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PA测试摘要:尼康D850、奥林巴斯OM-D E-M10 Mark Ⅲ

来源 :中国摄影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aidawei8888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尼康D850
  影像质量测试
  TIPA测试显示:尼康D850所搭载的4570万像素影像传感器,不仅在像素和尺寸上有了提高,而且在分辨率这个实打实的指标上也确实胜过其同门前辈尼康D800和D810。尼康D850的基础感光度范围很广,从ISO 64到 25600,测试显示该相机在这个范围内表现优异,实际分辨率稳定在最大理论值的87%左右,直到最高感光度ISO 25600时才迅速下降到最大理论值的67%。尼康D850的动态范围要小于它的一些竞争对手,而且比尼康D800也略显逊色。在ISO 64 至 3200的范围内,其动态范围在8.6级光圈至8.9级光圈之间。
  尼康D850在影像锐化处理方面表现非常出色:首先,用肉眼观察发现,感光度ISO 64至 1600范围内,高反差影像细节几乎看不出差异,如果把影像放大到100%比例进行观察,尼康D850在不同感光度下所拍摄影像中的高反差边缘看起来都很自然,未显示出人为加工的不自然痕迹。
  TIPA测试的数据显示:尼康D850是一款各项速度都非常快的相机。首先,开机启动时间仅为0.2秒,短到几乎难以察觉。其次,快门时滞为0.08秒。当使用光学取景器时,D850在明亮光线下自动对焦只需0.19秒,而在暗光下也仅为0.2秒;当使用实时取景模式时,D850在明亮光线下的自动对焦时间为0.63秒,在暗光下为0.66秒。在拍摄速度方面,D850每秒能拍摄9.1幅Raw格式影像,并可以连续存储19幅 Raw格式影像而不降低速度;在JPEG格式下,D850每秒能拍摄9.2幅最高分辨率的JPEG影像,并能连续存储70幅而不降低速度。
  实际操作评测
  在实际操控方面,尼康D850总体表现也很出色。这款相机机身的握持部分和右手拇指凹槽设计得比D800更顺手,其按键和拨盘系统仍延续了尼康的一贯传统,不但分布合理,而且能进行大量的个性化设置,对于愿意花时间进行设置的用户来说,D850是一款可以进行深度自定义的相机。再者,D850所有按键和液晶显示屏均增加了背光照明,这对在暗光下拍摄的用户来说很实用。D850还新增了触摸对焦和触摸拍摄功能,及“静音”和“静音连拍”功能。
  总之,尼康D850集高画质、高速度及坚固性于一身,是一款沉重、坚固,更符合人体工程学要求,操控更加人性化和个性化,并定位于专业静态影像摄影师的相机,能够满足专业摄影师的多种使用需求。




  奥林巴斯OM-D E-M10 Mark Ⅲ
  影像质量测试
  根据TIPA测试数据,奥林巴斯OM-D E-M10 Mark Ⅲ在几乎所有基础感光度下均将传感器的功能发挥到了极致:实际分辨率在ISO 400时达到最大理论值的95%,在ISO 3200时达到91%,即使在ISO 6400时仍达到85%,比前一代机型OM-D E-M10 Mark Ⅱ提高了3-6个百分点。在最大扩展感光度ISO 25600下,OM-D E-M10 Mark Ⅲ的实际分辨率达到了最大理论值的73%,而同等情况下前一代机型OM-D E-M10 Mark Ⅱ只能达到65%。但与后者相比,OM-D E-M10 Mark Ⅲ对影像的人为处理痕迹也相对多一些。TIPA测试人员对100%比例的原图进行肉眼观察发现,在感光度ISO 200 至 800之间仅有轻微的细节丢失;而在ISO 6400时,会感觉到平滑处理过度,并能看到噪点。 这款相机对影像的锐化程度较低,过冲和下冲幅度随着感光度的增大而减小。
  奥林巴斯OM-D E-M10 Mark Ⅲ在动态范围测试中表现优异:在低感光度ISO 200和ISO 400时,动态范围为11.2级光圈,在ISO 800时为12.3级光圈,这与前一代机型OM-D E-M10 Mark Ⅱ没有明显差别。


  實际操作评测
  奥林巴斯OM-D E-M10 Mark Ⅲ是一部以银黑配色为复古外观的小巧相机(也有纯黑款)。通过传感器偏移可以实现5轴防抖,并有多种灵活的防抖设置,以确保其目标用户在旅行拍照或进行抓拍时能够获得清晰的影像。该相机提供多种程序模式,其中部分有助于拍摄出具有创意的作品,或帮助初学者提高摄影水平,比如:夜景肖像模式、烟花模式、包围曝光模式以及可以记录光影轨迹的多重曝光模式。这一多重曝光模式可以在取景构图时叠加显示前一幅影像,以方便用户构图。
  E-M10 Mark Ⅲ的3英寸显示屏十分明亮,可以上下翻转,但不能左右旋转。最具特色的是,该相机的电子取景器可以与触摸屏配套使用:即使用户在使用电子取景器时,也可以通过按压触摸屏来改变对焦点。这款相机具有121个自动对焦点,而前一代机型OM-D E-M10 Mark Ⅱ只有81个。值得注意的是,该相机用于输出和连接的接口分别为一个HDMI mini插口和一个USB插口,但没有设置遥控快门线插口。如需遥控快门,需要购买专用的无线遥控器,然后通过在智能手机上安装奥林巴斯Image Share 软件,可以实现无线遥控拍摄,并在影像中加入地理位置信息。

