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已有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学中要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和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使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观察、操作、猜测、交流反思中逐步体会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感知数学对人类的帮助,进而使数学走向生活,在生活中体现数学的价值。
生活是学习知识的源泉
我们的生活与空间、时间、数、量、形等息息相关,生活中数学无时不在、无处不在。数学教学目标是让学生能够从生活和游戏中感知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
教师在数学教学中要积极引导学生抓好概念引入,体会过程渗透。首先设置疑问,创设情景,吸引学生的注意,把学生带入数学学习的氛围中;其次,简单概念直接导入,复杂概念剖析引入,这样就能实现概念和过程的深入。如我在五年级数学《因数与倍数》的概念及它们的联系与区别的教学中, 首先分两类来对比。第一类,12÷2=6 ;第二类,8÷3=2……2 9÷5=1.8 ;其次抓好整除与商是余数和小数的对比。在整数除法中,抓好整除是关键,这样就直接可以推出被除数是除数和商的倍数,除数和商就是被除数的因数。如果不能整除,那么就不存在倍数和因数的关系。因此教师在此基础上举例公式A÷B=C(ABC均为非零自然数),那么就形成了A是B、C的倍数,B、C是A的因数知识。这样学生就更容易巩固知识、强化概念,让学生产生更浓厚的兴趣,体验数学知识给自己带来的快乐。
让数学教学与现实生活紧密结合
让教师的数学语言适应学生生活
语言教学是教师上好一堂课的重要保障,是教学策略选择和教学活动设计的落脚点,教师语言的简练是吸引学生学习兴趣的关键。对于生活在农村的学生,教师更需要使用农村常用的言语让学生去适应,这样学生的兴趣爱好就有了很大的提升,课堂氛围及课堂语言就会多样,课堂效果就会随学生语言而生动活泼,各种问题就会用各种语言呈现出来。这样教师就能及时让学生去探究、去解决、去提升。因此在课堂教学的师生交往中,主要是通过语言交流,尤其是在我们数学课程教学中,要将抽象的数学问题使学生形象地接受、理解。
教师的数学语言生活化是引导学生理解数学、学习数学的重要手段。如在教学认识“大、小于号”时,我引导孩子们用顺口溜:“大于号、小于号,看清开口很重要。开口朝左大于号,开口朝右小于号。开口跟着大数跑,尖头跟着小数跑。” “两个数字中间站,谁大对谁开口笑。”这样一个富有情趣的顺口溜有效地帮助学生分清楚了大于号和小于号,使学生对数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使数学语言贴近学生、贴近生活,通俗易懂,富有情趣。
让数学情景教学适应生活
《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密切联系学生的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景。”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多选取多创设生活情景,从现实生活中引入数学知识。
如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这节课时,首先用多媒体演示教材中的主体图,然后引导学生紧跟教师思路:“我们生活在一个多姿多彩的世界中,在这个世界中我们随处可见各种形状的物体,接下来老师带大家到生活中去看一看、走一走。”课件展示:长城上的砖、高楼、家用电器如冰箱、电视机、洗衣机的包装等。观察后及时引导学生进行分组讨论,让学生各抒己见,找出相同点和不同点,使师生共同得出“长方体和正方体都有六个面,12条棱、8个顶点”等结论。教师要对正确的结论及时肯定,对错误的结论及时纠正,通过观察、操作练习,使学生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形成丰富的感性认识,为后续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方法奠定基础。最后还要对学生没有发现的特点进行總结,如正方体是长、宽、高相等的特殊长方体等,这样既做到了学生之间交流,还实现了师生交流,最终实现共同探究共同进步。
让数学教学的典型问题适应生活
《标准》指出:“学生能够认识到数学存在于现实生活中,并被广泛应用于现实世界,才能切实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数学知识的学习需要学生全方位观察、多方位思考,对典型问题要认真去分析,共同去探讨,教师要结合学生实际及时指导讲解点评,以夯实基础为目标紧扣生活,让数学走向生活,在生活中体现数学的价值与数学的力量。如在教学四年级简便运算题132-98=132-100 2中,学生难以理解减去100加上2,这时我就联系生活实际创设了一个情景:妈妈给你132元去买学习用品,用去98元,你给售货员100元,应找回几元?你手中还剩多少元?这样学生不但找回了钱,还认识到数学与我们的现实生活紧密相连,树立了学好数学的信心。
结语
