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闽浙赣苏区的文化事业,在闽浙赣省苏维埃政府的关怀下,因地制宜、因陋就简,开展得蓬蓬勃勃、有声有色。在当时的条件下,闽浙赣苏区的文化事业可以说是文化设施齐全、活动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多彩。
读书识字 早在1931年9月,中共赣东北省第一次代表大会《关于苏维埃工作决议案》中就强调“提高贫苦儿童、成年群众和妇女的文化程度和政治认识”。为了培养大量的教育工作者,赣东北苏区于1931年创办了红色教员养成学校,后改为列宁师范学校。学校实行免费教育,课程设有国语、算术、政治、体育、自然常识、军事训练等学科,学制为18个月。毕业生由省教育部分到县,由县派往各乡小学任教。省苏维埃政府所在地葛源还办有妇女职业学校和省属列宁小学。苏区各乡有列宁完小,各村有列宁劳动小学。各级列宁小学均实行免费教育。为扫除成人文盲,苏区还办有工农补习学校、识字班、识字岗等。列宁小学的学生担负识字岗的教学任务:几路过识字岗的人,必须认字,不识字的要跟读,直到会认字才放行。
闽浙赣省第二次工农兵代表大会《关于文化工作决议案》中指出:“扫除文盲是目前极重要的工作。除本年上季310所工农补习夜校完全建立与健全其工作以外,下季全闽浙赣应开办400所,在今年一年中,参加工农补习夜校要达2万人以上。识字班是识字运动的补助办法,应在各村普遍建立起来,大的村需组织30人至40人的识字班,小的村组织20人至30人的识字班,在本年参加识字班的,要达到8万人。”可见当时尽管环境恶劣,条件艰苦,省苏维埃政府对识字扫盲却相当重视。闽浙赣省苏维埃政府文化部还编印识字课本,如工农读本(一)、(二)、(三)册,劳动算术1册,各种劳动小学教科书。
读报活动 闽浙赣苏区各村辟有阅报室,室内放有苏区出版的各种报刊,如《红色东北》《工农报》《青年实话》《互济生活》等,供识字群众阅读。列宁小学的老师经常到阅报室为群众读报。各区、村还配有读报员,“区读报员每一期报来,应召集村读报员开联席会,解释报的内容,讨论读报的技术。并有计划的轮流检查各村读报工作”。
赣东北省苏维埃政府1932年5月还制订了《指导群众读报条例》,条例规定:“每村组织一读报会,凡是革命男女群众自十岁以上均须加入。”每村设读报委员1人,每区设读报指导员1人,每县设读报总指导员1人。村读报委员7天要参加全区读报委员会1次,回来即召集全村群众开读报会,清晰明确地把报纸读给群众听,同时详细解释,务使群众明了报纸上所载的文章的内容。读报后,报纸被贴在阅报室。关于社会的重要文章,如扩红支前、开展节省运动、帮助筹集战争经费等,读报后,村读报委员会还要组织群众谈体会、表决心,讨论如何付诸行动。
壁报工作 当时在各县、乡、村和机关均开展壁报工作。“工农群众的言论。当地实际生活情形,红军的地方的斗争消息,以及工农群众、青年儿童、文艺绘画等工作”都经常被壁报搜集,起着配合斗争中心内容、宣传教育群众的作用。省苏维埃政府还要求“区文化部每月举行全区壁报展览会,好的壁报,应用各种方法奖励之”。
唱革命歌 获得了解放的闽浙赣苏区人民,放开歌喉纵情歌唱在共产党、方志敏同志的领导下,团结一致、武装起来闹革命的伟大斗争,歌唱他们为革命“万众同一心”的坚强意志。当时,苏区到处是一片歌声:田头地角唱,台上台下唱。会前会后唱。唱的形式有对歌、拉歌、赛歌。歌的内容有的是唱革命前的痛苦,如《妇女解放歌》《可怜的秋香》;有的是唱当红军的光荣,如《当兵就要当红军》《恭喜做个红军娘》,还有的是歌唱苏维埃、歌唱方志敏等。
