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蒙古现在面临并且在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仍然面临着农牧业效益不高、农牧民转移就业难度加大、资源要素在城乡之间的不合理配置等问题,使农牧业和农村牧区发展的内在动因和外在环境较为复杂,保持农牧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的难度越来越大,必须引起全区上下的高度重视。
一、我区农牧民收入的比较分析
(一)农牧民收入虽连年增长,但收入水平仍然不高
近年来,我区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虽有所增长,但总量不高,增长幅度低,长时间处于低水平徘徊的局面。2005-2009年,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年实际增长率最高年份为13.18%。最低年份为6.3%,远低于同期GDP增长速度,低于全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农牧民人均纯收入绝对量与全国平均水平并没有明显收窄,与全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差距越拉越大。2009年,我区农牧民人均纯收入与全国差距相比,仅较2005年减少51元,与同期城镇居民收入相比,差距由5147元扩大到5394元。在此期间,全区人均GDP增加23823元,人均财政收入增加3442元,可以看到,不论是经济发展速度还是经济实力都与农牧民收入水平增长形成较大反差。
(二)农牧民收入地区差异大,收入平均水平被拉低
由于区域发展不平衡,各盟市农牧民收入差距很大。2009年,全区农牧民收入最高的乌海市和最低的兴安盟收入相差达4825元,收入之比达到2.42:1。十二个盟市中除兴安盟、赤峰市、阿拉善盟、乌兰察布市农牧民人均纯收入低于或与全区平均水平持平外。其余地区均高于全区平均水平。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地区发展的不平衡,使我区农牧民的收入长期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从地区收入构成来看,收入总量及比例差距明显。2008年。工资性收入最高的鄂尔多斯市高出最低的呼伦贝尔市2284.9元,家庭经营收入最高的巴彦淖尔市和最低的乌兰察布市差距达2945.03元,财产性收人最高的包头市高于乌海市660.16元,阿拉善盟人口稀少。转移性收入最高,较兴安盟高1013.37元。
(三)收入结构较为单一,工资性收入增长缓慢
从农牧民家庭收入来源情况看,收入结构仍然较为单一,家庭经营收入在增收中仍居于主导地位,2005-2009年,我区农牧民人均工资性收入四年间平均增加不足100元,所占人均纯收入比重仅增长1.35个百分点。平均每年增长0.34个百分点。而全国农村居民人均工资性收入在2008年就增加226元,所占纯收入比重增长2.8个百分点。2008年,我区农牧民人均工资性收入为全国平均水平的43.5%、为东部地区的25.3%、中部地区的46.23、西部地区的73.4%。工资性收入增长缓慢的现状没有得到根本改变。
从上表可以看出,我区农牧民纯收入中工资性收入实际值及比例偏低,与全国、东部、中部、西部地区平均水平都有明显差距,农牧民收入结构亟待优化。
二、农牧民增收困难的原因分析
(一)农牧业增产基础仍不稳固,城镇化成果转化成效不明显
农牧民增收难的根本原因,在于农村牧区人口比重的下降并没有随着农牧业在GDP中比重的下降而明显下降。2008年,第一产业生产总值占GDP的比重为11.7%,比2005年下降了3.4个百分点,同期农村牧区人口仅减少8000人,第一产业从业人口占50.4%,其中农村牧区从业人员的95%从事农牧业生产,这个结构决定了农牧民收入的增长必然低于城镇居民。
从农牧民自身的收入结构看,增收困难的一个重要因素在于种养殖业的收入难以提高。2005年,农民人均来自种植业的收入占家庭经营收入的比重为57.1%,2008年增长到58.3%,3年间仅增加1.2个百分点,但占人均纯收入的比重下降了5.5个百分点,牧业收入所占比重分别下降1.2和8.7个百分点。显然,靠种植业和养殖业很难使农牧民大幅度增收。
这就需要深入分析一下如何使农牧民也能分享城镇化成果的问题。近几年,我区外出流动就业的农村牧区劳动力大约是200多万。这部分人在按居住地统计的口径中被纳入了城镇居民的范围。因此,近年来,我区城镇化水平迅速提高。2009年统计的城镇化率是53.4%,较2005年提高了6.2个百分点。但这与实际情况有很大差别,因为流动进城的农村人口实际上并没有真正变成市民。如果按户籍的统计口径,2009年,我区的城镇化率是40.47%,仅比2005年提高了0.65个百分点,平均每年只提高0.22个百分点。可见,要使农牧民真正分享到城镇化和工业化成果,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二)农牧民转移就业难度大,农牧民工资性收入增长乏力
