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的抗战,是在国共实现第二次合作,携手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基础上的全民族的抗战。中国抗战胜利的历史证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凝聚了中国人民的民族感情,不同阶级、阶层的人以不同的方式参与到这场反侵略战争中,最终迫使日本侵略者投降。因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坚持和发展,是争取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的重要保证。
一、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初期。国民党政府的不抵抗政策导致东三省、华北大部沦陷。日军控制了铁、煤、盐等军需资源和有关的交通运输、电力设施:又大量掠夺中国的原料和农产品,日货充斥中国市场,这些严重威胁着中国民族工商业。因此包括民族资产阶级在内的各阶层要求国民政府改变对日政策的呼声日益增强。国民党内部的爱国分子、一些地方势力和政治集团不满国民政府的亲日政策,亦要求抗日。各党派、阶层团结起来,共同挽救民族危亡成为了可能。
中共正确分析了当前局势,1935年8月1日发表了《八一宣言》,呼吁停止内战,集中一切国力为抗日而奋斗:建议一切抗日的党派、团体、名流学者、政治家和地方军政机关共同成立国防政府;一切抗日军队组成统一的抗日联军。《八一宣言》进一步推动了全国抗日民主运动的新高涨。12月中共又适时提出建立包括上、下层人士在内的广泛的反日民族统一战线,并将“工农共和国”改为容纳一切反帝反封建阶级的“人民共和国”。这一政策,对国内时局产生了重大影响。
1936年2月27日国民党代表到达陕北,同中共中央商谈联合抗日问题。中共就此表明了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联合抗日的一般要求和政治基础。倡议在抗日的大目标下,国共两党实行第二次合作。
1937年7月7日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的卢沟桥事变。他们占领平津、攻打上海使蒋介石最终下定决心与中国共产党再次合作。这标志着以国共两党为主体,中国各民族、各民主党派、各爱国军队、各阶层爱国人士及海外华侨,终于集合起来,结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开始了中国近代历史上空前规模的全民族的反侵略战争。
1938年10月中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中共对国内各阶级相互关系的基本政策调整为: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孤立顽固势力。将广大的工人、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及中等资产阶段、开明绅士和地方实力派团结起来。而对以国民党为代表的英美派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则既要争取他们继续留在统一战线内,又要同他们的反动言论在思想上、政治上,直至军事上进行坚决斗争。
中国共产党灵活多变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使得中共和他领导的人民军队成为统一战线的核心力量。
二、在日本大举入侵,中国面临灭亡的紧急关头,以蒋介石为代表的国民政府把民族利益放在第一位,暂时摒弃与中共的个人恩怨,和共产党互相配合,领导中国人民取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
第一,抗战前期,国民党政府军的正面防御,延缓了日军进攻步伐,减轻了中共领导的抗日武装的抗战压力,使中共领导的抗日力量在战斗中发展壮大,为相持阶段后中共领导的游击战争打下了基础。
七七事变爆发,激起了国民党的爱国热情,驻守北平、上海的官兵奋起抗击日军,蒋介石自兼第三战区司令长官,先后调集了70万兵力并动用空军助战,对上海虹口、杨树浦一带日军据点发动全面攻击。牵制日军20余万兵力移至上海,并调用华北兵力参战。淞沪会战历时3个月,日军伤亡4万余人。这次会战将日本侵略军拖入持久战。从此日本战线不断拉长,军需供给日益缺乏,为抗战最后胜利打下了基础。
另一方面国民政府高涨的抗战情绪,使国民党停止了对共产党的进攻,并默认中共放手发动各界群众,建立抗日救国会。中国共产党利用这一有利时机,一面配合国民党正面战场的战斗,一面坚持华北游击战争,建立游击根据地,发动群众,壮大队伍。到1940年为止,人民军队人数由抗战初期的5万多人发展到50万人,此外还有大量地方武装和民兵。在华北、华南和华中建立了16块根据地(不包括陕甘宁边区)。拥有近1亿人口,成为后期抗战的重心。
