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志杀虎》是明朝苏伯衡的作品。作者通过讲述老虎不满优越的森林生活翻墙到人的居住地偷猪吃,结果被人杀死的故事,告诉人们:不要贪婪,尤其是权贵们要适可而止,否则都是必死的下场。文章先叙后议,记叙的故事简短而精彩,议论的道理鞭辟入里。区区四百字,意蕴丰富,令人深思。在这里,笔者仅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赏析。
扣人心弦的故事情节。老虎是人惧怕的动物,本文开篇“有虎夜逾某子甲垣攫其豕”一句,交代了时间、人物、事件,一下子将读者带入紧张的情境。然而,甲以为那是穿壁翻墙的盗贼之为,于是举着蜡烛寻找猪,没有看到猪,只是看到了老虎的脚印,猪显然是被虎吃了。情节到这里稍加缓和,甲似乎应该不了了之了;但是,甲却执意要找到猪,于是带着弟弟循着老虎的脚印找猪,读者的心也随之被揪起。这一找倒好,竟然找到了两只老虎。读者不禁为甲兄弟捏一把汗啊!怎么办呢?甲召集村人,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立马组织了一个杀虎队。“壮者操刀与梃,弱者声铜铁器往助甲”,强壮的拿着刀和棍棒,体弱些的拿着铜铁等器皿前往助阵。甲兄弟的实力顿时提升,可以说与心目中的老虎势均力敌。实力相当的争斗才是最紧张、最激烈、最扣人心弦的。读者此时应该是既紧张又好奇了:老虎有何反应呢?“且行且咆哮作声威,冀以惧众”,一边前行,一边咆哮大耍声势威风。它并不惧怕呀,还希望以此来让众人惧怕呢!可虎哪里想到,众人不仅不害怕,愈发敲锣打鼓地把老虎围了起来。此处情节,步步推进,一浪高过一浪。“大战”一触即发。老虎一跃而起,“跃而起”雄风毕现,甲的长弟立刻挥动棍棒挑它,老虎勃然大怒,用爪子撓过来,弟弟的右大腿受了伤。看似老虎赢了,谁知甲的幼弟立刻用力一戈刺去,从虎口一直穿透到胸肋,一只老虎死掉了。揪紧的心稍稍缓缓。可另一只老虎仍在咆哮,做出要吃人的样子,然而“声战栗仅若牛鸣”,外强中干,不禁让人觉得好笑。结果,众人又把第二只虎杀了。整个情节可以分为:觅猪见虎——聚众谋虎——人虎对垒——激虎刺虎——共毙两虎。可谓是环环相扣,险象环生,跌宕起伏。
生动逼真的人物形象。本文着力塑造两类形象,一类是人,其中以甲为代表。甲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首先是勇敢。当甲发现虎迹时,并不作罢,毫无惧意,带着弟弟沿着老虎的足迹找猪。当他发现两只老虎的时候,依然没有一丝退意,第一想法就是“杀之”。甲还是一个有一定的演讲口才、有感召力的人。如文中“虎在此!虎在此!乡党乡里,幸与我共杀之。不者,不惟吾豕被其攫,诸公家之豕亦恐不免;不惟豕不免害,且恐及人”这句,先传神地写出了情形的紧急和甲内心的焦急,接着明确发出了“共杀之”的倡议。最后从反面分析,预见“不者”的后果:你们家的猪也会不保,甚至还有更坏的后果,人也会受到伤害。其感召力从下文“于是环高溪一聚”“壮者操刀与梃,弱者声铜铁器往助甲”等得到印证。同时,甲又是一个有勇有谋敢于维护自身利益的人。甲丢失了一头猪,却要去杀两只虎,杀虎是有性命之忧的。为了一头猪,冒着生命的危险,值得吗?值得!因为这是自己的巨额财富啊。当然,甲更是一个很有谋略的人,虽然在第二小节,对甲没有再描写,但是我们可以想见,整个活动的组织者和指挥者就是甲。