当前。由于体制机制以及政策和农牧民自身的原因,农牧民转移就业难度依然很大。全区农牧民外出就业的劳动力人数仅占总劳动力人数的27%,仍有73%的劳动力从事种养殖业而没有转移就业。同时。农牧民本身的素质不高也是影响其就业和增收的一个重要因素。目前,我区农村人口中小学文化程度人数占29.38%,初中程度人数占49.24%。高中及以上学历仅占到15.62%,他们外出就业,绝大多数都是从事建筑小工、餐饮服务等行业,这些行业对劳动技能要求低,直接影响了农牧民工资性收入的增长。2008年,我区农牧民人均家庭经营收入中,来自工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业、餐饮业等行业的收入为159元。占家庭经营性收入的2.4%,比2005年增加50元,三年平均增加17元,比全国平均水平低235元,为全国平均水平的40.4%。
(三)城乡社会事业差距明显,农村牧区难与城市同步
衡量社会发展差距,不能只看收入和消费的水平,更要看是否能得到全面的发展。从经济发展、人均收入的角度看。城乡之间的差距很大:从公共事业发展的角度看,城乡之间的差距更大。以卫生教育事业为例:2009年全区义务教育投资的71.7%投向城市,农村牧区仅占28.3%,二者人均占用的公共教育投资相差856元,农村牧区只有城市水平的42.2%,城乡教育发展的差距由此可见一斑。农村牧区卫生基础薄弱,服务能力差是不争的事实。我区医疗卫生机构病床数的82%在城市,农村牧区每万人拥有病床数12张。与城镇之比为1:4.5,全区卫生事业费支出中,城市占77.65%,农村牧区仅占22.35%。全区苏木乡镇卫生院具有本科学历的卫生技术人员不足一人,乡村医生和卫生员仅占全区卫生技术人员的13.7%。苏木乡镇卫生院平均固定资产仅有30万元,百万元以上医疗设备仅占全区总数的16.2%。农村牧区的社会事业不能有根本性的改变,农牧民的科技文化和健康素质不能得到全面提高。农村牧区就难以真正实现小康。因此,在关注农村牧区经济发展和农牧民收入增长的同时,也必须高度关注农村牧 区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的发展,最大限度地减少农牧民享受教育、医疗等社会事业的成本,努力在这些方面为农牧民提供更有效的公共服务,才能够从根本上解决农牧民负担,提高其收入的“含金量”。
三、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的思考
农村牧区经济社会发展滞后的局面是长期形成的,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建设。改变农村牧区的落后面貌也必然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因此,必须按照中央提出的树立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持之以恒地把解决“三农三牧”问题放在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坚持不懈地抓下去。在工业化和城市化快速推进的背景下,尤其要注重抓好“三农三牧”工作。
(一)切实加强现代农牧业建设
加大各级财政对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科技进步和耕地保护的投入力度,转变农牧业增长方式,努力提高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特别是产业化、集约化生产能力,确保农牧民增收基础稳固。
(二)切实增加农牧民收入
在继续挖掘农牧业增收潜力的同时,加快农村牧区二、三产业和小城镇发展的步伐,并继续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强化对农牧业的支持保护,逐步扭转农牧民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
(三)切实打破城乡隔阂
建立城乡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推动劳动力和资金在城乡间的流动和优化组合,为城乡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四)切实加快农村牧区公共事业的发展
坚持平等基础上的区别对待、统筹考虑、削减城乡差异。要着力推进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加大公共财政向农村牧区教育和公共卫生等方面的转移支付,努力为农村牧区提供更多的公共服务和公共产品。建立有利于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公共管理体系,充分发挥各级政府在协调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和建立相关制度方面的作用。
(五)切实保护农牧民权益
