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学院派民族唱法“千人一面”的现象

来源 :西江文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ewMagi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前国内一直存有对民族唱法“千人一面”的形容,认为在民歌演唱中,总给人一种相同的感受,褒贬不一存有争议。笔者针对这一现象,浅析此现象的形成原因,并从正反两方面谈谈拙见。
  【关键词】:学院派;民族唱法;千人一面
  近几年,在国内一直存有对民族唱法“千人一面”的形容,即认为在民歌演唱中,总给人一种相同的感受,犹如一个模子刻出来的。对此现象的好坏,幸与不幸,争论也没停止。民歌作为音乐文化的一个方面,造成这样的现象出现,是一个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出现的正常的现象,关键还是要找到形成的原因,才能找到解决的突破点,将民歌发扬。
  中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民歌也有千千万万种。随着时间的推进,文化的发展,民歌由最初的口头传唱,形成了有记谱方式的保留从而延续;由散乱在各地的局部性与个别性,到今天融会贯通形成一定的中国特色民歌,甚至打破传统,出现新民歌。在这个过程当中,必然需要出现一些专家或老师,将散乱的民歌收集整理,找出各自特点,并将其总结归纳,慢慢形成了专业的学院派。他们的本意并不是要抹杀民歌个性,而是为了能够将民歌更好的延续传递,从而形成了专业形式。
  中国近年来的文化发展,我们还是有所庆幸,今天的中国民歌有这样的学院派推动,将民歌推向了世界。如果没有学院派对民歌唱法的归纳总结和悉心传递,可能民歌还在个别地区,个别人的嘴里,唱着老祖宗传递下来的“原生态”民歌,也许就不会有今天民歌的光大文明,甚至是更具艺术性的新民歌的产生。
  回顾中国的民族声乐发展历史,从上世纪五四运动之后,西方教会与美声唱法逐渐传入进来,涌现出大量优秀的声乐作品,这时开始有了讲求腔体和共鸣的科学唱法的苗头,也逐渐产生了一些优秀的民族声乐作品。四五十年代,便开始有了郭兰英,胡松华等民族唱法大家最早看到的歌唱家。他们将戏曲唱腔与民族唱法相糅合,作品地方味,民族性浓厚,民歌品种与形式也多样。新中国成立后,声乐学家们开始融入美声唱法,但民族风味依然十分浓厚。改革开放之后,便开始趋向与现在大家所看到的民族唱法。无论是唱腔还是声乐作品上都开始有了过渡性的转变。这个阶段的民族唱法无论从作品还是唱腔民族性和地方味已经不是那么浓厚了。
  民族声乐在近百年的历史中确立了独立的艺术地位,其发展的成绩是有目共睹的,在这个民族声乐花园里可以说是百花齐放。但在这种繁荣的背后,却也不乏隐忧,这就是现在所说的民族声乐领域的“千人一面”现象。
  所谓“千人一声”就是缺乏个性,在笔者看来,主要表现在肢体,声音,作品,服装造型,声部这几个方面。肢体动作可以说是大气挥迈,但全炯同;声音趋同于同一个唱腔和风格,导致音色有趋同的趋势;作品内容空泛,具有细腻民族特色的不多,多是迎合当代潮流而创的歌曲;服装风格也有趋同的现象,个人看来稍显夸张艳丽,无中国女性精致细腻之美;声部单一,男女声部,往往都是一味地追求飙高音,很少出现由中低音来表现的民歌。在民歌作品上,一味的追求展现作品的难、精、大,但多数内容实在空泛。当越来越多这样的演唱出现在人们面前时,就产生一种格式化,规范化的感觉,大大削弱了艺术本来独特而自然的美感,自然也就遭到了部分人的批判。其实这种批判是对一件事物不能融入群众的善意提醒,是群众的声音。