文中壮者、弱者的分工明确,既有武力以攻虎身,又要有声势以慑虎心,壮者、弱者各显其能,这一点可见甲的谋略出众。文中除了写甲,还写了甲的长弟和幼弟。“长弟遽挥梃擿虎”,遽,立即,马上,写出了长弟反应之快;“挥”“擿”突显其勇敢无惧;“奋戈刺之,自喁贯胁”,则写出了幼弟的勇猛有力。个体的精彩是有群体基础的,群体的帮助是个体力量尽情呈现的前提。“众不为惧,益鼓噪环之”,这是众人在老虎“咆哮作声威,冀以惧众”时的表现,无一人退缩,一点也不害怕,并且气势更甚。“众知其无能也,直前刺之”,大家上前刺虎。很显然,民众的团结是本次杀虎得以顺利的重要原因,同时,这又侧面衬托出甲非凡的组织能力。另一类是虎。虎是什么样的形象呢?“逾垣攫豕”,贪婪、肆意妄为呗!“且行且咆哮作声威,冀以惧众”,装腔作势,外强中干啊!“其一犹咆哮作噬人状,然声战栗仅若牛鸣”,黔驴技穷,困兽犹斗,色厉内荏了!最后只能落得个被人剿杀的下场罢了。
简洁明了的主旨呈现。本文开篇“余至高溪之七日”,从我写起,意在增强文章的真实感。然而,文中人物以甲指代,显然是告诉读者人物是谁并不重要。那重要的是什么呢?老虎本是动物界最凶暴残忍、粗暴乖张的,人们谈到老虎都是很害怕的,又怎么会无故触犯它呢?老虎如果只在深山老林里,吃各种小动物,谁会去杀它呢?可是它“顾恃其暴戾,纵逐逐之欲”,仗着自己的凶残粗暴,无限放任自己的贪欲,胆大妄为地到农村市集偷猪,为了猪丢掉性命,多可悲啊!文末作者直指本文老虎悲剧的根源——贪欲过甚。以此影射部分世人,“世人自谓威权足赖而贪欲无顾忌者,其亦知所鉴也乎”,是世上那些自认为仗恃威势权利就贪欲横行无所顾忌的人。你们多么像文中的老虎啊!你们要以此为鉴啊!当你们失去了自我把控,过多损伤他人利益,肯定会激发人们内心以死相搏的勇气和决心,在众志成城的百姓面前,你们也不过就是纸老虎,你们的下场必将被剿杀。权贵们,收收自己的贪欲吧!我想,这大概是作者最想说的话了。
扣人心弦的故事情节。老虎是人惧怕的动物,本文开篇“有虎夜逾某子甲垣攫其豕”一句,交代了时间、人物、事件,一下子将读者带入紧张的情境。然而,甲以为那是穿壁翻墙的盗贼之为,于是举着蜡烛寻找猪,没有看到猪,只是看到了老虎的脚印,猪显然是被虎吃了。情节到这里稍加缓和,甲似乎应该不了了之了;但是,甲却执意要找到猪,于是带着弟弟循着老虎的脚印找猪,读者的心也随之被揪起。这一找倒好,竟然找到了两只老虎。读者不禁为甲兄弟捏一把汗啊!怎么办呢?甲召集村人,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立马组织了一个杀虎队。“壮者操刀与梃,弱者声铜铁器往助甲”,强壮的拿着刀和棍棒,体弱些的拿着铜铁等器皿前往助阵。甲兄弟的实力顿时提升,可以说与心目中的老虎势均力敌。实力相当的争斗才是最紧张、最激烈、最扣人心弦的。读者此时应该是既紧张又好奇了:老虎有何反应呢?“且行且咆哮作声威,冀以惧众”,一边前行,一边咆哮大耍声势威风。它并不惧怕呀,还希望以此来让众人惧怕呢!可虎哪里想到,众人不仅不害怕,愈发敲锣打鼓地把老虎围了起来。此处情节,步步推进,一浪高过一浪。“大战”一触即发。老虎一跃而起,“跃而起”雄风毕现,甲的长弟立刻挥动棍棒挑它,老虎勃然大怒,用爪子撓过来,弟弟的右大腿受了伤。看似老虎赢了,谁知甲的幼弟立刻用力一戈刺去,从虎口一直穿透到胸肋,一只老虎死掉了。揪紧的心稍稍缓缓。可另一只老虎仍在咆哮,做出要吃人的样子,然而“声战栗仅若牛鸣”,外强中干,不禁让人觉得好笑。结果,众人又把第二只虎杀了。整个情节可以分为:觅猪见虎——聚众谋虎——人虎对垒——激虎刺虎——共毙两虎。可谓是环环相扣,险象环生,跌宕起伏。
