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基于固原市原州区基本情况,总结了该区退耕还林现状,分析了其采取的措施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对策,以期为该区退耕还林后续工作的开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 退耕还林;现状;措施;问题;对策;宁夏固原;原州区
中图分类号 F326.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2)19-0169-02
实施退耕还林对于加快林区农民脱贫致富步伐,调整产业结构,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和全理利用土地资源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1]。自2000年实施退耕还林工程以来,原州区积极探索退耕还林建设新机制和新模式,有效地改善了当地生态环境。原州区培育了一定规模的林草资源,生态环境得到了初步的改善,风沙危害不断减轻,水土流失得到有效遏制,森林覆盖率显著提高,有力地推动了县域经济的发展。虽然原州区林地面积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依赖土地生存的绝大多数农民尚未完全脱贫,退耕还林工程后续产业发展还处在初级阶段,还存在许多需要解决的问题。
1 固原市原州区基本情况
原州区位于六盘山北麓、黄土高西部的黄河中上游地区,地势南高北低,海拔1 470~2 900 m,总国土面积为35.33万hm2,气候属中温带半干旱区,由于受东南季风影响较弱,大陆性气候显著,风大沙多,年平均降雨量326.5 mm,素有“十年九旱”之称。自然条件恶劣,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极其脆弱,严重制约着生态农业的发展[2]。全县辖6镇5乡192村,总人口43.48万人,其中农业人口32.49万人,总土地面积35.06万hm2,其中耕地面积15.084万hm2,人均占有耕地0.69 hm2。
2 退耕还林现状
原州区自2000年开始作为退耕还林试点,2002年正式实施,截至2008年,自治区共下达退耕还林造林任务7.214万hm2,其中退耕还林造林3.723万hm2、荒山造林3.291万hm2、封山育林0.200万hm2。退耕涉及全区35 889户退耕农户、165 893人,人均退耕面积2 266.67 m2。已累计向退耕农户兑现政策补助资金62 940.42万元,户均享受1.75万元、人均享受3 794元。2008年,兑现退耕还林政策补助10 956.46万元(含完善后退耕还林政策补助,下同),人均获得退耕还林政策补助660元,占当年农民人均纯收入2 566元的25.7%。
3 采取的措施
该工程的实施,实现了由毁林开垦向退耕还林的历史性转变,全区造林绿化率提高,取得了显著的成效。用事实证明: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对改善生态环境、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起到了积极促进作用,被广大人民群众称为“富民”工程、“德政” 工程、“民心”工程[3]。
3.1 把退耕还林与改土治水、生态移民相结合
把退耕还林与改土治水相结合,走山、水、田、林、草、路综合治理的路子,做到了土不下山,水不成患,增强了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在退耕的同时确保人均基本口粮面积1 333.33~2 666.67 m2,为退得下、不反弹、稳得住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把退耕还林与生态移民相结合,退耕还林不仅改变了山区农民长期广种薄收的传统耕作习惯和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方式,而且在确保生态效益的前提下,促进了劳务输出等产业的发展。
3.2 把退耕还林与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农民增收、发展农村经济相结合
把退耕还林与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农民增收相结合。2002—2008年累记种植枸杞3 333.33 hm2,年产值15 660万元。全面实行封山禁牧,发展舍饲养殖业,拉长了产业链,拓宽了经济效益渠道。把退耕还林与发展农村经济相结合,走剩余劳动力的大工业转移,鼓励外出致富之路。调动广大群众投身造林绿化的积极性,开辟了农民致富的渠道和途径[4]。
4 存在的问题
4.1 林地面积大,分布较为分散,管护形势严峻
随着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形成了点多面广的林地格局;加之受自然因素的制约,其经济效益不显著,退耕户未能真正从中受益。因此,退耕户对管护不够重视,导致森林病虫鼠害时有发生,防火形势不容乐观。
4.2 补植补造任务大,造林成本高,保存率低
原州区位于宁夏中部干旱带,降雨量少,蒸发量大,常常“十年九旱”、“三年两头旱”,虽然当年造林成活率达到85%以上,但是翌年保存率却很低,需要进行多次补植补造,方可达到工程验收标准,从而增加了造林成本。
5 对策
5.1 加强完善退耕还林政策的宣传,加大退耕还林地管护力度
各级政府一定要加强完善退耕还林政策的宣传,充分利用广播提高、电视、报刊、举办培训班等形式,宣传动员,提高认识,将国家继续实施退耕还林工程的惠民政策宣传到位,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增强林农对退耕还林地工程的责任感。各级政府要将退耕还林地管护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并与年终考核相结合,责任到乡、到村[5]。一是加大执法力度。做到封山禁牧要坚决;二是加强病虫害预测、预报及防治工作。
5.2 提高认识,抓好后续产业发展规划
