冈特•兰堡作品美学探析

来源 :今传媒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loudyli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冈特•兰堡丰富的想象力,运用视觉图形将自己的设计理念,传达给欣赏者。图形与内心产生共鸣,抒发情感的图形在内心情感的支配下,更多了一层生命的跃动。冈特•兰堡善于运用视觉图形、形式的变换、黑白理念、张力、蒙太奇等手法表现作品。
  关键词:视觉图形;形式的变换;黑白理念;视觉中的张力
  中图分类号:G8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1)10-0126-02
  
  
  一、背 景
  1938年冈特•兰堡出生于德国麦克兰堡的纽斯特里芝,1958年进入卡塞尔造型艺术学院学习自由绘画和实用美术,毕业后担任了多年广告代理机构的艺术总监,设计产品和服务业的广告,还担任学校的教授。他从不同的职业中积累了大量经验,为之后的作品打下坚实的基础。
  当今的国际视觉设计界,冈特•兰堡是最能将图形设计应用于创作表现设计师之一。冈特•兰堡在他四十多年创作生涯中,他设计了3000多幅招贴,并多次获得国际大奖。他的作品被多国文化机构收藏,并且受到众多热爱艺术的人们喜爱。兰堡的作品分为三个时期,60年代绘画图形广告时期,70年代-80年代摄影图形广告时期,90年代符号性图形广告时期。兰堡设计的源泉来自于日常生活,他善于去观察探寻生活,设计出的作品非常有内涵和趣味。冈特•兰堡经常把一些生活中不起眼的事物作为创作元素,通过艺术的处理,使事物具有另外的一些象征意义。比如他的代表作品,如土豆文化、光明书等。冈特•兰堡是一位最具有创造力的代表人物,他被人们称为“德国视觉诗人”。冈特•兰堡热爱生活,善于观察生活和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冈特•兰堡通过对生活的理解然后转换成视觉图形将自己理念,传达给受众。冈特•兰堡的设计思想活动主要来自于自身的感官对于客观世界的反映。依靠自我感受理解和认识世界,结合思维方式,产生了图形与内心共鸣。冈特•兰堡善于运用情感设计,通过作品将情感表现到淋漓尽致。
  二、视觉图形
  对土豆进行设计是冈特•兰堡在作品中比较热衷的一个设计元素。以土豆为主题,这是与他的出生背景息息相关,冈特•兰堡出生于二战的发源地德国,土豆伴随着他渡过苦涩的童年,所以土豆印象深深落在他的脑海中,成为他作品创作的源泉。冈特•兰堡对土豆有着特殊的感情,可以说土豆是德国的民族文化代表之一。他在进行对土豆海报设计中,令人称道的不是土豆本身,而是对民族文化特殊的情感体现。创作土豆招贴是冈特•兰堡表现情感的核心,土豆招贴“图”作为内容表现,“形”作为内容的服务形式。
  
