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货币虚拟化使流动性问题的内涵发生了重大变化。货币的虚拟化已成为经济流动过剩的根源和经济结构嬗变的前提。虚拟经济作为纯粹的价值系统在货币虚拟化的条件下成为影响经济稳定与发展的重要因素。本文基于货币与经济虚拟化视角,解释流动性过剩与金融危机问题。
[关键词]货币虚拟化 经济虚拟化 流动性过剩 经济结构嬗变 金融危机
[中图分类号]:F820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6623(2009)01-0041-04
[作者简介]1、欧培彬(1970-),上海人,武汉理工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研究生。深圳林生投资公司总经理。研究方向:金融创新、金融市场和货币政策。2、王国忠(1974-),江西南昌人,江西财经大学虚拟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研究方向:虚拟经济、货币政策、金融稳定。
当流动性过剩成为经济常态时,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分离程度不断加深,虚拟经济的独立性特征日益凸现,货币非中性特征进一步加强,而应对流动性过剩的货币政策往往陷入进退两难的困境,传统的货币理论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经济虚拟化的重要特征就是基于收入流的资本化,一旦金融产品经过多层衍生,收入流资本化的杠杆性便增强,而当杠杆率变得很高时,虚拟经济的波动性极易使虚拟资产的价格泡沫破裂,引发信用危机。因此,货币政策的不确定性甚至是不当的货币政策,就有可能引发虚拟资产价格的剧烈波动,从而使整个经济体系的价值体系产生紊乱或偏差。
一、经济结构嬗变——经济的虚拟化过程
资本化定价方式的泛化是经济虚拟化程度加深必不可少的基础,它使虚拟资本可以作为一种资产或财富而存在。定价机制的不同是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保持相对独立性的必要条件。资本化定价方式参照的标准主要是货币的时间价值和风险定价方式。现代金融技术高度发达,仍无法避免虚拟资产内在的不稳定性或价格的波动性。资本化定价方式相对应的是成本加成定价方法。两者最主要的区别是,资本化定价方式是基于未来预期的收入,而成本加成法,顾名思义,是基于已经发生的成本。不同的定价机制在经济中所产生的影响是不一样的,资本化定价是两个不确定性的判断:其一,对资产的未来收益的不确定性;其二,对多期的社会平均利润率的判断。因此,资本化定价使资产的价格可以远远脱离成本,其价格的波动也很大,没有一个确定的指标,而是根据不断更新的信息进行适应性调整;而成本法,只需对当年的社会平均利润及行业利润进行判断,或者只需对已经产生的成本进行核算,然后加上一个适度的利润率。由于竞争的存在,厂商往往只是一个价格的接受者,不得不接受由边际效用递减带来的价格约束。
经济的虚拟化是由虚拟资本迅速泛化引起价值增殖和积累方式的转变而导致经济运行方式转变的过程。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范围内经济虚拟化的根本原因是虚拟资本迅速泛化。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之后,黄金的非货币化最终导致全部货币资本虚拟化了;其二是世界各国金融自由化和金融深化的发展,推动了金融衍生物的发展和资产的证券化,结果引起虚拟资本大规模扩张,这种扩张使其资本化定价方式得以普遍化,这就意味着虚拟资本运行方式的普遍化。基于以上两点,我们认为经济虚拟化的过程包括五个主要内容:一是货币的虚拟化;二是财富观念的转变与价值积累方式的变化;三是价值增殖过程的虚拟化;四是资本化定价方式的泛化极大地促进了经济的虚拟化;五是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为经济虚拟化创造了必要的条件。
