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思想品德课“引趣激情 活动体验”的教学策略,主要是以精巧引趣、创设情境、生动活泼的课堂活动为主要形式,以课堂上进行师生双向互动为特点,以情理交融,知行统一和理论联系实际为原则,以鼓励学生积极参加课堂活动,积极参与社会生活实践,在实践中践行为目的。
一、“引趣激情 活动体验”教学策略的操作目标
1. 刺激学生感官,使学生在愉悦的状态下主动学习。
2. 激发学生情感,陶冶学生情操,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领悟道理。
3. 创设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使学生身心得到健康发展。
4. 师生共同活动,促进和谐、民主、融洽的师生关系的形成。
二、“引趣激情 活动体验”的师生角色与教学策略
教师在学生的活动中扮演着“顾问、参谋、设计者”的角色,在教学中起主导作用。教师要在课堂上掌好舵,当好导演,设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根据活动内容适时、适度地对学生进行点拨和指导。具体地说,对道德认识,引导学生领悟;对道德情感和道德意志,刺激学生产生;对道德行为,促使学生形成。学生是情感的“陶冶者”、情绪的“被激发者”,是学习的主体。学生一方面在教学情景的激发和教师的引导下主动学习,亲身实践;另一方面透过教学情景向教师反馈信息,教师对反馈回来的信息做出回应,调控课堂。因此,教师与学生通过扮演主导和主体的角色形成民主、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
1. 以兴趣为中心
兴趣是激发学习动机最现实、最活跃的因素,是推动学生探求知识和进行情绪体验的巨大力量。教师要根据小学生的特点,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让他们视觉、感觉和触觉等感官因素得到充分发展,使他们在饶有兴趣的心理状态下接受教育,达到最佳学习效果。因此,必须以兴趣为中心来设计、组织教学。“有了知识的饥渴,则知识的探求随之;没有这种饥渴,即使儿童的心智装潢了知识也无用。”
2. 创设教育情境
借助媒体,再现情境,激发情感。在品德教学中,充分利用媒体的直观性、形象性、可控性等特点,将音乐、图片、投影、录音、录像等多种媒体组合运用,再现情境,让学生运用多种感观进行观察分析,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兴趣,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提高道德认识,逐步做到激情明理。
扮演角色,体验情境,丰富情感。生动形象的道德情境是孕育学生道德情感的土壤。根据学生易于动情和易受感染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结合教学内容,让学生担当教材中的角色,表演文中所描绘的形象,使台上台下的学生都情不自禁地融入直接体验。表演能创设一定的情景,能增强教学的真实感,有效地激起学生的情感体验,提高道德认识。
活动中学习。学生的主体性活动分内部活动和外部活动,内部活动主要指记忆、思维、情感和意志活动,外部活动主要指操作实践活动,这两种活动在学生的认识和发展中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学生活动要融于教学过程中,决不可脱离教学之外,活动形式要生动有趣,适合小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引起他们思考、辨析、模仿等兴趣。
根据小学生爱听故事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结合教学内容,可适当补充一些榜样人物的典型故事或生动有趣的童话故事。游戏和竞赛是儿童最喜欢的一种活动形式,以游戏、竞赛形式创设活动,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道德情感。如讲《课间活动守秩序》一课时,我先安排全班同学参加“老鹰捉小鸡”的游戏。游戏开始由于没有人组织,大家都争着当“老鹰”,乱成一团。课堂上,我抓住学生的心理,问他们为什么没有玩成?怎样才能玩好?以此引入新课,使学生处于积极学习状态。学完新课以后,我又让学生分组做“老鹰捉小鸡”的游戏,比赛哪一组守规则、守秩序。大家玩得很开心,都能按规则去做,学生从中体会到了课间活动为什么要守秩序的道理。
小学生形象思维占优势,他们对是非好坏的理解,往往是具体的、个别的,分析问题往往是片面的、肤浅的。为了帮助学生巩固和扩大道德经验,加深对道德意义的理解,提高学生分析情况,确定合理行为的能力,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和要求,结合学生的实际,联系当前的社会生活实际,设计一些行为辨析题,引导他们讨论,参与评价活动,从而明辨是非,深化道德认识。
