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下,课堂教学改革之风盛行,中学思想政治课的课堂教学改革也硕果累累,呈现出了许多可喜的变化,如政治课堂中出现了多样化的教学模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广大教师都力求在新课改的教学理念指导下,进一步完善自己的教学方式,在师生角色的转化,教学方法的变革,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等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与尝试。课堂硕果的取得固然可喜,当前的政治课堂也常常是欢声笑语、高潮迭起,似乎已经进入了新课程的最佳状态,但有时认真审视一下目前的这些课堂教学,发现事实并非如此。以下是笔者结合自身教学实践对当前思想政治课堂教学的一些思考,仅供大家商榷。
一、重形式而轻内容
中学思想政治课尤其是初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形式与内容易产生分离的情形。我们在听许多公开课时也常发生这种情况。如一位教师在上初二上册《保持乐观的心态》一课时,创设了许多教学情境,有用多媒体展示的张海迪等名人有关积极心态的故事和名人名言;有学生编排的有关心态作用的小品表演;还有一些关于乐观心态的歌曲合唱,如成龙的《真心英雄》等。课堂上十分热闹,而课后有听课教师问了一些学生:“你们喜欢这节课吗?”他们异口同声地说:“喜欢。”又问:“你们知道如何才能拥有乐观的心态吗?”学生大都哑口无言,不知如何回答。所以,回头审视这节课,只不过是形式上热闹罢了,为追求形式上华丽,而忽视了教学内容目标的达成这一中心环节。由此可见,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不应仅停留在形式的突破上,它应有与传统教学要求相一致的地方,那就是课堂教学目标的达成。
二、教师、学生的定位矫枉过正
新课改中,教师应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与学生构建知识的参与者、引导者。因而教师不应是“知识”的化身,而应是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合作者。新课程的另一个基本原则就是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已成为广大教师的共识。当然,许多教师都能在教学过程中充分重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满足学生的主体需求,使学生在课堂上敢于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见解。但有些课堂过分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体作用的发挥,而忽视了教师自身的主导地位和作用。在一些课堂上,我们能看到学生热情高涨,也分析得头头是道,但受自身认知水平的限制,他们对一些问题说得不完整,有些观点有失偏颇,需要教师及时予以补充和纠正。这时教师不应是一个置身事外的旁观者。
在我们身边常会发现这样的情景,有些老师几乎整堂课都让学生表演小品,或让学生互相讨论。教师原本想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然而学生花费了大量时间去自学,只能提出一些简单的问题,这些问题很容易就能在书本中找到答案。所谓的合作、探究并无任何的实际意义,而且课本中部分内容仅靠学生的自主合作与探究是很难完成的。我们倡导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但绝不能削弱教师的主导作用,更不能袖手旁观,任由学生随意学习。
三、教师课堂评价的迷失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对学生学习进行评价是必不可少的环节。教师如能对学生的表现适时作出评价,可以充分满足学生的各种心理需求,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但这种评价必须是带有真情的、中肯的、恰到好处的,才能打动学生的心灵,并转化为他们内在的学习动力。
然而在当前的课堂教学中,有的教师为了营造课堂热烈的气氛,片面地运用肯定的原则,不管是谁回答了问题,总是面带微笑地表扬,以致对一些错误的回答,不能及时引导学生去认识和领悟。也许一句由衷的赞赏或表扬,能让一个学生终身受益。但教师的赞美如果很随意,久而久之,学生也会因教师的这种廉价赞美而觉得索然无味。这种过分的模糊评价,既可导致学生知识的缺乏和是非不分,也会一定程度上扼杀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因而,当学生回答得很好时,我们应给予真诚的表扬;当学生回答有失偏颇时,我们应给其指明努力的方向;当学生的回答离题万里时,我们应进行批评和指正。教师不但要把握好评价的方式、方法,还应实施多元化评价,多方面发掘学生的潜能。如课堂教学中,在教师适时、恰当的评价基础上,引导学生学会自评,运用自评,增强自信心。学生的自评有利于学生认识自我、发现自我、改进自我。