因此,经济的虚拟化造成了当代经济系统结构的嬗变,由单一的实体经济逐渐转化为包括两个彼此独立而又统一的子系统的二元经济结构——实体经济系统与虚拟经济系统,两个子系统的相互作用影响着当代经济的发展与稳定。实体经济系统是社会生产、交换、消费的物质系统,是以成本为支撑的价格系统;虚拟经济系统是附着在这个物质系统上的社会信用价值关系系统,是以心理为支撑的价格系统。基于生产的实际物质系统也是由人与人之间关系组成的社会关系系统,在经济虚拟化程度很高的现代市场经济中,物质的生产与流通需要价值关系来体现,价值关系的协调是整个市场经济系统能否正常运转的关键。货币的虚拟化与财富贮藏资产化使得虚拟经济对实体经济的影响越来越大。在虚拟化程度加深的条件下,虚拟经济作为一个纯粹的价值系统已经成为当代经济系统的稳定的核心。
二、虚拟经济独立性与流动性过剩
经济虚拟化的前提是货币的虚拟化。美元与黄金脱钩并成为世界经济活动的价值标准后,美元的地位得以强化,国际货币体系进而成为脱离黄金本位的美元本位的信用货币体系,实体经济的价值标准脱离了实物货币建立在信用货币的基础上。世界各国把自己国家的货币计价基础建立在美元的基础上,实际上是建立在美国的主权信贷的基础上,客观上造成了美国经济自从上世纪80年代以来快速的虚拟化,极度繁荣的虚拟经济给美国带来了经济的持续增长,但同时也埋下了隐患。通常说,虚拟经济作为实体经济的衍生,应该是受到实体经济的要素所制约,但虚拟经济价值增殖的独立性使得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分离”成为必然。克雷恩(Craine,1994)、邦德和德弗罗(Bond and devereux,1998)、Binswanger(1997、2001)等指出资本存量变化和资本市场的价值的相关程度很低,所以实体经济和金融市场的相关性是很低的,认为近十几年的证据表明金融因素对实体经济作用与以前有着明显的不同,金融市场与实体经济的联系并不十分显著。
虚拟经济的独立性特征体现在多方面,如资金的流向、货币流通速度、经济结构、金融机构及金融资产等,也可分别从宏观与微观两个角度来理解,比如居民财富的构成,用不同的账户对虚拟资产与实物资产进行分别管理等。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独立性还体现在虚拟经济的资金流不再仅仅是为实体经济的资金配置服务。成思危(2003)的研究指出,全世界虚拟资本每天流动量是2万亿左右,大概是世界日平均贸易额的50倍。在美国,1975年的跨国证券交易量只占GDP的4%,1990年代交易量已经超过了GDP,到2000年上升到GDP的245%。外汇交易大约只有15%~25%为客户(进出口商人、非银行的投资者)与银行之间的交易,70%~80%为各银行之间的交易。王国忠、王群勇(2005)利用DCC-MVGARCH模型对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动态相关性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相关性逐渐减弱,资本管制的放松与金融创新的发展,大量的金融衍生品已经不再是为实体经济服务了,近期金融期货与其原生品在走势上并不能收敛。
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脱离不仅表现了虚拟经济价值增殖的独立性,也表现为货币数量与流通对实体经 济的脱离,货币完全脱离实物黄金成为彻底的信用货币,流动性过剩便逐渐成为经济虚拟化过程中的常态。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后,货币虚拟化使世界各国货币脱离贵金属,开始形成基于美元本位的国际货币体系,各国货币与贵金属的脱离,使美元成为经济活动的价值标准,美元内在价值的波动对全球经济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特别在虚拟经济全球一体化的背景下,美元内在价值的不稳定对虚拟资产价格的影响与日俱增。
更为重要的是,货币的虚拟化使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居民以收入为基础的储蓄模式,向以资产为基础的储蓄方式转变。居民储蓄方式的转变使居民的消费支出脱离收入的限制,储蓄率的负增长与消费的增长形成了鲜明的背离。以未来的收入流支撑当前消费模式,加上过度宽松的货币环境则会出现流动性过剩的问题,如果资产价格泡沫破裂,实体经济随之进入调整甚至衰退。在人们的心理预期作用下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将形成一个衰退的正反馈机制,一旦人们的预期出现逆转,流动性过剩的情况下依然会出现流动性黑洞现象。因此,在考查流动性过剩时,我们应该注重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协调性。
