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品诗眼
考点阐释
俗话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一首诗里,往往一个字或一个词就构成全诗的线索,体现全诗的感情基调,显示全诗的思想,这就是诗眼。品诗眼就是抓诗句中最精炼传神的词语品味,看其在拓宽加深诗的意境、传达诗人情感上起的作用。
作答指津
这类题目的提问方式主要是:某词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答题步骤为:(1)该词对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2)该词在诗的结构上所起的作用。
典型试题
1.(四川卷)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葛溪驿
王安石
缺月昏昏漏未央,一灯明灭照秋床。
病身最觉风露早,归梦不知山水长。
坐感岁时歌慷慨,起看天地色凄凉。
鸣蝉更乱行人耳,正抱疏桐叶半黄。
(1)本诗首联描绘了一幅画面,请为这幅画面拟一个标题。(2分)
(2)诗人的心绪集中体现在“乱”字上,全诗是怎样表现的?请简要赏析。(6分)
解析 本诗“乱”字既是环境描写,又暗示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分析时要结合整首诗,抓住“病身”、“归梦”、“凄凉”等词。
答案 (1)驿站秋夜难眠图(2)本诗以“乱”为诗眼,情景交融,抒写了诗人的家国之思。首联借残月、滴漏、昏暗的灯光暗写诗人心烦意乱。颔联直写身体之病、羁旅之困、怀乡之愁,点明“乱”的部分原因,为进一步写“乱”蓄势。颈联转写忧国之思,以天地凄凉的色彩加以烘托,使烦乱的心情更推进一层。尾联用衬托手法,借疏桐蝉鸣将诗人的烦乱渲染到极致。
2.(湖南卷)阅读下面的宋诗,按照要求,完成赏析。(5分)
示长安君
王安石
少年离别意非轻,老去相逢亦怆情。
草草杯盘供笑语,昏昏灯火话平生。
自怜湖海三年隔,又作尘沙万里行。
欲问后期何日是,寄书应见雁南征。
[注]长安君为王安石(1021~1086)的大妹,工部侍郎张奎之妻,封长安县君。此诗为王安石于宋仁宗嘉祐五年(1060年)出使辽国前所作,此时他尚未拜相变法。
诗中表现了“怆情”之感,请就中间两联逐联赏析作者是如何表现这种情感的。
解析 “怆情”二字是全诗感情的集中体现,统领全诗。分析时要抓住中间两联的环境描写和诗人的行为、心理,落实到每个字眼上,如叠词、虚词、数量词的使用。
答案 颔联:(1)“供笑语”表达了相逢的欢乐,“话平生”则道尽了人生的沧桑,二者相互映衬,更添一层悲凉况味。(2)“草草杯盘”与“昏昏灯火”营造了氛围,在这样的环境中,诗人更容易生发悲怆之情。(3)“草草”、“昏昏”是叠词妙用。“草草”可见酒菜的简单,欢聚中有些许不足;“昏昏”则烘托了人物情感,暗示了将别的伤痛。
颈联:(1)“自怜”与“又作”贯通一气,诗人借此直抒胸臆,表达了心中的万端悲慨。(2)“湖海”久隔,“尘沙”远赴,旦夕间重逢又别,且是出使不无艰险的辽国,时空的拓展将悲意又加深了一层。(3)“三年”言时间之长,“万里”谓距离之远,以数字入诗,一纵一横,使悲情更为浓烈。
3.(江西卷)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金陵晚望
高蟾
曾伴浮云归晚翠,犹陪落日泛秋声。
世间无限丹青手,一片伤心画不成。
金陵图
韦庄
谁谓伤心画不成?画人心逐世人情。
君看六幅南朝事,老木寒云满古城。
[注]高蟾、韦庄,均为晚唐诗人。
(1)这两首诗都写到了“伤心”,诗人为什么伤心?
