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江苏省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学业水平测试实施方案》的出台与落地,2016年全省范围统一的学业水平测试拉开帷幕,这对德育课程改革和课堂教学提出了挑战。如何主动应对这一变化,研究对策,施行德育课堂教学的“新政”,是全省中职学校师生必须深思的问题。
【关键词】德育;学业水平测试;教学质量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6)19-0045-02
【作者简介】朱灿明,江苏省如皋第一中等专业学校(江苏如皋,226532)教科室主任,高级教师,南通市学科带头人,主要研究方向为中职德育。
在历经三年、三个大市率先试点之后,《江苏省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学业水平测试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出台,《方案》自2016年起实施,以2014年秋季入学的中等职业学校学生为初次测试对象,测试时间一般安排在中等职业学校三年级上学期。
2016年初,德育课程测试大纲“征求意见稿”出炉,规定德育测试时间为75分钟,总分100分,全省设立1000道试题组成题库,考试形式为全省联网机考,试题涵盖“A了解”“B理解”“C应用”三种类型,四门必修课程分值比例如下:“职业生涯规划”15%,“职业道德与法律”30%,“经济政治与社会”30%,“哲学与人生”25%。德育课堂教学如何适应《方案》,这已成为一道迫在眉睫的难题,犹豫、坐等、质疑、争论均是枉然,主动应对、勇敢挑战才是正道。
仔细研读德育学业水平测试大纲不难发现,它紧扣课程标准和教材,内容涵盖四门德育必修课程;知识点涉及四门德育课程教材的每个章节,虽然各课程分值比例和掌握要求不一,但基本做到全覆盖;与其他学测课程一样,考纲强调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德育课程特点并不突出;与三年三个大市先行试点最大的变化表现为,取消了开卷考试形式,改为全省联网机考,并预设1000道试题组成的题库。职业学校德育课堂教学要适应学业水平测试考纲的新变化,研究对策,施行德育课堂教学的“新政”。
一、探究德育课程改革的“新常态”
2005年11月,以《江苏省职业教育课程改革行动计划》为标志的第三轮课程改革给职业教育带来了生机和活力,它遵循以人为本、以学习者为主体的基本理念,以弘扬人的主体性、能动性和发展性为基础,通过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善于合作,不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真正体现了“学生动起来”“课堂活起来”“师生笑起来”“效果好起来”的教学真谛,为职业教育办学质量的提升,为莘莘学子的成才和成功创设了机遇、奠定了根基。
基于共同的人才培养质量目标,学业水平测试与课程改革应该并行不悖,甚至可以合二为一,相得益彰。学业水平测试必须弘扬和光大课程改革的成果,在新课改基础上建构德育学科的“新常态”:坚持“大德育观”,将课题、课程、课堂有机衔接,充分利用教材等显性课程,兼顾校园文化、规章制度、实践活动等隐性课程,高度重视非智力因素开发和德育资源库建构,积极运用“任务驱动”“案例引导”“活动探究”为表征的教学模式,将德育课堂教学与实践探究活动融为一体。在学测中要将终结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相结合、定性和定量相统一、情境化问题创设和实践性活动探究相协调。[1]
如此,学业水平测试就成为课程改革检测和评价的手段之一,是课程改革的必要组成部分和后续工程,两者是一脉相承的。
二、拓展师生互动的“新时空”
考纲规定,德育课程学业水平测试将采取全省联网机考的形式,也就是说,学生在75分钟的学业水平测试过程中,将处于人机冷对的局面。因此,测试题的设计非常关键,要尽显德育学科特点,测试题就应该是课程改革中师生互动过程的体现,这样表面上是人机互动,实际却是师生、生生互动。故测试题应该通过隐含其中的目标导航、任务驱动、情境创设,采用活动、案例、链接等资源,结合视频、动画、文本等形式,让学生回归德育课堂教学改革的情境中,乐享反思、体验、领悟、提升的趣味。学生与其说在测试中回忆、复述,还不如说是在另一种特殊环境下实践体验和探究生成,将参与主动性和应试能动性发挥到极致。[2]故在日常德育教学中,必须忽略学业水平测试的存在,坚守课改之路,在拓展师生互动的新时空下,做大做强学校德育特色,真正做到寓德于乐、立德树人。
三、创新人才培育的“新战略”
陶行知先生说过:“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德育承载着培育学生唯美心灵、引领身心健康发展的重任。在社会形势和意识形态日趋复杂多变的时代背景下,学校必须主动承担起创新人才培养方式的重任,在高素质、高技能方面实施新战略,寻求突破。[3]