深化各项改革,从体制和法律上维护农牧民权益,加强农村牧区制度建设,巩固家庭经营承包基础地位。稳步推进土地、草场经营权制度有序流转,加快发展农牧民专业合作社,大力培育新型现代农牧业经营制度,建立农牧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推动新农村、新牧区发展。
(作者单位:内蒙古发展研究中心)
一、我区农牧民收入的比较分析
(一)农牧民收入虽连年增长,但收入水平仍然不高
近年来,我区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虽有所增长,但总量不高,增长幅度低,长时间处于低水平徘徊的局面。2005-2009年,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年实际增长率最高年份为13.18%。最低年份为6.3%,远低于同期GDP增长速度,低于全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农牧民人均纯收入绝对量与全国平均水平并没有明显收窄,与全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差距越拉越大。2009年,我区农牧民人均纯收入与全国差距相比,仅较2005年减少51元,与同期城镇居民收入相比,差距由5147元扩大到5394元。在此期间,全区人均GDP增加23823元,人均财政收入增加3442元,可以看到,不论是经济发展速度还是经济实力都与农牧民收入水平增长形成较大反差。
(二)农牧民收入地区差异大,收入平均水平被拉低
由于区域发展不平衡,各盟市农牧民收入差距很大。2009年,全区农牧民收入最高的乌海市和最低的兴安盟收入相差达4825元,收入之比达到2.42:1。十二个盟市中除兴安盟、赤峰市、阿拉善盟、乌兰察布市农牧民人均纯收入低于或与全区平均水平持平外。其余地区均高于全区平均水平。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地区发展的不平衡,使我区农牧民的收入长期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从地区收入构成来看,收入总量及比例差距明显。2008年。工资性收入最高的鄂尔多斯市高出最低的呼伦贝尔市2284.9元,家庭经营收入最高的巴彦淖尔市和最低的乌兰察布市差距达2945.03元,财产性收人最高的包头市高于乌海市660.16元,阿拉善盟人口稀少。转移性收入最高,较兴安盟高1013.37元。
(三)收入结构较为单一,工资性收入增长缓慢
从农牧民家庭收入来源情况看,收入结构仍然较为单一,家庭经营收入在增收中仍居于主导地位,2005-2009年,我区农牧民人均工资性收入四年间平均增加不足100元,所占人均纯收入比重仅增长1.35个百分点。平均每年增长0.34个百分点。而全国农村居民人均工资性收入在2008年就增加226元,所占纯收入比重增长2.8个百分点。2008年,我区农牧民人均工资性收入为全国平均水平的43.5%、为东部地区的25.3%、中部地区的46.23、西部地区的73.4%。工资性收入增长缓慢的现状没有得到根本改变。
从上表可以看出,我区农牧民纯收入中工资性收入实际值及比例偏低,与全国、东部、中部、西部地区平均水平都有明显差距,农牧民收入结构亟待优化。
二、农牧民增收困难的原因分析
(一)农牧业增产基础仍不稳固,城镇化成果转化成效不明显
农牧民增收难的根本原因,在于农村牧区人口比重的下降并没有随着农牧业在GDP中比重的下降而明显下降。2008年,第一产业生产总值占GDP的比重为11.7%,比2005年下降了3.4个百分点,同期农村牧区人口仅减少8000人,第一产业从业人口占50.4%,其中农村牧区从业人员的95%从事农牧业生产,这个结构决定了农牧民收入的增长必然低于城镇居民。
从农牧民自身的收入结构看,增收困难的一个重要因素在于种养殖业的收入难以提高。2005年,农民人均来自种植业的收入占家庭经营收入的比重为57.1%,2008年增长到58.3%,3年间仅增加1.2个百分点,但占人均纯收入的比重下降了5.5个百分点,牧业收入所占比重分别下降1.2和8.7个百分点。显然,靠种植业和养殖业很难使农牧民大幅度增收。
这就需要深入分析一下如何使农牧民也能分享城镇化成果的问题。近几年,我区外出流动就业的农村牧区劳动力大约是200多万。这部分人在按居住地统计的口径中被纳入了城镇居民的范围。因此,近年来,我区城镇化水平迅速提高。2009年统计的城镇化率是53.4%,较2005年提高了6.2个百分点。但这与实际情况有很大差别,因为流动进城的农村人口实际上并没有真正变成市民。如果按户籍的统计口径,2009年,我区的城镇化率是40.47%,仅比2005年提高了0.65个百分点,平均每年只提高0.22个百分点。可见,要使农牧民真正分享到城镇化和工业化成果,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二)农牧民转移就业难度大,农牧民工资性收入增长乏力
