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家,著有《不去吃会死》《美国走着瞧》等
有次在阿里巴巴西溪园区里办事,弄晚了,被带到食堂吃饭。食堂已快打烊,一群食堂员工端着餐盘也来吃饭,就坐在我们边上。我盘子里的菜是按份算的,他们是自助餐,堆得老高。因为那天讨论的题目就是“共享”,忍不住就跟身边的食堂员工搭了个讪,问了句每天营业结束以后的食物是怎么处理的。他说,倒掉。
我知道就是这个答案,问一句是为了确认。阿里巴巴的食堂供应商,不至于为了点剩菜的节省而得罪了金主,倒掉是合情合理的选择。
我大杭州每天的超市、菜场、餐厅、食堂有多少食材就这样被倒掉,可能都没人知道;而同时杭州必然还有着一群低收入人群,也许是进城务工的,也许是穷学生,正处于营养不良的边缘。这其实在富足社會中是常态。越是贫穷的地方,被丢弃的东西才越少,被重新利用的机会也才越高。
一个富足社会,财富不再稀缺,大家对物质的态度必然要比贫困社会的人不在意得多。我们的贫富转换是在一代人之间完成的,各人身上的印记不同。前些日子看到有篇公号文章,说麦当劳肯德基刚进中国,你去柜台上多要一张纸巾,他们真的只给你一张;现在再去要,柜台里的年轻人抓一把给你。一点点差别,换了人间。
也正因为这个新时代的缘故,“断舍离”才成为一种新的生活态度。30年前你要跟人说“断舍离”,可能会被辱骂。
新时代的意思是,很多过去不可能的事情,忽然变得有现实性了。比如共享。我说的不是共享经济。我说的是真的共享。
以前接触过一个网站叫“沙发客”(couchsurfing.com)。当时我在伊朗的伊斯法罕,认识了一个在阿塞拜疆的巴库工作的波兰小伙子克里斯多夫,他很激动地跟我介绍这种“睡人家沙发”的旅行方式有多酷,鼓励我一定要试试。当然,并不一定是沙发,也可能是客厅,或者地板上的床垫,或者一张小小的行军床。这不重要,重要的是你能住到本地人家里去,认识新朋友,好让他们带你去只有本地人才知道的好玩去处。克里斯多夫说,你知道那些伊朗人是怎么对我的吗?那天他们全家请假来接我,全家带着我去玩去最好的餐厅吃饭,全家……我说这场面我见过,早年我们很稀罕外国人的时候也这样。
后来我在大理遇到一个长年在外旅行并且一直“睡沙发”的朋友,他告诉我一路上都有朋友的旅行有多棒,而他每次都会做一顿中餐答谢房东。
这样的相处,是有温暖在里面的。在一个陌生的世界中一直能感受温暖也能创造温暖,是我听过最好的旅行了。
我在阿里巴巴的食堂里跟朋友说,如果在食堂放个募款箱,请大家捐款买一次性餐盒,再在阿里内网召集志愿者,跟食堂员工一起把剩下的饭菜打包送到门卫处,请附近有需要的人来领取。我相信那一片区域夜班环卫班组肯定能因此获益,他们自己,或者他们的孩子。我当时还开玩笑说,如果全中国大家都在做这件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后四个字可以拿掉了。
一个人的冗余,可能正是另一个人的需求。过去没有手段可以把冗余和需求高效匹配,现在可以了。互联网生下来就是干这个的。大腹便便的中年人再也穿不下的高级西装,穿在刚刚入职的后辈们身上正是物尽其用;寂寞老人的客房里免费住着还在起步阶段的年轻人,年轻人省下了租金,老人家少了些孤单;百货商场和政府单位的停车场,晚间开放给周围车位紧张的社区……如果一座城市所有的冗余资源都能试着寻找需求,把“闲着也是闲着”的空间、物资、能力、时间共享出来,这个地方一定会变得更美好的。
首尔市政府率先认识到了这一点。2013年他们提出要把首尔建设成为“共享城市”,从而成为全球第一个以此为目标的城市。
那么,中国的第一个会是谁呢?
