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问题意识是学生必须具备的优秀素质之一,尤其是在高中语文学习中,形成较好的问题意识,不仅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接纳语文知识,还能有效提高学习的效率,提升语文素养。本文对如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培育学生的问题意识展开了深入研究,以供大家参考。
关键词:高中语文;问题意识;教学
语文教学,既要从外走向内,也要从内而出外。一出一进之间,是带着问题,有所思考,取得收获的过程。许多学生为读书而读书,虽然书声琅琅,实际却没有什么所得。作为高中语文教师,应采取积极有效的手段,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1.对学生问题意识培养之“敢问”
高中语文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其首要关键即是需要确保学生“无后顾之忧”,敢于发出声音,提出疑惑,发表观点,质疑问难。事实上,高中学生处于青春期,热情洋溢,思维敏捷,反应能力尤为突出。面对一群处于这一年龄段的孩子,再加之语文教学的开放性、多元化,语文课堂应是“你方唱罢我登台”般的活跃。然而,在我们的日常教学活动中,不难出现学生发呆,睡觉索然无味的情景。究其原因,是因为学生对教学内容参与程度不深,投入不够,因而其注意力难以保持集中,有“问”而不闻,自然导致课堂气氛一片死寂。笔者总结以下几个方面是导致学生不敢提问的主要因素:
(1)教学模式。不可否认,有的教师采用的教学模式过于“强势”,教师无疑占据了课堂的大部时间。在强烈的灌输下,学生疲于奔命,甚至连做笔记也手忙脚乱,无疑不敢提出问题。日复一日,学生也逐渐形成被动的学习习惯,此时要让学生提出问题,甚为不切实际。
(2)害羞心理。进入青春期的学生,个性差异较为显著。有的学生性格活泼开朗,乐于接受新鲜事物,健谈外向。反之,有的学生心思细腻,敏感多疑,沉默而不轻易开口。对于这类比较害羞的学生,出于害怕同学嘲笑,或者担心自己做的不好等心理情绪,要让他站在讲臺上,当着全班学生的面提出质疑,发表意见,客观上很难做到。
(3)师生关系。古语:“亲其师而信其道。”学生喜欢教师,从心理上愿意跟随教师,则教师的教学过程可达到不令而动的良好状态。师生关系的融洽度,对构建课堂氛围,引导学生开口、敢问,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影响。
2.对学生问题意识培养之“好问”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习当是一个自主探索、尝试、求知的积极过程,不能也不该是被动、无奈的消极接收。兴趣对于学习的重要性不言自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好问、乐问,激发出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则无疑将极大提升教学效益。现代社会,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时代的进步,现在的高中生群体,无论是在对外界信息的获取途径方面,还是在学习手段方面,均比以前学生更加具有便捷性。社会大环境下,学生的心理动态也涌现出诸多表现方式。对于学习而言,部分学生缺乏踏实质朴的可贵精神,对于某些似懂非懂的问题,学生往往忽视,一笔带过,甚至是不屑于提出。这种不踏实的学习态度,随着时间的推移,学习压力、内容和难度的增加,必然会严重阻碍今后的学习生涯。墙高基下,所得必失。为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以身作则,严厉抵制这类“模棱两可”的学习风气,确保整个语文课堂的求实与务真。除了学生方面,教师的教学方法,也是影响学生好问的另一关键节点。倘若课堂教学过于单调,方法、步骤、程序、手段等千篇一律,势必不利于学生学习热情的保持。某些教师习惯于自身的教学方法,固执认为自我的教学手法没有任何问题,这种教学思想是不正确的。时代的差异性,教学主题、主体的变迁,无疑会跟随性的转变教师的教学风格。
比如说,在笔者的中学时代,曾学习过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当时,我们所在的中学还没有普及多媒体教室,也没有图片、课件、微课载体等丰富的辅助教学资料。那个时候我们最主要,也是最依赖的,就是倾听老师的讲解。利用语言的魅力,通过语言的渲染,描绘,将我们带入宁静美好的荷塘之旁,想人之所想,感人之所悟。时至今日,当笔者转换角色,站在讲台上教学《荷塘月色》时,并没有完全按照过去的教学方法,而是利用现代教学设备,尽可能从视觉、听觉方面,给予学生更多的铺设与预热。在此基础之上,再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循循善诱,让学生乐于提出关乎作者在文章中情绪表现张力关键的问题所在。
3.对学生问题意识培养之“会问”