德育的本质是实践,实践的观点是德育首要的基本观点。由于具有实践性特点的人的德行主要体现在知和行的关系中,德行的本质是行而不是知,故德育的实践性首先体现在包括认知目标、情感目标和行为目标三者在内的德育目标的实践性,只有通过学生的践言、践行,德育目标才算最终实现。其次,德育过程本身就是实践活动,它既是学生品德形成的唯一基础,也是学生品德评价的基本标准的重要载体。只有在实践活动中,学生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等潜在的品性才能表现为显性的道德行为品性。因而,在德育评价中,我们不仅要听其言,而且要观其行。
从理论上讲,实践活动观是德育首要的基本的观点。学生的德育是在活动与交往中形成的,活动与交往是学生品德形成的基础。因此,必须注重与学生现实生活和社会实践的有机结合,通过学生自主参与的、丰富多样的活动,扩展知识技能,完善知识结构,提升生活经验,促进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4]在德育实践活动中,价值导向是灵魂,体系建构是骨架,内容素材则是血肉。德育活动要做到有血有肉、营养丰富,必须在选材上突出时代感和创新性,体现实践性与开放性,努力选取学生生活中的鲜活事例,学生关心的具有教育意义的现实生活和社会问题,以及先进人物的感人素材,同时也要适当兼顾历史,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要把德育活动运作成为学生感知世界、把握人生的窗口,成为学生群体学习交往的名片,成为相互了解、情感交融的同心结,成为学生心中永不熄灭的希望之火,伴随一生,享用一世。
作为德育课教师,在带领学生备考学业水平测试、关注通过率和排名的情况下,务必坚守这份德育操守,保有实践这根底线。立德树人,绝非一考了之,那是一个长期、系统、复杂的工程,对于职校生而言尤其重要。因此,我们必须认真贯彻《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恒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两个一百年”“中国梦”指引下,砥砺前行,创新实践,在人才培养质量上交出圆满的答卷,而不是追求一个简单化、不具情感的分数。
【参考文献】
[1]张秋玲,赵宁宁.学业水平测试的基本特征[J].中国考试,2010(11).
[2]吴晓进.学业水平测试的启示和思考[J].江苏教育,2014(12).
[3]朱灿明.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学业水平测试反思[J].江苏教育,2015(1).
[4]倪娟,卢一安.高中学业水平测试:困境与解析[J].江苏教育研究,2011(9A).
【关键词】德育;学业水平测试;教学质量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6)19-0045-02
【作者简介】朱灿明,江苏省如皋第一中等专业学校(江苏如皋,226532)教科室主任,高级教师,南通市学科带头人,主要研究方向为中职德育。
在历经三年、三个大市率先试点之后,《江苏省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学业水平测试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出台,《方案》自2016年起实施,以2014年秋季入学的中等职业学校学生为初次测试对象,测试时间一般安排在中等职业学校三年级上学期。
2016年初,德育课程测试大纲“征求意见稿”出炉,规定德育测试时间为75分钟,总分100分,全省设立1000道试题组成题库,考试形式为全省联网机考,试题涵盖“A了解”“B理解”“C应用”三种类型,四门必修课程分值比例如下:“职业生涯规划”15%,“职业道德与法律”30%,“经济政治与社会”30%,“哲学与人生”25%。德育课堂教学如何适应《方案》,这已成为一道迫在眉睫的难题,犹豫、坐等、质疑、争论均是枉然,主动应对、勇敢挑战才是正道。
仔细研读德育学业水平测试大纲不难发现,它紧扣课程标准和教材,内容涵盖四门德育必修课程;知识点涉及四门德育课程教材的每个章节,虽然各课程分值比例和掌握要求不一,但基本做到全覆盖;与其他学测课程一样,考纲强调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德育课程特点并不突出;与三年三个大市先行试点最大的变化表现为,取消了开卷考试形式,改为全省联网机考,并预设1000道试题组成的题库。职业学校德育课堂教学要适应学业水平测试考纲的新变化,研究对策,施行德育课堂教学的“新政”。
一、探究德育课程改革的“新常态”
2005年11月,以《江苏省职业教育课程改革行动计划》为标志的第三轮课程改革给职业教育带来了生机和活力,它遵循以人为本、以学习者为主体的基本理念,以弘扬人的主体性、能动性和发展性为基础,通过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善于合作,不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真正体现了“学生动起来”“课堂活起来”“师生笑起来”“效果好起来”的教学真谛,为职业教育办学质量的提升,为莘莘学子的成才和成功创设了机遇、奠定了根基。
