玛塔·哈丽充满悲情的“黎明的眼睛”

来源 :格调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hww54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玛塔·哈丽,是20世纪最有名的间谍之一,在经历了一次灾难性婚姻后,来到巴黎改头换面,以跳舞为生。她的新名字叫玛塔·哈丽,在爪哇语中的意思是“黎明的眼睛”。她穿着异域舞蹈家的华丽服饰,自称是东方皇室成员的后代。她成了明星,专为上流社会表演艳情舞蹈。
  1876年8月7日,玛塔·哈丽出生在荷兰的一个城镇里,取名为玛格丽萨,她是四个孩子中的老大。她父亲拥有一家帽子店,并且投资石油生意,童年的她拥有一个富裕的童年。直到13岁,她一直就读于贵族学校。1889年,她父亲破产并且与她母亲离婚,1891年她母亲去世。破碎的家庭让她不得不到教父家寄人篱下。她开始致力于幼儿教育的研究,学校的校长却试图侵犯她,她极力反抗之后却被学校开除,并且因此得罪了教父而不得不逃跑到她荷兰海牙的伯父家。
  18岁那年,她回应了一位在报纸上登启事寻找妻子的上校,并且与他(鲁道夫·麦克劳德Rudolf MacLeod)结婚。婚后,她被丈夫带到了爪哇。在那里,她第一次听见别人随口喊她“玛塔·哈丽”一一意思是“黎明的眼睛”。
  婚后的7年里,玛塔·哈丽过着一种上层社会殖民妇女的生活,并且生育了两个孩子一一诺曼约翰与路易斯。但是,婚姻生活并没有想象的那么尽人心意。最让人不能忍受的就是,他丈夫在爪哇还有一个公开的情妇。
  在爪哇岛,她开始和别人调情,想用以证明她诱人的魅力可以获得自己想要的任何东西。与此同时,她开始研究印尼的传统舞蹈,并且用“玛塔·哈丽”作为自己的艺名开始演出。在她丈夫的要求下,他们又一起生活了一段时间。在此期间,只要有机会哈丽就专心研究当地文化。1899年,他们的孩子因为感染父母的梅毒而产生了强烈的并发症而发病,虽然他们对外宣称的是被仆人下毒。他们的儿子因病去世,只留下了女儿路易斯。1902年他们开始分居,并于1907年离婚。
  1905年3月5日她在巴黎一夜成名,在那个年代第一次公开暴露自己的身体并以此为荣。她沿用了这个在爪哇岛第一次被称呼的名字一一玛塔·哈丽。她给自己虚构了一个爪哇公主的身份,并且宣称自己从童年时代就沉迷于舞蹈并学习。法国官方的报纸曾经报道过她有许多情人,其中大多是些军官。
  她以中立国荷兰人的身份频繁地通过西班牙和英国往来于法国和荷兰。1916年,玛塔·哈丽回到了荷兰中央政府所在地海牙,并在那里开始了间谍活动。她和一个德国外交官上床,外交官向她索要驻扎在两个关键地段的法军的有关情报。其中一个地段在法国北部索姆河一线,英法联军将在这里发动攻势。这年的7至10月,英法联军果然在这一战线发动了攻势,迫使德国军队后撤,但双方都损失惨重。
  法国人事后宣称,哈丽是从法国军队里她的情人们那里得到法军人员部署秘密的。人们认为,在1917年,当哈丽已去巴黎向一个德国军官传递某些有关法国作战计划的情报之后,在法国官方,她被人出卖了,成为法国的一名战犯。
  消息一出,许多人觉得,玛塔·哈丽只是喜欢和男人调情、喜欢冒险,根本不会是真正的间谍:但也有人猜测,玛塔·哈丽试图充当双重间谍。总之,1917年截获的秘密情报终于让法国人相信她就是间谍。玛塔·哈丽因叛国罪受到了审判。她否认自己有罪,在法庭上她辩解道:“我是妓女,没错:但我不是叛徒,永远不是。”为了掩示自己的无能,法国军方将玛塔·哈丽定为超级间谍。
  1917年10月15日,玛塔·哈丽被处决。直到临刑前,她依然楚楚动人。她拒绝遮住眼睛,也不让行刑者把她绑在木桩上。就在被枪决前,她还向12人的行刑队送去了飞吻。
  1917年以来,历史家们一直为整个事件冥思苦想,特别是法国政府拒绝他人对已于1917年密封的、有关玛塔·哈丽的报告材料的公开而详细地研究。
  1985年,美国新闻记者拉塞尔·沃伦·豪声称,他掌握有艳情女谍玛塔·哈丽在沙托的文森尼斯的活动情况的有关资料。他声称,这些材料可以证明,哈丽并不是德国间谍,而是一个自由情报员,其唯一的间谍活动是在马德里为法国人服务。豪说,哈丽在那里勾引了一名德国使馆武官,她出卖自己的肉体和他度过了销魂的三天三夜,但她所得到的都是些过时的或者不准确的、没多大价值的情报。
  豪还声称,哈丽从德国情报机关收受了“等价交换”来的金钱,但她所提供给他们的,都是些很容易采集到的报纸上的报道和过时了的小道消息。然而,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法国充满了排外情绪,并且,其军队遭受到致命打击,损失惨重,可谓骇人听闻。豪为哈丽的遭遇深感不平,他议论说,该责备的应该是那些无能的将军们,但以敌方同谋妇女面目出现的一只替罪羊,则是一个好得多的借口。在审判期间,她被指控以牺牲几十万英法盟军的生命为代价出卖军事机密。而对于德国人来说,他们认为哈丽作为双重间谍欺骗了他们,其根据是,德国人发了一封密电,他们知道法国人破译了它,而对哈丽间谍的指控则与这份密电有关。