生动逼真的人物形象。本文着力塑造两类形象,一类是人,其中以甲为代表。甲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首先是勇敢。当甲发现虎迹时,并不作罢,毫无惧意,带着弟弟沿着老虎的足迹找猪。当他发现两只老虎的时候,依然没有一丝退意,第一想法就是“杀之”。甲还是一个有一定的演讲口才、有感召力的人。如文中“虎在此!虎在此!乡党乡里,幸与我共杀之。不者,不惟吾豕被其攫,诸公家之豕亦恐不免;不惟豕不免害,且恐及人”这句,先传神地写出了情形的紧急和甲内心的焦急,接着明确发出了“共杀之”的倡议。最后从反面分析,预见“不者”的后果:你们家的猪也会不保,甚至还有更坏的后果,人也会受到伤害。其感召力从下文“于是环高溪一聚”“壮者操刀与梃,弱者声铜铁器往助甲”等得到印证。同时,甲又是一个有勇有谋敢于维护自身利益的人。甲丢失了一头猪,却要去杀两只虎,杀虎是有性命之忧的。为了一头猪,冒着生命的危险,值得吗?值得!因为这是自己的巨额财富啊。当然,甲更是一个很有谋略的人,虽然在第二小节,对甲没有再描写,但是我们可以想见,整个活动的组织者和指挥者就是甲。文中壮者、弱者的分工明确,既有武力以攻虎身,又要有声势以慑虎心,壮者、弱者各显其能,这一点可见甲的谋略出众。文中除了写甲,还写了甲的长弟和幼弟。“长弟遽挥梃擿虎”,遽,立即,马上,写出了长弟反应之快;“挥”“擿”突显其勇敢无惧;“奋戈刺之,自喁贯胁”,则写出了幼弟的勇猛有力。个体的精彩是有群体基础的,群体的帮助是个体力量尽情呈现的前提。“众不为惧,益鼓噪环之”,这是众人在老虎“咆哮作声威,冀以惧众”时的表现,无一人退缩,一点也不害怕,并且气势更甚。“众知其无能也,直前刺之”,大家上前刺虎。很显然,民众的团结是本次杀虎得以顺利的重要原因,同时,这又侧面衬托出甲非凡的组织能力。另一类是虎。虎是什么样的形象呢?“逾垣攫豕”,贪婪、肆意妄为呗!“且行且咆哮作声威,冀以惧众”,装腔作势,外强中干啊!“其一犹咆哮作噬人状,然声战栗仅若牛鸣”,黔驴技穷,困兽犹斗,色厉内荏了!最后只能落得个被人剿杀的下场罢了。
简洁明了的主旨呈现。本文开篇“余至高溪之七日”,从我写起,意在增强文章的真实感。然而,文中人物以甲指代,显然是告诉读者人物是谁并不重要。那重要的是什么呢?老虎本是动物界最凶暴残忍、粗暴乖张的,人们谈到老虎都是很害怕的,又怎么会无故触犯它呢?老虎如果只在深山老林里,吃各种小动物,谁会去杀它呢?可是它“顾恃其暴戾,纵逐逐之欲”,仗着自己的凶残粗暴,无限放任自己的贪欲,胆大妄为地到农村市集偷猪,为了猪丢掉性命,多可悲啊!文末作者直指本文老虎悲剧的根源——贪欲过甚。以此影射部分世人,“世人自谓威权足赖而贪欲无顾忌者,其亦知所鉴也乎”,是世上那些自认为仗恃威势权利就贪欲横行无所顾忌的人。你们多么像文中的老虎啊!你们要以此为鉴啊!当你们失去了自我把控,过多损伤他人利益,肯定会激发人们内心以死相搏的勇气和决心,在众志成城的百姓面前,你们也不过就是纸老虎,你们的下场必将被剿杀。权贵们,收收自己的贪欲吧!我想,这大概是作者最想说的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