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斗指己为秋分,南北两半球昼夜均分,又适当秋之半,故名也。” 9月23日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秋分。秋分刚好是秋季90天的中分点,正如春分一样,阳光几乎直射赤道,昼夜时间的长短再次相等。从秋分起,阳光直射的位置继续由赤道向南半球推移,北半球开始昼短夜长。
TIPS:梨的吃法
① 生食:最好削皮后食用,如果甜味不够,可蘸白糖,秋天如能每日坚持吃2个梨可在一定程度上预防秋燥。
② 熟食 :去皮后蒸煮均可,也可与红枣、萝卜、绿豆等一起熬汤吃,其治病养身的效果更好。
③ 药效:将梨蒂头切掉,中间挖空放入贝母,炖熟食用,可化痰止咳。
按照中医关于“四时养生”的要点,秋分后,养生也应本着阴阳平衡的规律,使机体保持“阴平阳秘”的原则,即根据《素问·至真要大论》所说,“谨察阴阳之所在,以平为期”,阴阳所在不可出现偏颇。
秋燥分温凉 病因表现各不同
秋季昼夜温差较大、气候变化无规律,是各种疾病的多发季节。另外,雨水稀少,天气干燥,易出现口干、鼻干、咽干、舌干少津、干咳少痰、皮肤干裂等现象,此即中医学上所说的“秋燥症”。但需要注意的是,同样是秋燥症,却有温燥和凉燥之分,不能一概而论。怎么区分燥邪引起的不适呢?
从秋分开始,人们的秋燥症状多属于凉燥。这是因为,秋分之前有暑热的余气,故多见于温燥;而秋分后,阵阵秋风袭来,不仅使气温变化剧烈,而且使气温速降,寒凉渐重,则多出现凉燥。人们经过一个夏季酷暑,又过多地发泄之后,机体各组织系统均处于水分相对贫乏的状态,这时若饮食不调、起居失常,则极易引发旧病、诱发新疾。
由于温燥、凉燥的致病原因不同,其临床表现也各异。因感受天旱燥气而发病的“温燥症”多表现为头痛身热、干咳无痰或少痰、气逆而喘、咽喉干痛、鼻干唇燥、心烦口渴等;因感受秋凉燥气而发病“凉燥症”,表现为恶寒无汗、鼻塞流清涕、咽痒、类似感受风寒等。
但无论温燥、凉燥,均可出现皮肤干燥、口唇干裂、口干口渴甚至大便干结等症状。因此,秋季预防燥邪伤人,最紧要的便是以润燥益气为原则,调节饮食、作息和起居。
饮食祛燥邪 “攻邪”还需补正气
中医历来强调食疗养生,那又该如何通过饮食调理来应对燥邪的侵袭呢?由于温燥是由热邪和燥邪共同侵犯肺部所致,所以应以清热润燥为主,多食用一些滋阴降火清凉之品;而凉燥多由于寒邪和燥邪共同侵犯肺部所致,因此除了润燥外,应吃一些温性、热性的食物,预防燥邪犯肺。
在应季水果中,梨对温燥所引起的各种秋燥症状均有很好的预防和治疗功效。中医认为,梨味甘、微酸、性寒、无毒,润肺凉心,消痰降炎,主治热嗽,止渴。治咳热,中风不语,伤寒发热,解丹石热气,惊邪。利大小便,除贼风,止心烦气喘热狂。因此,梨生吃可清六腑之热;熟食又可滋五脏之阴。李时珍也说,梨能“润肺凉心,清痰降火,解疮毒、酒毒”。可见,梨对热性病的烦渴、咳嗽、喉痛、失音、眼赤肿痛、大便不通等症,均有良好的疗效。
但值得注意的是,秋分之后,也并非人人都能吃梨。如果梨吃得太多,虽然燥情可以缓解,不过寒性也会随之而来,到了冬季,体内寒邪和体外寒邪会里应外合,那养生反倒成了损命了。另外,梨性寒,吃梨过多也会损伤人体阳气。患有冠心病、糖尿病、身体阳虚、畏寒肢冷、脾胃虚者,以及孕妇都不宜多吃梨。
而针对“秋燥症”,中医认为,白萝卜性温、微辣、多汁,可行气润燥。所以,秋分后食用白萝卜不失为是克制深秋“凉燥”的一道有效食疗方。除了白萝卜外,菠菜、山药在防治凉燥上,同样具有卓著的功效。这些食物可在寒露之后多多进食,以远离寒燥侵扰。需要提醒的是,秋季防燥也不能一味“攻邪”,在祛燥的同时,还应注意进补,以补充人体正气。“正气存内,邪不可干。”而芡实就是一种补而不峻、防燥不腻的秋补佳品,
分生用和炒用两种。生芡实以补肾涩精为主,而炒芡实以健脾开胃为主。秋季使用芡实进补,最简单的是制作芡实糊:将炒熟的芡实1000克研磨成粉,临服时,取50 100克粉末冲开水调服。随自己喜好,可加入芝麻、花生仁、核桃肉等。
TIPS:梨的吃法
① 生食:最好削皮后食用,如果甜味不够,可蘸白糖,秋天如能每日坚持吃2个梨可在一定程度上预防秋燥。
② 熟食 :去皮后蒸煮均可,也可与红枣、萝卜、绿豆等一起熬汤吃,其治病养身的效果更好。
③ 药效:将梨蒂头切掉,中间挖空放入贝母,炖熟食用,可化痰止咳。
按照中医关于“四时养生”的要点,秋分后,养生也应本着阴阳平衡的规律,使机体保持“阴平阳秘”的原则,即根据《素问·至真要大论》所说,“谨察阴阳之所在,以平为期”,阴阳所在不可出现偏颇。
秋燥分温凉 病因表现各不同
秋季昼夜温差较大、气候变化无规律,是各种疾病的多发季节。另外,雨水稀少,天气干燥,易出现口干、鼻干、咽干、舌干少津、干咳少痰、皮肤干裂等现象,此即中医学上所说的“秋燥症”。但需要注意的是,同样是秋燥症,却有温燥和凉燥之分,不能一概而论。怎么区分燥邪引起的不适呢?
