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人”

来源 :中学生百科·文综理综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ow3t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些出自西方的关于“人”的说法,在人们的脑海中留下深刻的印记,比如“人人生而自由”,“人人生而平等”,“天赋人权”等等。这些说法被人们视为颠扑不破的真理,不假思索地就脱口而出,成为人们讨论、评价很多问题的前提和标准。其实,关于对“人”的认识,在中国古代思想中,内容也很丰富。因此,思考“人”这一问题时,只要不对传统抱有偏见,经常就会在中国传统中寻找、对照相关的内容,结果往往会有很朴素的感悟。
  孔子去世的时候,他的学生们为他守丧三年。为何要守丧三年?是不是太长了点?如果生活富裕、无所事事,守在那里也没什么。如果经济条件不好,身体也不好,三年里面靠什么维持生存?虽然在那个年代,父母去世后,人们的习惯就是守丧三年,但是,为何要定这样一个三年的规定?在孔子生前说过的一段话中,似乎有答案。
  孔子有一个学生,名叫宰我,也叫宰予,他也有同样的疑问,他对孔子说:“三年之丧,期已久矣。”意思是说守丧三年时间太长了。孔子说,父母去世了,你吃好的,穿好的,你能够心安吗?宰予居然说:能。孔子肯定有点生气,便说:如果你能心安,你就去做吧。宰予一看老师有点不高兴,便离开了。孔子对留下的学生说:每个人生下来,都要三年左右才能完全脱离开父母的怀抱,所以,为父母守丧三年,天下都如此。宰予难道没有享受过父母三年的爱护吗?
  孔子的这段话体现了儒家学说一个最大的特点:它所关注的人,都是现实中的人;它所希望建立的规则,都是现实中最实用的规则。有父母对婴儿的三年之养育,就有儿女对父母的三年之守丧,因而,儒家学说中人与人的关系才显得温情和真实。对于今天来说,三年只是一个具体的数字,一个操作层面的细节,但是,本质上来说,父母对子女爱护,对应子女对父母孝顺,原则上依然是天然合理的。
  而文艺复兴以后西方的很多“人”的理论,从“人人生而自由”、“人人生而平等”,到“天赋人权”等,所论述的都只是一个概念的人,而不是真实的、现实的人。概念里的人,没有父母,没有子女,没有夫妻,没有兄弟姐妹,没有朋友同事,也不需要学习、成长,也不会生病、衰老,仅仅是一个不真实的“人”。也许,这个概念的人,由于独立,由于自我,排除了与他人关系的考虑,便只剩下了生与死。
  现实中的人,不管在家庭、单位还是在社会上,都不可能是孤立的,他一定是与其他人发生关联的,由于这种关联,才会有善恶、好坏,才会有道德的要求。当然,我们不能说西方的哲学没有道德伦理的内容,西方哲学关于这方面的理论也很多。但是,出于概念的人,道德伦理大多成为外在的标准,而且,这种外在的道德标准会显得僵硬,比方说,如何让一个孩子和成人遵守同样的道德,享有同样的权利?即使按照现在通用的法律,18岁以后都一样了,那么,18岁以前的“小人”不是人吗?反过来,儒家从现实的人出发,道德伦理发自内心,自觉自愿。遵守道德不是为了客观目的,只是为了自己的快乐。孩子与成年人之间,便不会有这种僵硬的道德统一标准。
  从现实的人出发来考虑问题,一个刚刚降生的婴儿,人格都还没有确立,如何能有自由和平等?即便有“天赋人权”,也要通过他人,通过教育,通过学习才能了解和拥有。那么,所谓的“天”,难道不就是那些抚养他、教育他的人吗?因此说,人的自由、平等和权利,都不是先天被赋予、被恩赐的,而是后天争取、建立的。前者是被动的,后者是主动的。
  因此,当我们单纯从概念上的“人”出发,来阐述关于“人权”等问题时,常常都会面临诸多困惑,只有与现实中的“人”联系起来,才真正具有实际意义。
  编辑/梁宇清
其他文献
恒星的取名原本是“永远不变”的意思,因为大多数恒星的变化过程非常漫长,人们根本觉察不到。  实际上,并不是所有的恒星都那么安静。后来发现,有些恒星也很“调皮”,变化多端。于是,科学家们就给那些喜欢变化的恒星起名叫“变星”。  脉冲星,就是变星的一种。脉冲星的存在是过去人们没有预料到的,以至于人们在对它的认识过程中产生了很多故事。  1967年,英国剑桥新建造了射电望远镜,这是一种新型的望远镜,它的
期刊