总之,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包含着很多的数学知识,数学最终服务于生活。因此,教师在尊重学生个性认知能力、年龄特点、思维差异基础上,让数学接近学生的现实生活,多种题型合理搭配,实用性和操作性紧密结合,让学生用数学眼光看待世界、看待未来,把数学知识真正应用于生活,在生活中处处体现数学的魅力。
生活是学习知识的源泉
我们的生活与空间、时间、数、量、形等息息相关,生活中数学无时不在、无处不在。数学教学目标是让学生能够从生活和游戏中感知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
教师在数学教学中要积极引导学生抓好概念引入,体会过程渗透。首先设置疑问,创设情景,吸引学生的注意,把学生带入数学学习的氛围中;其次,简单概念直接导入,复杂概念剖析引入,这样就能实现概念和过程的深入。如我在五年级数学《因数与倍数》的概念及它们的联系与区别的教学中, 首先分两类来对比。第一类,12÷2=6 ;第二类,8÷3=2……2 9÷5=1.8 ;其次抓好整除与商是余数和小数的对比。在整数除法中,抓好整除是关键,这样就直接可以推出被除数是除数和商的倍数,除数和商就是被除数的因数。如果不能整除,那么就不存在倍数和因数的关系。因此教师在此基础上举例公式A÷B=C(ABC均为非零自然数),那么就形成了A是B、C的倍数,B、C是A的因数知识。这样学生就更容易巩固知识、强化概念,让学生产生更浓厚的兴趣,体验数学知识给自己带来的快乐。
让数学教学与现实生活紧密结合
让教师的数学语言适应学生生活
语言教学是教师上好一堂课的重要保障,是教学策略选择和教学活动设计的落脚点,教师语言的简练是吸引学生学习兴趣的关键。对于生活在农村的学生,教师更需要使用农村常用的言语让学生去适应,这样学生的兴趣爱好就有了很大的提升,课堂氛围及课堂语言就会多样,课堂效果就会随学生语言而生动活泼,各种问题就会用各种语言呈现出来。这样教师就能及时让学生去探究、去解决、去提升。因此在课堂教学的师生交往中,主要是通过语言交流,尤其是在我们数学课程教学中,要将抽象的数学问题使学生形象地接受、理解。
教师的数学语言生活化是引导学生理解数学、学习数学的重要手段。如在教学认识“大、小于号”时,我引导孩子们用顺口溜:“大于号、小于号,看清开口很重要。开口朝左大于号,开口朝右小于号。开口跟着大数跑,尖头跟着小数跑。” “两个数字中间站,谁大对谁开口笑。”这样一个富有情趣的顺口溜有效地帮助学生分清楚了大于号和小于号,使学生对数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使数学语言贴近学生、贴近生活,通俗易懂,富有情趣。
让数学情景教学适应生活
《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密切联系学生的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景。”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多选取多创设生活情景,从现实生活中引入数学知识。
如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这节课时,首先用多媒体演示教材中的主体图,然后引导学生紧跟教师思路:“我们生活在一个多姿多彩的世界中,在这个世界中我们随处可见各种形状的物体,接下来老师带大家到生活中去看一看、走一走。”课件展示:长城上的砖、高楼、家用电器如冰箱、电视机、洗衣机的包装等。观察后及时引导学生进行分组讨论,让学生各抒己见,找出相同点和不同点,使师生共同得出“长方体和正方体都有六个面,12条棱、8个顶点”等结论。教师要对正确的结论及时肯定,对错误的结论及时纠正,通过观察、操作练习,使学生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形成丰富的感性认识,为后续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方法奠定基础。最后还要对学生没有发现的特点进行總结,如正方体是长、宽、高相等的特殊长方体等,这样既做到了学生之间交流,还实现了师生交流,最终实现共同探究共同进步。
让数学教学的典型问题适应生活
《标准》指出:“学生能够认识到数学存在于现实生活中,并被广泛应用于现实世界,才能切实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数学知识的学习需要学生全方位观察、多方位思考,对典型问题要认真去分析,共同去探讨,教师要结合学生实际及时指导讲解点评,以夯实基础为目标紧扣生活,让数学走向生活,在生活中体现数学的价值与数学的力量。如在教学四年级简便运算题132-98=132-100 2中,学生难以理解减去100加上2,这时我就联系生活实际创设了一个情景:妈妈给你132元去买学习用品,用去98元,你给售货员100元,应找回几元?你手中还剩多少元?这样学生不但找回了钱,还认识到数学与我们的现实生活紧密相连,树立了学好数学的信心。
结语
总之,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包含着很多的数学知识,数学最终服务于生活。因此,教师在尊重学生个性认知能力、年龄特点、思维差异基础上,让数学接近学生的现实生活,多种题型合理搭配,实用性和操作性紧密结合,让学生用数学眼光看待世界、看待未来,把数学知识真正应用于生活,在生活中处处体现数学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