第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军队积极配合国民党军队抗击日军的进攻,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抗日斗志,提高了共产党和八路军的声望,削弱了敌人的有生力量,减轻了国民党正面战场的压力。
战争初期,日本侵略者依仗其军事上的优势,从华北和华东对我国进行大规模的战略进攻。由于国民党官兵受片面抗战路线和单纯防御的战略方针的束缚,难以充分发挥他们的战斗力,以至陷入被动地位。1937年9月,沿平绥线推进的日军进入山西北部,晋绥军纷纷向雁门关方向撤退。八路军总部指示第一二○师、一一五师配合友军作战,截断日军后方主要交通线,击毁运输车辆,袭击增援部队,收复县城。致使日军侧背受到严重威胁,前线不能及时得到粮食、弹药的接济。八路军各部的积极参战,削弱了敌人的有生力量,减轻了正面国民党守军的压力。国共两党军队合作取得了华北战场上最大、最激烈的忻口战役、平型关战役的完胜。战役中,八路军缴获了一批武器、马匹、物资,充实了自己的装备。
日军占领南京后,中国军队运用阵地战同运动战相结合的战法,在台儿庄地区歼灭日军一万余人。台儿庄大捷是抗战以来国民党正面战场取得的最重大的胜利。中共领导的八路军及山东、河北人民抗日游击队和工人武装,对津浦路北段、胶济路西段和泰安南北的铁路、公路进行破袭战,炸毁桥梁、拆除路轨阻滞日军的运输,有力地支援了台儿庄作战。
中共领导的军队配合正面战场作战的同时,在敌人后方发动群众,开辟了广大的敌后战场。1944年,敌后军民在华北、华中、华南地区,对日伪军普遍发起局部反攻。仅一年时间各根据地歼灭日伪军近20万人,光复大片国土,解放人口1700多万。这在战略上对国民党正面战场和英美盟军的对日作战,起了重大配合作用:同时也为对日全面反攻,争取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准备了重要条件。
三、敌后战场开辟离不开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广大人民群众是敌后抗日根据地建立、巩固和发展的基本条件,是敌后战场取得胜利的保证。
第一,广大民众是部队的“兵源库”和“给养站”。各根据地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有枪出枪,广大青年踊跃参军或加入民兵自卫队,使部队兵员及时得到补充。如地处晋察冀三省边陲地区的北岳抗日根据地在很短时间内,主力部队由近3000人扩大到7600余人,地方抗日武装和游击队也有了很大发展。
第二,广大民众是部队的“护身符”。在日军频繁扫荡的险恶环境下,群众就是党政机关干部和军队的亲人,他们经常以身家性命保卫子弟 兵,掩护伤员。在残酷的冀中“五一大扫荡”中,敌人为了捕捉隐蔽在深南县王家村的八路军伤员,一连杀了14人,群众始终只字未吐。在山东沂蒙山区,仅五个村庄的群众就掩护了八路军伤病员1300多人。在敌人碉堡林立、频繁“扫荡”、反复“抉剔”的情况下,共产党及其领导的军队仍能稳住脚,扎下根,说来就来,说走就走,说打就打,使敌人的奔袭、“清剿”次次扑空,关键在于广大人民群众真心实意的拥护。
第三,广大民众是共产党军队的好助手。在日军大“扫荡”期间,广大人民群众广泛开展“坚壁清野”,一旦敌人进村,使它见不到人,吃不上饭,没有人带路,没有消息来源,成为饥渴之军,盲聋之军,致使“扫荡”之敌接连扑空,疲于奔命。而根据地军民寻找时机,内外线互相策应,频频打击敌人,粉碎了日军摧毁根据地的企图。各地民兵则单独或配合主力部队、游击队作战,到处打击敌人,创造了一系列适合平原、山地不同特点的作战方法,如地道战、地雷战、麻雀战等。运用这些巧妙战法,狠狠打击敌人。广大妇女和儿童站岗、放哨、捉汉奸、送情报:妇女做军鞋、军衣、抬担架、看护伤员,积极拥军支援前线。
总之,在抗日战争最残酷的岁月里,广大人民群众置生死于度外,冒死破坏敌人的交通运输,冒死保护伤病员,集广大群众智慧的地道战、地雷战等有力地打击了敌人,粉碎了敌人对根据地的进攻,保存了中国的抗日力量,为抗战最后决战蓄积了力量。
四、中国各民主党派、团体、海外华侨、工商业主作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补充力量,在抗战中的作用不可低估。经济上他们有钱出钱。有力出力,保证了前线军队的给养:政治上,他们的抗日呼声配合了中共争取国民政府联合抗日策略的实现。
