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舆论监督是新闻媒体的一项重要职责,其目的在于鞭挞丑恶,声张正义,维护权益。然而,如果掌握不好方式方法,或不能抱以正确的态度,其监督结果往往会出现偏差。新闻记者在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同时,很可能会落于“侵权者”的尴尬境地。
“藐视”与“重视”
做舆论监督报道,首先要胆大,要勇于藐视丑恶现象,敢于揭露。不过与此同时,有胆也要有识。光胆大不心细,难免会出纰漏。因此在开展舆论监督报道的过程中,对于每一个环节、每一个细节都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笔者曾经带过一名实习生。此人能跑敢闯且有正义感,颇令人满意。但美中不足的是,做事风风火火,不太细致。一次,介入一起举报的调查。某房产开发商涉嫌擅自变更规划,违规加层建房。实习生成稿之后,报社按要求向对方进行核实。开发商来函来人“严正交涉”,称报道内容失实。经了解,文中的楼盘层数有误,实习生错把17层写成了18层。
好在稿件尚未正式刊发。否则,上述细节问题就会授人以柄。尽管稿件的主要内容均符合实际,但一些小的差错足以让不知情的第三方对稿件整体的客观真实性产生怀疑。
所以说,做舆论监督报道,一方面要在“战略上藐视敌人”,另一方面更要“在战术上重视敌人”。要慎之又慎,以确保事实准确。
“霸气”与“硬气”
新闻记者常常被公众冠以“无冕之王”的称号,这在某种意义上体现了新闻记者手中掌握着不小的“权力”。然而对于这样的“权力”,有些记者却没有摆正自己的态度,常常以监督者的身份自恃,霸气十足。
为了确保新闻报道不出现偏差,不少媒体制定有相应的稿件核实制度。即在稿件刊发之前,就采访的内容向涉及的当事方进行核实。但是有的记者对此做法颇为不屑。
这其中,一部分人是抱着一种“居高临下”的姿态。他们自认为是堂堂的新闻媒体,对方如果有异议就自己上门来陈述,而媒体主动向对方核实稿件是自降身份的行为。
我觉得,这样的心态完全不必要。做舆论监督报道,要硬气但不能霸气,稿件核实制度仅仅是采访报道的一个环节,是探求客观事实的一种责任心,但绝非示弱的表现。如果因为霸气而忽略了对事实的尊重,相关的报道难免有失偏颇。
新闻记者将本应具备的硬气转变成霸气,还往往会导致话语霸权。有媒体的“名嘴”曾经到一家被投诉的企业采访。但是在采访中,该“名嘴”盛气凌人,期间吐露的一些言语令对方大为惊讶。在相关的争执之中,他甚至放言,“我掌握着话语权,我让你说你才有机会说,我不想让你说你就没得说。”
尽管企业承认在工作中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但是遭遇这样霸气,企业也不服,并通过有关途径反映。原本处理投诉的新闻记者,反过来自己成了被投诉的对象。这样的局面,无疑是一种莫大的讽刺。
由此可见,霸气容易导致话语霸权,话语霸权容易导致断章取义、以偏概全,进一步导致报道上出现偏差,引发侵权投诉。
笔者认为,舆论监督报道要以理服人,理性呈现客观存在的问题,使得过错方意识到错误并改正错误,让被监督者做到心服口服。如果没有一个端正的态度,是达不到舆论监督的目的的。
“当事者”与“旁观者”
在舆论监督报道中,新闻记者对于自身的定位要有一个清醒的认识。有关纠纷、争执的采访报道中,记者应该只作为事件的记录者、独立的旁观者。
但是当前有一些记者,在此方面往往习惯于“先入为主”。听信一方的言辞之后,不自觉地将自己的身份进行了转化,在采访之中俨然作为一方“当事者”,而与另一方进行理论、争辩。
曾经在一起医患纠纷的处理中,就有一位记者与医院方争执得面红耳赤。尽管这位记者富有正义感,对于工作尽心尽职,采访的目的纯粹为了维护患者的合法权益。但是,这样的角色变化显然存在着很大的问题。
以一方的立场去考虑问题,其视角必然狭窄,更无法换位思考,无法体谅对方的处境,因此其采访的结果往往会有失公正公平。