(2)两位诗人一位说“一片伤心画不成”,一位说“谁谓伤心画不成”。请结合诗歌对此作简要分析。
解析 “伤心”二字体现了作者的思想和诗的主题。两首诗均以写景为主,“伤心”二字熔铸在环境描写之中。分析时要结合时代背景及环境描写来谈。
答案 (1)诗人为唐朝的衰败而伤心。(2)这两首诗从不同的角度,表达了相同的思想感情。高诗作者通过晚望金陵,从“落日”、“秋声”等意象中,生出一片伤心之情。诗人认为这种深重的伤心,世上的画家是画不出来的。韦诗作者通过观看金陵图,认为画家用“老木”、“寒云”等意象,足以表现出对国事衰败的伤痛之情,所以说,伤心是画得成的。
析炼字
考点阐释
炼字,指锤炼词语,指诗人经过反复琢磨,挑选出最妥切、最精确、最形象生动的词语来描摹事物或表情达意。析炼字,就是品味用得好的词语深藏的情感或品味其更为形象生动的表现效果。“诗眼”和“炼字”有所区别。某个字炼得好,能显示题旨,这个字就是诗眼,如四川卷中“乱”字;湖南卷中“怆情”、江西卷中“伤心”二词无特异之处,但能揭示题旨,也是诗眼。有的字,如“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使得全句增色,它是炼字,并不是诗眼,该诗的主旨是在最后一句“明月何时照我还”中表达出的。
作答指津
这类题目的提问方式往往是: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或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有什么作用?或与其他某字比较提出问题。)答题步骤为:(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典型试题
1.(广东卷)阅读下面的宋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溪亭
林景熙
清秋有馀思,日暮尚溪亭。
高树月初白,微风酒半醒。
独行穿落叶,闲坐数流萤。
何处渔歌起?孤灯隔远汀。
(2)请结合全诗,评析第三联中“穿”、“数”二字的艺术效果。(4分)
解析 诗是由意象组合而成的,名词在诗句中往往只是一个被陈述的对象,而能给名词以生动之态的,主要就是动词,因此,炼动词是炼字的主要内容。如陶潜“悠然见南山”,用一个“见”字,写出了人与自然,乃至于宇宙之间的一种和谐。王之涣“羌笛何须怨杨柳”中“怨”字明显用了拟人手法,既是曲中之情,又是吹笛人之心。杜甫“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中“溅”、“惊”二字,增添了诗人感时恨别的内心痛苦。孟浩然“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中“蒸”、“撼”具有夸张色彩。本诗“穿”、“数”二字是典型的动作细节,体现了作者的心理。分析这两个字时要结合环境描写及“馀思”、“孤”等表现作者心理的词来谈。
答案 诗人于清秋日暮在溪亭散心。月上高树,酒已半醒,周围一片冷清幽寂。诗人独自在落叶飘零的树林中穿行,“穿”字形象地传达出诗人孤独、徘徊的情绪。诗人又坐在林中百无聊赖地“数”起了流萤,“数”字传神地描绘出诗人苦闷无聊的心境。
2.(辽宁卷)阅读下面两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秋夜独坐(节选)
唐·王维
独坐悲双鬓,空堂欲二更。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
夜深
宋·周弼
解析 虚堂人静不闻更,独坐书床对夜灯。门外不知春雪霁,半峰残月一溪冰。
(2)两诗中均有“独坐”,而作者心境不同。试简要分析。(4分)
答案 两诗中“独坐”二字是典型的动作细节,“独”字体现了作者的心理,分析时要结合环境的不同特点,挖掘诗人不同的感受。
王诗写的是悲哀孤独的心境。一、二句写诗人独坐的孤寂和岁月流逝的悲凉;三、四句写草木昆虫零落哀鸣,更添悲哀。周诗写的是宁静安适的心境。一、二句写诗人独坐灯下苦读,不觉夜深;三、四句用“不知”室外景色的变化衬托了诗人夜读时的投入和专注。
