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死亡原因分析及对策探讨

来源 :中国医学创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IWENBE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目的:分析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死亡的原因,探讨死亡相关临床危险因素,以降低其死亡率。方法:选择2007年8月-2012年8月于本院血液净化中心行维持性血液透析的尿毒症患者共102例,分为死亡组与存活组,进行相关临床指标的对比分析。结果:102例患者中死亡27例,其中10例(占37%)死于脑中风,9例(占33.3%)死于放弃治疗,5例(占18.5%)死于严重感染,2例(占7.4%)死于心力衰竭,1例(占3.7%)死于肿瘤。死亡组血清白蛋白、血清肌酐、尿素氮浓度及血红蛋白等指标较存活组低,高血压的控制率较存活组低。结论:脑血管并发症为血透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进一步加强血压的控制及降低血液透析间期体重增长等是预防的重点。
  【关键词】 尿毒症; 维持性血液透析; 死亡原因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2.33.020
  终末期肾衰患者进入肾脏替代治疗后,维持性血液透析是主要治疗手段之一。目前,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人数在不断增加,提高患者生存率及生存质量仍为血液透析最严峻的问题之一。笔者就本院2007年8月-2012年8月接受维持性血液透析的102例尿毒症患者中27例患者死亡原因进行临床分析,探求死亡相关危险因素,以降低死亡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院血液净化中心2007年8月-2012年8月接受维持性血液透析的尿毒症患者且资料保存完整者共102例,其中死亡27例,存活75例。死亡组中男14例,女13例。死亡组中原发病分布为慢性肾小球肾炎18例,糖尿病肾病4例,高血压肾病4例,肿瘤1例。存活组与死亡组的原发病分布无统计学差异(P>0.05)。
  1.2 方法 首先,将102例患者中维持性血液透析时间≥3个月的共95例分为存活组(共75例)与死亡组(共20例,透析时间≥3个月),对比存活组与死亡组患者的各项临床指标,其中存活组患者的各实验及临床数据均于2012年2月检查及收集,死亡组患者各数据则根据患者死亡前的实验数据收集。其次,对比以上两组患者中每周透析2次与每周透析3次所占比例的不同。第三,将全部死亡病例共27例分为短期血液透析(<3个月)共7例与长期血液透析(≥3月)共20例两组,对比各死亡原因所占的比例。
  1.3 统计学处理 全部数据统计采用SPSS 19.0统计软件,计数资料均采用 字2检验,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死亡组与存活组各项指标比较 将死亡组中长期血液透析(≥3个月)共20例与存活组长期血液透析(≥3个月)共75例的各项临床指标对比,结果发现,死亡组开始血液透析年龄、透析间期体重增长、血液透析过程中血压下降幅度、血液透析前血管收缩压及舒张压较存活组高(P<0.05),而存活组血浆白蛋白、血肌酐浓度较死亡组高(P<0.05)。见表1。
  2.2 死亡组与存活组血液透析次数的比较 死亡组(透析时间≥3个月)中每周血液透析2次与3次所占百分比和存活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见表2。
  表2 血液透析次数在死亡组与存活组的比较 例
  组别 透析2次/周 透析3次/周 P值
  死亡组(n=20) 5 15 >0.05
  存活组(n=75) 20 55 >0.05
  2.3 全部死亡患者死亡原因分析 死亡组27例患者中10例(占37%)死于脑中风,9例(占33.3%)死于放弃治疗,5例(占18.5%)死于严重感染,2例(占7.4%)死于心力衰竭,1例(占3.7%)死于肿瘤。其中短期透析死亡患者(透析时间<3个月)共7例中,5例(占71.4%)死于放弃治疗,而长期透析死亡患者(透析时间≥3个月)共20例中,仅4例(占20%)死于放弃治疗;长期透析患者中,9例(占45%)死于脑中风,而短期透析患者中死于脑中风仅1例(占14.3%)。短期与长期透析死亡患者的死亡原因构成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死亡组中短期与长期血液透析者死亡原因的比较 例
  透析时间 脑中风 严重感染 放弃治疗 其他
  <3个月(n=7) 1 1 5 0
  ≥3个月(n=20) 9 4 4 3
  3 讨论
  本研究中死亡组患者血清白蛋白、血清肌酐浓度均较存活组显著降低,表明患者的营养状态对其生存率具有重要的影响[1]。死亡组血液透析前动脉收缩压、舒张压及透析中血压下降幅度较存活组高[2],提示积极控制高血压对防止血管并发症、降低病死率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笔者对死亡组与存活组患者每周透析次数进行比较,未见统计学差异,表明血液透析次数的多少,未对死亡产生直接影响。心脑血管并发症是尿毒症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也是该类患者最主要的死亡原因之一[3-4]。本组27例死亡患者中,脑中风占37%,去除短期透析(<3个月)的7例患者,脑血管并发症在长期透析(透析时间≥3个月)的死亡患者中的比例提升至45%,表明脑血管并发症的防治,尤其对长期透析患者提高生存率及生命质量有重要意义。此外,在血透开始的3个月内,放弃治疗为短期血液透析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这组人群多为农村患者,因经济条件差而放弃治疗,有待农村社会医疗保障制度的完善及提高来解决。
  总之,应严格控制水盐摄入以控制透析间期体重的增长幅度,积极控制高血压,加强营养支持治疗,加强健康教育,对可能出现的脑血管及其他并发症做到预防为主,以进一步提高患者生存率,改善患者生命质量。
  参考文献
  [1] 尹晓红.40例尿毒症血液透析患者死亡原因的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08,3(16):90-91.