假设有5个人,他们把一个蛋糕交给其中的一人切,分成五份,想一下,用什么办法可以防止那个切蛋糕者“以权谋私”,分给自己最多?  有人想出了这样一个规则。谁切蛋糕,那么谁就必须是最后拿。这样,切蛋糕的那个人会尽力把五份切得差不多,因为如果切得大小不等,他不仅不可能拿到最大的,反而只能拿到最小的。  这一招是典型的西方人“制约权力”的方法。5个人分蛋糕的行为其实是一次小小的“政治行为”。我们可以把这个切
期刊
提起0.618,许多人都知道,它叫“黄金分割法”。它的提出,迄今已有四千多年历史,其创始人是古希腊的毕达哥拉斯。它是被古希腊美学家柏拉图誉为“黄金分割律”,简称“黄金律”或“黄金比”。  有人曾断言:“宇宙万物,凡符合黄金分割律的总是最美的形体。”事实证明,0.618在建筑、书法、绘画、音乐等领域都有充分体现,医学与0.618更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它可以解释人为什么在环境温度22至24摄氏度时感觉最
期刊
熊,在许慎的《说文解字》上说“熊兽似豕,山居冬蛰”,也就是说:熊有些像猪,冬天里在山洞里冬眠。把熊和猪相比有些牵强,也许因为过去中国猪都为黑色,并且猪与熊都比较肥硕些,所以许慎说熊像猪。  熊种类很多,有棕熊、白熊、马来熊等等。熊体型差异很大,阿拉斯加棕熊是体型最大的熊,有不少雄性阿拉斯加棕熊体长可达3米,体重可达680千克,其中世界上最高的熊高达4米(是体长不是肩高)。一头柏林动物园的熊重达11
期刊
植物也有“家庭意识”,根系能在土壤中认出谁是亲戚谁是外族,而有些植物妈妈对种子的生长会呵护有加,这些,都不算是新闻了。其实作为生命的另一种形式,植物也跟很多动物一样,有着属于自己的交际与生活。  小时候,很多人都有过一些奇怪的念头,比如说想知道被折断的树枝会不会痛。这样的想法,长大后再记起,一定觉得那会儿自己真傻。但实际上,树枝被折断后是否会痛,还真没人轻易下定论。或许,它们果真很痛呢?只是对痛的
期刊
塑料普通话代言人    何炅哥哥,有一个问题我很早就想问你了,为什么你的普通话说得那么好,还会英语阿拉伯语什么的,是语言天赋高吗?我英语不行就先不说了,中国人嘛,还是普通话最重要。但是我一开口说普通话就被人封为“塑料普通话代言人”……为了摆脱这个封号,我经常在家练习普通话,但是不知道为什么,那些什么鼻音啊平翘舌啊什么的,我就是说不清楚,不会是我大脑里控制语言的神经有问题吧?  ——小石头    何
期刊
随着每年中国GDP(国内生产总值,即Gross Domestic Products的缩写:指以货币形式呈现的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的最终生产成果)的快速增长,GDP现在在中国很热,很多人经常挂在嘴边。但是,GDP只是一个很重要的参考指标,不能代表一切。西方经济学里有一个很有名的故事:有两个经济学家A和B,一起在野外散步。A看到一堆牛粪,就对B说:“你把它吃了,我给你一百万美元。”B
期刊
伴着片片雪花,官道上飞奔而来三匹快马,马上坐的是传递战报的信使。此时正值公元前128年的腊月,汉武帝执政期间。这年冬天北方草原上遭遇一场前所未有的大雪,牲畜冻毙众多。为获得生存资源,匈奴人大举入侵边关,渔阳成为重点攻击目标。信使正是来自渔阳,他们是到长安递送紧急战报的。  信使背上都插有旗帜,那是紧急、快速、任何人不能阻拦的象征。马还佩带特有铃铛,很远就能听到叮当声,提醒行人、车马让路。古代这种邮
期刊
汉城(首尔)是继东京之后第二个主办奥运会的亚洲城市。为了承办奥运会,韩国投放了40亿美元的巨额资金。组委会通过企业赞助,出卖电视权等方法。最后不仅没出现亏空,反而盈利2亿多美元,创了官办奥运盈利的纪录。  汉城奥运会会标为“三太极”,富有朝鲜传统文化特色。大会的吉祥物是一只活泼可爱的老虎。汉城奥运会新列入了乒乓球比赛,恢复了已中断64年的网球比赛项目,并且允许网球和足球职业运动员参赛,但足球职业运
期刊
我们对毒,总是怀着一种复杂矛盾的感情。在过去漫长的男权社会里,许多男人口里喊着“最毒妇人心”,背地里却把“无度不丈夫”悄悄改成“无毒不丈夫”并奉为处世格言。然而,不管男女,人类其实是一种无毒的动物,我们的机体并不会制造专门杀伤猎物或者抵御猛兽的毒素。  严格来说,有毒动物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可以制造毒素作为攻击和防御武器的动物,比如各种毒蛇、蝎子、水母;另一类则是体内含有毒素,可以让食用者中毒的动物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