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五运六气”理论最早见于《黄帝内经》,其理论基础是古代占星学。基于“天人合一”理论,古人先贤通过推演星象变化,知晓天地运行规则,发现气候变化与疾病的发展变化有一定的相关性,通过大量的推演、实践、经验总结,最终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五运六气”理论体系,即通过星象观测、数术推演判断气候变化进而预测疾病并治疗防护的理论实践体系。古代中医如张景岳、李中梓、王肯堂、王世雄、景冬阳、王冰、蒲辅周及现代医家顾植山、任应秋等都对运气学说进行过深入的研读,继承传统思想,并提出自己新的见解,著书立说,让现代人依旧可以借助古代先贤的理论,探究“五运六气”理论,并用它判断气候、阴阳的变化,指导疾病发展、变化规律。为中医学“五运六气”理论留下了宝贵的理论基础及实践经验总结。
关键词:五运六气;黄帝内经;占星学;天人合一
中图分类号:R22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8011(2021)-15-0012-03
“五运六气”理论是依据“天人合一”的思想,通过古人对星象迁移、运转规律的探索,总结出星象的运行规律,进而延伸出星象迁移对人体疾病的影响,从而达到预测气候、疾病,未病先防,病而能医的目的。《素问·天元纪大论》[1]即开宗明义论述了人与天地一体,是由其生化而来。“太虚寥廓,肇基化元……九星悬朗,七曜周旋……生生化化,品物咸章。” 本文旨在总结“五运六气”的理论基础,探究其理论根源,将古今历代医家宝贵经验、实践总结发扬;又因如今天候难以观测及古代占星学理论的缺失,提出通过人身感知天地的方法以补充星象偏离之后数术之差。
1 “五运六气”的源流
1.1 天人合一 观星探病
“五运六气”理论植根于中医学“天人合一”的思想理论基础,天地化物,应于人身。《阴符经集释》[2]曰:“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又云:“天人合发,万化定基。”人身即一小天地,则天地变化的规律亦可在人身上得以窥探一二。
“五运六气”理论的提出最早见于《黄帝内经·素问》《素问·天元纪大论》[1]说:“天以六为节,地以五为制。周天气者,六期为一备;终地纪者......而为一周,不及太过,斯皆见矣。”《素问·五运行大论》[1]曰:“其在天为燥,在地为金,在体为皮毛,在气为成,在脏为肺。”其中明确划分了“运”和“气”的步数,是“五运六气”理论的雏形。
《素问·五运行大论》[1]曰:“黄帝坐明堂,始正天纲,临观八极,考建五常......丹天之气,经于牛女戊分;黅天之气,经于心尾己分;苍天之气;经于危室柳鬼;素天之气,经于亢氏昂毕;玄天之气,经于张翼奎娄”。这里的“经于”意为北斗星所指之处,古人认为天之动静可以以北斗观之,故斗柄所指,即天之所指。可见“五运六气”的起源最早植根于古代占星学,即通过观测星象的迁移变化规律预测逐年气候,之后延伸为该年气候变化对人体的影响,并进行防护和治疗。
1.2 运气易考 星象难凭
当下社会,雾霾等天气影响已不能很好地观测天文,很难依据星辰定位;且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古代占星学逐渐被西方占星学取代,故《内经》所谓“当至未至,未至已至”已很难通过天文星象辨别,“五运六气”学说中,虽然有完整的“不迁正、不退位”等占星学理论,但实际操作却很难。但《黄帝内经》[1]有言:“法于陰阳,和于术数”,因“天人合一”理论始终是中医学的基础,则人身的变化也可以反映天地的变化。明末医家李中梓的《诊家正眼》[3]曾绘出“六气分合六部时日诊候之图”,是依据“五运六气”理论所独创,可以通过人的身体状态的变化推演天地气候的改变,通过寸口脉的部位及浮中沉的变化,感受天象、气候对人体的影响。“六气分合六部时日诊候之图”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占星学对运气学说的影响,但其局限在于只可知其当时气运变化,对下一气、下一运的预测功能较弱。
2 各家学说 异彩纷呈
2.1 古代医家对“五运六气”理论的研究