从秋分开始,人们的秋燥症状多属于凉燥。这是因为,秋分之前有暑热的余气,故多见于温燥;而秋分后,阵阵秋风袭来,不仅使气温变化剧烈,而且使气温速降,寒凉渐重,则多出现凉燥。人们经过一个夏季酷暑,又过多地发泄之后,机体各组织系统均处于水分相对贫乏的状态,这时若饮食不调、起居失常,则极易引发旧病、诱发新疾。
由于温燥、凉燥的致病原因不同,其临床表现也各异。因感受天旱燥气而发病的“温燥症”多表现为头痛身热、干咳无痰或少痰、气逆而喘、咽喉干痛、鼻干唇燥、心烦口渴等;因感受秋凉燥气而发病“凉燥症”,表现为恶寒无汗、鼻塞流清涕、咽痒、类似感受风寒等。
但无论温燥、凉燥,均可出现皮肤干燥、口唇干裂、口干口渴甚至大便干结等症状。因此,秋季预防燥邪伤人,最紧要的便是以润燥益气为原则,调节饮食、作息和起居。
饮食祛燥邪 “攻邪”还需补正气
中医历来强调食疗养生,那又该如何通过饮食调理来应对燥邪的侵袭呢?由于温燥是由热邪和燥邪共同侵犯肺部所致,所以应以清热润燥为主,多食用一些滋阴降火清凉之品;而凉燥多由于寒邪和燥邪共同侵犯肺部所致,因此除了润燥外,应吃一些温性、热性的食物,预防燥邪犯肺。
在应季水果中,梨对温燥所引起的各种秋燥症状均有很好的预防和治疗功效。中医认为,梨味甘、微酸、性寒、无毒,润肺凉心,消痰降炎,主治热嗽,止渴。治咳热,中风不语,伤寒发热,解丹石热气,惊邪。利大小便,除贼风,止心烦气喘热狂。因此,梨生吃可清六腑之热;熟食又可滋五脏之阴。李时珍也说,梨能“润肺凉心,清痰降火,解疮毒、酒毒”。可见,梨对热性病的烦渴、咳嗽、喉痛、失音、眼赤肿痛、大便不通等症,均有良好的疗效。
但值得注意的是,秋分之后,也并非人人都能吃梨。如果梨吃得太多,虽然燥情可以缓解,不过寒性也会随之而来,到了冬季,体内寒邪和体外寒邪会里应外合,那养生反倒成了损命了。另外,梨性寒,吃梨过多也会损伤人体阳气。患有冠心病、糖尿病、身体阳虚、畏寒肢冷、脾胃虚者,以及孕妇都不宜多吃梨。
而针对“秋燥症”,中医认为,白萝卜性温、微辣、多汁,可行气润燥。所以,秋分后食用白萝卜不失为是克制深秋“凉燥”的一道有效食疗方。除了白萝卜外,菠菜、山药在防治凉燥上,同样具有卓著的功效。这些食物可在寒露之后多多进食,以远离寒燥侵扰。需要提醒的是,秋季防燥也不能一味“攻邪”,在祛燥的同时,还应注意进补,以补充人体正气。“正气存内,邪不可干。”而芡实就是一种补而不峻、防燥不腻的秋补佳品,
分生用和炒用两种。生芡实以补肾涩精为主,而炒芡实以健脾开胃为主。秋季使用芡实进补,最简单的是制作芡实糊:将炒熟的芡实1000克研磨成粉,临服时,取50 100克粉末冲开水调服。随自己喜好,可加入芝麻、花生仁、核桃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