以美国为主的发达国家,在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积极地使其货币国际化,产生了大量的境外货币;以出口导向型的发展中国家在获得这些货币的同时不得不被动地进行对冲,从而增加了本国的货币发行量,而美国为了维护美元的国际货币地位就不得不构建庞大的金融市场来吸收发展中国家回流的美元,这种不确定性的增加也促进了发达国家本国的经济体金融创新,资产不断地被虚拟化,虚拟经济的总量迅速扩大。各国的金融相关率(根据不完全的金融资产计算,即包括股票、债券与银行资产,而没有包括金融衍生品等)远远地超过了戈德史密斯断言的比率,世界总体水平达到330.8%。由于金融市场的内在不稳定性提高和监管的放松,货币资金在不同的国家、市场迅速流动,金融资本对实体经济的介入也迅猛增长,金融产品的创新使更多的居民财富以虚拟资产的形式存在,相当部分居民的财富积累逐渐形成了“倒金字塔”形的结构,即虚拟资产占居民总财富的比例远远超过了有形资产的比例。从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动态比例反映出资金的流向,两者的比例关系极其不稳定,世界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静态比例到2003年已经达到876.35%,并逐年递增,最终引发了次贷危机。
考查虚拟经济独立性条件下的流动性过剩的另一个动态变量是货币流通速度。经济虚拟化的一个显著结果是货币的内生性的增强,虚拟资产的泛化使货币的外延不断拓展,在计量货币流通速度时,可以明显地发现随着货币口径的增大,货币的流通速度是由升到降。以美国的情况为例,以不同的口径计算的货币流通速度的特征有着巨大的差异,以M1为口径的货币流通速度呈现出加快的趋势,而以M2为口径的货币流通速度则表现为稳中有升的趋势,以M3为口径的货币流通速度则表现为逐步下降的趋势。从费雪恒等式MV=PT,可以看出,货币流通速度的下降代表着经济领域的货币量增加。另外,凯恩斯的货币理论指出货币的需求可分为交易需求、预防需求和投机需求,前两者相对稳定且对利率等金融指标不太敏感,而货币的投机需求对利率等金融变量极为敏感。
三、价值标准与金融危机
当代经济的发展具有两个重要特征,第一是经济的虚拟化;第二是价值标准的模糊化。经济虚拟化程度的提高本身就是经济信用泛化的表征,货币的内生性随着经济虚拟化程度的提高而增强,信用货币和虚拟资产逐渐成为财富的贮藏手段,虚拟经济获得与实体经济一样的价值增殖功能,因此,虚拟经济价值增殖的独立性特征使本已成为经济常态的流动性过剩更难以把握。价值标准的模糊化是造成当代经济危机的根源,自从货币脱离贵金属成为纯粹的信用货币之后,货币作为一般等价物功能的缺失或称模糊化造成了经济系统价值标准的不稳定。货币的价值除了由于通货膨胀的趋势性影响,更受到由于经济波动性的影响,于是,货币政策便成为政府影响经济的重要手段。经济虚拟化却使经济系统成为一个价值系统,虽然实体经济仍受自然禀赋的约束,但是由于货币的虚拟化,实体经济的价值系统无法摆脱人们心理的影响。因此,当代金融危机是价值系统的不稳定造成的,而世界性的金融危机则缘于世界性价值标准的不稳定,即直接源自目前的以美元为价值标准的国际货币体系。
表面上,2007年开始爆发的次贷危机是美国金融市场杠杆化比率过高的结果,而实际上,是美国长期利用其货币地位“超消费”积弊的反映。美国财政赤字与经常项目赤字逐年递增,美国国民的储蓄率大幅下降,过度依赖消费和金融拉动型的GDP增长模式,在实体经济的技术创新无法跟上人们的预期水平时逐渐演化为金融危机。以美元为货币价值的标准的国际货币体系下,汇率的浮动实质是基于美元作为价值标准的波动,更具体地说,美元实质上是以美国经济与综合国力为支撑的国家的主权信贷。美国经济和政策的变动直接影响到其它国家货币价值的变动。
如果将当代经济系统二分为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随着市场经济的信用化和经济虚拟化程度的提高,虚拟经济对经济的影响越来越大,经济理论就有必要将整个经济系统看成是一个价值体系,由于货币的虚拟化、经济的虚拟化和价值标准的模糊化,人们的心理预期成为当代经济稳定的基础,人们的信心成为决定流动性过剩的决定因素,是流动性的本质特征。历次金融危机皆表现为流动性过剩条件下的估值体系紊乱,人们信心的丧失使“过剩”的流动性顿时消失,流动性开始紧缩,简言之,金融危机表现为在信心丧失的情况下,货币资金的流通速度急骤下降。所以,金融危机的核心问题是信心问题,各国政府对金融系统的干预是不可或缺的,这并不是向计划经济的一种倒退,而对实体经济个体的干预则不同。此次美国次贷危机中雷曼兄弟的倒闭造成投资者信心的缺失,增强了美国次贷危机的传染效应。
