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肖金成:
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副所长
未来二十年是中国区域经济变化最剧烈的时期,未来的城市群落也将在这一时期完成描绘与重组。
总体来讲,城市群落发展有五大趋势。
趋势一:三大城市群继续主导中国经济发展。
20世纪90年代,中国经济的显著特征是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京津冀三大城市群不仅发展速度快,而且经济规模占全国的比重越来越高,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龙头和引擎。在未来,这一引擎仍将继续发力。
趋势二:一大批中等城市成长为大城市,新的城市群不断涌现。
随着城市化战略的实施和城市建设方针的改变,抑制大城市发展的诸多因素将不复存在,大城市的发展速度将大大加快。中等城市最有发展潜力,且多是区域经济的中心,随着户籍制度的变革和市场化的推进,许多中等城市将迅速成长为大城市。
到2030年,我国100万人以上的城市数量将超过100座,50万人以上的城市数量将超过200座,绝大多数的地区级城市都将跻身于大城市的行列。
省域范围内将形成多个经济中心,规模不等的城市大都是相应不同范围的经济社会发展中心,它们不仅集聚着区域内先进的制造业,也是区域内的信息中心和服务中心,对区域的经济活动起着调节、辐射的作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省的经济中心有可能与行政中心出现偏离,比如已经形成或初见端倪的新的省内经济中心有青岛、大连、厦门、深圳、包头等等。此外,随着各省特别是中西部地区各省区经济的发展,会逐步改变省内单一经济中心的格局,逐步发展起一批新的经济增长极。
除了三大城市群之外,新的城市群将不断涌现。现在已露端倪的有山东半岛城市群、辽中南城市群、中原城市群、长江中游城市群、海峡西岸城市群、成渝城市群和关中城市群,江淮地区、湖南中部、吉林中部、北部湾、天山北坡等都有希望成为新的城市群。大大小小的城市群、产业带和经济圈将推动区域合作和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并对“诸侯经济”形成冲击。
趋势三:京广线中段和长江中游地区可望崛起。
这一地区包括湖北、湖南、河南、江西和安徽的沿江沿湖地区,以前被称为中原五省,是中国交通条件最好,资源比较丰富,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
改革开放以来,这一地区的经济发展却比较缓慢。近年来,经济发展才开始加速,优势重新显现出来,形成了具有一定影响的经济区,如武汉、襄樊、宜昌三角区,长沙、株州、湘潭经济区,南昌、九江和景德镇经济区,安徽沿江经济带。京广铁路沿线的大中城市发展很快,武汉、长沙、郑州三大城市呈遥相呼应之势。钢铁、汽车、食品、机械制造等产业已具有相当的竞争力。这一地区有望建设成为我国内陆地区以满足内需为主的消费品、中间产品和投资品并重的制造业中心。
趋势四:中国经济重心有北移的趋势。
中国目前区域经济发展的重心在东南沿海地区,这是由不同区域所具备的各方面的条件决定的。改革开放以来,在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两处形成了中国经济增长核心区。珠江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经济的迅速发展,形成了带动二十年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驱动力量。
从目前来看,中国经济发展格局的重心向西的转移存在着一些客观限制。无论从历史的发展,还是从区位条件来分析,北部沿海地区有足够的理由成为潜在经济增长核心区。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水资源条件的改善,制约北部沿海地区发展的因素将逐步化解,经济重心向北转移的趋势有可能成为现实,广义的环渤海地区的重化工业将成为中国经济的重要支撑。
趋势五:国际合作继续加快,次区域经济合作加强。
美国的金融危机不会改变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为了化解世界金融危机的影响,国际区域经济一体化趋势将不断加快,中国与相邻国家的经济技术合作将得到加强,逐步形成若干个经济联系比较密切的次区域经济合作区。东北亚次区域经济合作区,包括中国的华东、华北和东北地区与日本、韩国、朝鲜、俄罗斯东部地区、蒙古;东南亚次区域经济合作区,包括中国的华南、西南地区与东南亚诸国;中亚次区域经济合作区,包括中国的西北地区与中亚诸国;南亚次区域经济合作区,包括中国西南西北地区与巴基斯坦、印度、孟加拉、尼泊尔等国。