演文明戏 早在赣东北苏区时期,省苏维埃政府就提倡演新戏,也叫文明戏。形式一般是独幕剧、歌舞、演唱、快板等。剧本除省文化部提供外,大多是自编自演,内容是紧跟形势、配合中心,如扩大红军、扫除文盲、讲究卫生等。1931年10月。省文化部成立了一个“赣东北省新戏团”,后改为“赣东北省工农剧团”,1933年又成立了“闽浙赣省工农剧团二团”。当时。农村、机关、学校和红军部队,普遍建有俱乐部,演员分别从列宁师范、列宁小学、机关、农村选调。省苏维埃政府主席方志敏十分关心剧团和俱乐部工作,经常到剧团和俱樂部指导工作。方志敏亲自创作过四幕话剧《年关斗争》,并曾经同赣东北革命领导人邵式平、黄道等一起参加演出,博得了群众的一阵阵热烈的掌声。剧团除参加省苏维埃政府在葛源召开的庆祝会、纪念会、祝捷会外,大部分时间都在山区,为群众和红军战士演出,有时还深入到游击区为群众演出。当时演得较多的剧目是独幕小戏《婆媳扫盲》《红光在前》,舞蹈《苏区红军》,小演唱《送郎当红军》,活报剧《消灭白狗子》等。
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在闽浙赣苏区产生了巨大影响,有效地配合了反帝反封建运动,宣传了闽浙赣省委、省苏维埃政府的方针政策,诸如阶段斗争的对象、方法,红军的建军宗旨、战争目的,苏维埃政权的性质、任务等。广大干部群众读书时会读到,唱歌时会中唱到,看戏时能看到,读报时能听到。当时3岁孩童都会唱“打倒土豪、分田地,我们要做主人”,妇女同志对《送郎当红军》《嫁给红军真光荣》等歌曲也感到十分亲切。广大青年在革命歌曲的鼓舞下,参军参战的热情很高。闽浙赣省委、省苏维埃政府所在地葛源,70%的青年都在热烈的扩红运动中加入红军。妇女、少年和儿童也参加了赤卫队、少先队和儿童团,组织起担架队、慰劳队。他们一面生产,一面协助作战,葛源成为闽浙赣省的模范区。
闽浙赣苏区开办的各种学校、识字班使苏区人民有了学文化、受教育的机会,扫除了文盲,提高了文化水平。据1933年6月24日闽浙赣省苏维埃教育部第二次县教育部长及直属区教育部长联席会议上统计,当时闽浙赣苏区共建立乡俱乐部357所,参加工农补习夜校人数达2万人,参加识字班人数达4万人。列宁小学学生数达1万多人,固定读报者达10万余人。
责编/玉坤
读书识字 早在1931年9月,中共赣东北省第一次代表大会《关于苏维埃工作决议案》中就强调“提高贫苦儿童、成年群众和妇女的文化程度和政治认识”。为了培养大量的教育工作者,赣东北苏区于1931年创办了红色教员养成学校,后改为列宁师范学校。学校实行免费教育,课程设有国语、算术、政治、体育、自然常识、军事训练等学科,学制为18个月。毕业生由省教育部分到县,由县派往各乡小学任教。省苏维埃政府所在地葛源还办有妇女职业学校和省属列宁小学。苏区各乡有列宁完小,各村有列宁劳动小学。各级列宁小学均实行免费教育。为扫除成人文盲,苏区还办有工农补习学校、识字班、识字岗等。列宁小学的学生担负识字岗的教学任务:几路过识字岗的人,必须认字,不识字的要跟读,直到会认字才放行。
闽浙赣省第二次工农兵代表大会《关于文化工作决议案》中指出:“扫除文盲是目前极重要的工作。除本年上季310所工农补习夜校完全建立与健全其工作以外,下季全闽浙赣应开办400所,在今年一年中,参加工农补习夜校要达2万人以上。识字班是识字运动的补助办法,应在各村普遍建立起来,大的村需组织30人至40人的识字班,小的村组织20人至30人的识字班,在本年参加识字班的,要达到8万人。”可见当时尽管环境恶劣,条件艰苦,省苏维埃政府对识字扫盲却相当重视。闽浙赣省苏维埃政府文化部还编印识字课本,如工农读本(一)、(二)、(三)册,劳动算术1册,各种劳动小学教科书。
读报活动 闽浙赣苏区各村辟有阅报室,室内放有苏区出版的各种报刊,如《红色东北》《工农报》《青年实话》《互济生活》等,供识字群众阅读。列宁小学的老师经常到阅报室为群众读报。各区、村还配有读报员,“区读报员每一期报来,应召集村读报员开联席会,解释报的内容,讨论读报的技术。并有计划的轮流检查各村读报工作”。