  但这种现象是有历史和现实原因的。在改革开放后,我国市场经济萌芽成长,工业文明也随之迅猛发展。一切事物都显得并要求趋向于显得具有高效普遍化,新颖化的特性。随着人们审美的向前,过去的具有浓浓“土味”民族唱法已经慢慢不符合人们的审美需求。声乐学家们也嗅到了时代潮流的气息,且在几十年来的民族声乐文化的积累中,声乐学家们也意识到要把中国的民族唱法推向世界,发扬光大。
  真正的美声唱法起源于意大利,是在美声唱法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具有本国特色符合本国人民审美的唱法。笔者认为在音乐文化的形式中,是可以包装成不同形状的,但音乐与文化的本身始终是支撑的骨架。美声唱法无论从演唱者的声音音色,响度,嗓音寿命等方面,都是具有优秀的改进功能的,因此它可以成为世界性的科学唱法。不同区域的人可以根据本地的审美和本地人民的嗓音条件,对这种唱法进行自我性的改进。对于我们民族唱法来说,就是洋为中用。
  民族唱法一开始曾经历过“土洋之争”,但声乐学家们为了将民族唱法推向世界,得到承认,就必须结合科学性的唱法,也就是“土洋结合”于是在几代声乐学家的努力下,慢慢民族声乐走上了一条与美声唱法结合的道路,使之更具有科学性。这种新的民族唱法不仅符合时代和审美的需求,还能更广泛的演唱各种民族歌曲与创作歌曲,使之具有普遍性,高效性,同时也更加新颖化。这种唱法在很长时间里,的确满足了大众对于新时代的审美需要,并能在群众中广泛传唱,这也说明它并不是错误的,它的确是与时俱进的,但时代的局限性过于明显。这种类型与形式所出现的歌曲和唱法多了,群众也就产生了审美疲劳。但是无可否认,它是曾经取得过成功的,而且是几代声乐学家对民族声乐奋斗目标所做出的努力的一个阶段式的证明。任何一件富有生命力的东西都必然会经历高峰,低谷,继而又会迎来新的高峰,且生命力会更加旺盛。虽然在民族唱法上出现学院派的“千人一面”現象,但这就像一个分水岭,之前民族声乐唱法的总结归纳出现了该现象,而之后该现象的突破口找到了,中国民歌的发展才会更加光大。
  面对当下“千人一面”的现象,要将民歌发展下去,需要找到改变现状的突破口从而解决这样的问题。世界上无论哪一种学派,最开始的繁荣都是自成一派,然后许多学者竞相模范学习,等真正掌握到手后,便会加入自己的理解和元素,在此基础上形成分支的各路学派,形成百花齐放的文化繁荣局面,这是一种文化进化的必然历程。所以,在学院派“千人一面”的现象下,民歌还是要走向民间。
  民族声乐的发展要保留民族特色,亲近土地。无论是创作者还是演唱者,都要到民间去深入生活,掌握好地区、民族的民歌,分析把握演唱风格和技巧,要往多元化,真正展现各民族特色的方面发展。在此基础上去创新突破,才能出风格、出韵味、出好的民歌作品。而民歌要获得长足发展,作品的质量过硬也是一个大的前提。因此,现在无论从作品还是演唱上,都应该深入民族风格的探究,努力从民间学习真正的作品素材和演唱元素,学习老一辈的声乐歌唱家,有一种浓厚真挚的对民族声乐的责任感。在演唱水平达到了一定层次后,真正的用实践去深入民间学习该如何走民族多元化的道路,真正的大胆的把学到的东西付诸行动,在当今这个包容性越来越强的社会,许多真正蕴含生命力的事物是能够自然的走的更好的。
  对于学院派民族唱法“千人一面”现象,首先还是对先前中国民族声乐发展的一个升华和概括。但在随着当今广大群众艺术修养的提升,审美要求的提高,以及长期欣赏这种形式的疲劳,需要看到听到欣赏到更有新意,更具创新的新形式民歌演唱。“千人一面”的演唱方式方法,需要艺术工作者回归自然,回归民间,找到突破口,将学院派科学演唱的技巧与民众本身的需求结合起来,与民族民间的本性结合起来,形成更高艺术性,更新形式的民歌演唱。
  在笔者看来,“千人一面”现象在初期是幸运的,但如果繼续保持不去创新突破,那在将来的于中国民歌发展道路上,可能就是一种不幸了。“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所以,请我们记住这句话的本质,将民歌回归到最质朴的民间去,在中国民族声乐发展的下个阶段,树立个性,突出民间性,提升艺术性,绽放出民族声乐的下一个春天!
