点、河流的社会经济价值和意义、河流的问题及治理措施。这样分析的特点就是学生要紧随老师的思维进行拓展和延续,对知识也是一种填鸭式的接收和认知从而禁锢了自己的思维。对知识点的一顿狂记有点“复印机”的感觉。让孩子在学习中失去自我。
鉴于传统教学的弊端结合新理念的启发。我根据本节课要讲述的内容将其进行合理划分主要有以下几个板块:赞黄河、治黄河、忧黄河、治黄河。为了充分让学生参与和提高课堂的自主学习能力我课前将班级分成四个自学小组。每个小组抽一个题目,由全组同学下去共同准备,可以参考任何辅助资料。最后每组派一名学生代表来进行讲解,在本组完成后的剩余时间也可以找其他组成员进行资料补充,在其他组讲解时进行“找茬”。
赞黄河:小组的学生找到了和黄河有关的古诗词,宁夏平原、河套平原和华北平原的成因,水电站的建立,还找出了《黄河大合唱》的歌曲并说出了创造背景。
知黄河:该小组学生讲述了黄河发源地及注入海洋、流经地形区及省份、流经气候区及干湿区温度带、主要干流的直流及交汇城市、河流上中下游的分界点。在支流介绍汾河时,还把汾河杏花村酒介绍了一遍。
忧黄河:在介绍黄河源头的生态恶化、凌汛现象、中游的水土流失和下游的地上河。学生对这些不同问题进行了详细的讲解。另外学生找到了一个春晚一个老华侨从黄河源头到入海口采集的99瓶水,由清澈到浑黄到黑黄的变化。直观展现黄河水土流失和水污染。
改错环节:
“一石黄河水、六斗泥沙浆”。讲述学生说一石大概200斤。一斗大概十斤。
改错的学生:在宋代一石=97kg在唐朝一石=53kg 在清代一石=28kg 在秦代一石=109kg 在明朝一石=57kg。“一石黄河水、六斗泥沙浆”斗也有大小之分。比如叶圣陶有篇小说《多收了三五斗》就说的这种情况。
案例二:自然资源的基本特征:选自《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四章中国的自然资源(自然资源的基本特征)》
自然资源基本特征-(资源的概念、资源的分类、可再生非可再生资源的利用探讨、我国资源的特征、为以后的人类资源问题寻找出路)将两个班级学生分成五个大组,进行五个课题的研究。
资源的概念:学生将班级的物品,生活中常见的物品进行归类,并分析物品用到了哪些原材料,给同学们分析并讲解。比如在讲木桌是否木材时,一个同学还把三合板和五合板的概念给大家进行讲解:一种木制复合板材,厚度大约为5mm,分五层,一层与一层木质的花纹均为交叉排列,并用胶粘结在一起,强度大,与三合板类似,但其强度高于三合板,并且高于同厚度的其他木质板。分五层,一层与一层木质的花纹均为交叉排列,并用胶粘结在一起,强度大,与三合板类似,但其强度高于三合板,并且高于同厚度的其他木质板。并且给学生解释主要是木材但还有一些其他粘合剂,甚至还有甲醛和苯等有害物质。
资源的分类:学生把教室的资源进行的详细划分。可再生资源:水龙头的水、桌子上的木材、纯棉衣服的原料棉花、同学们带的饭菜、窗台上的绿色盆栽等。非可再生资源:暖气片的原材料铁矿石、冶炼矿石的煤炭、铅笔的碳芯、玻璃原材料二氧化硅等。
可再生非可再生资源的利用探讨:学生讲解这里时表演了一个小的情景剧。甲拿着一瓶水大口喝,并自言自语道:“地球上70%的海洋,都是水,无穷无尽可劲儿的用吧!”然后还倒出一部分洗脸。乙过来拿着一滴墨水滴到水瓶里并问道:“同学你觉得此时的水还可以喝吗?”甲说:“太脏了,我怎么喝?”乙说:“对啊,地球上的水并非全部适合人类使用,不能全部称之为资源,能被我们引用的不到3%。如果全部污染了,无穷无尽的水资源就真的成为有穷有尽了!”
