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她是那西北高原上一株红艳艳的山丹丹花
带着美丽、带着热情、带着一身技艺和希望来到南方
让中医文化在东方之珠继续熠熠生辉
从医之道,艰辛无比
五十年的从医之路她走得艰苦、坚定而执著
从医之道,其乐无穷
经典著作百读不厌;精彩医案拍案叫绝
於实践中奉献心血
杏林春暖,治病救人就是最大的快乐
16岁学医,她认知中医是宏观医学,完美生命医学
薛理平女士走上中医这条道路,有点意料之外,又似乎是情理之中的。
16岁时,为响应祖国“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号召,她插队到了甘肃陇南地区。农村地区本来就条件艰苦,而陇南也是全国最贫穷地之一,特别人们要是有个病痛,更是雪上加霜。“其实我从小很怕医院,当时也没想过要学医。”这是她最初的想法。或许是天生心地柔软善良,每每看到农村人的病痛,或受伤情景,她都希望自己能帮上一点点忙。
恰好她家隔壁住的刘尚万老伯是一名老红军,当时担任地区卫生局局长,同时也是一名老中医,刘伯伯每天见到她都会半开玩笑地说:“丫头,你是学中医的好材料,就跟我学中医吧。”就这样,刘伯伯成了她的启蒙老师。每天早上都有许多人找刘伯伯看病,她就在旁边帮忙抄处方,耳濡目染之下,懂得了不少中医知识。
工作後,薛理平女士被分到白龙江林区卫生所帮忙,带着刘伯伯给她的“作业”,她笑称在林区的日子,自己就是现实版的“大长今”,一边给人们看病,一边钻研经典医书,在实践中加深了对各种中药材的熟悉。林区遇到第二个中医老师牛兆真先生,尽力教她:“中医是整体医学,和现代医学互有借鉴,但卻必需自成体系,比如现医学代所指的类分泌疾病,我们从心、肝、肾线路上走,凡水湿肿满痛类疾病,我们从肺、脾、肾线路上走。”他还说,中医药基础必须背诵,不要怕忘记,这段经历为她的从医之路打下了扎实的基础,令她在後来的临床实践中,可谓心中有路,手中有方,每每出奇制胜,下笔如有神。她对中医的热爱与日俱增。
後来,父亲得到平反,薛理平女士本可以调到机关部门的,但她毫不犹豫地拒绝了,而是坚决要去医院,她说:“学了中医後,每次医治病人起到了疗效,都开心得不得了。”因而在她的一再坚持下,最後分到了陇南两水中心医院。在医院她亦捨棄了舒服的岗位,而是从炮製、抓取等基础而重要的工作中寻找乐趣。医院的前辈见她不怕吃苦,常鼓励说,打仗要有好武器,中医之仗必需要好方、好药,才能药到病除。
俗话说,机会总是留给有凖备的人的。後来她在甘肃中医学院修读,实践中考取主治中医师,中医药主任医师,九十年代又进修攻读了中国中医研究院硕士研究生。
80年代初,她是兰州医学院中医教授权依经先生的得意门生,权教授已退休,但惜才爱才的他看中了她在中医方面的天赋和才华,特意出山,再带她一年门诊,让她系统地实践了解一遍《伤寒杂病论》。在门诊,权教授用大畅通泻法,治愈一年轻女子喉结外侧生长出来的肿物。当时情况已比较棘手,西医外科建议需要开刀引流,把脓水排乾净,再配合吃点消炎药,但她担心手术刀口会在脖子上留下一道永久的疤痕,况且还是正面的。难道要她永远都围着丝巾吗?这对一个爱美的女孩来说是绝对难以接受的事情。权教授用大畅通泻法消解她颈部肿物,完美完好。也让她明白了:中医是整体医学,是完美生命医学,有上病下治:下病上治学说。
38岁时她曾是陇原甘肃赫赫有名的中医师
中医是医学,更是医道,中医理论属於中华文化体系,说的是天人合一,对整体宏观的把握,在於治病於未发之时,比如《黄帝内经》体系,既是治病养生的理论,又是一种平衡阴阳,令身心不病的生活方式。在兰州附属医院实习结束後,各科老师给予了她非常高的评价,並讚赏她:“注重经典著作的研究。”她在学习中医方面有着很高的悟性,既能熟记经典著作中知识,更能夠活学活用。
