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曾经以为,语文就是教学生读好课本中的一篇篇文章;围绕课文读读、议议、写写、练练;训练学生会听、会说、会读、会写;培养学生爱语文的感情、用语文的习惯;让学生学习语言、掌握语用、积淀语感……
这些曾经片面的认识证明了教师们对语文教育不懈的追求,同时也意味着教学中的方法与行为的偏差。这也是每个语文教师必须面对、必须思考的问题。
1.首先语文应该是精神的语文,语文教育必须重视精神的熏陶感染
1. 1 语文是人的精神家园
语文是人的主观感受的表达,是内心情感的流露,是个人见解和智慧的展现。语文教育的真正价值在于引领学生获取这种感受、体验这种情感、理解这种见解、转化这种智慧、积淀这种文化,最终形成自己丰富的精神世界。
李白眼中"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庐山瀑布是那样壮美;杜甫笔下"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的草堂春景是那样明丽;老舍的猫,乖巧、淘气、古怪、温柔,是那样的惹人怜爱;郑振铎的燕子,活泼、轻盈、俊俏、机灵,是那样的赏心悦目;精卫填海、愚公移山,彰显的正是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不屈意志;赤壁之战、草船借箭,闪耀的正是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的惊人智慧;船长威尔逊的处变不惊、从容面对、置生死于度外,邱少云的烈火烧身、坚如磐石、勇于自我牺牲,昭示的是超越肉体、超越生死的永恒信念;在金色的阳光中走向天国的卖火柴的小女孩、毅然决然的抱养邻居家的两个孤儿的穷人妻子,展现的是仁者爱人、悲天悯人的博大情怀……
这就是我们的语文,一个蕴藏着精神的无限自由和生命美好的语文。学生徜徉期间、浸润其中,以情悟情、将心契心,在语文对话中得到精神的滋养、享受生命的愉悦。
1.2 语文课堂教学要抓住契机对学生进行精神的熏陶感染
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就是要通过优秀作品的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对学生的精神领域产生影响。这种影响往往是隐性的、长效的、综合的,而且常常是"有意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但是,当学生在读文章过程中受到感染的契机却常常显而易见。我们就要抓住它,利用好它。让学生读、让学生说、让学生写,正所谓"药无贵贱,对症则灵;法无高低,应机则妙"。把学生萌发的情感做大做强,这样,语文会在孩子的终身发展中图上浓浓的底色。
语文应以人文为灵魂,失去了人文这一灵魂,语文必将成为行尸走肉。
2.语文是感性的语文,遵循孩子的认知规律,让学生是以感性的方式掌握语文
语文不是概念、知识体。语文用形象作词、用感情谱曲。语文看上去是一幅幅多姿多彩、形象鲜明的画,读出来是一首首情真意切、感人肺腑的歌。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写到鲁迅救助一位受伤的车夫时,对车夫的外貌描写用到了"饱经风霜"这个词。学生是怎样掌握这个词的呢?靠背词语解释"饱经风霜是形容一个人经历了很多的艰辛和磨难",显然不行。这种纯理性的识记,除了应付考试,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发展没有作用。切实有效的办法是,引导学生用感性的方式去掌握它。
老师先请学生回忆在生活中有没有看到过饱经风霜的脸,再请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这位车夫的脸。对此,学生的反应相当活跃。有的说:车夫的额头上布满了一道又一道的皱纹,眼眶深深地陷进去,颧骨高高地突出来。有的说:车夫的脸蜡黄腊黄,他实际上只有三十来岁,但是看上去却已经五十开外了。有的说:车夫的头发乱得像一堆稻草,脸色灰黑、脸颊精瘦,明显的营养不良。
老师进一步启发学生,从这张饱经风霜的脸上还能看出些别的什么来?学生反应更热烈了,有的说:"我看出车夫干活肯定非常累,不管是烈日酷暑,还是暴风骤雨,为了家庭生活,他都要拼命地拉车。"有的说:"我看出车夫的家里肯定很穷,吃了上顿就没了下顿。"有的说:"我看出车夫的身体肯定不好,他因为身体有病、营养不良、干活又累,所以他的健康肯定很糟糕。"
这时候,老师动情地说:"是呀!就是这样一个车夫,那么冷的天,还赤着脚在拉黄包车。现在,他的脚被玻璃片刺破了,深深地嵌入了脚掌,地上淌了一滩血,他躺在地上痛苦地呻吟,他想站起来但又起不来。同学们,如果当时你就在现场,你会怎么做?"学生也跟着动了感情。一个说:"我一定会用黄包车把他拉到医院去。"一个说:"我一定会把身上所有的钱都掏出来给他。"一个说:"我一定马上打电话给我爸爸,我爸爸是个医生。"
学生正是通过这种感性的学习方式,读出了"饱经风霜"这个词的形象、情味和意蕴,也正是通过这样的感性方式,"饱经风霜"这个词融化为学生的血肉、深入到学生的骨髓、成为学生精神世界中的又一个鲜活的元素。
所以说语文是感性的语文,所以我们要遵循孩子的认知规律,在学生感性认识过程中下足功夫让学生掌握语文。
综上所述,语文是精神的语文,感性的语文,儿童的语文,生活的语文。《学记》有言"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高效课堂首先是"效果",其次是训练"效率",根本上指的是"效益"。高效课堂要关注六度--参与度、亲合度、自由度、整合度、练习度和延展度,课堂最有效的方法是教师由主演变导和促,在适当的时间,用适当的方法,以适当的点拨,为孩子的发展做最有用的事。