然后两人共同讲解珍惜资源的问题。
人类资源短缺寻找出路:在得出很多非可再生资源只够人类用很短的一段时间后。负责这个问题的学生充分的发挥了想象。如:手机以后可否发明用体温或者走步的形式进行充电、可否用无人机在夏季闪电多发季节对闪电进行收集建立闪电发电站、台风的风力是巨大了,携带大量的能量可否有效的利用起来、可否发明永远不会脏的布料,永远不需要清洗,节约的水资源、地球下部有着炙热的岩浆,能否用来发电、能否发明一种杯子将水倒进去一会就能自然烧开,不费油电和燃气、能否发明一种高能量的食物人吃了一点就不会饥渴,既节约了粮食还节约了水……
教师为主导好比教师化身为导师去指导学生如何去有效的学、高效的学、是一种能力的培养,让孩子真实的感受我们地理的全称叫“地理科学”,让我们孩子要严谨,要钻研,要有学术精神。学生为主体则比给孩子思想的羽翼插上丰满的翅膀让他们在知识的天空飞翔。古语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今后的课堂更需给学生更为广阔的空间和思考的余地。以实现能力和知识的双重的培养。
【关键词】教师主体;学生主导;课堂;导向;效率;终身学习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01-0027-01
如今的课堂上让学生亲自体验和参与并逐步做课堂的主人,从而提高他们驾驭课堂的能力尤为重要。做课堂的主人才能够更好的提高参与度使学生实现对知识更好的渗透。教师为主体学生为主导我的观点就是教师是知识舞台的搭建者但是在舞臺上真正去起歌弄舞的则完全交给孩子自己。让他们思想有更大限度的发挥、思维有更大程度的发散。下面我以我在初中地理教学过程中,在课堂上以学生为主体的案例进行具体分析:
案例一:黄河的治理与开发:选自《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三章中国自然环境-河流(黄河的治理与开发)》
本节教材分析:在学黄河之前学生已经对河流有了一定的了解且《长江》的学习更为本节课奠定了很好的基础。传统思维模式是围绕以下思路进行讲解和分析:①河流的基本概况:发源地及注入海洋、流经地形区及省份、流经气候区及干湿区温度带、主要干流的直流及交汇城市、河流上中下游的分界点、河流的社会经济价值和意义、河流的问题及治理措施。这样分析的特点就是学生要紧随老师的思维进行拓展和延续,对知识也是一种填鸭式的接收和认知从而禁锢了自己的思维。对知识点的一顿狂记有点“复印机”的感觉。让孩子在学习中失去自我。
鉴于传统教学的弊端结合新理念的启发。我根据本节课要讲述的内容将其进行合理划分主要有以下几个板块:赞黄河、治黄河、忧黄河、治黄河。为了充分让学生参与和提高课堂的自主学习能力我课前将班级分成四个自学小组。每个小组抽一个题目,由全组同学下去共同准备,可以参考任何辅助资料。最后每组派一名学生代表来进行讲解,在本组完成后的剩余时间也可以找其他组成员进行资料补充,在其他组讲解时进行“找茬”。
赞黄河:小组的学生找到了和黄河有关的古诗词,宁夏平原、河套平原和华北平原的成因,水电站的建立,还找出了《黄河大合唱》的歌曲并说出了创造背景。
知黄河:该小组学生讲述了黄河发源地及注入海洋、流经地形区及省份、流经气候区及干湿区温度带、主要干流的直流及交汇城市、河流上中下游的分界点。在支流介绍汾河时,还把汾河杏花村酒介绍了一遍。