  
  在土豆系列招贴中,每个画面都是以土豆为主题。他将土豆削皮、缠绕、切块、上色、分离成不同的组织形式构成了强烈的视觉图形。鲜明的色彩和图形样式,给人以新鲜的视觉冲击,让人深思创作的内涵。每一张土豆招贴,都包含体现了作者的创作意念,并且每张招贴都有强烈的视觉表现力。[1]利用土豆这种视觉图形,对土豆的整体性和部分性进行分割和融合,然后再创作构成一组具有视觉冲击力的系列招贴,作品中体现张力特点,其设计作品让人深思。在土豆招贴设计中,充分体现了冈特•兰堡运用视觉图形表达情感设计。他以土豆为设计点,将视觉图形推向更高的层面。土豆这种简约的视觉图形,更能传达冈特•兰堡的意念,也体现了民族文化的特点。思考一下冈特•兰堡的设计作品,他创作的大部分作品都是视觉图形的表现,并且具有强大的视觉冲击力。简约的图形虽然画面内容少,画面单纯,但是传达的信息内容很多。冈特•兰堡被人称为最具有影响力的视觉诗人,他有丰富的人生经历和超乎寻常的想象力,不断通过设计作品来更新和塑造自己的设计风格。
  三、形式的变换
  形式的变换是指从一种组成形式转换到另一种组织形式、交互式的组合。冈特•兰堡通常借助的元素,如手、窗户和灯泡等,轻易地将平面上本来仅存的一个形式转变成了两个式样或者三个式样。冈特•兰堡通常利用二维图形制造出三维空间视觉,使阅读者享受到三维空间中图形所呈现出的全新的审美形式。冈特•兰堡热衷于书籍元素的设计。他每年都为S•费舍尔出版社设计一幅招贴。冈特广泛运用形式变换,通过对二维图形到三维空间的视觉变幻,开创了设计的自由表现空间。平面构成、立体构成完美的融合,促进整体设计的视觉效果。图中的书被手紧紧的握住,书感觉悬浮在空中并投下阴影,营造出一种巨大的空间感,这只手由平面转向立体,由二维空间转向三维空间。[2]另一幅图书上的手中有支笔,这支笔将画面的二维空间向整幅画面的三维空间转化,自然而有力。画面中的笔在背景上写出版社的名字,宣传重点油然而生。通过对视觉的空间转换,引导欣赏者的视线定格在下面的出版社名字上。将趣味性和幻觉性完美结合,运用二维空间与三维空间融合,创造出了神秘而不可思议的视觉世界。
  
  
  四、黑白理念
  冈特•兰堡很多的广告设计招贴以黑白为设计基调,形成了他特有的设计风格。冈特• 兰堡以非凡脱俗的设计理念,选择黑白作为他的广告招贴设计色彩,把人民疏远的哲学理念注入到设计中,丰富了设计内涵。[3]黑白表现展现给观众的视觉形式是基本形态,但却不是最终的目标,设计内涵和理念是作品的核心。60年代冈特•兰堡在法兰克福工作室认真创作,在六年的时间里为当地一家戏院进行招贴设计。作品大多是以黑白为主,而不是彩色的。这些设计方案的确定,一是从实际的剧本出发,二是暗喻当时法兰客福的社会环境与政治气候。1998年冈特•兰堡为德国威斯巴登市黑森州立剧院设计的系列戏剧招贴《去年圣诞》中,在黑色的背景下,由许多小蜡烛构成了一个圣诞树的形状,在构成的圣诞树下面有两只圣诞的靴子,画面很趣味性和幽默感。圣诞树下面两只小靴子感觉是在翩翩起舞,通过简单的图形创作出圣诞节欢乐气氛和让人深思的联想空间。
  五、视觉中的张力
  在冈特•兰堡的作品里,利用元素的密集获得张力凸显效果是冈特•兰堡作品的特色之一。下面图中的社会文化招贴就是兰堡运用张力方法的典型代表。作品中让我们感受到了具有倾向性的张力。作品中的张力就是元素环形聚集•构成了画面中螺旋的空洞,这种以圆心为中心向外呈发射状构成运动特征,并且具备了这种运动的倾向性,平面中的画面不再单调,反而凸显出一种具有倾向性的张力人头向外扩张的张力,给人的感觉冲破画面。[4]这种静中有动的感觉,使画面整体活跃起来,有很强的生命力。一幅静止的平面作品的运动感往往和平面作品本身的骨架有关,只是看是否图中有反复重复的图形,是否有很强的震撼力。有运动感的平面作品比只是单纯的平面一个图形会更好的视觉冲击力。
  六、蒙太奇的表现手法
  最能表现冈特•兰堡风格的时期应该是80年代左右,在这个时期中,他除了表现出他超强的想象力之外,他的摄影蒙太奇手法在当时还没有计算机技术的条件下,他都是是通过暗房手法来表现自己的作品的。1980年的《Die Hamlet maschine》海报设计中,画面里是一名站在砖墙前面的男子,撕开自己面孔部分的照片,后面露出的依然是砖墙。男子撕开自己所在的平面,给欣赏者展现的是非常暴力的场景,画面不但在视觉上达到了引人注意的效果,而且也表现出都市生活的暴力特点,给欣赏者很大的震撼力和视觉上的冲击力。
  
