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5年3月28日,“一带一路”建设的顶层设计规划正式亮相,这份《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一下简称《愿景与行动》)共圈定了18个重点省及20余个节点城市。
“一带一路”战略对新型城镇化的影响?对城市群的发展,意味着什么?上海该如何取舍?在近期同济大学“可持续发展与新型城镇化”智库论坛上,这些问题成为与会专家关注的重点。
充分考虑给上海带来的变化
诸大建(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
“一带一路”将使中国未来30年发展的空间格局形态由“T字”型向“鱼骨”型转变。过去沿海经济带是竖,长江经济带是弓,箭是面向太平洋,对面是美国、日本,这是我们改革开放主要发展的大方向。
而现在的“一带一路”战略出现了“三个带”,包括陆上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和长江经济带,因此可以预期中国下一步的城市发展、高铁布线与基础设施,将沿三个方向展开:一是海上丝绸之路上的沿海港口城市;二是陆上丝绸之路上的高铁城市;三是长江经济带上的城市集群。但现在问题是,如何使得一带一路导向的空间发展有紧凑性,不要像搞开发区一样遍地开花。
上海原来的发展主要是向东的,面向太平洋,但现在上海的发展方向应该向西调整,由原来的向东部扇面的战略,转向东、西两个扇面的战略,特别是要加强西部扇面。
同时,上海应该充分考虑到“一带一路”战略实施给上海带来的变化,上海不能再就自贸区谈自贸区,就科创中心讨论科创中心,而是要发挥作为发动机的驱动作用,实现上海的深水港建设对港口城市的联动、实现高铁建设与高铁城市的联动、上海作为长江口的口岸城市与内陆城市的联动等。
夏立平(同济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
上海应该是“一带一路”的中心枢纽城市,上海应该成为创新、金融、物流、信息、贸易五大中心,做好“一带一路”中心枢纽城市的定位。
此外,“一带一路”除了西线和南线,还应该有一条从朝鲜半岛到日本再到拉美国家的东线。“一带一路”的推进应该从系统论角度来推进,要有好的计划、规划系统地来推进。
上海应思考更多的输出内容
林善浪(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
从经济角度来说,“一带一路”将实现三个转变:从商品输出转变到资本输出,从引进要素转变到输出要素,从过去向发达国家对外开放转变到面向“一带一路”的第二、第三世界国家开放。
在这个过程中,上海应该力争成为对外投资的融资中心,成为中国对外投资的体制机制创新和技术创新的先锋。上海要鼓励企业特别是大企业去做境外的经贸区或工业园区;上海应建立“一带一路”跨区域合作区;上海应成立“一带一路”成立专项资金;一定要发挥好华人华侨的作用。
刘淑妍(同济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教授)
“一带一路”的关键是沿线各城市、地区和国家间如何整合和协调,政府在其中的作用非常关键,不同地域的政府间在理念上有没有相互合作的意愿非常重要。
上海作为引领城市发展的先锋队,除了考虑在技术上提供什么样的帮助之外,还要思考更多的输出内容。例如,在城市管理经验上,东部长三角地区的区域管理模式是经常作为范式在全国推广,那有没有可能通过“一带一路”的战略影响借鉴到国外去?如果在这个层面我们能够与沿线地区与国家形成共识的话,那将是个大成就。
避免地方反应过热
何万蓬(上海前滩新兴产业研究中心主任):
罗马俱乐部有句名言,“重大历史事件的影响,短期内可能被高估,但是就长期而言,又可能被低估”,我认为“一带一路”正在享受着这样的待遇。现阶段“一带一路”存在地方反应过热的问题。
我梳理了一下,所有表过态的省份有20多个,在提到和自己表过态的地区里,自身定位所用的词汇都是反反复复出现的——枢纽、节点、桥头堡、门户、核心区等,英雄所见略同,差异度却没有了。国内沿线地区重复建设、相互挖墙脚,这个问题将很令人担忧。
彭震伟(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一带一路”的意义在于完善和强化新型城镇化发展的空间战略。从功能角度来说,各地区和城市都应该有自己的准确定位。从整体大格局来看,“一带一路”的城镇化发展还是要回到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中提到的“两横三纵”城镇化战略格局上,聚焦发展城市群,而不是遍地开花。
我对现在国家三部委提出的“一带一路”规划或者叫愿景有些担心,在各地经济下行压力普遍比较大的情况下,规划(《愿景与行动》)中提及到的20多个省、区、直辖市如果每个地方都像拿到了尚方宝剑,感觉自己在“一带一路”战略中很重要,又要到处铺陈开来搞建设的话,那就很令人担心。因此,应该给地方政府提个醒,避免再走传统扩张式发展的老路。
