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信息技术为学科教学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环境,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真正确立,使终身教育和学习社会化成为可能。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施将对发展学生主体性、创造性和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在认识信息技术为课堂教学带来了便利的同时,也应认识到信息技术的弊端,从而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去粗取精,更深层次地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构建高效的小学数学课堂。本文旨在探讨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整合的利与弊。
一、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整合的优势分析
1.1借助信息技术,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由于小学生的年龄较小,注意力持续时间较短,再加上思维活动的紧张,长时间教学容易导致学生疲劳。课堂教学可以借助信息技术,将静态的数学知识与问题动态化,减轻其复杂性,从而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教学情境,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与热情,推动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例如:在《三角形的高》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可创设情境:利用多媒体展示高低两栋侧面是三角形的房子,让学生想一想,哪个是长颈鹿的房子?哪个是小松鼠的?学生会很容易给出答案:高的房子是长颈鹿的,低的是小松鼠的。教师追问:这样判断的原因呢?从哪到哪是房子的高呢?这时,教师再结合课件演示和板书“底面、顶点”,从而发挥多媒体辅助教学画龙点睛的作用,将课堂教学推向高潮。信息技术具有视听合一的功能,能够将一些生活实际问题更加形象、生动地展现于学生面前,营造入情入境的教学氛围,对学生形成各种感官刺激,让学生在愉悦的气氛中更加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积极获取知识,促使其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提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效果。
1.2有利于突破教学难点,提高教学效率。
教学内容中的“难点”之所以会成为难点,是因为这些知识太“陡”或太抽象,学生学习起来感到困难。运用多媒体技术则能整合和优化各种媒体,有效地分化教学难点,从而提高教学效率。比如,一年级教材《学看钟表》这一节中,学生认识“快到几点”与“刚过几点”是本节的难点。为此,运用多媒体课件,设计时针、分针从7:00开始运动,到7:55停下,并同时闪烁两次,突出时间,强化学生的无意注意。然后从7:55至8:00之间每一分钟都可任意停顿,便于学生感知这一运动过程。同时,让时针和分针从12:00至12:05每分钟都能停下,到12:05时,时针、分针都停下,闪烁两次,突出此时刻。通过以上演示,就如电影中的慢镜头,非常清晰地反映了时针、分针的变化规律,强化了“快到”和“刚到”这两个时间状态,很好地解决了教学难点。
1.3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小学数学教学中巧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可以变抽象为直观,变静为动,向学生展开教学情境,提供丰富的感知对象,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如《圆的认识》一课教学中,为了使学生牢固掌握圆的特征,教师先提问:“大家回忆一下,我们见到的各种各样的车轮都是什么形状的?”在学生回答后,运用电教媒体显示自行车、摩托车的模型,然后再问:“如果将圆形的车轮换成椭圆形的,会出现什么情况呢?”随着多媒体的演示,学生很快得出结论:椭圆形的车轮,在行使过程中无法保持稳定。
1.4借助信息技术,优化教学模式
新课改背景下的小学数学教学,更应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性,调动其学习积极性,从而构建高效的数学课堂。而教师更应改变传统单一的教学方式,不断优化教学模式,立足于生活实践,合理将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资源有效整合,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人文气息,激发学生的学习自主性。例如:在《大数的认识》教学中,教师可以提前制作视频课件,其中涉及了太空中翱翔的宇宙飞船、巨大泄洪量的长江三峡水电站、美丽的星球之间的距离展示……让学生极大地受到震撼与鼓舞;然后再视頻中展示一系列的数字、文字、图表及解说等,让学生更为直观地了解生活中的大数;最后,精心设计一些操作性较强的课下练习,鼓励学生借助信息技术手段搜索生活中的大数,并将整理结果与其他同学一起分享。这样的教学方式,能够让学生更加直观地认知、理解数学知识,提高其动手实践的技能与能力,促使其真正爱上数学学习,深化所学知识,构建高效的小学数学课堂。
