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借助情境归纳概念
师:今天我们继续学习除法的有关知识,大家先算算草地上有几只什么动物?
生:草地上有3只兔子和3只小猴。
师:大家观察得很仔细。它们是来采摘自己喜欢的食物,兔子能采到几个蘑菇?
生:6个。
师:3只兔子采了6个蘑菇,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生:平均每只兔子能采到几个蘑菇?
师:怎么算?
生:6÷3=2。
师:3只小猴来摘桃子,可树上一个桃子都没有,每只小猴能摘到几个桃?
生:0÷3=0。
师:4只小猴呢?谁能再举例说一说吗?
生1:0÷4=0.
生2:10只猴每只猴摘到0个桃,所以0÷10=0。
生3:100只猴每只猴还是摘到0个桃,所以0÷100=0。
师:(板书算式)0÷0呢?
学生理解除数0表示没有猴来摘桃,也就算不出每只猴能摘到几个桃,所以这样算是没有意义的,因此0不能作为除数。
观察比较这几道算式,发现并概括出“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等于0”。
设计思路:创设学生熟悉的卡通情境,以兔子采蘑菇为引子,由一般除法6÷3=2做铺垫,引出小猴分桃,学生发现由于树上1个桃都没有,每只猴摘到0个桃,因此0÷3=0、0÷4=0,在举特殊例子过程中发现“0除以任何一个数都等于0”,理解了把0个桃平均分给0只猴没有意义后完善规律—“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等于0”,自然地解决了学生对于0为什么不能作为除数的疑问。
二、探索商中间有0的计算方法
师:我们再到养鸡场看看。(出示例题)
生:306÷3。
师:结果是多少呢?先估计一下。
生:结果是100多。
师:你会分步口算吗?
生:300÷3=100,6÷3=2,100+2=102。
学生回答,教师评价。
师:用前面学习的除法笔算方法可以做这一题吗?试试看。(学生试做)
师:比较这两种算法,哪种步骤少些,少了哪几步?(教师出示简化竖式)
学生在比较中认识简化算法。
生1:前面算式把0移了下来。
生2:算出来都是0,不写也可以。
生3:反正都是0,将它们省掉,没有什么影响,反而简便。
师:这里不起作用,可以省略,计算起来既方便又快捷。
生4:商中间的0不写更简便。
生5:中间的0不能不写,不写0商102就变成了12。
师:那这里的0一定要写,0在这里起什么作用?
生6:0有占位的作用。
师:对,0在十位上,起占位置的作用。你现在能说说简便的计算过程吗?
生:306除以3,当用0去除以3时,0不要移下来,直接商0,写在商的十位上,但0一定要写,商0后,0不用再去乘除数,把个位上的6移下来继续除。
师:这就是我们今天要掌握的商中间有0的除法的简便计算方法。
练习:804÷4 402÷2
设计思路:学生尝试用前面学过的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方法计算306÷3,再和简便算法过程比较,学生通过观察、交流后发现因简写而省略的步骤及注意点,进而掌握商中间有0的除法的简便计算方法。
教后小记:
学习本节课内容之前学生已经学会了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方法,在此基础上继续学习商中间有0、商末尾有0的除法,和推广到商0的除法的另一种情况,就是遇到被除数某一位不够商1时,也要在这一位上商0。本节课需要学生先知道0除以任何一个不是0的数都得0,涉及被除数是0的除法,这一点学生们结合例1的小猴分桃图能够很好理解。所以教师接着前面几道算式列出了0÷0,让学生讨论这道算式有没有意义。从意义上来看,是把0个桃分给0个猴,这是不切实际的,所以学生们就理解了除数不能为0这一点。
在教学商中间有0、末尾有0的除法时,因为考虑到学生对于这种简便算式在格式上、理解上存在的困难,教师先让学生采用不省略的算法来做,然后再出示简便的写法,把这两种写法做一个对比,大多数的同学能够知道为什么可以简便,也就较好地理解了算理。
反思以改进:
在例题2的学习中,简化竖式是在学生尝试计算的基础上就直接以介绍的形式传给学生,这样节省下了不少宝贵的课堂时间,课堂看起来更高效。但对这段教学过程反思后,我发现没有体现出经历过程、体验需要的理念,假如在学生按照基本方法一位一位地除完后,再让学生继续计算两题:309÷3 603÷2,引导学生观察3道竖式中0的计算部分,讨论:对这一部分计算,你们有什么看法?学生经过3次重复计算,会感受到这一部分计算的异样——啰嗦、无效,简化竖式的要求由此而生、由衷而生。接着教师和学生共同完成简化竖式,在考证直接商0的正确性的同时,让学生对简化竖式“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这看似低效的做法,虽然少了些练习的强度,但有了理念的支撑,相对于通过观察、比较、讨论、发现方法的教学思路却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学生对算法的掌握也会更加扎实、有效。
◇责任编辑:徐新亮◇
师:今天我们继续学习除法的有关知识,大家先算算草地上有几只什么动物?