四、结论
随着经济的虚拟化程度加深,市场经济最基本的“价值关系”必须通过货币来表现,而作为纯粹价值关系的虚拟经济系统必然会影响实体经济的生产、消费与分配。保持经济稳定性的关键在于虚拟经济的稳定,由于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相互影响性,所以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协调性成为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关键。过度的虚拟化将滋生大量的资产泡沫,从而影响资金资源的分配效率并造成“价值关系”的紊乱,而作为价值标准的美元的泛滥再加上美国经济的过度虚拟化和杠杆化造成了此次世界性金融危机的爆发。
正是由于经济的价值标准与价值关系的不稳定造成了经济金融危机的周期性爆发。笔者认为,首先要改革现在的国际货币体系,摆脱单一大国货币的不利影响并建立多元的大国货币格局,改革现有国际金融机构使其能更全面地反映世界经济发展的动态情况。另外,应该建立统一的金融监管部门,以统一虚拟经济、实体经济与银行体系的监管,协调货币市场(银行体系)、资本市场和实体经济的监管;第二,改变大宗商品和国际贸易的计价方式,建立更多的制度安排,使美元作为价值标准的排他性得到改善;第三,我国应有大国思维,完善经济与产业结构,增强经济政策的独立性和前瞻性。完善经济结构的首要前提是保持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协调发展能力,及时调整产业结构。改变过度依赖于外向经济的增长模式,正确处理内需与外需、生产与分配的关系;第四,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大力发展金融市场,增强我国经济的话语权。最后,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和经济虚拟化的加深,传统的经济理论受到了严峻的挑战,世界经济格局与经济结构的重大的演化应该反映到理论层面上,我们应摆脱传统经济理论的束缚。
责任编辑 垠 喜
[关键词]货币虚拟化 经济虚拟化 流动性过剩 经济结构嬗变 金融危机
[中图分类号]:F820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6623(2009)01-0041-04
[作者简介]1、欧培彬(1970-),上海人,武汉理工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研究生。深圳林生投资公司总经理。研究方向:金融创新、金融市场和货币政策。2、王国忠(1974-),江西南昌人,江西财经大学虚拟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研究方向:虚拟经济、货币政策、金融稳定。
当流动性过剩成为经济常态时,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分离程度不断加深,虚拟经济的独立性特征日益凸现,货币非中性特征进一步加强,而应对流动性过剩的货币政策往往陷入进退两难的困境,传统的货币理论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经济虚拟化的重要特征就是基于收入流的资本化,一旦金融产品经过多层衍生,收入流资本化的杠杆性便增强,而当杠杆率变得很高时,虚拟经济的波动性极易使虚拟资产的价格泡沫破裂,引发信用危机。因此,货币政策的不确定性甚至是不当的货币政策,就有可能引发虚拟资产价格的剧烈波动,从而使整个经济体系的价值体系产生紊乱或偏差。
一、经济结构嬗变——经济的虚拟化过程