各级党政领导部门及有关部门,要把发展退耕还林后续产业作为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促进生态、经济社会的协调持续发展,从根本上改变工程区贫穷落后面貌,实现生态环境与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确定后续产业发展重点和方向,做好发展规划编制,研究制定配套措施,着力解决制约后续产业发展的关键问题。
5.3 搞好基本农田建设,留足口粮田
在干旱带和黄土丘陵区每人不少于2 666.67 m2口粮田,同时,坚持“上退下推”(陡坡地退耕,缓坡地推机修农田)大搞基本农田建设,保证退耕后粮食不减产,农民不减收,防止毁林开荒,确保后续产业建设的持续发展[6]。
5.4 增加产业发展投入
在坚持谁投资、谁经营、谁受益为主的前提下,积极拓宽筹资渠道和融资方式,加大投入力度。一是争取自治区财政适当扶持产业的种苗、科技、示范和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建设;二是协调金融部门,争取信贷资金支持龙头企业技改扩建、个人及企业一起上的方针,依靠社会各方面力量,把有限的资金捆绑起来,增加对后续产业发展的投入。
5.5 加快经济发展,推进区域化进程
退耕还林后续产业的持续发展必须要有坚实的经济和较高水平,要解决好退耕农户长远生计问题,切实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因此,积极培育、大力发展后续产业,是巩固退耕还林,培育区域特色优势产业,增加农民收入,进而实现工程区生态、经济协调发展的根本途径。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保护生态环境和提高工程区农民生活水平为目标,优化资源配置,调整产业结构,扶持和培育后续产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水平,解决好退耕农户当前及长远的生计问题,实现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协调可持续发展,更是当前退耕还林工程在新形势下新的历史使命。
6 参考文献
[1] 支玲.西部退耕还林与生态经济协调发展研究[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4:2-20.
[2] 尹瑞,金小平.固原市原州区退耕还林建设现状及问题与对策[J].黑龙江农业科学,2011(6):156-159.
[3] 王海宾,周林.固原市原州区退耕还林实施成果及后续产业发展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1(14):259,261.
[4] 刘德海,金小平.固原市原州区巩固退耕还林建设成果的思路与对策建议[J].陕西林业科技,2011(2):72-75.
[5] 卢秀琴.固原市原州区退耕还林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1(20):230.
[6] 张秉禄.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发展的原则和模式[J].中国林业,2008(6):38.
关键词 退耕还林;现状;措施;问题;对策;宁夏固原;原州区
中图分类号 F326.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2)19-0169-02
实施退耕还林对于加快林区农民脱贫致富步伐,调整产业结构,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和全理利用土地资源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1]。自2000年实施退耕还林工程以来,原州区积极探索退耕还林建设新机制和新模式,有效地改善了当地生态环境。原州区培育了一定规模的林草资源,生态环境得到了初步的改善,风沙危害不断减轻,水土流失得到有效遏制,森林覆盖率显著提高,有力地推动了县域经济的发展。虽然原州区林地面积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依赖土地生存的绝大多数农民尚未完全脱贫,退耕还林工程后续产业发展还处在初级阶段,还存在许多需要解决的问题。
1 固原市原州区基本情况
原州区位于六盘山北麓、黄土高西部的黄河中上游地区,地势南高北低,海拔1 470~2 900 m,总国土面积为35.33万hm2,气候属中温带半干旱区,由于受东南季风影响较弱,大陆性气候显著,风大沙多,年平均降雨量326.5 mm,素有“十年九旱”之称。自然条件恶劣,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极其脆弱,严重制约着生态农业的发展[2]。全县辖6镇5乡192村,总人口43.48万人,其中农业人口32.49万人,总土地面积35.06万hm2,其中耕地面积15.084万hm2,人均占有耕地0.69 hm2。
2 退耕还林现状
原州区自2000年开始作为退耕还林试点,2002年正式实施,截至2008年,自治区共下达退耕还林造林任务7.214万hm2,其中退耕还林造林3.723万hm2、荒山造林3.291万hm2、封山育林0.200万hm2。退耕涉及全区35 889户退耕农户、165 893人,人均退耕面积2 266.67 m2。已累计向退耕农户兑现政策补助资金62 940.42万元,户均享受1.75万元、人均享受3 794元。2008年,兑现退耕还林政策补助10 956.46万元(含完善后退耕还林政策补助,下同),人均获得退耕还林政策补助660元,占当年农民人均纯收入2 566元的25.7%。
3 采取的措施
该工程的实施,实现了由毁林开垦向退耕还林的历史性转变,全区造林绿化率提高,取得了显著的成效。用事实证明: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对改善生态环境、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起到了积极促进作用,被广大人民群众称为“富民”工程、“德政” 工程、“民心”工程[3]。