二、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整合的弊端分析与对策
相对于一支粉笔一块黑板的传统教学模式,信息技术与课堂整合过程中也会呈现出一些弊端。例如:有些教学课件的设计过分追求了声像效果、画面感的营造,过于花哨的内容不仅影响教学效果,还分散学生注意力,扰乱了学生的思维和学习效果。所以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中的运用,教师应该做到能用、会用、善用,在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整合中应注意的以下问题:
2.1注重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的实际效用
信息技术应有一定的目标性、科学性、艺术性,应作为课堂教学点睛之笔,要以提高全民族素质为责任目标的计算机辅助教学模式,如果一味追求形式上的多样化,只会起到画蛇添足的效果。
2.2掌握好应用多媒体手段的时机
信息技术辅助教学软件集中了语言(包括语言、文字、图像)与非语言(指通过视觉、听觉、触觉、嗅觉感受到的姿态、外貌、语言语调、气味等)的感知材料,以适应不同学生的感知特点。可运用于需要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发现和探究问题和学习方法的时刻,还适用于学生个别学习的场合。在使用时,我们要做到当用则用,有用则用,真正让辅助教学手段适时有效地为教学服务。
2.3正确处理形象化与抽象性之间的关系
信息技术的特点是能够使静态变为动态,抽象变为形象,但是过多地使用多媒体,把一切抽象问题都形象化,又不利于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生命力就在于在教学过程中既训练使用右脑,又注重开发左脑,一定要注意如何恰到好处地使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相辅相成,优势互补,相得益彰。
2.4正确处理程序化与创造性的关系
由于多媒体课件所控制的教学过程过于严密和紧凑,往往限制了教师的临场发挥和师生之间的交流,课堂气氛显得拘谨、不灵活。在实践中应以学生为中心来设计我们的教学课件,让多媒体课件的严密程序与学生创造性的充分发挥有机结合,形成人机的优势合力,在培养具有创造性人才中发挥多媒体辅助教学的独特作用。
三、结语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与信息技术的合理整合,能够为教师的教学提供非常有力的支持,教师应不断与时俱进,立足于教学实际,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与手段,有机结合信息技术与传统教学手段,提高信息技术应用的有效性,为构建充满活力的课堂教学增添画龙点睛之笔。
(作者单位:湖南省长沙市大同第三小学)
一、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整合的优势分析
1.1借助信息技术,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由于小学生的年龄较小,注意力持续时间较短,再加上思维活动的紧张,长时间教学容易导致学生疲劳。课堂教学可以借助信息技术,将静态的数学知识与问题动态化,减轻其复杂性,从而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教学情境,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与热情,推动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例如:在《三角形的高》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可创设情境:利用多媒体展示高低两栋侧面是三角形的房子,让学生想一想,哪个是长颈鹿的房子?哪个是小松鼠的?学生会很容易给出答案:高的房子是长颈鹿的,低的是小松鼠的。教师追问:这样判断的原因呢?从哪到哪是房子的高呢?这时,教师再结合课件演示和板书“底面、顶点”,从而发挥多媒体辅助教学画龙点睛的作用,将课堂教学推向高潮。信息技术具有视听合一的功能,能够将一些生活实际问题更加形象、生动地展现于学生面前,营造入情入境的教学氛围,对学生形成各种感官刺激,让学生在愉悦的气氛中更加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积极获取知识,促使其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提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效果。
1.2有利于突破教学难点,提高教学效率。
