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消逝的火柴说开去
火柴在100年前于中国露面时,被称作洋火,洋也就是外国。清人孙玉璋《异闻琐录》有云:“道光间,英夷所贡杂物,多谣巧好玩。中有自来火者,长仅盈寸,一端五色洋药,擦之而火爆发。士大夫见之莫不惊奇,以为鬼物。今各大商埠均有市者,唯索值厅昂,非豪商显宦无力求之耳。”也就是说,当时的火柴很昂贵而且只有富人才能有财力使用。在整个民国时代,中国虽然可以自产火柴而且质量不错,但是总产量却远远不能满足国人需求,实在是每个人每年都分不到一根火柴的窘境,只能依靠大批进口火柴来维持。
解放后,火柴工业得到了大发展,但是要满足人们需求还是远远不够,那时候大家买火柴还需要票,一个月定量几包,直到20世纪80年代末期,火柴工业达到了鼎盛时代,这时候已经不需要火柴票了。
随着时代的发展,打火机的大量普及和天然气灶具的推广,火柴的夕阳也如期而至,2012年,亚洲最大的火柴生产厂——泊头火柴厂宣布破产。如今的火柴已经不再是我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生活物资,在婚礼庆典或者一些偶然场合才会惊鸿一现。
另一个已经彻底消失的东西有点脏,那就是厕所里的报纸。从解放后报纸产业的大面积铺开以及文字普及工作的蓬勃开展之后,国人的识字率在上升,报刊的普及带来了另外一个福利——堆积在厕所里的报纸。这是真正的福利,在报纸展示厕所用途之前,在中国广大农村,北方靠高粱秆子南方靠竹片来处理大小解之后的卫生问题,才是常态。虽然报纸上有油墨还有点硬,但是比起竹片木棍来说还是要进步许多。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21世纪初中国彻底普及卫生纸和产量上去之后,才彻底消失。那些报纸作业本之类的废纸,归宿从厕所变成了废品收购站。不过随着最近10年喷水冲洗马桶的逐步普及,雄霸厕所的卫生纸地位也开始动摇了。
作为专属于一个年代的物件,补袜板见证了时代的变迁,这个外形像熨斗的物件,现在有一个保存在国家博物馆,是警卫员为周恩来补袜子用的,从西柏坡一路补到中南海,标准的廉政文物。补袜板一度是过去嫁娶媳妇的标准新娘陪嫁,这一切都源自于袜子太金贵了,穿袜子又损耗大。过去,勤俭持家者用补袜板,图快的直接上橡皮膏补洞了,后来一度还流行过尼龙袜子,跟如今已经消失的的确良属于同一年代流行品,尼龙袜子也不便宜,破了就用专业补袜子的胶水来修补。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袜子的产量彻底满足市场需求,价格和质量显著平衡之后,补袜板连同补袜胶水和的确良才消失于我们的视线。
消失物件背后的生活变迁
20多年前,揣个BP机,酷;抓个大哥大,摩登。现在这些东西已经彻底从公众普及中消失。而它们曾经一度试图取代的电话座机,仍旧在。
电话座机在20世纪90年代最初普及进寻常百姓家庭时,堪称万人空巷,大家都冲出来去电话局排队,安装费2000元~3000元之间,大致相当于半年以上的工资,大家一边肉痛一边疯抢,争的就是工业时代一个沟通你我的电流。
那时候电话必定放在客厅最显眼的地方,大哥大不能随便借(因为贵),去邻居家借电话打一下是没有问题的(出于电话机主的炫耀心理)。
如今,电话座机只能在办公单位中找到了,而且往往添加了更多功能,移动啊传真啊什么的,一个普通的座机电话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大家的需求。而在家庭里,除非电话线和宽带网络绑定,否则座机电话基本上已经被人手一部甚至两部的手机取代。
由此带来了回家才能实现信息沟通的家庭中心制的解体,手机不离手,随时通全球,结果就是家庭成员之间的联络更紧密,与此同时在家里打电话的时间就越来越少了。
另一个跟电话座机差不多命运的,就是电视。1979年时一台黑白电视机售价要300元以上,相当于当时一个熟练工的大半年工资,一台黑白小电视,全院子男女老少齐看电视的情景并不少见。
这种情况发展到20世纪80年代,电视一跃成为结婚必备的“三大件”之一,再然后,以电视为中心的客厅模式确定下来,一直持续到21世纪第一个10年。在大部分国人的客厅里,电视取代了课桌和餐桌的中心地位,占据了最长最宽的一面墙,客厅最终成为了电视房。这种情况的出现,一方面是因为旧的邻里关系解体,新的楼房居住模式导致过去串门聊天消遣方式的彻底崩溃;一方面也是随着电子工业和用电量的发展,电视成为新的主流消遣方式。这一切的结果就是,电视越大,这种以电视为中心的家庭布置方式越明显。
而这一切在2010年之后戛然而止,电视收视率直线下降,取而代之的就是网络收视率极大提高,与此同时,健身、户外娱乐、人际交流等其他分散休闲方式的普及也在拆霸主电视的台面。现如今,新的家庭布置中,客厅的中心已经不再是单一的电视,可能是投影仪,可能是音响,还可能是健身器材或者是互联网设备。
而在可预见的未来,包括VR技术等的推进,电视机的彻底退休也不是一件很漫长的事情。
如果未来没有电视,一家人吃东西看电视带来的氛围,我们又该去哪里寻找呢?相信时间会给出答案。