实习期间,有一次实习生们聚在一起,有一个病人患有尿浊,去过北京、上海等许多大医院都没看好,她的老师看过几次也未有见效的方子。她试着看了後提议说:“既然常规的药都不管用,那就试试别的看看。”於是在她的建议下,老师开了三味新的药,两三天後果真见效迅速。她以扎实的功底赢得了师生们的极力赞赏。
1987年,薛理平女士有幸结识了著名武术家、气功大师、名老中医马礼堂先生,並拜其为师学习中医养气功,推动她在中医领域开拓了更宽的道路。1989年5月,她自己成立了一个中医养气功健身服务部,一方面服务当地百姓,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延续马老师传承发扬中医养气功的愿望。
因为薛理平女士依靠平素积累的人脈,请到了当地许多知名中医专家教授等作为顾问,所以医疗所自成立当天起,就引起了一时轰动。随着口碑一天天地建立,找她看病的人越来越多,甚至《甘肃日报》还特地慕名来採访,随後《兰州晚报》、《陕西日报》、《人民日报海外版》等主流媒体都有採访报道,一时间她成为了陇上、甚至大西北赫赫有名的中医师,十里,百里,千里来求医者,络绎不绝。
当年全国诗词学会副会长,甘肃诗词学会会长,著名诗人袁第锐前辈,有感於薛理平创办甘肃中医养气功健身服务部精神,说她是“赢得先生服後生”,特赠诗祝贺:
陇上名花秀几枝,春兰秋菊正当时。
杏林长得东风护,詠絮清才是药师。
巾帼新传养气功,阴阳变理欲屠龙,
望闻问切能医国,尽在灵犀一点通。
从北到南,她将中医文化在东方之珠继续发扬
1991年,薛理平女士在一位曾经医治过的朋友介绍下,第一次南下,来到深圳出诊。1993年来到香港发展。从西北高原到沿海都市,从北到南,随之而来的是一系列的差異。 虽然她在甘肃声名远扬,但初到香港,人生地不熟的,加上中医並不太为人所知,一切都归零了,默默无闻的她只得从头开始。她曾经受聘於香港理工大学教授中医概论、中药学、中药内科学课程,並撰写《香港文汇报?薛医师信箱》专栏多年。其後她创办了自己的诊所,多年来她专注奇难慢性病医治,並研发了十多个医治慢性病的药方,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莫过於治疗心肾肝病的药。
一步一步做起来其实不是一件简单的事。这背後付出的辛劳和汗水是他人看不到的。药效极好,患者常问,为何不大力推广,其实当年,为了能註册自己的新药,她跑遍了广州、清远、山水、北京等多个地方的製药厂,最终因种种原因而耽搁。
得马老师真传,薛理平女士结合中医与养气功,在奇难慢性病治疗方面颇有建树,並积极推动和教授养气功。薛理平说,“养气功对我的医疗观念有了彻底改变,可以说没有马礼堂老师的养气功,就没有我现在医治奇难慢性病。”薛理平女士在她的新著《岐黄医道——走出慢性奇难病之路》如是说道。中国气功,贯穿上下五千年,涉及了医、儒、道、释、武术及文化各个领域,是中国文化长河中一座丰富的宝藏。若非亲眼证实马老师通过养气功治好糖尿病及其严重並发症、治愈慢性肝炎、肝硬化、青光眼、白内障、红斑狼疮、白癜风、高血压、冠心病、顽固皮肤病等等案例,她也不会相信养气功会有如此神奇的作用。
中医学将人体看做一个小宇宙,一个国家,五臓的运作:心是君主,肺为相辅,脾胃为仓廪之官,肾为作强之官,肝则是一个国家的大将军,每个臓腑都有其分工,有其生理特性功能,用以相互协作,维护一个完整国家——健康人体的正常运作。古人从长期实践中,总结出“嘘、呵、呼、呬、吹、嘻”六个字的口型,分别与体内的肝、心、脾、肺、肾、三焦相对应。呼气时用意念和动作导引,令体内气血循经运行,使大气深入,濡养、涤荡五臓六腑,通透腠理皮毛,从而取得健体治病防病的效果。这正是马礼堂先生《六字诀》的原理。
在薛理平女士的用心经营下,她的诊所常常门庭若市,中国医术在她的继承与发扬下,在这颗东方之珠里再一次大放異彩。
从医之道,艰辛无比;从医之道,其乐无穷