第一,九一八事变爆发后,国民政府的不抵抗政策,致使中国大片领土丧失,很快全国许多城市和村镇兴起了群众性的抗日救亡运动。工农商学兵各界民众团体和知名人士纷纷发表通电,要求国民党“停止内战,一致对外,武装民众,当兵抗日”。上海、北平举行的各界抗日救国群众大会,参加人数达十数万;上海码头工人爆发反日大罢工,拒绝为日本船只装卸货物;许多城市的工商业者集会要求抗日,抵制日货,给予日本经济侵略以严重打击。
1935年12月,北平爆发了一二九学生运动,中国人民长期压抑的爱国情绪猛烈地爆发出来。全国各界人民纷纷行动起来。各地工人在全国总工会的号召下,纷纷举行罢工;上海文化界300余人成立上海文化界救国会。爱国人士宋庆龄、陶行知等发起成立“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发出通电,要求国民政府保卫领土主权,停止内战,出兵抗日。海外侨胞和在外国的留学生团体,也发表宣言表示支持国内人民的爱国运动。
日益高涨的群众抗日热情深深感染了一些爱国的国民党将领,他们积极要求抗日。并发动了逼蒋抗日的西安事变、两广事变。
总之,全国各界人民的抗日呼声和行动,是逼蒋抗日,实现国共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催化剂。
第二,中国民族工商业资本家和千百万海外华侨踊跃捐款捐物,据统计截止1937年10月16日海外华侨捐款达330余万元,保证了前线军队的物资供应。
在日本灭亡中国的侵略战争面前,中国民族工商业资本家也表现了爱国主义精神。他们踊跃认购救国公债,为前线将士捐赠物资。华东、华北战区的许多工商业资本家,把自己的企业搬迁到西南和西北后方省区继续从事军需民用的生产。对陕甘宁边区工业生产的发展起了重要的奠基作用,同时阻止了日军的掠夺,扼制了它的物资补给。
身在世界各地的千百万海外华侨也积极投身到抗日救国运动中,以各种方式支援祖国的抗战。八一三上海事变第二天,东南亚著名华侨领袖陈嘉庚等立即发起成立“马来亚、新加坡华侨等筹赈祖国伤兵难民大会委员会。”在欧洲、美洲、澳大利亚等地的华侨也纷纷建立起各种抗日救国团体,积极筹集现款和物资,进行抗日宣传,抵制和阻运日货以及组织华侨青年回国参军参战。
综上所述,中国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是全民族人民共同努力的结果。仅靠国民党的片面抗战,只会导致国土丧失,国家灭亡;仅靠势单力薄的中共及其领导的军队,同样不能战胜武器装备精良的侵略者;手无寸铁的民族资产阶级及普通的无产阶级只能在侵略者的蹂躏下失去生命、尊严。而以国共两党为主体的,包括全国一切爱国的阶级、阶层、党派、团体和海外爱国华侨结成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就像一道铜墙铁壁,战无不胜,最终不可一世的侵略者只能无条件的投降。因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中国抗战胜利的重要保证。
一、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初期。国民党政府的不抵抗政策导致东三省、华北大部沦陷。日军控制了铁、煤、盐等军需资源和有关的交通运输、电力设施:又大量掠夺中国的原料和农产品,日货充斥中国市场,这些严重威胁着中国民族工商业。因此包括民族资产阶级在内的各阶层要求国民政府改变对日政策的呼声日益增强。国民党内部的爱国分子、一些地方势力和政治集团不满国民政府的亲日政策,亦要求抗日。各党派、阶层团结起来,共同挽救民族危亡成为了可能。
中共正确分析了当前局势,1935年8月1日发表了《八一宣言》,呼吁停止内战,集中一切国力为抗日而奋斗:建议一切抗日的党派、团体、名流学者、政治家和地方军政机关共同成立国防政府;一切抗日军队组成统一的抗日联军。《八一宣言》进一步推动了全国抗日民主运动的新高涨。12月中共又适时提出建立包括上、下层人士在内的广泛的反日民族统一战线,并将“工农共和国”改为容纳一切反帝反封建阶级的“人民共和国”。这一政策,对国内时局产生了重大影响。
1936年2月27日国民党代表到达陕北,同中共中央商谈联合抗日问题。中共就此表明了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联合抗日的一般要求和政治基础。倡议在抗日的大目标下,国共两党实行第二次合作。
1937年7月7日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的卢沟桥事变。他们占领平津、攻打上海使蒋介石最终下定决心与中国共产党再次合作。这标志着以国共两党为主体,中国各民族、各民主党派、各爱国军队、各阶层爱国人士及海外华侨,终于集合起来,结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开始了中国近代历史上空前规模的全民族的反侵略战争。