有次在阿里巴巴西溪园区里办事,弄晚了,被带到食堂吃饭。食堂已快打烊,一群食堂员工端着餐盘也来吃饭,就坐在我们边上。我盘子里的菜是按份算的,他们是自助餐,堆得老高。因为那天讨论的题目就是“共享”,忍不住就跟身边的食堂员工搭了个讪,问了句每天营业结束以后的食物是怎么处理的。他说,倒掉。
我知道就是这个答案,问一句是为了确认。阿里巴巴的食堂供应商,不至于为了点剩菜的节省而得罪了金主,倒掉是合情合理的选择。
我大杭州每天的超市、菜场、餐厅、食堂有多少食材就这样被倒掉,可能都没人知道;而同时杭州必然还有着一群低收入人群,也许是进城务工的,也许是穷学生,正处于营养不良的边缘。这其实在富足社會中是常态。越是贫穷的地方,被丢弃的东西才越少,被重新利用的机会也才越高。
一个富足社会,财富不再稀缺,大家对物质的态度必然要比贫困社会的人不在意得多。我们的贫富转换是在一代人之间完成的,各人身上的印记不同。前些日子看到有篇公号文章,说麦当劳肯德基刚进中国,你去柜台上多要一张纸巾,他们真的只给你一张;现在再去要,柜台里的年轻人抓一把给你。一点点差别,换了人间。
也正因为这个新时代的缘故,“断舍离”才成为一种新的生活态度。30年前你要跟人说“断舍离”,可能会被辱骂。
新时代的意思是,很多过去不可能的事情,忽然变得有现实性了。比如共享。我说的不是共享经济。我说的是真的共享。
以前接触过一个网站叫“沙发客”(couchsurfing.com)。当时我在伊朗的伊斯法罕,认识了一个在阿塞拜疆的巴库工作的波兰小伙子克里斯多夫,他很激动地跟我介绍这种“睡人家沙发”的旅行方式有多酷,鼓励我一定要试试。当然,并不一定是沙发,也可能是客厅,或者地板上的床垫,或者一张小小的行军床。这不重要,重要的是你能住到本地人家里去,认识新朋友,好让他们带你去只有本地人才知道的好玩去处。克里斯多夫说,你知道那些伊朗人是怎么对我的吗?那天他们全家请假来接我,全家带着我去玩去最好的餐厅吃饭,全家……我说这场面我见过,早年我们很稀罕外国人的时候也这样。
后来我在大理遇到一个长年在外旅行并且一直“睡沙发”的朋友,他告诉我一路上都有朋友的旅行有多棒,而他每次都会做一顿中餐答谢房东。
这样的相处,是有温暖在里面的。在一个陌生的世界中一直能感受温暖也能创造温暖,是我听过最好的旅行了。
我在阿里巴巴的食堂里跟朋友说,如果在食堂放个募款箱,请大家捐款买一次性餐盒,再在阿里内网召集志愿者,跟食堂员工一起把剩下的饭菜打包送到门卫处,请附近有需要的人来领取。我相信那一片区域夜班环卫班组肯定能因此获益,他们自己,或者他们的孩子。我当时还开玩笑说,如果全中国大家都在做这件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后四个字可以拿掉了。
一个人的冗余,可能正是另一个人的需求。过去没有手段可以把冗余和需求高效匹配,现在可以了。互联网生下来就是干这个的。大腹便便的中年人再也穿不下的高级西装,穿在刚刚入职的后辈们身上正是物尽其用;寂寞老人的客房里免费住着还在起步阶段的年轻人,年轻人省下了租金,老人家少了些孤单;百货商场和政府单位的停车场,晚间开放给周围车位紧张的社区……如果一座城市所有的冗余资源都能试着寻找需求,把“闲着也是闲着”的空间、物资、能力、时间共享出来,这个地方一定会变得更美好的。
首尔市政府率先认识到了这一点。2013年他们提出要把首尔建设成为“共享城市”,从而成为全球第一个以此为目标的城市。
那么,中国的第一个会是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