赣东北省苏维埃政府1932年5月还制订了《指导群众读报条例》,条例规定:“每村组织一读报会,凡是革命男女群众自十岁以上均须加入。”每村设读报委员1人,每区设读报指导员1人,每县设读报总指导员1人。村读报委员7天要参加全区读报委员会1次,回来即召集全村群众开读报会,清晰明确地把报纸读给群众听,同时详细解释,务使群众明了报纸上所载的文章的内容。读报后,报纸被贴在阅报室。关于社会的重要文章,如扩红支前、开展节省运动、帮助筹集战争经费等,读报后,村读报委员会还要组织群众谈体会、表决心,讨论如何付诸行动。
壁报工作 当时在各县、乡、村和机关均开展壁报工作。“工农群众的言论。当地实际生活情形,红军的地方的斗争消息,以及工农群众、青年儿童、文艺绘画等工作”都经常被壁报搜集,起着配合斗争中心内容、宣传教育群众的作用。省苏维埃政府还要求“区文化部每月举行全区壁报展览会,好的壁报,应用各种方法奖励之”。
唱革命歌 获得了解放的闽浙赣苏区人民,放开歌喉纵情歌唱在共产党、方志敏同志的领导下,团结一致、武装起来闹革命的伟大斗争,歌唱他们为革命“万众同一心”的坚强意志。当时,苏区到处是一片歌声:田头地角唱,台上台下唱。会前会后唱。唱的形式有对歌、拉歌、赛歌。歌的内容有的是唱革命前的痛苦,如《妇女解放歌》《可怜的秋香》;有的是唱当红军的光荣,如《当兵就要当红军》《恭喜做个红军娘》,还有的是歌唱苏维埃、歌唱方志敏等。
演文明戏 早在赣东北苏区时期,省苏维埃政府就提倡演新戏,也叫文明戏。形式一般是独幕剧、歌舞、演唱、快板等。剧本除省文化部提供外,大多是自编自演,内容是紧跟形势、配合中心,如扩大红军、扫除文盲、讲究卫生等。1931年10月。省文化部成立了一个“赣东北省新戏团”,后改为“赣东北省工农剧团”,1933年又成立了“闽浙赣省工农剧团二团”。当时。农村、机关、学校和红军部队,普遍建有俱乐部,演员分别从列宁师范、列宁小学、机关、农村选调。省苏维埃政府主席方志敏十分关心剧团和俱乐部工作,经常到剧团和俱樂部指导工作。方志敏亲自创作过四幕话剧《年关斗争》,并曾经同赣东北革命领导人邵式平、黄道等一起参加演出,博得了群众的一阵阵热烈的掌声。剧团除参加省苏维埃政府在葛源召开的庆祝会、纪念会、祝捷会外,大部分时间都在山区,为群众和红军战士演出,有时还深入到游击区为群众演出。当时演得较多的剧目是独幕小戏《婆媳扫盲》《红光在前》,舞蹈《苏区红军》,小演唱《送郎当红军》,活报剧《消灭白狗子》等。
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在闽浙赣苏区产生了巨大影响,有效地配合了反帝反封建运动,宣传了闽浙赣省委、省苏维埃政府的方针政策,诸如阶段斗争的对象、方法,红军的建军宗旨、战争目的,苏维埃政权的性质、任务等。广大干部群众读书时会读到,唱歌时会中唱到,看戏时能看到,读报时能听到。当时3岁孩童都会唱“打倒土豪、分田地,我们要做主人”,妇女同志对《送郎当红军》《嫁给红军真光荣》等歌曲也感到十分亲切。广大青年在革命歌曲的鼓舞下,参军参战的热情很高。闽浙赣省委、省苏维埃政府所在地葛源,70%的青年都在热烈的扩红运动中加入红军。妇女、少年和儿童也参加了赤卫队、少先队和儿童团,组织起担架队、慰劳队。他们一面生产,一面协助作战,葛源成为闽浙赣省的模范区。
闽浙赣苏区开办的各种学校、识字班使苏区人民有了学文化、受教育的机会,扫除了文盲,提高了文化水平。据1933年6月24日闽浙赣省苏维埃教育部第二次县教育部长及直属区教育部长联席会议上统计,当时闽浙赣苏区共建立乡俱乐部357所,参加工农补习夜校人数达2万人,参加识字班人数达4万人。列宁小学学生数达1万多人,固定读报者达10万余人。
责编/玉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