  
  在当今设计界人民都把冈特•兰堡称为欧洲最有创造力的“视觉诗人”。他的作品都是通过简约的图形来表达意味深长的思想,是多么的有震 撼力,发人深思。冈特•兰堡的作品在视觉上的自由化和韵律化,正是他作为“视觉诗人”杰出代表的显著特点。冈特•兰堡擅长用视觉图形语言说话,并且作品中包含很强的视觉冲击力。冈特•兰堡用自己独特的设计表现手法,给欣赏者传达了意味深长的设计作品内涵。冈特•兰堡设计的作品不仅带给人们视觉上震撼,而且更多的表现出是心灵上的颤动。他擅长理性化的思维方法,用新颖的创意理念拓宽了平面设计领域。
  冈特•兰堡擅长捕捉事物的本质特征,他能够发现事物本质视觉元素,然后经过独特的艺术表现手法,作品中我们感觉到了隐含在作品下面经过艺术性夸张而表现出的深刻的思想内涵。他善于用寻常的实物作为视觉语言,通过各种艺术表现手法诠释作品设计的内涵。作品中常常出现蒙太奇、张力的凸显等,促进作品表现出意想不到的视觉效果。冈特•兰堡的平面设计作品中,我们既能看到他遵循视觉传达设计的基本原则,也能感受到富于哲理性和革命性的视觉表现,使人们在他的设计作品中感受到他的内心思想。冈特•兰堡像一位诗人一样让人们沉浸在艺术的殿堂里。
  
  参考文献:
  [1] 廖琼,吴卫.德国招贴大师冈特 兰堡作品探析[J].湖南工业大学学报,2008(5).
  [2] 王友江.黑白世界中的理念视象—冈特•兰堡的招贴设计[J].国际视野,2003(12).
  [3] 鞠慧.挥洒视觉诗篇—冈特•兰堡的海报艺术[J].工程技术,2010(11).
  [4] 阿历克斯•伍•怀特.平面设计原理[M].上海:上海美术出版社,2005.
  