总之,课堂教学中的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知识和技能的获得,而且还要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及情感目标的达成。我们应跳出以往的误区,积极探究适合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机制。只有认真解决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我们的政治课堂教学改革才能取得更大的进步。
(责任编辑 袁 妮)
一、重形式而轻内容
中学思想政治课尤其是初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形式与内容易产生分离的情形。我们在听许多公开课时也常发生这种情况。如一位教师在上初二上册《保持乐观的心态》一课时,创设了许多教学情境,有用多媒体展示的张海迪等名人有关积极心态的故事和名人名言;有学生编排的有关心态作用的小品表演;还有一些关于乐观心态的歌曲合唱,如成龙的《真心英雄》等。课堂上十分热闹,而课后有听课教师问了一些学生:“你们喜欢这节课吗?”他们异口同声地说:“喜欢。”又问:“你们知道如何才能拥有乐观的心态吗?”学生大都哑口无言,不知如何回答。所以,回头审视这节课,只不过是形式上热闹罢了,为追求形式上华丽,而忽视了教学内容目标的达成这一中心环节。由此可见,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不应仅停留在形式的突破上,它应有与传统教学要求相一致的地方,那就是课堂教学目标的达成。
二、教师、学生的定位矫枉过正
新课改中,教师应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与学生构建知识的参与者、引导者。因而教师不应是“知识”的化身,而应是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合作者。新课程的另一个基本原则就是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已成为广大教师的共识。当然,许多教师都能在教学过程中充分重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满足学生的主体需求,使学生在课堂上敢于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见解。但有些课堂过分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体作用的发挥,而忽视了教师自身的主导地位和作用。在一些课堂上,我们能看到学生热情高涨,也分析得头头是道,但受自身认知水平的限制,他们对一些问题说得不完整,有些观点有失偏颇,需要教师及时予以补充和纠正。这时教师不应是一个置身事外的旁观者。
在我们身边常会发现这样的情景,有些老师几乎整堂课都让学生表演小品,或让学生互相讨论。教师原本想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然而学生花费了大量时间去自学,只能提出一些简单的问题,这些问题很容易就能在书本中找到答案。所谓的合作、探究并无任何的实际意义,而且课本中部分内容仅靠学生的自主合作与探究是很难完成的。我们倡导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但绝不能削弱教师的主导作用,更不能袖手旁观,任由学生随意学习。
三、教师课堂评价的迷失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对学生学习进行评价是必不可少的环节。教师如能对学生的表现适时作出评价,可以充分满足学生的各种心理需求,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但这种评价必须是带有真情的、中肯的、恰到好处的,才能打动学生的心灵,并转化为他们内在的学习动力。
然而在当前的课堂教学中,有的教师为了营造课堂热烈的气氛,片面地运用肯定的原则,不管是谁回答了问题,总是面带微笑地表扬,以致对一些错误的回答,不能及时引导学生去认识和领悟。也许一句由衷的赞赏或表扬,能让一个学生终身受益。但教师的赞美如果很随意,久而久之,学生也会因教师的这种廉价赞美而觉得索然无味。这种过分的模糊评价,既可导致学生知识的缺乏和是非不分,也会一定程度上扼杀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因而,当学生回答得很好时,我们应给予真诚的表扬;当学生回答有失偏颇时,我们应给其指明努力的方向;当学生的回答离题万里时,我们应进行批评和指正。教师不但要把握好评价的方式、方法,还应实施多元化评价,多方面发掘学生的潜能。如课堂教学中,在教师适时、恰当的评价基础上,引导学生学会自评,运用自评,增强自信心。学生的自评有利于学生认识自我、发现自我、改进自我。
总之,课堂教学中的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知识和技能的获得,而且还要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及情感目标的达成。我们应跳出以往的误区,积极探究适合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机制。只有认真解决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我们的政治课堂教学改革才能取得更大的进步。
(责任编辑 袁 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