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纵观藏族传统学科发展史,其历史至少可以追溯到吐蕃第一代赞普时期,先后涉及"仲迪乌苯"、"五大学说"、"印度十明"等分类。为了更好地梳理藏学学科的发展脉络,本文重点研究"仲"、"迪乌"、"苯"及其分类情况。
【基金项目】
:
西南民族大学民族研究院中国少数民族文献学学科建设项目资助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纵观藏族传统学科发展史,其历史至少可以追溯到吐蕃第一代赞普时期,先后涉及"仲迪乌苯"、"五大学说"、"印度十明"等分类。为了更好地梳理藏学学科的发展脉络,本文重点研究"仲"、"迪乌"、"苯"及其分类情况。
其他文献
文章通过一个新的视角——西藏农村就业结构来研究西藏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问题,希望从这个视角解读西藏农村经济的变化。作者指出,农村就业结构变化最显著的地区多邻近城镇、经济中心或者位于重要的经济发展带。因此,作者将实地调查点选在拉萨周边的达村。通过对这一个案的研究,作者力图能从微观角度了解西藏农村地区劳动力就业问题的特殊性,并为探索研究随着西藏城镇的发展和经济中心辐射面的扩大而在更偏远的农村地区也可能产生的类似问题提供借鉴与思路。
文章通过作者的实习、青海牧区语言调查、参加西藏民主改革和四清运动等方面,真实地反映了当时藏区的民俗风貌,以及由此奠定了解读古藏文文献的藏语基础。王尧和作者合作,从1977年至2008年,共出版吐蕃三大文献选读课本、敦煌藏文论文集、碑刻钟铭、简牍综录等计10余册,上述科研成果,客观上反映了我国当时研究吐蕃三大文献的学术水平。
2013年10月9日-13日,中国藏学出版社参展团亮相德国法兰克福书展.文章着重介绍了该参展团所取得的成效,并提出了4条相关建议.
吐蕃石刻文献是古藏文文献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研究吐蕃政治制度、社会发展、宗教文化的第一手资料,其史学和研究价值历来被国内外藏学家所推崇至备。文章在介绍吐蕃石刻文献基本情况的基础上,就其国内外研究的历史及现状、文献内容及史料价值进行了扼要评述。
介绍了澜沧江—湄公河国际航运的开发建设情况 ,展望了国际航运进一步发展将对我省经济发展发挥的重要作用。
The development and construction of the Lancang-Mekong int
良好的学习氛围有助于学生学习效果的提高,为了让学生轻松学习知识,就要做到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有了兴趣,就有了学习的动机.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教师要把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放
在生本教学理念下的略读课教学中,最重要的是教师深入钻研教材,制订简明的教学目标,设计简约的教学过程,采用简洁的教学方法的前提下不失丰赡,努力追求“教略”而“学丰”的
吐蕃王朝时期的社会形态表现为封建农奴制性质,赞普虽拥有绝对权威,但朝中重大事项往往以会议形式决策。文章依据藏文史料,将其会议决策制度归纳为御前会议、尚论会议、臣民会议、辩论会议、区域性会议等5种形式,并就各种会议的规模、权威、议题、召集人员等内容作了比较深入的探讨。
1930年中原大战期间,蒋介石在河南归德前线指挥部,接见了十三世达赖喇嘛的代表贡觉仲尼,就中央政府与西藏地方当局恢复和改善关系进行了商谈。蒋介石随即致函十三世达赖喇嘛表示中央和西藏地方恢复正常关系的诚意。张春燕、张丽曾撰文考证书写信函时间。本文通过释读信函文字,就其撰作时间、主要内容和历史意义等提出了个人见解。
近代以来中国西部社会发生的一系列变革离不开各界文化精英们的共同努力,处于汉藏蒙文化交界地带的青海在19世纪末至20世纪中叶的极速规整时期表现出了与其历史心性相一致的状况。在文化自觉的时代氛围下,杨质夫及与他关涉的文化精英们在青海建省、稳固边疆、藏汉翻译、藏汉佛教文化交流、民族教育发展、藏学研究、开发青海等方面开创了一整套具有民国特色的文化传统。上述具体的文化实践显现了个体行动与现代民族国家建构的关联性,以杨质夫为代表的本土知识精英及外省籍文化名士们将家学渊源成功转换为文化资本和社会财富,使人文渐起的近代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