资本化定价方式的泛化是经济虚拟化程度加深必不可少的基础,它使虚拟资本可以作为一种资产或财富而存在。定价机制的不同是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保持相对独立性的必要条件。资本化定价方式参照的标准主要是货币的时间价值和风险定价方式。现代金融技术高度发达,仍无法避免虚拟资产内在的不稳定性或价格的波动性。资本化定价方式相对应的是成本加成定价方法。两者最主要的区别是,资本化定价方式是基于未来预期的收入,而成本加成法,顾名思义,是基于已经发生的成本。不同的定价机制在经济中所产生的影响是不一样的,资本化定价是两个不确定性的判断:其一,对资产的未来收益的不确定性;其二,对多期的社会平均利润率的判断。因此,资本化定价使资产的价格可以远远脱离成本,其价格的波动也很大,没有一个确定的指标,而是根据不断更新的信息进行适应性调整;而成本法,只需对当年的社会平均利润及行业利润进行判断,或者只需对已经产生的成本进行核算,然后加上一个适度的利润率。由于竞争的存在,厂商往往只是一个价格的接受者,不得不接受由边际效用递减带来的价格约束。
经济的虚拟化是由虚拟资本迅速泛化引起价值增殖和积累方式的转变而导致经济运行方式转变的过程。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范围内经济虚拟化的根本原因是虚拟资本迅速泛化。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之后,黄金的非货币化最终导致全部货币资本虚拟化了;其二是世界各国金融自由化和金融深化的发展,推动了金融衍生物的发展和资产的证券化,结果引起虚拟资本大规模扩张,这种扩张使其资本化定价方式得以普遍化,这就意味着虚拟资本运行方式的普遍化。基于以上两点,我们认为经济虚拟化的过程包括五个主要内容:一是货币的虚拟化;二是财富观念的转变与价值积累方式的变化;三是价值增殖过程的虚拟化;四是资本化定价方式的泛化极大地促进了经济的虚拟化;五是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为经济虚拟化创造了必要的条件。
因此,经济的虚拟化造成了当代经济系统结构的嬗变,由单一的实体经济逐渐转化为包括两个彼此独立而又统一的子系统的二元经济结构——实体经济系统与虚拟经济系统,两个子系统的相互作用影响着当代经济的发展与稳定。实体经济系统是社会生产、交换、消费的物质系统,是以成本为支撑的价格系统;虚拟经济系统是附着在这个物质系统上的社会信用价值关系系统,是以心理为支撑的价格系统。基于生产的实际物质系统也是由人与人之间关系组成的社会关系系统,在经济虚拟化程度很高的现代市场经济中,物质的生产与流通需要价值关系来体现,价值关系的协调是整个市场经济系统能否正常运转的关键。货币的虚拟化与财富贮藏资产化使得虚拟经济对实体经济的影响越来越大。在虚拟化程度加深的条件下,虚拟经济作为一个纯粹的价值系统已经成为当代经济系统的稳定的核心。
二、虚拟经济独立性与流动性过剩
经济虚拟化的前提是货币的虚拟化。美元与黄金脱钩并成为世界经济活动的价值标准后,美元的地位得以强化,国际货币体系进而成为脱离黄金本位的美元本位的信用货币体系,实体经济的价值标准脱离了实物货币建立在信用货币的基础上。世界各国把自己国家的货币计价基础建立在美元的基础上,实际上是建立在美国的主权信贷的基础上,客观上造成了美国经济自从上世纪80年代以来快速的虚拟化,极度繁荣的虚拟经济给美国带来了经济的持续增长,但同时也埋下了隐患。通常说,虚拟经济作为实体经济的衍生,应该是受到实体经济的要素所制约,但虚拟经济价值增殖的独立性使得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分离”成为必然。克雷恩(Craine,1994)、邦德和德弗罗(Bond and devereux,1998)、Binswanger(1997、2001)等指出资本存量变化和资本市场的价值的相关程度很低,所以实体经济和金融市场的相关性是很低的,认为近十几年的证据表明金融因素对实体经济作用与以前有着明显的不同,金融市场与实体经济的联系并不十分显著。
虚拟经济的独立性特征体现在多方面,如资金的流向、货币流通速度、经济结构、金融机构及金融资产等,也可分别从宏观与微观两个角度来理解,比如居民财富的构成,用不同的账户对虚拟资产与实物资产进行分别管理等。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独立性还体现在虚拟经济的资金流不再仅仅是为实体经济的资金配置服务。成思危(2003)的研究指出,全世界虚拟资本每天流动量是2万亿左右,大概是世界日平均贸易额的50倍。在美国,1975年的跨国证券交易量只占GDP的4%,1990年代交易量已经超过了GDP,到2000年上升到GDP的245%。外汇交易大约只有15%~25%为客户(进出口商人、非银行的投资者)与银行之间的交易,70%~80%为各银行之间的交易。王国忠、王群勇(2005)利用DCC-MVGARCH模型对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动态相关性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相关性逐渐减弱,资本管制的放松与金融创新的发展,大量的金融衍生品已经不再是为实体经济服务了,近期金融期货与其原生品在走势上并不能收敛。