1938年10月中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中共对国内各阶级相互关系的基本政策调整为: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孤立顽固势力。将广大的工人、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及中等资产阶段、开明绅士和地方实力派团结起来。而对以国民党为代表的英美派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则既要争取他们继续留在统一战线内,又要同他们的反动言论在思想上、政治上,直至军事上进行坚决斗争。
中国共产党灵活多变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使得中共和他领导的人民军队成为统一战线的核心力量。
二、在日本大举入侵,中国面临灭亡的紧急关头,以蒋介石为代表的国民政府把民族利益放在第一位,暂时摒弃与中共的个人恩怨,和共产党互相配合,领导中国人民取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
第一,抗战前期,国民党政府军的正面防御,延缓了日军进攻步伐,减轻了中共领导的抗日武装的抗战压力,使中共领导的抗日力量在战斗中发展壮大,为相持阶段后中共领导的游击战争打下了基础。
七七事变爆发,激起了国民党的爱国热情,驻守北平、上海的官兵奋起抗击日军,蒋介石自兼第三战区司令长官,先后调集了70万兵力并动用空军助战,对上海虹口、杨树浦一带日军据点发动全面攻击。牵制日军20余万兵力移至上海,并调用华北兵力参战。淞沪会战历时3个月,日军伤亡4万余人。这次会战将日本侵略军拖入持久战。从此日本战线不断拉长,军需供给日益缺乏,为抗战最后胜利打下了基础。
另一方面国民政府高涨的抗战情绪,使国民党停止了对共产党的进攻,并默认中共放手发动各界群众,建立抗日救国会。中国共产党利用这一有利时机,一面配合国民党正面战场的战斗,一面坚持华北游击战争,建立游击根据地,发动群众,壮大队伍。到1940年为止,人民军队人数由抗战初期的5万多人发展到50万人,此外还有大量地方武装和民兵。在华北、华南和华中建立了16块根据地(不包括陕甘宁边区)。拥有近1亿人口,成为后期抗战的重心。
第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军队积极配合国民党军队抗击日军的进攻,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抗日斗志,提高了共产党和八路军的声望,削弱了敌人的有生力量,减轻了国民党正面战场的压力。
战争初期,日本侵略者依仗其军事上的优势,从华北和华东对我国进行大规模的战略进攻。由于国民党官兵受片面抗战路线和单纯防御的战略方针的束缚,难以充分发挥他们的战斗力,以至陷入被动地位。1937年9月,沿平绥线推进的日军进入山西北部,晋绥军纷纷向雁门关方向撤退。八路军总部指示第一二○师、一一五师配合友军作战,截断日军后方主要交通线,击毁运输车辆,袭击增援部队,收复县城。致使日军侧背受到严重威胁,前线不能及时得到粮食、弹药的接济。八路军各部的积极参战,削弱了敌人的有生力量,减轻了正面国民党守军的压力。国共两党军队合作取得了华北战场上最大、最激烈的忻口战役、平型关战役的完胜。战役中,八路军缴获了一批武器、马匹、物资,充实了自己的装备。
日军占领南京后,中国军队运用阵地战同运动战相结合的战法,在台儿庄地区歼灭日军一万余人。台儿庄大捷是抗战以来国民党正面战场取得的最重大的胜利。中共领导的八路军及山东、河北人民抗日游击队和工人武装,对津浦路北段、胶济路西段和泰安南北的铁路、公路进行破袭战,炸毁桥梁、拆除路轨阻滞日军的运输,有力地支援了台儿庄作战。
中共领导的军队配合正面战场作战的同时,在敌人后方发动群众,开辟了广大的敌后战场。1944年,敌后军民在华北、华中、华南地区,对日伪军普遍发起局部反攻。仅一年时间各根据地歼灭日伪军近20万人,光复大片国土,解放人口1700多万。这在战略上对国民党正面战场和英美盟军的对日作战,起了重大配合作用:同时也为对日全面反攻,争取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准备了重要条件。
三、敌后战场开辟离不开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广大人民群众是敌后抗日根据地建立、巩固和发展的基本条件,是敌后战场取得胜利的保证。
第一,广大民众是部队的“兵源库”和“给养站”。各根据地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有枪出枪,广大青年踊跃参军或加入民兵自卫队,使部队兵员及时得到补充。如地处晋察冀三省边陲地区的北岳抗日根据地在很短时间内,主力部队由近3000人扩大到7600余人,地方抗日武装和游击队也有了很大发展。