“五运六气”理论起源于《黄帝内经·素问》,后代医家多有发扬,早在金元时代,刘完素就提出了“间气”在运气理论中的重要性,认为不但司天、在全与岁运相匹,间气若得岁运之助,亦能致病。明代医家张景岳著《类经图翼》[3]和《类经运气类》,对“五运六气”各个方面的内容进行了全面的阐释,书中整合了前辈先贤所绘运气诸图,首次采纳郭守敬《授时历》,结合邵康节《皇极经世》,校正了北斗星斗柄所指,从尧至宋朝偏转角度,将《黄帝内经》中仅以甲子为期的“五运六气”理论进一步展开,《类经图翼·中星岁差考》曰:“天渐差而西,日渐差而东,此所以古今有导,自尧时至今已差五十余度……至隋刘焯取二家之说而折中之,谓七十五年差一度。”与张景岳同时代的王肯堂著《医学穷源集》[5]更加详细论述了太、少之年六气流行的区别,又引入“三元运气”与“三元九宫”等理论,将《洛书》“三元九宫图”与运气相结合,将560年作为一轮回,180年有一宫为主宫,则可准确窥见古代、未来气候变化规律,另外,又将山川地貌、经纬变化与运气相结合,并详细记述南北时间、气候差异,用秦岭等地理位置划分出准确的地理界限,虽不如后来西方的“经纬”准确,但已然可以窥见全豹。景日昣著《嵩厓尊生》,将运气基本知识编成歌诀,又隐晦的指出间气可以指示气候异常地区的明确方位,《嵩厓尊生·四间气说》[6]:“有如厥阴居上,初之客气为阳明燥金,临干主气之风木,在风木则为春令之西行。而在燥金,则为西方之气东行而预泄于中国。”清代医家陆懋修[7]在其所著《六气大司天》中将一甲子分为上下,前30年司天,后30年在泉。吴鞠通曾在《温病条辨》[8]中指出痘疹之病好发于子午卯酉之年。后又有诸如王孟英、罗美等著名医家,不断完善《黄帝内经》中的“五运六气”理论内容,详细探究了《黄帝内经》如“南北政”等极具争议的内容,将脉学理论和运气相结合,为“五运六气”学说增光添彩。 2.2 近现代医家对“五运六气”理论的研究
直至近现代,亦有精于“五运六气”的医家,如蒲辅周两治瘟疫[9],因太阴湿土司天而加苍术而守白虎汤不变,亦有任应秋、顾植山等医家著书立说,将“五运六气”理论发扬光大。顾植山先生曾多次依据“五运六气”理论对历代疫情规律作过总结与论述,其《素问遗篇》等著作对运气理论的论述颇为详尽,其植根于《黄帝内经》理论,博采历代医家之所长,曾以此指导过“非典”,并取得显著成效;顾植山和弟子[10]及其重视“三年化疫”之理论,即应关注执法、行令、贵人次第出现之三年,此三年气候多变,人易感邪;周星妍等[11]通过对近几十年气候星象学的总结,探寻出气候变化的客观规律,亦是对“五运六气”理论的侧面补充;张功等[12]基于“五运六气”理论,探究温病学派治疗疫病的思想;于峥等[13-14]等通过对历代医家特别是对陆懋修关于“五运六气”理论的研究,进一步完善了“大司天理论”;杨威等[15]又将运气与脉法结合,进一步挖掘、探索刘完素提出的“主气应脉理论”,并结合李中梓、王贤等医家的理论学说,均据而发微,深入研究了六气分合六部时日诊候细则;夏桂成[16]深入探索运气理论在妇科学中的应用;高艳华等[17]植根于顾植山之理论,将运气理论与针灸相结合。各个医家通过自身对“五运六气”理论的学习与实践,使得运气学说历久弥新。
3 小结
“五运六气”理论是中医学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历代医家们运用運气学说推演天候,预知病情,从《黄帝内经》的理论基础出发,将运气学说发扬光大,为中医学体系的完善、中医学理论基础的实践,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参考文献
[1] 张灿玾,徐国仟,宗全和.黄帝内经素问校释[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6.
[2]黄帝.阴符经集释[M].北京:中国书店出版社,2013.
[3]李中梓.诊家正眼[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8.
[4]张景岳.类经图翼[M].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13.
[5]王肯堂.医学穷源集[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8.
[6]景日昣.嵩厓尊生[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1.
[7]陆懋修.陆懋修医学全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9.
[8]吴鞠通.温病条辨[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
[9]蒲辅周.蒲辅周医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
[10]顾植山,张玉萍.从SARS看《素问遗篇》对疫病发生规律的认识[J].中医文献杂志,2004,140(1):30-32.
[11]周星妍,曾红玲,王遵娅,等.2018年中国气候主要特征及主要天气气候事件[J].气象,2019,45(4):543-552.
[12]张功,于莹,张思超.基于五运六气学说温疫学派辨治疫病思想探究[J]中华中医药杂志,2020,35(7),3739-3741.
[13]于峥,杨威.大司天理论枢要[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5,21(10):1202-1204.