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脱离不仅表现了虚拟经济价值增殖的独立性,也表现为货币数量与流通对实体经 济的脱离,货币完全脱离实物黄金成为彻底的信用货币,流动性过剩便逐渐成为经济虚拟化过程中的常态。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后,货币虚拟化使世界各国货币脱离贵金属,开始形成基于美元本位的国际货币体系,各国货币与贵金属的脱离,使美元成为经济活动的价值标准,美元内在价值的波动对全球经济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特别在虚拟经济全球一体化的背景下,美元内在价值的不稳定对虚拟资产价格的影响与日俱增。
更为重要的是,货币的虚拟化使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居民以收入为基础的储蓄模式,向以资产为基础的储蓄方式转变。居民储蓄方式的转变使居民的消费支出脱离收入的限制,储蓄率的负增长与消费的增长形成了鲜明的背离。以未来的收入流支撑当前消费模式,加上过度宽松的货币环境则会出现流动性过剩的问题,如果资产价格泡沫破裂,实体经济随之进入调整甚至衰退。在人们的心理预期作用下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将形成一个衰退的正反馈机制,一旦人们的预期出现逆转,流动性过剩的情况下依然会出现流动性黑洞现象。因此,在考查流动性过剩时,我们应该注重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协调性。
以美国为主的发达国家,在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积极地使其货币国际化,产生了大量的境外货币;以出口导向型的发展中国家在获得这些货币的同时不得不被动地进行对冲,从而增加了本国的货币发行量,而美国为了维护美元的国际货币地位就不得不构建庞大的金融市场来吸收发展中国家回流的美元,这种不确定性的增加也促进了发达国家本国的经济体金融创新,资产不断地被虚拟化,虚拟经济的总量迅速扩大。各国的金融相关率(根据不完全的金融资产计算,即包括股票、债券与银行资产,而没有包括金融衍生品等)远远地超过了戈德史密斯断言的比率,世界总体水平达到330.8%。由于金融市场的内在不稳定性提高和监管的放松,货币资金在不同的国家、市场迅速流动,金融资本对实体经济的介入也迅猛增长,金融产品的创新使更多的居民财富以虚拟资产的形式存在,相当部分居民的财富积累逐渐形成了“倒金字塔”形的结构,即虚拟资产占居民总财富的比例远远超过了有形资产的比例。从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动态比例反映出资金的流向,两者的比例关系极其不稳定,世界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静态比例到2003年已经达到876.35%,并逐年递增,最终引发了次贷危机。
考查虚拟经济独立性条件下的流动性过剩的另一个动态变量是货币流通速度。经济虚拟化的一个显著结果是货币的内生性的增强,虚拟资产的泛化使货币的外延不断拓展,在计量货币流通速度时,可以明显地发现随着货币口径的增大,货币的流通速度是由升到降。以美国的情况为例,以不同的口径计算的货币流通速度的特征有着巨大的差异,以M1为口径的货币流通速度呈现出加快的趋势,而以M2为口径的货币流通速度则表现为稳中有升的趋势,以M3为口径的货币流通速度则表现为逐步下降的趋势。从费雪恒等式MV=PT,可以看出,货币流通速度的下降代表着经济领域的货币量增加。另外,凯恩斯的货币理论指出货币的需求可分为交易需求、预防需求和投机需求,前两者相对稳定且对利率等金融指标不太敏感,而货币的投机需求对利率等金融变量极为敏感。
三、价值标准与金融危机