  [2] 李靖,孙丹林.终末期尿毒症维持性血透28例死亡原因分析[J].实用医学杂志,2006,22(6):691-692.
  [3] 何永成,丁小强.尿毒症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死亡原因分析及其对策[J].上海预防医学杂志,2000,12(10):486-488.
  [4] Massry S G, Smogorzewski M. The heart in uremia[J]. Seminars in Nephrology,1996,16(3):214-221.
  (收稿日期:2012-09-25) (本文编辑:王宇)
其他文献
提高信贷资产质量重在内外结合配套改革石明悦笔者认为造成信贷资产质量低下的主要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两个:(一)改革不配套。经济增长质量低下是信贷资产质量不高的根本原因
很喜欢一本杂志封面上的图画:冬日里一棵光秃秃的树枝上落满了麻雀,在落日余晖的辉映下,树鸟一色,橙红宁静,让人看了温暖。麻雀的静穆肃立使树灵动起来。我从画面上不仅看到翩然的光影,而且听到了喧闹的音符。  麻雀是温暖寒冬、熠熠闪亮的灯盏,是跃动的火焰。冬日里,因为它们的执着留守而让我们不再感到寂寞。  蜗居城市的人没有乡村农夫的福分。每一个早晨,农夫不是被闹铃惊醒而是被鸟声唤醒。我也有同样的生活经历,
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经口底伤口致颈部多发原油异物一例,现报告如下。1病例介绍患者,女,45岁,原油管线工人,因上下唇及口底伤痛半月伴颌下及颈部肿胀10d入院。半月前因原油管道爆裂,被
国际市场上企业的金融结构选择郭振林近年来,流入发展中国家的资本急剧增长,据世界银行统计,1989年流入发展中国家的证券投资为75亿美元,1990年增至93亿美元,1991年增至203亿美元,1992年增至367亿美元,1993年又增至
【摘要】 健康教育是普及卫生防病知识的重要手段,是促进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需要,可以消除或减轻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促进健康,提高生活质量。但目前健康教育存在工作网络建设滞后及能力有限、经费投入不足、管理体制不完善等问题。应对策略包括健全利用网络体系、开发领导层、健全体制、组建健康教育宣讲团等方式,加强基层健康教育建设。  【关键词】 健康教育; 问题; 策略  随着社会的发展,健康教育和疾病预防控制
某化工厂PTA装置氧化单元系统中铁离子含量增高,已影响到氧化反应效果,严重威胁稳定生产,分析认为铁离子主要来自T-403溶剂回收塔316L不锈钢填料的腐蚀. 利用扫描电镜、电子
【摘要】 目的:探索先天性发育缺陷儿产房外科诊治流程。方法:总结分析2008年10月-2011年7月笔者所在医院孕检及产时诊断的62例先天性畸形儿资料。此组病例均登记,进入产房外科绿色通道,告知家属疾病特点、诊治、预后等。结果:62例均进行医学告知、沟通、随访。其中24例在产房或手术室行外科干预,无死亡病例,矫治满意。6例先天肛门闭锁、6例先天肠闭锁,做相应沟通,生后转外科行外科干预,无遗弃,效果
常徳市位于湖南密西北部,全市有林业用地83.06万公顷,其中有林地面枳72.33万公顷,森林蒗盖率47.98%,活立木蓄积屋4033万立方米,湿地面积19.07万公顷,建有自然保护区8个、国家
城市居民生活用水价格的形成可以从水价格微观成本构成角度进行测度,同时也可以利用微观成本所对应的宏观指标在特定水价格基础上,经过加权综合对基本价格修正后形成,而且借助宏
重症急性胰腺炎以起病急骤、治疗棘手、并發症多、病死率高为特点,其發病机制和治疗方案一直是临床工作者研究的热点之一。虽然目前的治疗措施较上世纪已有了较大的改善,然而仍然没有形成较为成熟的治疗方案,病死率仍可高达10%~30%。因此笔者将围胰腺区域性微創治疗方案同DDFA方案及常规治疗方案用于治疗SAP大鼠,以分别观察它们对SAP大鼠的影响并探讨它们的作用机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