[14]吴新明,宾炜,老膺荣,等.六气大司天理论和中医学术流派相关性初步探讨[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4,20(2):l185-186.
[15]杨威,于峥.五运六气脉法之研究[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5,21(1):7-9.
[16]夏桂成.略论运气学说基本精神及与妇科学的关系[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19(1):8-10.
[17]高艳华,韩金凤.韩金凤教授应用龙砂开阖六气针法验案举隅[J].中西医结合研究杂志,2020,12(5):358-360.
关键词:五运六气;黄帝内经;占星学;天人合一
中图分类号:R22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8011(2021)-15-0012-03
“五运六气”理论是依据“天人合一”的思想,通过古人对星象迁移、运转规律的探索,总结出星象的运行规律,进而延伸出星象迁移对人体疾病的影响,从而达到预测气候、疾病,未病先防,病而能医的目的。《素问·天元纪大论》[1]即开宗明义论述了人与天地一体,是由其生化而来。“太虚寥廓,肇基化元……九星悬朗,七曜周旋……生生化化,品物咸章。” 本文旨在总结“五运六气”的理论基础,探究其理论根源,将古今历代医家宝贵经验、实践总结发扬;又因如今天候难以观测及古代占星学理论的缺失,提出通过人身感知天地的方法以补充星象偏离之后数术之差。
1 “五运六气”的源流
1.1 天人合一 观星探病
“五运六气”理论植根于中医学“天人合一”的思想理论基础,天地化物,应于人身。《阴符经集释》[2]曰:“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又云:“天人合发,万化定基。”人身即一小天地,则天地变化的规律亦可在人身上得以窥探一二。
“五运六气”理论的提出最早见于《黄帝内经·素问》《素问·天元纪大论》[1]说:“天以六为节,地以五为制。周天气者,六期为一备;终地纪者......而为一周,不及太过,斯皆见矣。”《素问·五运行大论》[1]曰:“其在天为燥,在地为金,在体为皮毛,在气为成,在脏为肺。”其中明确划分了“运”和“气”的步数,是“五运六气”理论的雏形。
《素问·五运行大论》[1]曰:“黄帝坐明堂,始正天纲,临观八极,考建五常......丹天之气,经于牛女戊分;黅天之气,经于心尾己分;苍天之气;经于危室柳鬼;素天之气,经于亢氏昂毕;玄天之气,经于张翼奎娄”。这里的“经于”意为北斗星所指之处,古人认为天之动静可以以北斗观之,故斗柄所指,即天之所指。可见“五运六气”的起源最早植根于古代占星学,即通过观测星象的迁移变化规律预测逐年气候,之后延伸为该年气候变化对人体的影响,并进行防护和治疗。
1.2 运气易考 星象难凭
当下社会,雾霾等天气影响已不能很好地观测天文,很难依据星辰定位;且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古代占星学逐渐被西方占星学取代,故《内经》所谓“当至未至,未至已至”已很难通过天文星象辨别,“五运六气”学说中,虽然有完整的“不迁正、不退位”等占星学理论,但实际操作却很难。但《黄帝内经》[1]有言:“法于陰阳,和于术数”,因“天人合一”理论始终是中医学的基础,则人身的变化也可以反映天地的变化。明末医家李中梓的《诊家正眼》[3]曾绘出“六气分合六部时日诊候之图”,是依据“五运六气”理论所独创,可以通过人的身体状态的变化推演天地气候的改变,通过寸口脉的部位及浮中沉的变化,感受天象、气候对人体的影响。“六气分合六部时日诊候之图”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占星学对运气学说的影响,但其局限在于只可知其当时气运变化,对下一气、下一运的预测功能较弱。
2 各家学说 异彩纷呈
2.1 古代医家对“五运六气”理论的研究
“五运六气”理论起源于《黄帝内经·素问》,后代医家多有发扬,早在金元时代,刘完素就提出了“间气”在运气理论中的重要性,认为不但司天、在全与岁运相匹,间气若得岁运之助,亦能致病。明代医家张景岳著《类经图翼》[3]和《类经运气类》,对“五运六气”各个方面的内容进行了全面的阐释,书中整合了前辈先贤所绘运气诸图,首次采纳郭守敬《授时历》,结合邵康节《皇极经世》,校正了北斗星斗柄所指,从尧至宋朝偏转角度,将《黄帝内经》中仅以甲子为期的“五运六气”理论进一步展开,《类经图翼·中星岁差考》曰:“天渐差而西,日渐差而东,此所以古今有导,自尧时至今已差五十余度……至隋刘焯取二家之说而折中之,谓七十五年差一度。”与张景岳同时代的王肯堂著《医学穷源集》[5]更加详细论述了太、少之年六气流行的区别,又引入“三元运气”与“三元九宫”等理论,将《洛书》“三元九宫图”与运气相结合,将560年作为一轮回,180年有一宫为主宫,则可准确窥见古代、未来气候变化规律,另外,又将山川地貌、经纬变化与运气相结合,并详细记述南北时间、气候差异,用秦岭等地理位置划分出准确的地理界限,虽不如后来西方的“经纬”准确,但已然可以窥见全豹。景日昣著《嵩厓尊生》,将运气基本知识编成歌诀,又隐晦的指出间气可以指示气候异常地区的明确方位,《嵩厓尊生·四间气说》[6]:“有如厥阴居上,初之客气为阳明燥金,临干主气之风木,在风木则为春令之西行。而在燥金,则为西方之气东行而预泄于中国。”清代医家陆懋修[7]在其所著《六气大司天》中将一甲子分为上下,前30年司天,后30年在泉。吴鞠通曾在《温病条辨》[8]中指出痘疹之病好发于子午卯酉之年。后又有诸如王孟英、罗美等著名医家,不断完善《黄帝内经》中的“五运六气”理论内容,详细探究了《黄帝内经》如“南北政”等极具争议的内容,将脉学理论和运气相结合,为“五运六气”学说增光添彩。 2.2 近现代医家对“五运六气”理论的研究