其他文献
中平卓马过世后,我的心中留有一点遗憾,因为之前曾将他的作品放入台北、北京群展,也翻译了《决斗写真论》,却还来不及为他举办一次个展。最终在出版《为何是植物图鉴》的契机下,将这点遗憾实现。准备展览期间,传来了约翰·伯格(John Berger)逝世的消息。在我印象中,两人确实有那么一点相似。这股感觉源自《另一种讲述的方式》(台译:另一种影像叙事)伯格对摄影意义的反复辩证,其中“假如每一次”的前言:“我
期刊
北京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UCCA)于2017年1月20日至3月5日举办展览“入时:康泰纳仕百年摄影”(Coming into Fashion: A Century of Photography at Condé Nast),展现康泰纳仕集团百年以来的时尚摄影史。展览由摄影展览基金会(FEP,明尼亚波利斯/纽约/巴黎/洛桑)组织,艺术术史学家、瑞士勒洛克勒美术馆馆长娜塔丽·赫斯多佛(Nathalie
期刊
英国国家肖像馆(National Portrait Gallery)于2017年3月9日推出的英国女艺术家吉莉安·韦英(Gillian Wearing)和法国女艺术家克劳德·康恩(Claude Cahun)的联展“面具之后是另一个面具”(Behind the mask, another mask),展示了百余幅肖像作品。这是两位不同时代不同背景的艺术家,采用相似方法进行创作,通过设计的自拍肖像作品
期刊
战后日本摄影中常见的那种不规则、高对比度的模糊图像源头可以追溯到传奇摄影杂志《挑衅》(Provoke)。巴黎另类艺术空间Le Bal一场令人兴奋的高密度展览“挑衅:1960-1975在日本介于抗争与表演之间的摄影”就是以此作为主题。由一小群出色的摄影家和知识分子—包括摄影家/评论家中平卓马、多木浩二,诗人冈田隆彦和摄影家高梨丰、森山大道—创办的这份杂志在1968年11月到1969年8月之间一共只出
期刊
2017年12月的最初3天时间里,在距离郑州市区约30公里外中牟县一处幽静的园子,近30位来自河南各地的摄影研究者、实践者与组织工作者,还有教育工作者,与《中国摄影》编辑部3位编辑一起,闭门3天,集中讨论有关河南摄影40年来的诸多话题。  研讨会开得中规中矩,每一位与会者都准备了发言提纲,围绕主题,话题集中,相互补正,多元共生,谈历史谈现状,当然也免不了谈理想谈人生。上午下午晚间,争分夺秒。一位与
期刊
由中国文联、中国摄协主办,中国文联摄影艺术中心承办,中国文学艺术基金会、中国文学艺术发展专项基金资助的“与时代同行—全国摄影艺术展览60年摄影精品回顾展”于2017年12月22日至2018年1月2日在北京中华世纪坛展出。  中国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赵实,中国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李前光,中国文联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陈建文,中国文联国内联络部主任刘尚军,理研室主任、文艺评论中心主任庞井君,离退休干部局
期刊
一部河南史,半部中国史。作为中国古代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河南对中国历史文化的影响可谓深远持久。地处中原腹地的河南一直是传统中国的中心。先秦时期河南就产生了一批如老子、庄子、商鞅等影响中国文化走向和历史走向的思想家、政治家。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中的三项都发明于河南。  历史灿烂而悠久的河南,如今正迎来史上最辉煌的时代,经过改革开放春风40年的沐浴,河南已由改革腹地走向开放前沿,日新月异的河南已经彻底抹去了
期刊
如果不是因为需要8小时的曝光,1826年的尼埃普斯或许拍摄的就不是自家的后窗,而最大的可能是把镜头对准了自己。人脸是人身体上传递生理和社会信息最丰富的部分,对面孔的关注,是人的本能。  在摄影术出现后,自然地接续起对于绘画来说永无休止的肖像塑造与记录。近两百年来,人的形象一直占据着摄影的主体。回看曾经的照片,那些陌生或熟悉,亦或是有名声而不得见的人,总是有着复杂的感受,其中最感慨的应该是对生命的慨
期刊
回首2016,中国摄影界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和第十次全国文代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呈现出繁荣发展的勃勃生机。  本着不忘初心、远眺未来的初衷,中国摄影家协会旗下媒体《中国摄影》杂志、《大众摄影》杂志、中国摄影报、中国摄协网站群及《中国摄影年鉴》等联合推出2016年度中国摄影界十大新闻。  第十次文代会召开
期刊
在当下的媒介语境中,各类艺术作品的传播主要依赖摄影图片,“摄影作为艺术”已经转向“艺术作为摄影”;同时,考虑到图像无孔不入的现实,我们如苏珊·桑塔格所言,早已习惯通过占有图像来把握现实,“作为艺术的摄影”已被“作为文化的摄影”甚至“作为言说的摄影”所替换。  正如20世纪初叶“美与真”的分歧,“作为艺术的摄影”总是不满足于记录现实,在形式、审美、情感和意义表达层面不断探索各种新的自由。如今数字技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