“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於本。”从小时候背诵《黄帝内经》开始,薛理平女士就对这其中的“道”产生了兴趣,继而对中医发自内心的热爱。数千年的中医文化是一本永远也读不完的书,每当看到经典中记载的精彩案例,她总会感到内心澎湃,感叹学无止境。正如她所说的,从医之道,艰辛无比。
然而,正所谓医者仁心。但看到每一个病人来时因为病痛折磨而痛苦难受,又因自己的施诊而痊愈轻鬆离开,这种内心的喜悦感和满足感是难以言喻的。“在香港,我曾经给几十个不孕的妈妈医治过,当看到孩子出生时,有一种比自己亲孙子还亲的感觉。”从医五十餘载,每一个案例都记在了她心中,信手拈来,“特别是医治好一些求医无门的奇难杂症,更是有一种成就感。”如此种种的案例,多得不胜枚举,因此她也感慨说,从医之道,其乐无穷。
回首匆匆岁月,薛理平女士有时候也会想,若是当初没有离开兰州,或许凭借当时的名气,不管是收入还是生活条件都会比在香港好很多。但是她从未後悔过自己的选择:“最大的愿望就是能收到真正的徒弟,将中医文化薪火相传下去,若是做不到这些,赚再多钱也是没有意义的。”
烘、炮、炒、洗、泡、漂、蒸、煮……中药的炮製並不简单,每一道工序都可能影响药材的药效和安全,至关重要。“以熟地为例,一定要经过九蒸九晒,才能达到最好药效。”薛理平女士强调说,这些都是老祖宗传承下来的宝贵经验。而随着科技的进步,中药也採用机械化生产,但有些工序可能就被简化了。“我希望能将真正的中医中药传承下去。”之所以她製作的药从来不需要打广告,早已树立起了口碑,供不应求,正是因为她的这份严谨,每一次药剂因为要炮製,因此要五六个月,甚至更长的时间才能完成。
《黄帝内经》中有言:“上医治未病,中医治欲病,下医治已病。”薛理平女士亦强调应以预防为主,任何的治疗都好不过不病。正如兵法上所说:不战而胜者上,战则次之,攻城为下。治病如用兵,有病治疗、无病防病、强身健体,此乃上策之法。她也希望能通过对中医及养气功的推广,让更多人从中获益。
五十多年的从医之路,太多辉煌,太多感动,也太多坎坷,每一步走来她都不曾後悔。杏林春暖,爱满人间,她还跋涉在真正中医梦的崎岖道路上!
带着美丽、带着热情、带着一身技艺和希望来到南方
让中医文化在东方之珠继续熠熠生辉
从医之道,艰辛无比
五十年的从医之路她走得艰苦、坚定而执著
从医之道,其乐无穷
经典著作百读不厌;精彩医案拍案叫绝
於实践中奉献心血
杏林春暖,治病救人就是最大的快乐
16岁学医,她认知中医是宏观医学,完美生命医学
薛理平女士走上中医这条道路,有点意料之外,又似乎是情理之中的。
16岁时,为响应祖国“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号召,她插队到了甘肃陇南地区。农村地区本来就条件艰苦,而陇南也是全国最贫穷地之一,特别人们要是有个病痛,更是雪上加霜。“其实我从小很怕医院,当时也没想过要学医。”这是她最初的想法。或许是天生心地柔软善良,每每看到农村人的病痛,或受伤情景,她都希望自己能帮上一点点忙。
恰好她家隔壁住的刘尚万老伯是一名老红军,当时担任地区卫生局局长,同时也是一名老中医,刘伯伯每天见到她都会半开玩笑地说:“丫头,你是学中医的好材料,就跟我学中医吧。”就这样,刘伯伯成了她的启蒙老师。每天早上都有许多人找刘伯伯看病,她就在旁边帮忙抄处方,耳濡目染之下,懂得了不少中医知识。
工作後,薛理平女士被分到白龙江林区卫生所帮忙,带着刘伯伯给她的“作业”,她笑称在林区的日子,自己就是现实版的“大长今”,一边给人们看病,一边钻研经典医书,在实践中加深了对各种中药材的熟悉。林区遇到第二个中医老师牛兆真先生,尽力教她:“中医是整体医学,和现代医学互有借鉴,但卻必需自成体系,比如现医学代所指的类分泌疾病,我们从心、肝、肾线路上走,凡水湿肿满痛类疾病,我们从肺、脾、肾线路上走。”他还说,中医药基础必须背诵,不要怕忘记,这段经历为她的从医之路打下了扎实的基础,令她在後来的临床实践中,可谓心中有路,手中有方,每每出奇制胜,下笔如有神。她对中医的热爱与日俱增。