基于共同的人才培养质量目标,学业水平测试与课程改革应该并行不悖,甚至可以合二为一,相得益彰。学业水平测试必须弘扬和光大课程改革的成果,在新课改基础上建构德育学科的“新常态”:坚持“大德育观”,将课题、课程、课堂有机衔接,充分利用教材等显性课程,兼顾校园文化、规章制度、实践活动等隐性课程,高度重视非智力因素开发和德育资源库建构,积极运用“任务驱动”“案例引导”“活动探究”为表征的教学模式,将德育课堂教学与实践探究活动融为一体。在学测中要将终结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相结合、定性和定量相统一、情境化问题创设和实践性活动探究相协调。[1]
如此,学业水平测试就成为课程改革检测和评价的手段之一,是课程改革的必要组成部分和后续工程,两者是一脉相承的。
二、拓展师生互动的“新时空”
考纲规定,德育课程学业水平测试将采取全省联网机考的形式,也就是说,学生在75分钟的学业水平测试过程中,将处于人机冷对的局面。因此,测试题的设计非常关键,要尽显德育学科特点,测试题就应该是课程改革中师生互动过程的体现,这样表面上是人机互动,实际却是师生、生生互动。故测试题应该通过隐含其中的目标导航、任务驱动、情境创设,采用活动、案例、链接等资源,结合视频、动画、文本等形式,让学生回归德育课堂教学改革的情境中,乐享反思、体验、领悟、提升的趣味。学生与其说在测试中回忆、复述,还不如说是在另一种特殊环境下实践体验和探究生成,将参与主动性和应试能动性发挥到极致。[2]故在日常德育教学中,必须忽略学业水平测试的存在,坚守课改之路,在拓展师生互动的新时空下,做大做强学校德育特色,真正做到寓德于乐、立德树人。
三、创新人才培育的“新战略”
陶行知先生说过:“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德育承载着培育学生唯美心灵、引领身心健康发展的重任。在社会形势和意识形态日趋复杂多变的时代背景下,学校必须主动承担起创新人才培养方式的重任,在高素质、高技能方面实施新战略,寻求突破。[3]
德育的本质是实践,实践的观点是德育首要的基本观点。由于具有实践性特点的人的德行主要体现在知和行的关系中,德行的本质是行而不是知,故德育的实践性首先体现在包括认知目标、情感目标和行为目标三者在内的德育目标的实践性,只有通过学生的践言、践行,德育目标才算最终实现。其次,德育过程本身就是实践活动,它既是学生品德形成的唯一基础,也是学生品德评价的基本标准的重要载体。只有在实践活动中,学生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等潜在的品性才能表现为显性的道德行为品性。因而,在德育评价中,我们不仅要听其言,而且要观其行。
从理论上讲,实践活动观是德育首要的基本的观点。学生的德育是在活动与交往中形成的,活动与交往是学生品德形成的基础。因此,必须注重与学生现实生活和社会实践的有机结合,通过学生自主参与的、丰富多样的活动,扩展知识技能,完善知识结构,提升生活经验,促进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4]在德育实践活动中,价值导向是灵魂,体系建构是骨架,内容素材则是血肉。德育活动要做到有血有肉、营养丰富,必须在选材上突出时代感和创新性,体现实践性与开放性,努力选取学生生活中的鲜活事例,学生关心的具有教育意义的现实生活和社会问题,以及先进人物的感人素材,同时也要适当兼顾历史,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要把德育活动运作成为学生感知世界、把握人生的窗口,成为学生群体学习交往的名片,成为相互了解、情感交融的同心结,成为学生心中永不熄灭的希望之火,伴随一生,享用一世。
作为德育课教师,在带领学生备考学业水平测试、关注通过率和排名的情况下,务必坚守这份德育操守,保有实践这根底线。立德树人,绝非一考了之,那是一个长期、系统、复杂的工程,对于职校生而言尤其重要。因此,我们必须认真贯彻《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恒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两个一百年”“中国梦”指引下,砥砺前行,创新实践,在人才培养质量上交出圆满的答卷,而不是追求一个简单化、不具情感的分数。
【参考文献】
[1]张秋玲,赵宁宁.学业水平测试的基本特征[J].中国考试,2010(11).
[2]吴晓进.学业水平测试的启示和思考[J].江苏教育,2014(12).
[3]朱灿明.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学业水平测试反思[J].江苏教育,2015(1).
[4]倪娟,卢一安.高中学业水平测试:困境与解析[J].江苏教育研究,2011(9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