教学内容中的“难点”之所以会成为难点,是因为这些知识太“陡”或太抽象,学生学习起来感到困难。运用多媒体技术则能整合和优化各种媒体,有效地分化教学难点,从而提高教学效率。比如,一年级教材《学看钟表》这一节中,学生认识“快到几点”与“刚过几点”是本节的难点。为此,运用多媒体课件,设计时针、分针从7:00开始运动,到7:55停下,并同时闪烁两次,突出时间,强化学生的无意注意。然后从7:55至8:00之间每一分钟都可任意停顿,便于学生感知这一运动过程。同时,让时针和分针从12:00至12:05每分钟都能停下,到12:05时,时针、分针都停下,闪烁两次,突出此时刻。通过以上演示,就如电影中的慢镜头,非常清晰地反映了时针、分针的变化规律,强化了“快到”和“刚到”这两个时间状态,很好地解决了教学难点。
1.3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小学数学教学中巧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可以变抽象为直观,变静为动,向学生展开教学情境,提供丰富的感知对象,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如《圆的认识》一课教学中,为了使学生牢固掌握圆的特征,教师先提问:“大家回忆一下,我们见到的各种各样的车轮都是什么形状的?”在学生回答后,运用电教媒体显示自行车、摩托车的模型,然后再问:“如果将圆形的车轮换成椭圆形的,会出现什么情况呢?”随着多媒体的演示,学生很快得出结论:椭圆形的车轮,在行使过程中无法保持稳定。
1.4借助信息技术,优化教学模式
新课改背景下的小学数学教学,更应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性,调动其学习积极性,从而构建高效的数学课堂。而教师更应改变传统单一的教学方式,不断优化教学模式,立足于生活实践,合理将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资源有效整合,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人文气息,激发学生的学习自主性。例如:在《大数的认识》教学中,教师可以提前制作视频课件,其中涉及了太空中翱翔的宇宙飞船、巨大泄洪量的长江三峡水电站、美丽的星球之间的距离展示……让学生极大地受到震撼与鼓舞;然后再视頻中展示一系列的数字、文字、图表及解说等,让学生更为直观地了解生活中的大数;最后,精心设计一些操作性较强的课下练习,鼓励学生借助信息技术手段搜索生活中的大数,并将整理结果与其他同学一起分享。这样的教学方式,能够让学生更加直观地认知、理解数学知识,提高其动手实践的技能与能力,促使其真正爱上数学学习,深化所学知识,构建高效的小学数学课堂。
二、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整合的弊端分析与对策
相对于一支粉笔一块黑板的传统教学模式,信息技术与课堂整合过程中也会呈现出一些弊端。例如:有些教学课件的设计过分追求了声像效果、画面感的营造,过于花哨的内容不仅影响教学效果,还分散学生注意力,扰乱了学生的思维和学习效果。所以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中的运用,教师应该做到能用、会用、善用,在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整合中应注意的以下问题:
2.1注重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的实际效用
信息技术应有一定的目标性、科学性、艺术性,应作为课堂教学点睛之笔,要以提高全民族素质为责任目标的计算机辅助教学模式,如果一味追求形式上的多样化,只会起到画蛇添足的效果。
2.2掌握好应用多媒体手段的时机
信息技术辅助教学软件集中了语言(包括语言、文字、图像)与非语言(指通过视觉、听觉、触觉、嗅觉感受到的姿态、外貌、语言语调、气味等)的感知材料,以适应不同学生的感知特点。可运用于需要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发现和探究问题和学习方法的时刻,还适用于学生个别学习的场合。在使用时,我们要做到当用则用,有用则用,真正让辅助教学手段适时有效地为教学服务。
2.3正确处理形象化与抽象性之间的关系
信息技术的特点是能够使静态变为动态,抽象变为形象,但是过多地使用多媒体,把一切抽象问题都形象化,又不利于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生命力就在于在教学过程中既训练使用右脑,又注重开发左脑,一定要注意如何恰到好处地使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相辅相成,优势互补,相得益彰。
2.4正确处理程序化与创造性的关系
由于多媒体课件所控制的教学过程过于严密和紧凑,往往限制了教师的临场发挥和师生之间的交流,课堂气氛显得拘谨、不灵活。在实践中应以学生为中心来设计我们的教学课件,让多媒体课件的严密程序与学生创造性的充分发挥有机结合,形成人机的优势合力,在培养具有创造性人才中发挥多媒体辅助教学的独特作用。
三、结语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与信息技术的合理整合,能够为教师的教学提供非常有力的支持,教师应不断与时俱进,立足于教学实际,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与手段,有机结合信息技术与传统教学手段,提高信息技术应用的有效性,为构建充满活力的课堂教学增添画龙点睛之笔。
(作者单位:湖南省长沙市大同第三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