後来,父亲得到平反,薛理平女士本可以调到机关部门的,但她毫不犹豫地拒绝了,而是坚决要去医院,她说:“学了中医後,每次医治病人起到了疗效,都开心得不得了。”因而在她的一再坚持下,最後分到了陇南两水中心医院。在医院她亦捨棄了舒服的岗位,而是从炮製、抓取等基础而重要的工作中寻找乐趣。医院的前辈见她不怕吃苦,常鼓励说,打仗要有好武器,中医之仗必需要好方、好药,才能药到病除。
俗话说,机会总是留给有凖备的人的。後来她在甘肃中医学院修读,实践中考取主治中医师,中医药主任医师,九十年代又进修攻读了中国中医研究院硕士研究生。
80年代初,她是兰州医学院中医教授权依经先生的得意门生,权教授已退休,但惜才爱才的他看中了她在中医方面的天赋和才华,特意出山,再带她一年门诊,让她系统地实践了解一遍《伤寒杂病论》。在门诊,权教授用大畅通泻法,治愈一年轻女子喉结外侧生长出来的肿物。当时情况已比较棘手,西医外科建议需要开刀引流,把脓水排乾净,再配合吃点消炎药,但她担心手术刀口会在脖子上留下一道永久的疤痕,况且还是正面的。难道要她永远都围着丝巾吗?这对一个爱美的女孩来说是绝对难以接受的事情。权教授用大畅通泻法消解她颈部肿物,完美完好。也让她明白了:中医是整体医学,是完美生命医学,有上病下治:下病上治学说。
38岁时她曾是陇原甘肃赫赫有名的中医师
中医是医学,更是医道,中医理论属於中华文化体系,说的是天人合一,对整体宏观的把握,在於治病於未发之时,比如《黄帝内经》体系,既是治病养生的理论,又是一种平衡阴阳,令身心不病的生活方式。在兰州附属医院实习结束後,各科老师给予了她非常高的评价,並讚赏她:“注重经典著作的研究。”她在学习中医方面有着很高的悟性,既能熟记经典著作中知识,更能夠活学活用。
实习期间,有一次实习生们聚在一起,有一个病人患有尿浊,去过北京、上海等许多大医院都没看好,她的老师看过几次也未有见效的方子。她试着看了後提议说:“既然常规的药都不管用,那就试试别的看看。”於是在她的建议下,老师开了三味新的药,两三天後果真见效迅速。她以扎实的功底赢得了师生们的极力赞赏。
1987年,薛理平女士有幸结识了著名武术家、气功大师、名老中医马礼堂先生,並拜其为师学习中医养气功,推动她在中医领域开拓了更宽的道路。1989年5月,她自己成立了一个中医养气功健身服务部,一方面服务当地百姓,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延续马老师传承发扬中医养气功的愿望。
因为薛理平女士依靠平素积累的人脈,请到了当地许多知名中医专家教授等作为顾问,所以医疗所自成立当天起,就引起了一时轰动。随着口碑一天天地建立,找她看病的人越来越多,甚至《甘肃日报》还特地慕名来採访,随後《兰州晚报》、《陕西日报》、《人民日报海外版》等主流媒体都有採访报道,一时间她成为了陇上、甚至大西北赫赫有名的中医师,十里,百里,千里来求医者,络绎不绝。
当年全国诗词学会副会长,甘肃诗词学会会长,著名诗人袁第锐前辈,有感於薛理平创办甘肃中医养气功健身服务部精神,说她是“赢得先生服後生”,特赠诗祝贺:
陇上名花秀几枝,春兰秋菊正当时。
杏林长得东风护,詠絮清才是药师。
巾帼新传养气功,阴阳变理欲屠龙,
望闻问切能医国,尽在灵犀一点通。
从北到南,她将中医文化在东方之珠继续发扬
1991年,薛理平女士在一位曾经医治过的朋友介绍下,第一次南下,来到深圳出诊。1993年来到香港发展。从西北高原到沿海都市,从北到南,随之而来的是一系列的差異。 虽然她在甘肃声名远扬,但初到香港,人生地不熟的,加上中医並不太为人所知,一切都归零了,默默无闻的她只得从头开始。她曾经受聘於香港理工大学教授中医概论、中药学、中药内科学课程,並撰写《香港文汇报?薛医师信箱》专栏多年。其後她创办了自己的诊所,多年来她专注奇难慢性病医治,並研发了十多个医治慢性病的药方,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莫过於治疗心肾肝病的药。