这些曾经片面的认识证明了教师们对语文教育不懈的追求,同时也意味着教学中的方法与行为的偏差。这也是每个语文教师必须面对、必须思考的问题。
1.首先语文应该是精神的语文,语文教育必须重视精神的熏陶感染
1. 1 语文是人的精神家园
语文是人的主观感受的表达,是内心情感的流露,是个人见解和智慧的展现。语文教育的真正价值在于引领学生获取这种感受、体验这种情感、理解这种见解、转化这种智慧、积淀这种文化,最终形成自己丰富的精神世界。
李白眼中"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庐山瀑布是那样壮美;杜甫笔下"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的草堂春景是那样明丽;老舍的猫,乖巧、淘气、古怪、温柔,是那样的惹人怜爱;郑振铎的燕子,活泼、轻盈、俊俏、机灵,是那样的赏心悦目;精卫填海、愚公移山,彰显的正是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不屈意志;赤壁之战、草船借箭,闪耀的正是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的惊人智慧;船长威尔逊的处变不惊、从容面对、置生死于度外,邱少云的烈火烧身、坚如磐石、勇于自我牺牲,昭示的是超越肉体、超越生死的永恒信念;在金色的阳光中走向天国的卖火柴的小女孩、毅然决然的抱养邻居家的两个孤儿的穷人妻子,展现的是仁者爱人、悲天悯人的博大情怀……
这就是我们的语文,一个蕴藏着精神的无限自由和生命美好的语文。学生徜徉期间、浸润其中,以情悟情、将心契心,在语文对话中得到精神的滋养、享受生命的愉悦。
1.2 语文课堂教学要抓住契机对学生进行精神的熏陶感染
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就是要通过优秀作品的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对学生的精神领域产生影响。这种影响往往是隐性的、长效的、综合的,而且常常是"有意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但是,当学生在读文章过程中受到感染的契机却常常显而易见。我们就要抓住它,利用好它。让学生读、让学生说、让学生写,正所谓"药无贵贱,对症则灵;法无高低,应机则妙"。把学生萌发的情感做大做强,这样,语文会在孩子的终身发展中图上浓浓的底色。
语文应以人文为灵魂,失去了人文这一灵魂,语文必将成为行尸走肉。
2.语文是感性的语文,遵循孩子的认知规律,让学生是以感性的方式掌握语文
语文不是概念、知识体。语文用形象作词、用感情谱曲。语文看上去是一幅幅多姿多彩、形象鲜明的画,读出来是一首首情真意切、感人肺腑的歌。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写到鲁迅救助一位受伤的车夫时,对车夫的外貌描写用到了"饱经风霜"这个词。学生是怎样掌握这个词的呢?靠背词语解释"饱经风霜是形容一个人经历了很多的艰辛和磨难",显然不行。这种纯理性的识记,除了应付考试,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发展没有作用。切实有效的办法是,引导学生用感性的方式去掌握它。
老师先请学生回忆在生活中有没有看到过饱经风霜的脸,再请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这位车夫的脸。对此,学生的反应相当活跃。有的说:车夫的额头上布满了一道又一道的皱纹,眼眶深深地陷进去,颧骨高高地突出来。有的说:车夫的脸蜡黄腊黄,他实际上只有三十来岁,但是看上去却已经五十开外了。有的说:车夫的头发乱得像一堆稻草,脸色灰黑、脸颊精瘦,明显的营养不良。
老师进一步启发学生,从这张饱经风霜的脸上还能看出些别的什么来?学生反应更热烈了,有的说:"我看出车夫干活肯定非常累,不管是烈日酷暑,还是暴风骤雨,为了家庭生活,他都要拼命地拉车。"有的说:"我看出车夫的家里肯定很穷,吃了上顿就没了下顿。"有的说:"我看出车夫的身体肯定不好,他因为身体有病、营养不良、干活又累,所以他的健康肯定很糟糕。"
这时候,老师动情地说:"是呀!就是这样一个车夫,那么冷的天,还赤着脚在拉黄包车。现在,他的脚被玻璃片刺破了,深深地嵌入了脚掌,地上淌了一滩血,他躺在地上痛苦地呻吟,他想站起来但又起不来。同学们,如果当时你就在现场,你会怎么做?"学生也跟着动了感情。一个说:"我一定会用黄包车把他拉到医院去。"一个说:"我一定会把身上所有的钱都掏出来给他。"一个说:"我一定马上打电话给我爸爸,我爸爸是个医生。"
学生正是通过这种感性的学习方式,读出了"饱经风霜"这个词的形象、情味和意蕴,也正是通过这样的感性方式,"饱经风霜"这个词融化为学生的血肉、深入到学生的骨髓、成为学生精神世界中的又一个鲜活的元素。
所以说语文是感性的语文,所以我们要遵循孩子的认知规律,在学生感性认识过程中下足功夫让学生掌握语文。
综上所述,语文是精神的语文,感性的语文,儿童的语文,生活的语文。《学记》有言"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高效课堂首先是"效果",其次是训练"效率",根本上指的是"效益"。高效课堂要关注六度--参与度、亲合度、自由度、整合度、练习度和延展度,课堂最有效的方法是教师由主演变导和促,在适当的时间,用适当的方法,以适当的点拨,为孩子的发展做最有用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