责任编辑 邱 丽
一、“引趣激情 活动体验”教学策略的操作目标
1. 刺激学生感官,使学生在愉悦的状态下主动学习。
2. 激发学生情感,陶冶学生情操,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领悟道理。
3. 创设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使学生身心得到健康发展。
4. 师生共同活动,促进和谐、民主、融洽的师生关系的形成。
二、“引趣激情 活动体验”的师生角色与教学策略
教师在学生的活动中扮演着“顾问、参谋、设计者”的角色,在教学中起主导作用。教师要在课堂上掌好舵,当好导演,设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根据活动内容适时、适度地对学生进行点拨和指导。具体地说,对道德认识,引导学生领悟;对道德情感和道德意志,刺激学生产生;对道德行为,促使学生形成。学生是情感的“陶冶者”、情绪的“被激发者”,是学习的主体。学生一方面在教学情景的激发和教师的引导下主动学习,亲身实践;另一方面透过教学情景向教师反馈信息,教师对反馈回来的信息做出回应,调控课堂。因此,教师与学生通过扮演主导和主体的角色形成民主、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
1. 以兴趣为中心
兴趣是激发学习动机最现实、最活跃的因素,是推动学生探求知识和进行情绪体验的巨大力量。教师要根据小学生的特点,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让他们视觉、感觉和触觉等感官因素得到充分发展,使他们在饶有兴趣的心理状态下接受教育,达到最佳学习效果。因此,必须以兴趣为中心来设计、组织教学。“有了知识的饥渴,则知识的探求随之;没有这种饥渴,即使儿童的心智装潢了知识也无用。”
2. 创设教育情境
借助媒体,再现情境,激发情感。在品德教学中,充分利用媒体的直观性、形象性、可控性等特点,将音乐、图片、投影、录音、录像等多种媒体组合运用,再现情境,让学生运用多种感观进行观察分析,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兴趣,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提高道德认识,逐步做到激情明理。
扮演角色,体验情境,丰富情感。生动形象的道德情境是孕育学生道德情感的土壤。根据学生易于动情和易受感染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结合教学内容,让学生担当教材中的角色,表演文中所描绘的形象,使台上台下的学生都情不自禁地融入直接体验。表演能创设一定的情景,能增强教学的真实感,有效地激起学生的情感体验,提高道德认识。
活动中学习。学生的主体性活动分内部活动和外部活动,内部活动主要指记忆、思维、情感和意志活动,外部活动主要指操作实践活动,这两种活动在学生的认识和发展中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学生活动要融于教学过程中,决不可脱离教学之外,活动形式要生动有趣,适合小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引起他们思考、辨析、模仿等兴趣。
根据小学生爱听故事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结合教学内容,可适当补充一些榜样人物的典型故事或生动有趣的童话故事。游戏和竞赛是儿童最喜欢的一种活动形式,以游戏、竞赛形式创设活动,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道德情感。如讲《课间活动守秩序》一课时,我先安排全班同学参加“老鹰捉小鸡”的游戏。游戏开始由于没有人组织,大家都争着当“老鹰”,乱成一团。课堂上,我抓住学生的心理,问他们为什么没有玩成?怎样才能玩好?以此引入新课,使学生处于积极学习状态。学完新课以后,我又让学生分组做“老鹰捉小鸡”的游戏,比赛哪一组守规则、守秩序。大家玩得很开心,都能按规则去做,学生从中体会到了课间活动为什么要守秩序的道理。
小学生形象思维占优势,他们对是非好坏的理解,往往是具体的、个别的,分析问题往往是片面的、肤浅的。为了帮助学生巩固和扩大道德经验,加深对道德意义的理解,提高学生分析情况,确定合理行为的能力,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和要求,结合学生的实际,联系当前的社会生活实际,设计一些行为辨析题,引导他们讨论,参与评价活动,从而明辨是非,深化道德认识。
责任编辑 邱 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