一步一步做起来其实不是一件简单的事。这背後付出的辛劳和汗水是他人看不到的。药效极好,患者常问,为何不大力推广,其实当年,为了能註册自己的新药,她跑遍了广州、清远、山水、北京等多个地方的製药厂,最终因种种原因而耽搁。
得马老师真传,薛理平女士结合中医与养气功,在奇难慢性病治疗方面颇有建树,並积极推动和教授养气功。薛理平说,“养气功对我的医疗观念有了彻底改变,可以说没有马礼堂老师的养气功,就没有我现在医治奇难慢性病。”薛理平女士在她的新著《岐黄医道——走出慢性奇难病之路》如是说道。中国气功,贯穿上下五千年,涉及了医、儒、道、释、武术及文化各个领域,是中国文化长河中一座丰富的宝藏。若非亲眼证实马老师通过养气功治好糖尿病及其严重並发症、治愈慢性肝炎、肝硬化、青光眼、白内障、红斑狼疮、白癜风、高血压、冠心病、顽固皮肤病等等案例,她也不会相信养气功会有如此神奇的作用。
中医学将人体看做一个小宇宙,一个国家,五臓的运作:心是君主,肺为相辅,脾胃为仓廪之官,肾为作强之官,肝则是一个国家的大将军,每个臓腑都有其分工,有其生理特性功能,用以相互协作,维护一个完整国家——健康人体的正常运作。古人从长期实践中,总结出“嘘、呵、呼、呬、吹、嘻”六个字的口型,分别与体内的肝、心、脾、肺、肾、三焦相对应。呼气时用意念和动作导引,令体内气血循经运行,使大气深入,濡养、涤荡五臓六腑,通透腠理皮毛,从而取得健体治病防病的效果。这正是马礼堂先生《六字诀》的原理。
在薛理平女士的用心经营下,她的诊所常常门庭若市,中国医术在她的继承与发扬下,在这颗东方之珠里再一次大放異彩。
从医之道,艰辛无比;从医之道,其乐无穷
“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於本。”从小时候背诵《黄帝内经》开始,薛理平女士就对这其中的“道”产生了兴趣,继而对中医发自内心的热爱。数千年的中医文化是一本永远也读不完的书,每当看到经典中记载的精彩案例,她总会感到内心澎湃,感叹学无止境。正如她所说的,从医之道,艰辛无比。
然而,正所谓医者仁心。但看到每一个病人来时因为病痛折磨而痛苦难受,又因自己的施诊而痊愈轻鬆离开,这种内心的喜悦感和满足感是难以言喻的。“在香港,我曾经给几十个不孕的妈妈医治过,当看到孩子出生时,有一种比自己亲孙子还亲的感觉。”从医五十餘载,每一个案例都记在了她心中,信手拈来,“特别是医治好一些求医无门的奇难杂症,更是有一种成就感。”如此种种的案例,多得不胜枚举,因此她也感慨说,从医之道,其乐无穷。
回首匆匆岁月,薛理平女士有时候也会想,若是当初没有离开兰州,或许凭借当时的名气,不管是收入还是生活条件都会比在香港好很多。但是她从未後悔过自己的选择:“最大的愿望就是能收到真正的徒弟,将中医文化薪火相传下去,若是做不到这些,赚再多钱也是没有意义的。”
烘、炮、炒、洗、泡、漂、蒸、煮……中药的炮製並不简单,每一道工序都可能影响药材的药效和安全,至关重要。“以熟地为例,一定要经过九蒸九晒,才能达到最好药效。”薛理平女士强调说,这些都是老祖宗传承下来的宝贵经验。而随着科技的进步,中药也採用机械化生产,但有些工序可能就被简化了。“我希望能将真正的中医中药传承下去。”之所以她製作的药从来不需要打广告,早已树立起了口碑,供不应求,正是因为她的这份严谨,每一次药剂因为要炮製,因此要五六个月,甚至更长的时间才能完成。
《黄帝内经》中有言:“上医治未病,中医治欲病,下医治已病。”薛理平女士亦强调应以预防为主,任何的治疗都好不过不病。正如兵法上所说:不战而胜者上,战则次之,攻城为下。治病如用兵,有病治疗、无病防病、强身健体,此乃上策之法。她也希望能通过对中医及养气功的推广,让更多人从中获益。
五十多年的从医之路,太多辉煌,太多感动,也太多坎坷,每一步走来她都不曾後悔。杏林春暖,爱满人间,她还跋涉在真正中医梦的崎岖道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