当代经济的发展具有两个重要特征,第一是经济的虚拟化;第二是价值标准的模糊化。经济虚拟化程度的提高本身就是经济信用泛化的表征,货币的内生性随着经济虚拟化程度的提高而增强,信用货币和虚拟资产逐渐成为财富的贮藏手段,虚拟经济获得与实体经济一样的价值增殖功能,因此,虚拟经济价值增殖的独立性特征使本已成为经济常态的流动性过剩更难以把握。价值标准的模糊化是造成当代经济危机的根源,自从货币脱离贵金属成为纯粹的信用货币之后,货币作为一般等价物功能的缺失或称模糊化造成了经济系统价值标准的不稳定。货币的价值除了由于通货膨胀的趋势性影响,更受到由于经济波动性的影响,于是,货币政策便成为政府影响经济的重要手段。经济虚拟化却使经济系统成为一个价值系统,虽然实体经济仍受自然禀赋的约束,但是由于货币的虚拟化,实体经济的价值系统无法摆脱人们心理的影响。因此,当代金融危机是价值系统的不稳定造成的,而世界性的金融危机则缘于世界性价值标准的不稳定,即直接源自目前的以美元为价值标准的国际货币体系。
表面上,2007年开始爆发的次贷危机是美国金融市场杠杆化比率过高的结果,而实际上,是美国长期利用其货币地位“超消费”积弊的反映。美国财政赤字与经常项目赤字逐年递增,美国国民的储蓄率大幅下降,过度依赖消费和金融拉动型的GDP增长模式,在实体经济的技术创新无法跟上人们的预期水平时逐渐演化为金融危机。以美元为货币价值的标准的国际货币体系下,汇率的浮动实质是基于美元作为价值标准的波动,更具体地说,美元实质上是以美国经济与综合国力为支撑的国家的主权信贷。美国经济和政策的变动直接影响到其它国家货币价值的变动。
如果将当代经济系统二分为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随着市场经济的信用化和经济虚拟化程度的提高,虚拟经济对经济的影响越来越大,经济理论就有必要将整个经济系统看成是一个价值体系,由于货币的虚拟化、经济的虚拟化和价值标准的模糊化,人们的心理预期成为当代经济稳定的基础,人们的信心成为决定流动性过剩的决定因素,是流动性的本质特征。历次金融危机皆表现为流动性过剩条件下的估值体系紊乱,人们信心的丧失使“过剩”的流动性顿时消失,流动性开始紧缩,简言之,金融危机表现为在信心丧失的情况下,货币资金的流通速度急骤下降。所以,金融危机的核心问题是信心问题,各国政府对金融系统的干预是不可或缺的,这并不是向计划经济的一种倒退,而对实体经济个体的干预则不同。此次美国次贷危机中雷曼兄弟的倒闭造成投资者信心的缺失,增强了美国次贷危机的传染效应。
四、结论
随着经济的虚拟化程度加深,市场经济最基本的“价值关系”必须通过货币来表现,而作为纯粹价值关系的虚拟经济系统必然会影响实体经济的生产、消费与分配。保持经济稳定性的关键在于虚拟经济的稳定,由于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相互影响性,所以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协调性成为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关键。过度的虚拟化将滋生大量的资产泡沫,从而影响资金资源的分配效率并造成“价值关系”的紊乱,而作为价值标准的美元的泛滥再加上美国经济的过度虚拟化和杠杆化造成了此次世界性金融危机的爆发。
正是由于经济的价值标准与价值关系的不稳定造成了经济金融危机的周期性爆发。笔者认为,首先要改革现在的国际货币体系,摆脱单一大国货币的不利影响并建立多元的大国货币格局,改革现有国际金融机构使其能更全面地反映世界经济发展的动态情况。另外,应该建立统一的金融监管部门,以统一虚拟经济、实体经济与银行体系的监管,协调货币市场(银行体系)、资本市场和实体经济的监管;第二,改变大宗商品和国际贸易的计价方式,建立更多的制度安排,使美元作为价值标准的排他性得到改善;第三,我国应有大国思维,完善经济与产业结构,增强经济政策的独立性和前瞻性。完善经济结构的首要前提是保持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协调发展能力,及时调整产业结构。改变过度依赖于外向经济的增长模式,正确处理内需与外需、生产与分配的关系;第四,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大力发展金融市场,增强我国经济的话语权。最后,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和经济虚拟化的加深,传统的经济理论受到了严峻的挑战,世界经济格局与经济结构的重大的演化应该反映到理论层面上,我们应摆脱传统经济理论的束缚。
责任编辑 垠 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