直至近现代,亦有精于“五运六气”的医家,如蒲辅周两治瘟疫[9],因太阴湿土司天而加苍术而守白虎汤不变,亦有任应秋、顾植山等医家著书立说,将“五运六气”理论发扬光大。顾植山先生曾多次依据“五运六气”理论对历代疫情规律作过总结与论述,其《素问遗篇》等著作对运气理论的论述颇为详尽,其植根于《黄帝内经》理论,博采历代医家之所长,曾以此指导过“非典”,并取得显著成效;顾植山和弟子[10]及其重视“三年化疫”之理论,即应关注执法、行令、贵人次第出现之三年,此三年气候多变,人易感邪;周星妍等[11]通过对近几十年气候星象学的总结,探寻出气候变化的客观规律,亦是对“五运六气”理论的侧面补充;张功等[12]基于“五运六气”理论,探究温病学派治疗疫病的思想;于峥等[13-14]等通过对历代医家特别是对陆懋修关于“五运六气”理论的研究,进一步完善了“大司天理论”;杨威等[15]又将运气与脉法结合,进一步挖掘、探索刘完素提出的“主气应脉理论”,并结合李中梓、王贤等医家的理论学说,均据而发微,深入研究了六气分合六部时日诊候细则;夏桂成[16]深入探索运气理论在妇科学中的应用;高艳华等[17]植根于顾植山之理论,将运气理论与针灸相结合。各个医家通过自身对“五运六气”理论的学习与实践,使得运气学说历久弥新。
3 小结
“五运六气”理论是中医学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历代医家们运用運气学说推演天候,预知病情,从《黄帝内经》的理论基础出发,将运气学说发扬光大,为中医学体系的完善、中医学理论基础的实践,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参考文献
[1] 张灿玾,徐国仟,宗全和.黄帝内经素问校释[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6.
[2]黄帝.阴符经集释[M].北京:中国书店出版社,2013.
[3]李中梓.诊家正眼[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8.
[4]张景岳.类经图翼[M].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13.
[5]王肯堂.医学穷源集[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8.
[6]景日昣.嵩厓尊生[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1.
[7]陆懋修.陆懋修医学全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9.
[8]吴鞠通.温病条辨[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
[9]蒲辅周.蒲辅周医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
[10]顾植山,张玉萍.从SARS看《素问遗篇》对疫病发生规律的认识[J].中医文献杂志,2004,140(1):30-32.
[11]周星妍,曾红玲,王遵娅,等.2018年中国气候主要特征及主要天气气候事件[J].气象,2019,45(4):543-552.
[12]张功,于莹,张思超.基于五运六气学说温疫学派辨治疫病思想探究[J]中华中医药杂志,2020,35(7),3739-3741.
[13]于峥,杨威.大司天理论枢要[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5,21(10):1202-1204.
[14]吴新明,宾炜,老膺荣,等.六气大司天理论和中医学术流派相关性初步探讨[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4,20(2):l185-186.
[15]杨威,于峥.五运六气脉法之研究[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5,21(1):7-9.
[16]夏桂成.略论运气学说基本精神及与妇科学的关系[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19(1):8-10.
[17]高艳华,韩金凤.韩金凤教授应用龙砂开阖六气针法验案举隅[J].中西医结合研究杂志,2020,12(5):358-3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