3.(全国卷Ⅱ)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新晴野望
王维
新晴原野旷,极目无氛垢。郭门临渡头,村树连溪口。
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
[注]氛垢:尘埃。
(1)第三联上下两句中最精炼传神的分别是哪一个字?请作简要分析。
解析 诗歌少不了绘景摹状,化抽象为具体,变无形为有形,使人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触其物,如历其境。这种任务,相当一部分是由形容词来承担的。炼形容词,一种是形容词的重叠运用,一种是形容词的活用,特别是活用作动词。如王驾有诗“蝴蝶飞来过墙去,应疑春色在邻家”,王安石改为“蜂蝶纷纷过墙去,却疑春色在邻家”,“飞来”改为“纷纷”,写出蜂忙蝶乱的景象,表现出晚春雨后特有的美景。再如周密的“梦魂欲度苍茫去,怕梦轻还被愁遮”,以“轻”字描状梦魂,化无形为有形,而且通之于表重量的触觉,更是形容词锤炼中通感的妙用。本诗中“明”字属于此类。
答案 分别是“明”和“出”,充分显示出雨后“新晴”,诗人极目“野望”所见的景色:田野外河水上涨,在阳光照射下“白水”波光粼粼,比平时更加明亮夺目;雨水冲洗后的群山,在太阳照耀下“碧峰”秀出,更加富有层次。
4.(天津卷)阅读下面的诗,回答问题。(5分)
黄氏延绿轩
[明]高启
葱葱溪树暗,靡靡江芜[注]湿。雨过晓开帘,一时放春入。
[注]芜,丛生的草。
(1)“葱葱”、“靡靡”两个叠音词有什么作用?
解析 叠词的作用是增强语言的韵律感或起强调作用。如李清照“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富有韵律感,强调了作者孤苦寂寞的情感。本诗以环境描写为主,要分析出“葱葱”、“靡靡”在描摹情状方面的作用。
答案 写出春雨后水边草木之貌;富有韵律感,增强表达效果。
炼数量词、炼虚词、炼拟声词、炼表颜色的词等今年没有考查,更值得我们在备考中重视。
考点阐释
俗话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一首诗里,往往一个字或一个词就构成全诗的线索,体现全诗的感情基调,显示全诗的思想,这就是诗眼。品诗眼就是抓诗句中最精炼传神的词语品味,看其在拓宽加深诗的意境、传达诗人情感上起的作用。
作答指津
这类题目的提问方式主要是:某词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答题步骤为:(1)该词对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2)该词在诗的结构上所起的作用。
典型试题
1.(四川卷)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葛溪驿
王安石
缺月昏昏漏未央,一灯明灭照秋床。
病身最觉风露早,归梦不知山水长。
坐感岁时歌慷慨,起看天地色凄凉。
鸣蝉更乱行人耳,正抱疏桐叶半黄。
(1)本诗首联描绘了一幅画面,请为这幅画面拟一个标题。(2分)
(2)诗人的心绪集中体现在“乱”字上,全诗是怎样表现的?请简要赏析。(6分)
解析 本诗“乱”字既是环境描写,又暗示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分析时要结合整首诗,抓住“病身”、“归梦”、“凄凉”等词。
答案 (1)驿站秋夜难眠图(2)本诗以“乱”为诗眼,情景交融,抒写了诗人的家国之思。首联借残月、滴漏、昏暗的灯光暗写诗人心烦意乱。颔联直写身体之病、羁旅之困、怀乡之愁,点明“乱”的部分原因,为进一步写“乱”蓄势。颈联转写忧国之思,以天地凄凉的色彩加以烘托,使烦乱的心情更推进一层。尾联用衬托手法,借疏桐蝉鸣将诗人的烦乱渲染到极致。
2.(湖南卷)阅读下面的宋诗,按照要求,完成赏析。(5分)