其他文献
【摘要】:今天,艺术必须像以往一样,使人们在他们现在正信奉的形式中自然地感受到超越存在。漆画独立表现体系的建立也恰恰依仗这一特征。大象无形,故旧形而上,器用之物为有形,是为形而下,漆作为器物的髹饰被人们用于日常器具甚至灵魂的暂存——棺椁的制作中而后更被作为一种工与艺的结合,历经7000多年岁月打磨和历史沉淀,成为了一种文化的符号。特别是在象征中国文化及古代中国人的审美情趣上,它的意义尤其地明显。 
期刊
流水别墅是赖特为卡夫曼家族设计的别墅.在瀑布之上,赖特实现了“方山之宅”(house on the mesa)的梦想,悬的楼板锚固在后面的和自然山石中.主要的一层几乎是一个完整的大房间,通过空间处理而形成相互流通的各种从属空间,并且有小梯与下面的水池联系.正面在窗台与天棚之間,是一金属窗框的大玻璃,虚实对比十分强烈。整个构思是大胆的,成为无与比的世界最著名的现代建筑。流水别墅是建于20世纪的最上镜
期刊
【摘要】:本文将翁显良先生的十四篇有关翻译方法的文章按体裁分为六大类进行研究综述,总结出翁显良先生对于不同问题翻译方法及对需要注意问题的看法。  【关键词】:翁显良;翻译思想;综述  翁显良先生的突出成就在于诗论和诗,他的诗论得到同行专家高度的评价。古诗英译,是翁显良的特别爱好和擅长。此外,翁显良还翻译了英美短篇小说一批,其译作,既准确、通顺、易懂,又富有文采,不失原作风格。他的实践和理论遗产是我
期刊
【摘要】:随着网络媒体的不断进步,新媒体也在不断地发展与传播。在此环境下,随着动画制作水平的不断进步与提高,传统动画的传播方式局限显然已经被打破。动画借以新媒体的多样化形式更加贴近大众生活,新媒体的发展也为动画的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本文将根据近年来的一些数据进行分析论述新媒体环境对动画未来发展的影响。  【关键词】:新媒体;动画;发展  技术是艺术发展的基础和保障,技术的变革对传统艺术有一定的
期刊
【摘要】:在日常生活中唇形在言语的学习和交流活动中至关重要。本文梳理了唇形研究在语音学研究中的应用,以及研究价值,唇形研究在少数民族语言当中的研究。通过本文在今后的研究中,我们需要将理论知识与实验研究紧密结合,采用更为科学和精准的研究设备及研究手段,不断扩大研究范围,拓宽研究思路,进一步推进唇形研究的发展。  【关键词】:唇形研究;语音;蒙古语;藏语  1.引言  近年来人们对语音学的研究范围和方
期刊
【摘要】:本文对当代工笔花鸟画中“复古现象”的研究,即是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和了解,也是对当代工笔花鸟画家对传统的继承和发扬的归纳,只有在当代工笔花鸟画创作中认识和把握中国花鸟画的传统精髓和精神,结合时代气息,充分地挖掘和表现传统艺术,才能拓展当代工笔花鸟画创作中的新境界。  【关键词】:工笔花鸟画;复古现象;必然性;价值  中国是有着五千年文明发展史的文化古国,中国画正是在中国文化的基础上孕育出的中
期刊
【摘要】:本文是以对现代陶艺的特征为出发点,阐述了现代套一的情感因素是现代陶艺的内本质要求,也是现代陶艺创作赖以生存、蓬勃发展不可或缺的动力。  【关键词】:现代陶艺;情感;社会文化;工艺创作  现代陶艺是陶艺家以陶瓷材质为载体,社会中人们的审美与陶艺家用艺术语言来形容有着极大的联系,人与自然、人与社会间的思想情感亦是如此。陶艺的创作是一个完整艺术形态的创造性审美活动。现代艺术与陶艺文化的结合就是
期刊
【摘要】在当今艺术惠民工程开展以来,舞蹈最为惠民工程项目,为广大人民群众展现了精彩丰富的文化生活,使群众在精神领域得到提高,为广大大学生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在惠民培训改革的研究中,舞蹈在社会服务中起到了良好的带头作用,深受民众喜欢。  一、艺术惠民与社会服务  自2010年4月起,为加快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文化利益,沈阳市实施了艺术惠民“双百万”工程,即“百万市
期刊
【摘要】:中国美学史上下两千多年,涉及的范圍相当广泛,内容极为丰富,中国美学对于我们来说有太多的魅力。本文论述了中国美学史的文化特色和发展历程。  【关键词】:文化特色;艺术美学;礼  中国美学史上下两千多年,涉及的范围相当广泛,内容极为丰富。但是一本书的篇幅终究是有限的。这就产生一个矛盾。解决这个矛盾有两种方法。一种方法是对每个时代的每一个美学思想家(或每一本有关美学的著作),不分大小主次地排列
期刊
【摘要】:本文从儿童幼儿期的立场出发,浅析儿童动画对3-6岁孩子的情感及行为的影响,研究伦理学设计在儿童动画创作的应用。本文作者着重分析儿童动画作品,在创作中体现表达情感,呼吁儿童选择性观看,要把真善美以及传统文化运用到儿童动画创作中去;我们要思考一个问题,设计创造出适合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适应儿童发展的儿童动画。首先树立良好正确的价值观;创作出真正适合动画作品,使中国儿童动画在未来的道路上发展越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