当前。由于体制机制以及政策和农牧民自身的原因,农牧民转移就业难度依然很大。全区农牧民外出就业的劳动力人数仅占总劳动力人数的27%,仍有73%的劳动力从事种养殖业而没有转移就业。同时。农牧民本身的素质不高也是影响其就业和增收的一个重要因素。目前,我区农村人口中小学文化程度人数占29.38%,初中程度人数占49.24%。高中及以上学历仅占到15.62%,他们外出就业,绝大多数都是从事建筑小工、餐饮服务等行业,这些行业对劳动技能要求低,直接影响了农牧民工资性收入的增长。2008年,我区农牧民人均家庭经营收入中,来自工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业、餐饮业等行业的收入为159元。占家庭经营性收入的2.4%,比2005年增加50元,三年平均增加17元,比全国平均水平低235元,为全国平均水平的40.4%。
(三)城乡社会事业差距明显,农村牧区难与城市同步
衡量社会发展差距,不能只看收入和消费的水平,更要看是否能得到全面的发展。从经济发展、人均收入的角度看。城乡之间的差距很大:从公共事业发展的角度看,城乡之间的差距更大。以卫生教育事业为例:2009年全区义务教育投资的71.7%投向城市,农村牧区仅占28.3%,二者人均占用的公共教育投资相差856元,农村牧区只有城市水平的42.2%,城乡教育发展的差距由此可见一斑。农村牧区卫生基础薄弱,服务能力差是不争的事实。我区医疗卫生机构病床数的82%在城市,农村牧区每万人拥有病床数12张。与城镇之比为1:4.5,全区卫生事业费支出中,城市占77.65%,农村牧区仅占22.35%。全区苏木乡镇卫生院具有本科学历的卫生技术人员不足一人,乡村医生和卫生员仅占全区卫生技术人员的13.7%。苏木乡镇卫生院平均固定资产仅有30万元,百万元以上医疗设备仅占全区总数的16.2%。农村牧区的社会事业不能有根本性的改变,农牧民的科技文化和健康素质不能得到全面提高。农村牧区就难以真正实现小康。因此,在关注农村牧区经济发展和农牧民收入增长的同时,也必须高度关注农村牧 区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的发展,最大限度地减少农牧民享受教育、医疗等社会事业的成本,努力在这些方面为农牧民提供更有效的公共服务,才能够从根本上解决农牧民负担,提高其收入的“含金量”。
三、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的思考
农村牧区经济社会发展滞后的局面是长期形成的,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建设。改变农村牧区的落后面貌也必然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因此,必须按照中央提出的树立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持之以恒地把解决“三农三牧”问题放在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坚持不懈地抓下去。在工业化和城市化快速推进的背景下,尤其要注重抓好“三农三牧”工作。
(一)切实加强现代农牧业建设
加大各级财政对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科技进步和耕地保护的投入力度,转变农牧业增长方式,努力提高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特别是产业化、集约化生产能力,确保农牧民增收基础稳固。
(二)切实增加农牧民收入
在继续挖掘农牧业增收潜力的同时,加快农村牧区二、三产业和小城镇发展的步伐,并继续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强化对农牧业的支持保护,逐步扭转农牧民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
(三)切实打破城乡隔阂
建立城乡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推动劳动力和资金在城乡间的流动和优化组合,为城乡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四)切实加快农村牧区公共事业的发展
坚持平等基础上的区别对待、统筹考虑、削减城乡差异。要着力推进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加大公共财政向农村牧区教育和公共卫生等方面的转移支付,努力为农村牧区提供更多的公共服务和公共产品。建立有利于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公共管理体系,充分发挥各级政府在协调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和建立相关制度方面的作用。
(五)切实保护农牧民权益
深化各项改革,从体制和法律上维护农牧民权益,加强农村牧区制度建设,巩固家庭经营承包基础地位。稳步推进土地、草场经营权制度有序流转,加快发展农牧民专业合作社,大力培育新型现代农牧业经营制度,建立农牧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推动新农村、新牧区发展。
(作者单位:内蒙古发展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