小学、初中阶段,语文学习重在对字、词、句、段等基础知识的把握与了解,其目的是夯实学生基础,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及运用能力。高中阶段,虽则在基础知识方面仍需积累,但更多的表现于“悟”的上升层次。文字是奇妙的符号,分则无意,合则有情。一段文字,一篇文章,一本小说,或者可从单独的字眼,一以贯之全篇的线索;也可以从忽远忽近之间,看到文章的意蕴关节。高中语文教学,引导学生“悟”,才能让学生有所得,有所思,有所问。笔者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问题从何而来?许多学生采用了一种最直接但意义不大的提问方式,也即是“就问题而提出问题”。这类问题大多一目了然,缺乏深入的思考,没有启发性。显然,阅读一篇文章,可以从多个方面找寻问题,如果找不到问题,则普遍是因为学生阅读不深,没有深入的体会。对于这样的情况,教师应教导学生再次阅读。心中有数,有的放矢,才能找寻到更多的切入点。
其次,怎样提出问题?提问具有技巧性,语气、情感、词句等多个方面,都会对问题的提出造成影响。教学过程中,有的学生私下告知笔者:“老师,我在课堂上,经常遇到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但每次我提问时,往往会词不达意,不能够做到完全的表达。”对于这类提问具有不足的学生,笔者引导其抓住关键词,然后迅速在脑海中组织、整理出逻辑清晰,结构合理的话语,反复几次的练习后,既能清晰的表达出心中所想。当然,技巧固然重要,但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及知识储备更加关键。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拥有相对厚度的知识储备,开阔眼界,增广见闻,积累沉淀,才是学生会问的重中之重。
4.结语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并非一朝一夕,一蹴而就的短期性行为,而是不断尝试,不断坚持的长期过程。我们教学工作者,应重视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的重要意义,发挥现代教育的优势长处,更新教学理念,切实提高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能力。
参考文献:
1.石学敏.高中语文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培养对策[J].成功(教育),2010(10):38-38.
2.袁枚.高中语文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J].教育教学论坛,2013(24):111-112.
(作者单位:云南省文山州富宁县第二中学)
关键词:高中语文;问题意识;教学
语文教学,既要从外走向内,也要从内而出外。一出一进之间,是带着问题,有所思考,取得收获的过程。许多学生为读书而读书,虽然书声琅琅,实际却没有什么所得。作为高中语文教师,应采取积极有效的手段,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1.对学生问题意识培养之“敢问”
高中语文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其首要关键即是需要确保学生“无后顾之忧”,敢于发出声音,提出疑惑,发表观点,质疑问难。事实上,高中学生处于青春期,热情洋溢,思维敏捷,反应能力尤为突出。面对一群处于这一年龄段的孩子,再加之语文教学的开放性、多元化,语文课堂应是“你方唱罢我登台”般的活跃。然而,在我们的日常教学活动中,不难出现学生发呆,睡觉索然无味的情景。究其原因,是因为学生对教学内容参与程度不深,投入不够,因而其注意力难以保持集中,有“问”而不闻,自然导致课堂气氛一片死寂。笔者总结以下几个方面是导致学生不敢提问的主要因素:
(1)教学模式。不可否认,有的教师采用的教学模式过于“强势”,教师无疑占据了课堂的大部时间。在强烈的灌输下,学生疲于奔命,甚至连做笔记也手忙脚乱,无疑不敢提出问题。日复一日,学生也逐渐形成被动的学习习惯,此时要让学生提出问题,甚为不切实际。
(2)害羞心理。进入青春期的学生,个性差异较为显著。有的学生性格活泼开朗,乐于接受新鲜事物,健谈外向。反之,有的学生心思细腻,敏感多疑,沉默而不轻易开口。对于这类比较害羞的学生,出于害怕同学嘲笑,或者担心自己做的不好等心理情绪,要让他站在讲臺上,当着全班学生的面提出质疑,发表意见,客观上很难做到。
(3)师生关系。古语:“亲其师而信其道。”学生喜欢教师,从心理上愿意跟随教师,则教师的教学过程可达到不令而动的良好状态。师生关系的融洽度,对构建课堂氛围,引导学生开口、敢问,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影响。