忧黄河:在介绍黄河源头的生态恶化、凌汛现象、中游的水土流失和下游的地上河。学生对这些不同问题进行了详细的讲解。另外学生找到了一个春晚一个老华侨从黄河源头到入海口采集的99瓶水,由清澈到浑黄到黑黄的变化。直观展现黄河水土流失和水污染。
改错环节:
“一石黄河水、六斗泥沙浆”。讲述学生说一石大概200斤。一斗大概十斤。
改错的学生:在宋代一石=97kg在唐朝一石=53kg 在清代一石=28kg 在秦代一石=109kg 在明朝一石=57kg。“一石黄河水、六斗泥沙浆”斗也有大小之分。比如叶圣陶有篇小说《多收了三五斗》就说的这种情况。
案例二:自然资源的基本特征:选自《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四章中国的自然资源(自然资源的基本特征)》
自然资源基本特征-(资源的概念、资源的分类、可再生非可再生资源的利用探讨、我国资源的特征、为以后的人类资源问题寻找出路)将两个班级学生分成五个大组,进行五个课题的研究。
资源的概念:学生将班级的物品,生活中常见的物品进行归类,并分析物品用到了哪些原材料,给同学们分析并讲解。比如在讲木桌是否木材时,一个同学还把三合板和五合板的概念给大家进行讲解:一种木制复合板材,厚度大约为5mm,分五层,一层与一层木质的花纹均为交叉排列,并用胶粘结在一起,强度大,与三合板类似,但其强度高于三合板,并且高于同厚度的其他木质板。分五层,一层与一层木质的花纹均为交叉排列,并用胶粘结在一起,强度大,与三合板类似,但其强度高于三合板,并且高于同厚度的其他木质板。并且给学生解释主要是木材但还有一些其他粘合剂,甚至还有甲醛和苯等有害物质。
资源的分类:学生把教室的资源进行的详细划分。可再生资源:水龙头的水、桌子上的木材、纯棉衣服的原料棉花、同学们带的饭菜、窗台上的绿色盆栽等。非可再生资源:暖气片的原材料铁矿石、冶炼矿石的煤炭、铅笔的碳芯、玻璃原材料二氧化硅等。
可再生非可再生资源的利用探讨:学生讲解这里时表演了一个小的情景剧。甲拿着一瓶水大口喝,并自言自语道:“地球上70%的海洋,都是水,无穷无尽可劲儿的用吧!”然后还倒出一部分洗脸。乙过来拿着一滴墨水滴到水瓶里并问道:“同学你觉得此时的水还可以喝吗?”甲说:“太脏了,我怎么喝?”乙说:“对啊,地球上的水并非全部适合人类使用,不能全部称之为资源,能被我们引用的不到3%。如果全部污染了,无穷无尽的水资源就真的成为有穷有尽了!”
然后两人共同讲解珍惜资源的问题。
人类资源短缺寻找出路:在得出很多非可再生资源只够人类用很短的一段时间后。负责这个问题的学生充分的发挥了想象。如:手机以后可否发明用体温或者走步的形式进行充电、可否用无人机在夏季闪电多发季节对闪电进行收集建立闪电发电站、台风的风力是巨大了,携带大量的能量可否有效的利用起来、可否发明永远不会脏的布料,永远不需要清洗,节约的水资源、地球下部有着炙热的岩浆,能否用来发电、能否发明一种杯子将水倒进去一会就能自然烧开,不费油电和燃气、能否发明一种高能量的食物人吃了一点就不会饥渴,既节约了粮食还节约了水……
教师为主导好比教师化身为导师去指导学生如何去有效的学、高效的学、是一种能力的培养,让孩子真实的感受我们地理的全称叫“地理科学”,让我们孩子要严谨,要钻研,要有学术精神。学生为主体则比给孩子思想的羽翼插上丰满的翅膀让他们在知识的天空飞翔。古语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今后的课堂更需给学生更为广阔的空间和思考的余地。以实现能力和知识的双重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