其他文献
摘 要:现代社会形成的大众传播媒介分层使媒介自身的发展与运作必须与其生存的环境紧密联系在一起,而具有相同环境维度的作用也促使很多媒介在发挥其功效时形成较高的相似性。为了证明这种相似性的存在以媒介地理学观点出发,通过对甘肃临夏和宁夏泾源两县回族受众接触和使用媒介习惯进行比较;对政府处理各类社会问题的满意程度等进行调查,发现同是回族聚居区;同处于西北这个落后和欠发达区域的两个县城,大众传播媒介在这两
期刊
摘 要:《超级全能住宅改造王》是日本一个开播已有8年之久的住宅改造栏目,曾在竞争节目影响下停止常规制播达3年之久,2009年恢复常规制播,至今收视率稳定。本文主要以《超级全能住宅改造王》栏目为例,探析日本服务类节目媒体责任意识是怎样表达的,从中总结经验作为借鉴。  关键词:日本;服务类节目;媒体责任  中图分类号:J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
期刊
摘 要:通过对海南省公务员群体媒介素养的调查,我们发现该群体对媒体的认知水平总体较好,与媒体有一定的沟通、交流以及接受相关新闻培训的机会。但是,官员对新媒体的接触与认知能力存在偏差,仍然以传统媒体为主。建议要树立媒体意识,了解公众的愿望,树立政府的威信与形象;从制度层面来看,要形成一套集培训、交流、考评为一体的长效机制;在具体实践层面来看,开展形式多样的日常教育活动,还可以采取“请进来”与“走出
期刊
摘 要:舆论学自从与传播学发生学科交叉后,传播学中的概念论也开始普遍适用于舆论学。舆论传播在新闻工作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引导作用,而新闻工作的头一关则是议程设置。如何理解舆论传播中的议程设置流程,以方便新闻工作者们更好的开展工作,是本文研究的重点。笔者在对舆论传播和议程设置有关概念解释的基础上,以2011年人民网对“两会”报道的案例加以分析,得出舆论传播中的议程设置的几个方向,并对未来舆论传播的议
期刊
摘 要:新闻传播的最大魅力在于即时性,电视媒介突出的优势在于现场直播。但对于突发公共事件不加控制地使用电视直播,以满足受众盲目的“暴力知情权”,很可能引发更严重的悲剧,形成另一层面的社会危机。文章通过823菲律宾人质事件电视直播的反思,提出突发公共事件报道“度”与“量”的把握原则,既要保障大众的知情权,更要尊重危难者的生命权,并对国内电视直播报道的管理提出合理化建议。  关键词:突发公共事件;知
期刊
摘 要:真实性、权威性以及颇具历史积淀的新闻专业素质是受众在报道事实不一致时,更愿意信任传统媒介的原因。面对网络媒介的过激化、盲目化、失控化,虚假新闻、策划新闻不断出现。传统媒介应在在观念上,常怀回归意识、明确普惠大众的责任;在报道实践上,寻求多方科学验证、善用报道技巧,力争站在平衡的位置,对新闻事件进行不断的挖掘、比较、鉴别、思考,从而逼近事实真相,把好新闻关,给受众一个真实可靠的新闻事实,真
期刊
摘 要:近年来,提高自身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发出中国声音是中国媒体对外传播的重要目标。国际话语权并不简单等于发出自己声音的权力,更是使自己的声音被广泛获悉的能力,因而了解并赢得国际受众是赢得国际话语权的重要前提。在华留学生是国际受众群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调研,可以较为全面的了解在华留学生的中国媒体使用和认同情况,进而为中国媒体有效地开展国际传播,提高国际影响力提供有益的借鉴。中国媒体影响力日渐提
期刊
摘 要:在中国的后语境电视中,网络文化时常被以碎片化形式呈现,这既使得电视的内容更加多元化,也满足了一定人群的审美需求,特别是在消费语境下,这种凸显更是蔓延着浓厚的消费主义色彩。然而对于某些具有消极意义的网络文化向电视中肆意渗透,也的确让人忧心忡忡。文章对此进行了深入反思,并从中观照出三重因素的缺位。   关键词:后语境;网络文化;电视;碎片  中图分类号:G206 文
期刊
摘 要:谍战题材的电视纪录片纪录了谍战战线上的人们对于意义的坚守,表现了信仰的力量,在其主旋律的内核之外有着特殊的美学特征。当今的谍战类电视纪录片逐步呈现出娱乐化的趋向,《隐蔽战线》这部系列电视纪录片通过故事化的叙事策略和视听化的影视语言表达,再现了曾经在隐蔽战线上战斗的人物形象,还原了他们身处的那个时代,纪录了那一段无法磨灭的历史。  关键词:谍战;电视纪录片;主旋律;娱乐;故事;视听  中图
期刊
摘 要:当今世界,国家间利益通过国际贸易、国际分工并伴随西方强权价值观的传播不断从一种动态平衡到另一种动态平衡。中国在从经济大国走向经济强国的进程中,新闻传媒也在不断扩展舆论传播功能、形成牢固之势。然而,在对外传播中,中国特定的新闻管理方式正遭遇全球化语境下中西方两种价值观博弈所带来的挑战——表现为“媒体话语权”的掌控力与主动性。基于解构分析并将业界现状作为起点,通过从“内部垂直管理”到“外部相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