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副所长
未来二十年是中国区域经济变化最剧烈的时期,未来的城市群落也将在这一时期完成描绘与重组。
总体来讲,城市群落发展有五大趋势。
趋势一:三大城市群继续主导中国经济发展。
20世纪90年代,中国经济的显著特征是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京津冀三大城市群不仅发展速度快,而且经济规模占全国的比重越来越高,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龙头和引擎。在未来,这一引擎仍将继续发力。
趋势二:一大批中等城市成长为大城市,新的城市群不断涌现。
随着城市化战略的实施和城市建设方针的改变,抑制大城市发展的诸多因素将不复存在,大城市的发展速度将大大加快。中等城市最有发展潜力,且多是区域经济的中心,随着户籍制度的变革和市场化的推进,许多中等城市将迅速成长为大城市。
到2030年,我国100万人以上的城市数量将超过100座,50万人以上的城市数量将超过200座,绝大多数的地区级城市都将跻身于大城市的行列。
省域范围内将形成多个经济中心,规模不等的城市大都是相应不同范围的经济社会发展中心,它们不仅集聚着区域内先进的制造业,也是区域内的信息中心和服务中心,对区域的经济活动起着调节、辐射的作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省的经济中心有可能与行政中心出现偏离,比如已经形成或初见端倪的新的省内经济中心有青岛、大连、厦门、深圳、包头等等。此外,随着各省特别是中西部地区各省区经济的发展,会逐步改变省内单一经济中心的格局,逐步发展起一批新的经济增长极。
除了三大城市群之外,新的城市群将不断涌现。现在已露端倪的有山东半岛城市群、辽中南城市群、中原城市群、长江中游城市群、海峡西岸城市群、成渝城市群和关中城市群,江淮地区、湖南中部、吉林中部、北部湾、天山北坡等都有希望成为新的城市群。大大小小的城市群、产业带和经济圈将推动区域合作和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并对“诸侯经济”形成冲击。
趋势三:京广线中段和长江中游地区可望崛起。
这一地区包括湖北、湖南、河南、江西和安徽的沿江沿湖地区,以前被称为中原五省,是中国交通条件最好,资源比较丰富,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
改革开放以来,这一地区的经济发展却比较缓慢。近年来,经济发展才开始加速,优势重新显现出来,形成了具有一定影响的经济区,如武汉、襄樊、宜昌三角区,长沙、株州、湘潭经济区,南昌、九江和景德镇经济区,安徽沿江经济带。京广铁路沿线的大中城市发展很快,武汉、长沙、郑州三大城市呈遥相呼应之势。钢铁、汽车、食品、机械制造等产业已具有相当的竞争力。这一地区有望建设成为我国内陆地区以满足内需为主的消费品、中间产品和投资品并重的制造业中心。
趋势四:中国经济重心有北移的趋势。
中国目前区域经济发展的重心在东南沿海地区,这是由不同区域所具备的各方面的条件决定的。改革开放以来,在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两处形成了中国经济增长核心区。珠江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经济的迅速发展,形成了带动二十年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驱动力量。
从目前来看,中国经济发展格局的重心向西的转移存在着一些客观限制。无论从历史的发展,还是从区位条件来分析,北部沿海地区有足够的理由成为潜在经济增长核心区。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水资源条件的改善,制约北部沿海地区发展的因素将逐步化解,经济重心向北转移的趋势有可能成为现实,广义的环渤海地区的重化工业将成为中国经济的重要支撑。
趋势五:国际合作继续加快,次区域经济合作加强。
美国的金融危机不会改变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为了化解世界金融危机的影响,国际区域经济一体化趋势将不断加快,中国与相邻国家的经济技术合作将得到加强,逐步形成若干个经济联系比较密切的次区域经济合作区。东北亚次区域经济合作区,包括中国的华东、华北和东北地区与日本、韩国、朝鲜、俄罗斯东部地区、蒙古;东南亚次区域经济合作区,包括中国的华南、西南地区与东南亚诸国;中亚次区域经济合作区,包括中国的西北地区与中亚诸国;南亚次区域经济合作区,包括中国西南西北地区与巴基斯坦、印度、孟加拉、尼泊尔等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