生:草地上有3只兔子和3只小猴。
师:大家观察得很仔细。它们是来采摘自己喜欢的食物,兔子能采到几个蘑菇?
生:6个。
师:3只兔子采了6个蘑菇,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生:平均每只兔子能采到几个蘑菇?
师:怎么算?
生:6÷3=2。
师:3只小猴来摘桃子,可树上一个桃子都没有,每只小猴能摘到几个桃?
生:0÷3=0。
师:4只小猴呢?谁能再举例说一说吗?
生1:0÷4=0.
生2:10只猴每只猴摘到0个桃,所以0÷10=0。
生3:100只猴每只猴还是摘到0个桃,所以0÷100=0。
师:(板书算式)0÷0呢?
学生理解除数0表示没有猴来摘桃,也就算不出每只猴能摘到几个桃,所以这样算是没有意义的,因此0不能作为除数。
观察比较这几道算式,发现并概括出“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等于0”。
设计思路:创设学生熟悉的卡通情境,以兔子采蘑菇为引子,由一般除法6÷3=2做铺垫,引出小猴分桃,学生发现由于树上1个桃都没有,每只猴摘到0个桃,因此0÷3=0、0÷4=0,在举特殊例子过程中发现“0除以任何一个数都等于0”,理解了把0个桃平均分给0只猴没有意义后完善规律—“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等于0”,自然地解决了学生对于0为什么不能作为除数的疑问。
二、探索商中间有0的计算方法
师:我们再到养鸡场看看。(出示例题)
生:306÷3。
师:结果是多少呢?先估计一下。
生:结果是100多。
师:你会分步口算吗?
生:300÷3=100,6÷3=2,100+2=102。
学生回答,教师评价。
师:用前面学习的除法笔算方法可以做这一题吗?试试看。(学生试做)
师:比较这两种算法,哪种步骤少些,少了哪几步?(教师出示简化竖式)
学生在比较中认识简化算法。
生1:前面算式把0移了下来。
生2:算出来都是0,不写也可以。
生3:反正都是0,将它们省掉,没有什么影响,反而简便。
师:这里不起作用,可以省略,计算起来既方便又快捷。
生4:商中间的0不写更简便。
生5:中间的0不能不写,不写0商102就变成了12。
师:那这里的0一定要写,0在这里起什么作用?
生6:0有占位的作用。
师:对,0在十位上,起占位置的作用。你现在能说说简便的计算过程吗?
生:306除以3,当用0去除以3时,0不要移下来,直接商0,写在商的十位上,但0一定要写,商0后,0不用再去乘除数,把个位上的6移下来继续除。
师:这就是我们今天要掌握的商中间有0的除法的简便计算方法。
练习:804÷4 402÷2
设计思路:学生尝试用前面学过的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方法计算306÷3,再和简便算法过程比较,学生通过观察、交流后发现因简写而省略的步骤及注意点,进而掌握商中间有0的除法的简便计算方法。
教后小记:
学习本节课内容之前学生已经学会了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方法,在此基础上继续学习商中间有0、商末尾有0的除法,和推广到商0的除法的另一种情况,就是遇到被除数某一位不够商1时,也要在这一位上商0。本节课需要学生先知道0除以任何一个不是0的数都得0,涉及被除数是0的除法,这一点学生们结合例1的小猴分桃图能够很好理解。所以教师接着前面几道算式列出了0÷0,让学生讨论这道算式有没有意义。从意义上来看,是把0个桃分给0个猴,这是不切实际的,所以学生们就理解了除数不能为0这一点。
在教学商中间有0、末尾有0的除法时,因为考虑到学生对于这种简便算式在格式上、理解上存在的困难,教师先让学生采用不省略的算法来做,然后再出示简便的写法,把这两种写法做一个对比,大多数的同学能够知道为什么可以简便,也就较好地理解了算理。
反思以改进:
在例题2的学习中,简化竖式是在学生尝试计算的基础上就直接以介绍的形式传给学生,这样节省下了不少宝贵的课堂时间,课堂看起来更高效。但对这段教学过程反思后,我发现没有体现出经历过程、体验需要的理念,假如在学生按照基本方法一位一位地除完后,再让学生继续计算两题:309÷3 603÷2,引导学生观察3道竖式中0的计算部分,讨论:对这一部分计算,你们有什么看法?学生经过3次重复计算,会感受到这一部分计算的异样——啰嗦、无效,简化竖式的要求由此而生、由衷而生。接着教师和学生共同完成简化竖式,在考证直接商0的正确性的同时,让学生对简化竖式“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这看似低效的做法,虽然少了些练习的强度,但有了理念的支撑,相对于通过观察、比较、讨论、发现方法的教学思路却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学生对算法的掌握也会更加扎实、有效。
◇责任编辑:徐新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