媒体不是裁判机关,不能断然去下结论,因此在报道中要尽可能保障当事各方的话语权。而只有将自己置身于外,以第三方的视角去洞察,才能有效地实现各方话语权的平衡,才能作出客观全面的评价。
作者单位 市场导报社
“藐视”与“重视”
做舆论监督报道,首先要胆大,要勇于藐视丑恶现象,敢于揭露。不过与此同时,有胆也要有识。光胆大不心细,难免会出纰漏。因此在开展舆论监督报道的过程中,对于每一个环节、每一个细节都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笔者曾经带过一名实习生。此人能跑敢闯且有正义感,颇令人满意。但美中不足的是,做事风风火火,不太细致。一次,介入一起举报的调查。某房产开发商涉嫌擅自变更规划,违规加层建房。实习生成稿之后,报社按要求向对方进行核实。开发商来函来人“严正交涉”,称报道内容失实。经了解,文中的楼盘层数有误,实习生错把17层写成了18层。
好在稿件尚未正式刊发。否则,上述细节问题就会授人以柄。尽管稿件的主要内容均符合实际,但一些小的差错足以让不知情的第三方对稿件整体的客观真实性产生怀疑。
所以说,做舆论监督报道,一方面要在“战略上藐视敌人”,另一方面更要“在战术上重视敌人”。要慎之又慎,以确保事实准确。
“霸气”与“硬气”
新闻记者常常被公众冠以“无冕之王”的称号,这在某种意义上体现了新闻记者手中掌握着不小的“权力”。然而对于这样的“权力”,有些记者却没有摆正自己的态度,常常以监督者的身份自恃,霸气十足。
为了确保新闻报道不出现偏差,不少媒体制定有相应的稿件核实制度。即在稿件刊发之前,就采访的内容向涉及的当事方进行核实。但是有的记者对此做法颇为不屑。
这其中,一部分人是抱着一种“居高临下”的姿态。他们自认为是堂堂的新闻媒体,对方如果有异议就自己上门来陈述,而媒体主动向对方核实稿件是自降身份的行为。
我觉得,这样的心态完全不必要。做舆论监督报道,要硬气但不能霸气,稿件核实制度仅仅是采访报道的一个环节,是探求客观事实的一种责任心,但绝非示弱的表现。如果因为霸气而忽略了对事实的尊重,相关的报道难免有失偏颇。
新闻记者将本应具备的硬气转变成霸气,还往往会导致话语霸权。有媒体的“名嘴”曾经到一家被投诉的企业采访。但是在采访中,该“名嘴”盛气凌人,期间吐露的一些言语令对方大为惊讶。在相关的争执之中,他甚至放言,“我掌握着话语权,我让你说你才有机会说,我不想让你说你就没得说。”
尽管企业承认在工作中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但是遭遇这样霸气,企业也不服,并通过有关途径反映。原本处理投诉的新闻记者,反过来自己成了被投诉的对象。这样的局面,无疑是一种莫大的讽刺。
由此可见,霸气容易导致话语霸权,话语霸权容易导致断章取义、以偏概全,进一步导致报道上出现偏差,引发侵权投诉。
笔者认为,舆论监督报道要以理服人,理性呈现客观存在的问题,使得过错方意识到错误并改正错误,让被监督者做到心服口服。如果没有一个端正的态度,是达不到舆论监督的目的的。
“当事者”与“旁观者”
在舆论监督报道中,新闻记者对于自身的定位要有一个清醒的认识。有关纠纷、争执的采访报道中,记者应该只作为事件的记录者、独立的旁观者。
但是当前有一些记者,在此方面往往习惯于“先入为主”。听信一方的言辞之后,不自觉地将自己的身份进行了转化,在采访之中俨然作为一方“当事者”,而与另一方进行理论、争辩。
曾经在一起医患纠纷的处理中,就有一位记者与医院方争执得面红耳赤。尽管这位记者富有正义感,对于工作尽心尽职,采访的目的纯粹为了维护患者的合法权益。但是,这样的角色变化显然存在着很大的问题。
以一方的立场去考虑问题,其视角必然狭窄,更无法换位思考,无法体谅对方的处境,因此其采访的结果往往会有失公正公平。
媒体不是裁判机关,不能断然去下结论,因此在报道中要尽可能保障当事各方的话语权。而只有将自己置身于外,以第三方的视角去洞察,才能有效地实现各方话语权的平衡,才能作出客观全面的评价。
作者单位 市场导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