2.对学生问题意识培养之“好问”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习当是一个自主探索、尝试、求知的积极过程,不能也不该是被动、无奈的消极接收。兴趣对于学习的重要性不言自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好问、乐问,激发出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则无疑将极大提升教学效益。现代社会,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时代的进步,现在的高中生群体,无论是在对外界信息的获取途径方面,还是在学习手段方面,均比以前学生更加具有便捷性。社会大环境下,学生的心理动态也涌现出诸多表现方式。对于学习而言,部分学生缺乏踏实质朴的可贵精神,对于某些似懂非懂的问题,学生往往忽视,一笔带过,甚至是不屑于提出。这种不踏实的学习态度,随着时间的推移,学习压力、内容和难度的增加,必然会严重阻碍今后的学习生涯。墙高基下,所得必失。为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以身作则,严厉抵制这类“模棱两可”的学习风气,确保整个语文课堂的求实与务真。除了学生方面,教师的教学方法,也是影响学生好问的另一关键节点。倘若课堂教学过于单调,方法、步骤、程序、手段等千篇一律,势必不利于学生学习热情的保持。某些教师习惯于自身的教学方法,固执认为自我的教学手法没有任何问题,这种教学思想是不正确的。时代的差异性,教学主题、主体的变迁,无疑会跟随性的转变教师的教学风格。
比如说,在笔者的中学时代,曾学习过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当时,我们所在的中学还没有普及多媒体教室,也没有图片、课件、微课载体等丰富的辅助教学资料。那个时候我们最主要,也是最依赖的,就是倾听老师的讲解。利用语言的魅力,通过语言的渲染,描绘,将我们带入宁静美好的荷塘之旁,想人之所想,感人之所悟。时至今日,当笔者转换角色,站在讲台上教学《荷塘月色》时,并没有完全按照过去的教学方法,而是利用现代教学设备,尽可能从视觉、听觉方面,给予学生更多的铺设与预热。在此基础之上,再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循循善诱,让学生乐于提出关乎作者在文章中情绪表现张力关键的问题所在。
3.对学生问题意识培养之“会问”
小学、初中阶段,语文学习重在对字、词、句、段等基础知识的把握与了解,其目的是夯实学生基础,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及运用能力。高中阶段,虽则在基础知识方面仍需积累,但更多的表现于“悟”的上升层次。文字是奇妙的符号,分则无意,合则有情。一段文字,一篇文章,一本小说,或者可从单独的字眼,一以贯之全篇的线索;也可以从忽远忽近之间,看到文章的意蕴关节。高中语文教学,引导学生“悟”,才能让学生有所得,有所思,有所问。笔者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问题从何而来?许多学生采用了一种最直接但意义不大的提问方式,也即是“就问题而提出问题”。这类问题大多一目了然,缺乏深入的思考,没有启发性。显然,阅读一篇文章,可以从多个方面找寻问题,如果找不到问题,则普遍是因为学生阅读不深,没有深入的体会。对于这样的情况,教师应教导学生再次阅读。心中有数,有的放矢,才能找寻到更多的切入点。
其次,怎样提出问题?提问具有技巧性,语气、情感、词句等多个方面,都会对问题的提出造成影响。教学过程中,有的学生私下告知笔者:“老师,我在课堂上,经常遇到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但每次我提问时,往往会词不达意,不能够做到完全的表达。”对于这类提问具有不足的学生,笔者引导其抓住关键词,然后迅速在脑海中组织、整理出逻辑清晰,结构合理的话语,反复几次的练习后,既能清晰的表达出心中所想。当然,技巧固然重要,但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及知识储备更加关键。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拥有相对厚度的知识储备,开阔眼界,增广见闻,积累沉淀,才是学生会问的重中之重。
4.结语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并非一朝一夕,一蹴而就的短期性行为,而是不断尝试,不断坚持的长期过程。我们教学工作者,应重视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的重要意义,发挥现代教育的优势长处,更新教学理念,切实提高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能力。
参考文献:
1.石学敏.高中语文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培养对策[J].成功(教育),2010(10):38-38.
2.袁枚.高中语文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J].教育教学论坛,2013(24):111-112.
(作者单位:云南省文山州富宁县第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