  无论哪种传说都是正确的一一哈丽是德国间谍,或者是法国间谍,或者是双重间谍。哈丽违背了间谍活动的基本原则:她太粗心和天真了,居然认为她习惯跟男人上床的行为不会惊动告密者,以致把自己送上了断头臺。
其他文献
歌剧《灰姑娘》(Cendrillon)是法国作曲家儒勒·马斯内(Jules Massenet)于1893年与脚本作者亨利·凯恩(Henri Ca?n)共同构思的。凯恩的脚本根据法国诗人和作家夏尔·佩罗(Charles Perrault)1698年的童话《灰姑娘》创作。佩罗67岁时方因失业而投身写作,两年后出版的童话集《鹅妈妈的故事》使他迅速成名。他随后创作的著名童话《小红帽》和《睡美人》等均极受欢
期刊
就算在一年前,当大家开始讨论全球后疫情时代逐渐“恢复常态”时,我心里总是在疑惑,想要把世界还原,真的能办得到吗?事实上,一条文艺新闻说明了一切。那就是珍·莫斯(Jane Moss)退出林肯中心。  去年夏末,莫斯辞去了她的艺术总监一职——在过去的27年里,她在林肯中心的领导地位高高在上,刚好跟我从事音乐评论的年份相若。林肯中心是全球最庞大的文化机构,在她宣布离任之前,林肯中心旗下各家场馆的大门已经
期刊
西方音乐剧,从轻歌剧《彭赞斯海盗》(Pirates of Penzance,1879)到黄金年代的《俄克拉荷马!》(Oklahoma!,1943),到以剧本为重的《拜访森林》(Into the Woods,1987),再到摇滚音乐剧《汉密尔顿》(Hamilton,2015),绝大多数的剧目都要求演员是位好歌手。没有他们的歌唱,就无法呈现整个剧目的戏剧音乐骨架。而不同时期、不同题材、不同音乐风格的剧
期刊
(一)法国民族歌剧发展概况  科贝《西洋歌剧故事集》谈到法国歌剧时,把西洋歌剧发展的脉络梳理得十分清晰:“格鲁克、瓦格纳和威尔第,每人都总结了一个时代。格鲁克是莫扎特以前的歌剧流派发展的顶点。莫扎特是两派歌剧的创始人。”这里用“创始人”未必准确,应是莫扎特之后影响所及的歌剧两大流派。这两大流派的歌剧:一派以意大利喜歌剧为代表。在莫扎特的《费加罗的婚礼》《唐璜》的影响下,意大利出现了罗西尼的《塞维利
期刊
开设苏教版《<史记>选读》(“苏教版”是江苏教育出版社的简称)这门选修课程的目的是让学生了解《史记》蕴涵的民族智慧、文化观念、思维方式,继承本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养成独立思考、善于探究问题的良好思维习惯。但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在教材的处理上重视工具性、轻视人文性,学生在学习方式上仍以接受学习为主,这些现象有违新课程改革的初衷。本选题对这些现象进行了剖析,按照接受美学理论,整合苏教版《<史记>选读》中的选文,并补充一些接受过《史记》影响的中国古典诗文,将教材整合成五个专题,使新专题侧重于人文性。为了更好地实现
“朝闻道,夕死可矣。”此乃孔圣人之名言,意为:“早上能够得知真理,即使当晚死去,也没有遗憾。”这一段话在后世常常被一些追求真理的人所引用。因为在这些仁人志士的心中,真理是他们矢志不渝的追求目标,哪怕要为此付出生命的代价。  在中国革命的早期,就有着这样一位不屈不挠的英雄。他早年追随同乡孙中山投身民主革命,后成为中国共产党早期的杰出领导人;他曾是著名的工人运动领袖,中共纪检工作的开拓者,几乎参与了中
期刊
2009年12月22日国家大剧院出品的首部现实题材歌剧《山村女教师》首演,引起主流媒体和业内人士的强烈反响,至今在国家大剧院演出了五个轮次。最近的一次是2018年,由中央戏剧学院声歌系进行了全新的舞美设计和制作,音乐运用了钢琴和弦乐四重奏的编制,由毕业生排练演出。据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仅在知网查到的关于该剧的期刊论文和研究生论文多达30余篇,可见该剧的广泛影响力。虽然有的文章对该剧提出了一些意见和
期刊
莱莱是一个温和的收藏者,他热爱日本文化的小物品收集。他认为日本保存了很多中国传统文化的手工思想。他最喜欢收集的日本文化小物品就是和服的腰带了,“以小见大”就是他对自己收集的一个评价。  和服不仅有男女之分、未婚和已婚之分,而且有便服和礼服之分。另式和服款式少,色彩较单调,多深色,腰带细,穿戴也方便。女性和服款式多样,色彩艳丽,腰带宽,不同的和服腰带的结法也不同。  丸带:女式和服最初使用的带子,其
期刊
雖然节日离我们已经渐行渐远,但欢快的气氛仍持续在空气中,记忆里久久不能离开,不知道在这个春节你用了怎样的方式来庆祝,与家人、爱人还是三五好友一起旅行,跟随我们的脚步来看看他们是怎么庆祝节日的。
期刊
他们的表演没有很棒的舞台,他们的表演没有聲、光、电的配合,他们的表演没有主持人,他们的表演没有彩排,他们完全随性地演出,没有特定的观众,街道是他们的舞台,太阳是他们的灯光,汽车的鸣笛声是他们的音乐,他们就是这样一群街头文艺者,用自己的表演感动着街上的每一个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