3.1 把退耕还林与改土治水、生态移民相结合
把退耕还林与改土治水相结合,走山、水、田、林、草、路综合治理的路子,做到了土不下山,水不成患,增强了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在退耕的同时确保人均基本口粮面积1 333.33~2 666.67 m2,为退得下、不反弹、稳得住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把退耕还林与生态移民相结合,退耕还林不仅改变了山区农民长期广种薄收的传统耕作习惯和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方式,而且在确保生态效益的前提下,促进了劳务输出等产业的发展。
3.2 把退耕还林与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农民增收、发展农村经济相结合
把退耕还林与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农民增收相结合。2002—2008年累记种植枸杞3 333.33 hm2,年产值15 660万元。全面实行封山禁牧,发展舍饲养殖业,拉长了产业链,拓宽了经济效益渠道。把退耕还林与发展农村经济相结合,走剩余劳动力的大工业转移,鼓励外出致富之路。调动广大群众投身造林绿化的积极性,开辟了农民致富的渠道和途径[4]。
4 存在的问题
4.1 林地面积大,分布较为分散,管护形势严峻
随着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形成了点多面广的林地格局;加之受自然因素的制约,其经济效益不显著,退耕户未能真正从中受益。因此,退耕户对管护不够重视,导致森林病虫鼠害时有发生,防火形势不容乐观。
4.2 补植补造任务大,造林成本高,保存率低
原州区位于宁夏中部干旱带,降雨量少,蒸发量大,常常“十年九旱”、“三年两头旱”,虽然当年造林成活率达到85%以上,但是翌年保存率却很低,需要进行多次补植补造,方可达到工程验收标准,从而增加了造林成本。
5 对策
5.1 加强完善退耕还林政策的宣传,加大退耕还林地管护力度
各级政府一定要加强完善退耕还林政策的宣传,充分利用广播提高、电视、报刊、举办培训班等形式,宣传动员,提高认识,将国家继续实施退耕还林工程的惠民政策宣传到位,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增强林农对退耕还林地工程的责任感。各级政府要将退耕还林地管护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并与年终考核相结合,责任到乡、到村[5]。一是加大执法力度。做到封山禁牧要坚决;二是加强病虫害预测、预报及防治工作。
5.2 提高认识,抓好后续产业发展规划
各级党政领导部门及有关部门,要把发展退耕还林后续产业作为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促进生态、经济社会的协调持续发展,从根本上改变工程区贫穷落后面貌,实现生态环境与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确定后续产业发展重点和方向,做好发展规划编制,研究制定配套措施,着力解决制约后续产业发展的关键问题。
5.3 搞好基本农田建设,留足口粮田
在干旱带和黄土丘陵区每人不少于2 666.67 m2口粮田,同时,坚持“上退下推”(陡坡地退耕,缓坡地推机修农田)大搞基本农田建设,保证退耕后粮食不减产,农民不减收,防止毁林开荒,确保后续产业建设的持续发展[6]。
5.4 增加产业发展投入
在坚持谁投资、谁经营、谁受益为主的前提下,积极拓宽筹资渠道和融资方式,加大投入力度。一是争取自治区财政适当扶持产业的种苗、科技、示范和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建设;二是协调金融部门,争取信贷资金支持龙头企业技改扩建、个人及企业一起上的方针,依靠社会各方面力量,把有限的资金捆绑起来,增加对后续产业发展的投入。
5.5 加快经济发展,推进区域化进程
退耕还林后续产业的持续发展必须要有坚实的经济和较高水平,要解决好退耕农户长远生计问题,切实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因此,积极培育、大力发展后续产业,是巩固退耕还林,培育区域特色优势产业,增加农民收入,进而实现工程区生态、经济协调发展的根本途径。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保护生态环境和提高工程区农民生活水平为目标,优化资源配置,调整产业结构,扶持和培育后续产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水平,解决好退耕农户当前及长远的生计问题,实现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协调可持续发展,更是当前退耕还林工程在新形势下新的历史使命。
6 参考文献
[1] 支玲.西部退耕还林与生态经济协调发展研究[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4:2-20.
[2] 尹瑞,金小平.固原市原州区退耕还林建设现状及问题与对策[J].黑龙江农业科学,2011(6):156-159.
[3] 王海宾,周林.固原市原州区退耕还林实施成果及后续产业发展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1(14):259,261.
[4] 刘德海,金小平.固原市原州区巩固退耕还林建设成果的思路与对策建议[J].陕西林业科技,2011(2):72-75.
[5] 卢秀琴.固原市原州区退耕还林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1(20):230.
[6] 张秉禄.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发展的原则和模式[J].中国林业,2008(6):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