第二,广大民众是部队的“护身符”。在日军频繁扫荡的险恶环境下,群众就是党政机关干部和军队的亲人,他们经常以身家性命保卫子弟 兵,掩护伤员。在残酷的冀中“五一大扫荡”中,敌人为了捕捉隐蔽在深南县王家村的八路军伤员,一连杀了14人,群众始终只字未吐。在山东沂蒙山区,仅五个村庄的群众就掩护了八路军伤病员1300多人。在敌人碉堡林立、频繁“扫荡”、反复“抉剔”的情况下,共产党及其领导的军队仍能稳住脚,扎下根,说来就来,说走就走,说打就打,使敌人的奔袭、“清剿”次次扑空,关键在于广大人民群众真心实意的拥护。
第三,广大民众是共产党军队的好助手。在日军大“扫荡”期间,广大人民群众广泛开展“坚壁清野”,一旦敌人进村,使它见不到人,吃不上饭,没有人带路,没有消息来源,成为饥渴之军,盲聋之军,致使“扫荡”之敌接连扑空,疲于奔命。而根据地军民寻找时机,内外线互相策应,频频打击敌人,粉碎了日军摧毁根据地的企图。各地民兵则单独或配合主力部队、游击队作战,到处打击敌人,创造了一系列适合平原、山地不同特点的作战方法,如地道战、地雷战、麻雀战等。运用这些巧妙战法,狠狠打击敌人。广大妇女和儿童站岗、放哨、捉汉奸、送情报:妇女做军鞋、军衣、抬担架、看护伤员,积极拥军支援前线。
总之,在抗日战争最残酷的岁月里,广大人民群众置生死于度外,冒死破坏敌人的交通运输,冒死保护伤病员,集广大群众智慧的地道战、地雷战等有力地打击了敌人,粉碎了敌人对根据地的进攻,保存了中国的抗日力量,为抗战最后决战蓄积了力量。
四、中国各民主党派、团体、海外华侨、工商业主作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补充力量,在抗战中的作用不可低估。经济上他们有钱出钱。有力出力,保证了前线军队的给养:政治上,他们的抗日呼声配合了中共争取国民政府联合抗日策略的实现。
第一,九一八事变爆发后,国民政府的不抵抗政策,致使中国大片领土丧失,很快全国许多城市和村镇兴起了群众性的抗日救亡运动。工农商学兵各界民众团体和知名人士纷纷发表通电,要求国民党“停止内战,一致对外,武装民众,当兵抗日”。上海、北平举行的各界抗日救国群众大会,参加人数达十数万;上海码头工人爆发反日大罢工,拒绝为日本船只装卸货物;许多城市的工商业者集会要求抗日,抵制日货,给予日本经济侵略以严重打击。
1935年12月,北平爆发了一二九学生运动,中国人民长期压抑的爱国情绪猛烈地爆发出来。全国各界人民纷纷行动起来。各地工人在全国总工会的号召下,纷纷举行罢工;上海文化界300余人成立上海文化界救国会。爱国人士宋庆龄、陶行知等发起成立“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发出通电,要求国民政府保卫领土主权,停止内战,出兵抗日。海外侨胞和在外国的留学生团体,也发表宣言表示支持国内人民的爱国运动。
日益高涨的群众抗日热情深深感染了一些爱国的国民党将领,他们积极要求抗日。并发动了逼蒋抗日的西安事变、两广事变。
总之,全国各界人民的抗日呼声和行动,是逼蒋抗日,实现国共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催化剂。
第二,中国民族工商业资本家和千百万海外华侨踊跃捐款捐物,据统计截止1937年10月16日海外华侨捐款达330余万元,保证了前线军队的物资供应。
在日本灭亡中国的侵略战争面前,中国民族工商业资本家也表现了爱国主义精神。他们踊跃认购救国公债,为前线将士捐赠物资。华东、华北战区的许多工商业资本家,把自己的企业搬迁到西南和西北后方省区继续从事军需民用的生产。对陕甘宁边区工业生产的发展起了重要的奠基作用,同时阻止了日军的掠夺,扼制了它的物资补给。
身在世界各地的千百万海外华侨也积极投身到抗日救国运动中,以各种方式支援祖国的抗战。八一三上海事变第二天,东南亚著名华侨领袖陈嘉庚等立即发起成立“马来亚、新加坡华侨等筹赈祖国伤兵难民大会委员会。”在欧洲、美洲、澳大利亚等地的华侨也纷纷建立起各种抗日救国团体,积极筹集现款和物资,进行抗日宣传,抵制和阻运日货以及组织华侨青年回国参军参战。
综上所述,中国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是全民族人民共同努力的结果。仅靠国民党的片面抗战,只会导致国土丧失,国家灭亡;仅靠势单力薄的中共及其领导的军队,同样不能战胜武器装备精良的侵略者;手无寸铁的民族资产阶级及普通的无产阶级只能在侵略者的蹂躏下失去生命、尊严。而以国共两党为主体的,包括全国一切爱国的阶级、阶层、党派、团体和海外爱国华侨结成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就像一道铜墙铁壁,战无不胜,最终不可一世的侵略者只能无条件的投降。因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中国抗战胜利的重要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