示长安君
王安石
少年离别意非轻,老去相逢亦怆情。
草草杯盘供笑语,昏昏灯火话平生。
自怜湖海三年隔,又作尘沙万里行。
欲问后期何日是,寄书应见雁南征。
[注]长安君为王安石(1021~1086)的大妹,工部侍郎张奎之妻,封长安县君。此诗为王安石于宋仁宗嘉祐五年(1060年)出使辽国前所作,此时他尚未拜相变法。
诗中表现了“怆情”之感,请就中间两联逐联赏析作者是如何表现这种情感的。
解析 “怆情”二字是全诗感情的集中体现,统领全诗。分析时要抓住中间两联的环境描写和诗人的行为、心理,落实到每个字眼上,如叠词、虚词、数量词的使用。
答案 颔联:(1)“供笑语”表达了相逢的欢乐,“话平生”则道尽了人生的沧桑,二者相互映衬,更添一层悲凉况味。(2)“草草杯盘”与“昏昏灯火”营造了氛围,在这样的环境中,诗人更容易生发悲怆之情。(3)“草草”、“昏昏”是叠词妙用。“草草”可见酒菜的简单,欢聚中有些许不足;“昏昏”则烘托了人物情感,暗示了将别的伤痛。
颈联:(1)“自怜”与“又作”贯通一气,诗人借此直抒胸臆,表达了心中的万端悲慨。(2)“湖海”久隔,“尘沙”远赴,旦夕间重逢又别,且是出使不无艰险的辽国,时空的拓展将悲意又加深了一层。(3)“三年”言时间之长,“万里”谓距离之远,以数字入诗,一纵一横,使悲情更为浓烈。
3.(江西卷)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金陵晚望
高蟾
曾伴浮云归晚翠,犹陪落日泛秋声。
世间无限丹青手,一片伤心画不成。
金陵图
韦庄
谁谓伤心画不成?画人心逐世人情。
君看六幅南朝事,老木寒云满古城。
[注]高蟾、韦庄,均为晚唐诗人。
(1)这两首诗都写到了“伤心”,诗人为什么伤心?
(2)两位诗人一位说“一片伤心画不成”,一位说“谁谓伤心画不成”。请结合诗歌对此作简要分析。
解析 “伤心”二字体现了作者的思想和诗的主题。两首诗均以写景为主,“伤心”二字熔铸在环境描写之中。分析时要结合时代背景及环境描写来谈。
答案 (1)诗人为唐朝的衰败而伤心。(2)这两首诗从不同的角度,表达了相同的思想感情。高诗作者通过晚望金陵,从“落日”、“秋声”等意象中,生出一片伤心之情。诗人认为这种深重的伤心,世上的画家是画不出来的。韦诗作者通过观看金陵图,认为画家用“老木”、“寒云”等意象,足以表现出对国事衰败的伤痛之情,所以说,伤心是画得成的。
析炼字
考点阐释
炼字,指锤炼词语,指诗人经过反复琢磨,挑选出最妥切、最精确、最形象生动的词语来描摹事物或表情达意。析炼字,就是品味用得好的词语深藏的情感或品味其更为形象生动的表现效果。“诗眼”和“炼字”有所区别。某个字炼得好,能显示题旨,这个字就是诗眼,如四川卷中“乱”字;湖南卷中“怆情”、江西卷中“伤心”二词无特异之处,但能揭示题旨,也是诗眼。有的字,如“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使得全句增色,它是炼字,并不是诗眼,该诗的主旨是在最后一句“明月何时照我还”中表达出的。
作答指津
这类题目的提问方式往往是: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或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有什么作用?或与其他某字比较提出问题。)答题步骤为:(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典型试题
1.(广东卷)阅读下面的宋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溪亭
林景熙
清秋有馀思,日暮尚溪亭。
高树月初白,微风酒半醒。
独行穿落叶,闲坐数流萤。
何处渔歌起?孤灯隔远汀。
(2)请结合全诗,评析第三联中“穿”、“数”二字的艺术效果。(4分)
