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眼光下的“中国舞蹈”身份认同——中国舞蹈跨文化交流的历史经验和当代意义

来源 :北京舞蹈学院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ghly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章立足舞蹈艺术的本体表达特性,从跨文化策略的研究视角,梳理中国舞蹈跨文化交流的历史经验和当代意义,辨析“传统的身体”“交流的身体”“平等的身体”三类舞蹈跨文化交流形式,深入反思舞蹈的跨文化交流载体的“隐性”价值与独特功能.在跨文化交流中,“中国舞蹈”如何通过世界眼光进行自我辨识,在不断交流、积累经验及与“他者”的双向比照中,寻找一种能够重新赋予自身传统身体“现代性”的表意方式,从而使身体真正与“他者”平等互视,既不会因拘泥于传统而面临着僵化,也不会因过于追求“他者”的先锋和异质而面临着被同化或异化.
其他文献
文章立足于更为广阔的图像视野而非电影,尝试建立从媒介角度分析舞蹈与影像的哲学关系.我们通过不同技术和媒介形式,把“舞蹈影像”分为绘画、符号、摄影、电影和信号等类型,从不同时期、不同媒介形式的舞蹈影像的内在张力,去认识舞蹈与影像、不同性质的舞蹈影像之间的差异,以此触及视觉再现时代舞蹈的核心问题:舞蹈在不断地成为影像的同时,也成为一种对图像的张力完成突破的艺术创作,舞蹈通过连续不断生命的自由运动,展现出在绘画的图像性和造型性之间、在符号的精确性与自由性之间、在摄影的给定与摄取之间、在电影的记录与幻觉之间、在视
在“中华文化走出去”成为一个重要命题的当今,建构于当代且包含着深刻中华文化精神内涵的中国古典舞有着独特的优势,然而在实践中其优势却未被充分发挥.本文通过对中国古典舞作品《粉·墨》的分析,总结该作品在跨文化传播中所获得的较好传播效果源于其非叙事性创作理念、对舞台艺术多种要素的综合运用,以及西方受众现有接受习惯.在此基础上,文章提出以作品《粉·墨》为代表的中国古典舞非叙事性大型作品在中国舞蹈艺术“走出去”这一进程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并建议相关政策对该类创作予以支持.
媒介考古学为早期舞蹈影像的研究提供了新的历史视角,文章分析了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三位舞蹈家的舞蹈影像创作,提出舞蹈与电影的相遇不仅是记录手段的革新,而且也为彼此打开了新的创作可能.从古典芭蕾的衰落到以邓肯为代表的现代舞的兴起,美国舞蹈家洛依·富勒通过探索新技术发现了舞蹈的“新身体”;俄罗斯舞蹈家亚历山大·希里亚耶夫在用摄影机拍摄芭蕾舞剧的过程中,发现了电影影像的本质不仅是再现,更是幻觉,从而展开电影史上最早的定格动画创作;舞蹈理论家鲁道夫·拉班在发明拉班舞谱的同时,看到了作为抽象语言的舞谱与具象的电影运
文章重点讨论舞蹈影像研究的方法论问题,主要出发点是思考这种艺术形式并促进其未来发展.有关舞蹈影像方法论框架的搭建尽管不完善,但是可以起到通识性的作用,并以此替代整个领域相关主题一直以来笼统含糊的解释.文章基于舞蹈与影像之间开放、平等的关系,对“舞蹈-影像”进行分类,并对当前国际舞蹈学界舞蹈-影像的方法论研究进行概括,从而为研究舞蹈影像提供一个基本的、可用于甄别的理论框架和研究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