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族《宇宙人文论》中的天文宇宙观的特点分析

来源 :自然辩证法通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ichael_ji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宇宙人文论》是彝族重要的天文宇宙论著作.彝族的天文宇宙观的特点及其与汉族传统的关系是彝族天文学史研究的重要问题.本文对《宇宙人文论》中的天文宇宙观进行了梳理和分析,并与汉族传统进行比较.认为彝族天文宇宙观是以气的阴阳理论为根本,但有很具特色的发展,特别在对日月食的认识中表现出来;其阴阳五行八卦构建的宇宙图式,是以“先天八卦方位”为框架,借用了汉族的象数易体系,受北宋理学易学的影响较大;其天文历法体系,是一年十二个月、一年二十四节气的阴阳合历体系,采用的是汉代落下闳创立的阴阳合历模式;《宇宙人文论》中的宇宙观,包括了对人类的产生和对人体结构与运行的认识,与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思想一脉相承.
其他文献
美国著名天象仪设计师阿曼德·斯匹兹于1946年设计的A型天象仪是世界上第一个针孔投影式小型天象仪.该设备在最大程度保证成像真实性的同时,通过简化制作工艺与仪器结构降低成本,并面向专业人士及普通公众开办讲座、进行即兴演示、积极筹办“旅行天文馆”、组织“天文馆馆长协会”,使得斯匹兹天象仪获取了广泛认同,更将天象仪与天文学教育密切结合,充分体现了小型天象仪的教育辅助功能.其研发及推广能够为我国天文学教育理念的构建提供相关借鉴.
计算机模拟具有与实验同等的地位,其可靠性问题本质上是由认识不透明性带来的.认识不透明性不是一个二元属性,而是具有程度之分的,大体可以分为认识不透明性(EO)和本质认识不透明性(EEO).基于理论的计算机模拟具有的是本质认识不透明性,它受作为认知主体的人类的认知本质的限制;而基于主体的计算机模拟的不透明性程度除了受认知本质限制,还与主体的知识状态有关.本质认识不透明性不可消除,但主体可根据需要通过减少计算复杂性来降低其程度.计算复杂性不仅与计算模型有关,还与数学解析技术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