解析 诗是由意象组合而成的,名词在诗句中往往只是一个被陈述的对象,而能给名词以生动之态的,主要就是动词,因此,炼动词是炼字的主要内容。如陶潜“悠然见南山”,用一个“见”字,写出了人与自然,乃至于宇宙之间的一种和谐。王之涣“羌笛何须怨杨柳”中“怨”字明显用了拟人手法,既是曲中之情,又是吹笛人之心。杜甫“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中“溅”、“惊”二字,增添了诗人感时恨别的内心痛苦。孟浩然“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中“蒸”、“撼”具有夸张色彩。本诗“穿”、“数”二字是典型的动作细节,体现了作者的心理。分析这两个字时要结合环境描写及“馀思”、“孤”等表现作者心理的词来谈。
答案 诗人于清秋日暮在溪亭散心。月上高树,酒已半醒,周围一片冷清幽寂。诗人独自在落叶飘零的树林中穿行,“穿”字形象地传达出诗人孤独、徘徊的情绪。诗人又坐在林中百无聊赖地“数”起了流萤,“数”字传神地描绘出诗人苦闷无聊的心境。
2.(辽宁卷)阅读下面两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秋夜独坐(节选)
唐·王维
独坐悲双鬓,空堂欲二更。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
夜深
宋·周弼
解析 虚堂人静不闻更,独坐书床对夜灯。门外不知春雪霁,半峰残月一溪冰。
(2)两诗中均有“独坐”,而作者心境不同。试简要分析。(4分)
答案 两诗中“独坐”二字是典型的动作细节,“独”字体现了作者的心理,分析时要结合环境的不同特点,挖掘诗人不同的感受。
王诗写的是悲哀孤独的心境。一、二句写诗人独坐的孤寂和岁月流逝的悲凉;三、四句写草木昆虫零落哀鸣,更添悲哀。周诗写的是宁静安适的心境。一、二句写诗人独坐灯下苦读,不觉夜深;三、四句用“不知”室外景色的变化衬托了诗人夜读时的投入和专注。
3.(全国卷Ⅱ)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新晴野望
王维
新晴原野旷,极目无氛垢。郭门临渡头,村树连溪口。
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
[注]氛垢:尘埃。
(1)第三联上下两句中最精炼传神的分别是哪一个字?请作简要分析。
解析 诗歌少不了绘景摹状,化抽象为具体,变无形为有形,使人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触其物,如历其境。这种任务,相当一部分是由形容词来承担的。炼形容词,一种是形容词的重叠运用,一种是形容词的活用,特别是活用作动词。如王驾有诗“蝴蝶飞来过墙去,应疑春色在邻家”,王安石改为“蜂蝶纷纷过墙去,却疑春色在邻家”,“飞来”改为“纷纷”,写出蜂忙蝶乱的景象,表现出晚春雨后特有的美景。再如周密的“梦魂欲度苍茫去,怕梦轻还被愁遮”,以“轻”字描状梦魂,化无形为有形,而且通之于表重量的触觉,更是形容词锤炼中通感的妙用。本诗中“明”字属于此类。
答案 分别是“明”和“出”,充分显示出雨后“新晴”,诗人极目“野望”所见的景色:田野外河水上涨,在阳光照射下“白水”波光粼粼,比平时更加明亮夺目;雨水冲洗后的群山,在太阳照耀下“碧峰”秀出,更加富有层次。
4.(天津卷)阅读下面的诗,回答问题。(5分)
黄氏延绿轩
[明]高启
葱葱溪树暗,靡靡江芜[注]湿。雨过晓开帘,一时放春入。
[注]芜,丛生的草。
(1)“葱葱”、“靡靡”两个叠音词有什么作用?
解析 叠词的作用是增强语言的韵律感或起强调作用。如李清照“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富有韵律感,强调了作者孤苦寂寞的情感。本诗以环境描写为主,要分析出“葱葱”、“靡靡”在描摹情状方面的作用。
答案 写出春雨后水边草木之貌;富有韵律感,增强表达效果。
炼数量词、炼虚词、炼拟声词、炼表颜色的词等今年没有考查,更值得我们在备考中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