“一带一路”战略对新型城镇化的影响?对城市群的发展,意味着什么?上海该如何取舍?在近期同济大学“可持续发展与新型城镇化”智库论坛上,这些问题成为与会专家关注的重点。
充分考虑给上海带来的变化
诸大建(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
“一带一路”将使中国未来30年发展的空间格局形态由“T字”型向“鱼骨”型转变。过去沿海经济带是竖,长江经济带是弓,箭是面向太平洋,对面是美国、日本,这是我们改革开放主要发展的大方向。
而现在的“一带一路”战略出现了“三个带”,包括陆上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和长江经济带,因此可以预期中国下一步的城市发展、高铁布线与基础设施,将沿三个方向展开:一是海上丝绸之路上的沿海港口城市;二是陆上丝绸之路上的高铁城市;三是长江经济带上的城市集群。但现在问题是,如何使得一带一路导向的空间发展有紧凑性,不要像搞开发区一样遍地开花。
上海原来的发展主要是向东的,面向太平洋,但现在上海的发展方向应该向西调整,由原来的向东部扇面的战略,转向东、西两个扇面的战略,特别是要加强西部扇面。
同时,上海应该充分考虑到“一带一路”战略实施给上海带来的变化,上海不能再就自贸区谈自贸区,就科创中心讨论科创中心,而是要发挥作为发动机的驱动作用,实现上海的深水港建设对港口城市的联动、实现高铁建设与高铁城市的联动、上海作为长江口的口岸城市与内陆城市的联动等。
夏立平(同济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
上海应该是“一带一路”的中心枢纽城市,上海应该成为创新、金融、物流、信息、贸易五大中心,做好“一带一路”中心枢纽城市的定位。
此外,“一带一路”除了西线和南线,还应该有一条从朝鲜半岛到日本再到拉美国家的东线。“一带一路”的推进应该从系统论角度来推进,要有好的计划、规划系统地来推进。
上海应思考更多的输出内容
林善浪(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
从经济角度来说,“一带一路”将实现三个转变:从商品输出转变到资本输出,从引进要素转变到输出要素,从过去向发达国家对外开放转变到面向“一带一路”的第二、第三世界国家开放。
在这个过程中,上海应该力争成为对外投资的融资中心,成为中国对外投资的体制机制创新和技术创新的先锋。上海要鼓励企业特别是大企业去做境外的经贸区或工业园区;上海应建立“一带一路”跨区域合作区;上海应成立“一带一路”成立专项资金;一定要发挥好华人华侨的作用。
刘淑妍(同济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教授)
“一带一路”的关键是沿线各城市、地区和国家间如何整合和协调,政府在其中的作用非常关键,不同地域的政府间在理念上有没有相互合作的意愿非常重要。
上海作为引领城市发展的先锋队,除了考虑在技术上提供什么样的帮助之外,还要思考更多的输出内容。例如,在城市管理经验上,东部长三角地区的区域管理模式是经常作为范式在全国推广,那有没有可能通过“一带一路”的战略影响借鉴到国外去?如果在这个层面我们能够与沿线地区与国家形成共识的话,那将是个大成就。
避免地方反应过热
何万蓬(上海前滩新兴产业研究中心主任):
罗马俱乐部有句名言,“重大历史事件的影响,短期内可能被高估,但是就长期而言,又可能被低估”,我认为“一带一路”正在享受着这样的待遇。现阶段“一带一路”存在地方反应过热的问题。
我梳理了一下,所有表过态的省份有20多个,在提到和自己表过态的地区里,自身定位所用的词汇都是反反复复出现的——枢纽、节点、桥头堡、门户、核心区等,英雄所见略同,差异度却没有了。国内沿线地区重复建设、相互挖墙脚,这个问题将很令人担忧。
彭震伟(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一带一路”的意义在于完善和强化新型城镇化发展的空间战略。从功能角度来说,各地区和城市都应该有自己的准确定位。从整体大格局来看,“一带一路”的城镇化发展还是要回到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中提到的“两横三纵”城镇化战略格局上,聚焦发展城市群,而不是遍地开花。
我对现在国家三部委提出的“一带一路”规划或者叫愿景有些担心,在各地经济下行压力普遍比较大的情况下,规划(《愿景与行动》)中提及到的20多个省、区、直辖市如果每个地方都像拿到了尚方宝剑,感觉自己在“一带一路”战略中很重要,又要到处铺陈开来搞建设的话,那就很令人担心。因此,应该给地方政府提个醒,避免再走传统扩张式发展的老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