(责编:石磐)
火柴在100年前于中国露面时,被称作洋火,洋也就是外国。清人孙玉璋《异闻琐录》有云:“道光间,英夷所贡杂物,多谣巧好玩。中有自来火者,长仅盈寸,一端五色洋药,擦之而火爆发。士大夫见之莫不惊奇,以为鬼物。今各大商埠均有市者,唯索值厅昂,非豪商显宦无力求之耳。”也就是说,当时的火柴很昂贵而且只有富人才能有财力使用。在整个民国时代,中国虽然可以自产火柴而且质量不错,但是总产量却远远不能满足国人需求,实在是每个人每年都分不到一根火柴的窘境,只能依靠大批进口火柴来维持。
解放后,火柴工业得到了大发展,但是要满足人们需求还是远远不够,那时候大家买火柴还需要票,一个月定量几包,直到20世纪80年代末期,火柴工业达到了鼎盛时代,这时候已经不需要火柴票了。
随着时代的发展,打火机的大量普及和天然气灶具的推广,火柴的夕阳也如期而至,2012年,亚洲最大的火柴生产厂——泊头火柴厂宣布破产。如今的火柴已经不再是我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生活物资,在婚礼庆典或者一些偶然场合才会惊鸿一现。
另一个已经彻底消失的东西有点脏,那就是厕所里的报纸。从解放后报纸产业的大面积铺开以及文字普及工作的蓬勃开展之后,国人的识字率在上升,报刊的普及带来了另外一个福利——堆积在厕所里的报纸。这是真正的福利,在报纸展示厕所用途之前,在中国广大农村,北方靠高粱秆子南方靠竹片来处理大小解之后的卫生问题,才是常态。虽然报纸上有油墨还有点硬,但是比起竹片木棍来说还是要进步许多。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21世纪初中国彻底普及卫生纸和产量上去之后,才彻底消失。那些报纸作业本之类的废纸,归宿从厕所变成了废品收购站。不过随着最近10年喷水冲洗马桶的逐步普及,雄霸厕所的卫生纸地位也开始动摇了。
作为专属于一个年代的物件,补袜板见证了时代的变迁,这个外形像熨斗的物件,现在有一个保存在国家博物馆,是警卫员为周恩来补袜子用的,从西柏坡一路补到中南海,标准的廉政文物。补袜板一度是过去嫁娶媳妇的标准新娘陪嫁,这一切都源自于袜子太金贵了,穿袜子又损耗大。过去,勤俭持家者用补袜板,图快的直接上橡皮膏补洞了,后来一度还流行过尼龙袜子,跟如今已经消失的的确良属于同一年代流行品,尼龙袜子也不便宜,破了就用专业补袜子的胶水来修补。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袜子的产量彻底满足市场需求,价格和质量显著平衡之后,补袜板连同补袜胶水和的确良才消失于我们的视线。
消失物件背后的生活变迁
20多年前,揣个BP机,酷;抓个大哥大,摩登。现在这些东西已经彻底从公众普及中消失。而它们曾经一度试图取代的电话座机,仍旧在。
电话座机在20世纪90年代最初普及进寻常百姓家庭时,堪称万人空巷,大家都冲出来去电话局排队,安装费2000元~3000元之间,大致相当于半年以上的工资,大家一边肉痛一边疯抢,争的就是工业时代一个沟通你我的电流。
那时候电话必定放在客厅最显眼的地方,大哥大不能随便借(因为贵),去邻居家借电话打一下是没有问题的(出于电话机主的炫耀心理)。
如今,电话座机只能在办公单位中找到了,而且往往添加了更多功能,移动啊传真啊什么的,一个普通的座机电话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大家的需求。而在家庭里,除非电话线和宽带网络绑定,否则座机电话基本上已经被人手一部甚至两部的手机取代。
由此带来了回家才能实现信息沟通的家庭中心制的解体,手机不离手,随时通全球,结果就是家庭成员之间的联络更紧密,与此同时在家里打电话的时间就越来越少了。
另一个跟电话座机差不多命运的,就是电视。1979年时一台黑白电视机售价要300元以上,相当于当时一个熟练工的大半年工资,一台黑白小电视,全院子男女老少齐看电视的情景并不少见。
这种情况发展到20世纪80年代,电视一跃成为结婚必备的“三大件”之一,再然后,以电视为中心的客厅模式确定下来,一直持续到21世纪第一个10年。在大部分国人的客厅里,电视取代了课桌和餐桌的中心地位,占据了最长最宽的一面墙,客厅最终成为了电视房。这种情况的出现,一方面是因为旧的邻里关系解体,新的楼房居住模式导致过去串门聊天消遣方式的彻底崩溃;一方面也是随着电子工业和用电量的发展,电视成为新的主流消遣方式。这一切的结果就是,电视越大,这种以电视为中心的家庭布置方式越明显。
而这一切在2010年之后戛然而止,电视收视率直线下降,取而代之的就是网络收视率极大提高,与此同时,健身、户外娱乐、人际交流等其他分散休闲方式的普及也在拆霸主电视的台面。现如今,新的家庭布置中,客厅的中心已经不再是单一的电视,可能是投影仪,可能是音响,还可能是健身器材或者是互联网设备。
而在可预见的未来,包括VR技术等的推进,电视机的彻底退休也不是一件很漫长的事情。
如果未来没有电视,一家人吃东西看电视带来的氛围,我们又该去哪里寻找呢?相信时间会给出答案。
(责编:石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