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3年6月,郭思思发起成立贵州省诗人协会。从2013年开始,郭思思就用“诗歌”抒写城市和乡村的感人故事,关注困难群体,聚焦贫穷困苦。在贵州诗歌界,只要有诗歌的地方,都会看到郭思思的身影。郭思思的一言一行,让他成为了贵州诗歌界的“诗歌保姆”。郭思思用自己的行动激励着贵州省诗人协会的文化人在贵州脱贫攻坚战场上有所作为。
“‘仁厚如水、润物无声’是新时代贵州诗歌精神的一种特质和体现。”郭思思介绍,2020年8月31日,由贵州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办、贵州省诗人协会承办的“乌蒙见证——全国诗人助力毕节试验区脱贫攻坚诗歌作品精选”大型诗歌文化工程在贵阳启动。“用有温度和责任的诗歌去抒写奋进新时代的璀璨篇章,这正是贵州省诗人协会和贵州诗人的共识与追求。”郭思思说。
“毕节作为贵州脱贫攻坚的主战场,习近平总书记赋予了新时代毕节试验区新的历史使命,即要把毕节建设成为贯彻新發展理念示范区。”郭思思说,《乌蒙见证》是100位诗人献给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的诗歌大礼,也是第一部全国诗人助力毕节试验区从脱贫攻坚迈入乡村振兴的精彩之作。“凝聚全国诗人的智慧,发挥‘文军扶贫’的力量,用诗歌的形式展示毕节试验区脱贫攻坚的累累硕果,抒写毕节试验区发展的辉煌成就,这是新时代贵州诗人主动作为的成功实践。”
诗人和诗歌应与时代融合
“新时代的诗人和诗歌应与时代融合,这是对新时代贵州诗歌精神的最好诠释。”郭思思介绍,以在遵义市习水县组织的“香遇土城”作为转折点,贵州省诗人协会“送文化下基层”的春风越来越温暖,频频开展助力脱贫攻坚诗歌文化活动,在毕节市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金沙县及贵阳市、遵义市等地举办诗会,将文艺送到街巷地头,让特色文化氛围愈加浓郁。先后开展了毕节威宁、六盘水水城、黔东南雷山、安顺龙宫、贵阳花溪等10站的“相约2020·诗写脱贫攻坚”大型诗歌采风创作活动,赢得了国内文化界如潮好评。
2020年10月16日至18日,由贵州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办,贵州省诗人协会、《毕节试验区》杂志社承办的“乌蒙见证——全国诗人助力毕节试验区脱贫攻坚大型诗歌创作采风活动”走进毕节市大方县、七星关区。来自省内外的30多位诗人、作家实地走访调研,体验毕节脱贫攻坚成果,聆听毕节英雄故事,呈现毕节脱贫攻坚取得的累累硕果,在郭思思看来,这蕴含特殊意义。
“《毕节试验区》杂志作为与毕节试验区同名的党刊,作为故乡土地上联系乡情乡音、展示故乡改革发展成就的温暖纽带,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收官之年,贵州省诗人协会与之携手承办这一次采风活动,正是谱写脱贫攻坚‘文军扶贫’美丽诗篇的精彩章节。”郭思思说。
因为有着“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的这一份血浓于水的情感,能参与到脱贫攻坚这一举世瞩目的伟大事业中,作为贵州人、毕节人的郭思思深感自豪。在郭思思的带领下,贵州省诗人协会走出了一条诗歌助力脱贫攻坚的“文化扶贫”特色路。特别是2020年策划开启的“乌蒙见证——全国诗人助力毕节试验区脱贫攻坚大型诗歌创作采风活动”,以诗歌的形式组织诗人采风创作,诗人们用心体会毕节试验区火热的脱贫攻坚实践,用诗的力量为贵州发声,抒写着贵州波澜壮阔的发展征程,见证毕节试验区脱贫攻坚成果。
在郭思思的感召下,贵州“大诗歌”助力“大扶贫”汇聚了来自全国各地的“文军扶贫”力量。郭思思被贵州省委宣传部选树为“脱贫攻坚文化骑兵”,获“贵州省脱贫攻坚先进个人”“民进贵州省委会参与毕节试验区建设及脱贫攻坚工作先进个人”“全国社科联优秀学会工作者”等称号。
对于诗歌,郭思思践行着新时代一个纯粹的诗人的责任与情怀。对于诗歌扶贫,郭思思始终铭记着“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的浓浓情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