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阅读教学和口语交际是对语言的理解和运用的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对书面语言、口头语言的理解和运用的训练,是一个密切相关的对立统一体。因为,阅读教学离不开听、说。比如课堂上的复述、问答、讨论等,既是理解书面语言的训练,又是听、说的训练。这样的听、说,既反映了学生的理解,又体现了学生对理解的表达。读得懂有利于说得明白,有利于听得懂;说得明白,听得懂,又会促进学生对课文语言的理解。那么,如何使口语交际教学与文本阅读相得益彰,比翼双飞?如何创造性地利用文本挖掘出多姿多彩的口语交际的教学资源?
一、演练文本,创设“说”的平台
儿童学习语言以内隐认知为主,在实践中习得是学习语文的主要途径。阅读教学中,要根据课本的特点,创设情境,安排适量的演练,为学生构建一个交际平台,这样既有助于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又有益于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提高。
1.在表演中练说
小学生天性好动,表演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有些文章生动、有趣,学生学起来也趣味盎然。这时,创造机会让学生成为文中的“主人公”,创造故事情境,更能诱发他们的创造力。如教学《蟋蟀的住宅》一文时,我启发学生以一只蟋蟀的身份,用自己的语言,形象生动地向大家介绍自己是如何建造住宅的。学生在介绍时,自由想象,适当扩充,并辅以动作和表情,仿如一只只“蟋蟀”在栩栩如生地建造住宅。这样的教学发展了学生能力,丰富了学生的口头语言及体态语言。
2.在短时演讲中练说
有些文章讲的是发生在学生身边的事,学生有切身的感受,课外也容易收集到类似的材料,教学时可课前布置学生收集相关的材料。
学习《只有一个地球》时,通过多次的诵读课文,与文本发生对话后,教师让学生拿出自己的读书笔记,把课前收集的关于环保的信息进行整理,然后分成学习小组进行交流、讨论,最后派代表面向全班进行短时演讲。同学们个个振振有词:大面积破坏森林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的现象令人触目惊心;由于工厂随意排放污水,导致很多稀有动物无处藏身;因为大量捕捉被保护动物,致使生态失去平衡……学生积极参与,学习兴趣浓厚,课堂气氛极好,既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又提高了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二、想象文本,丰富练说的空间
中国山水画中一叶扁舟可暗示“空白”处里有澄江。美国艺术心理学家阿里海姆把这叫做“知觉补充”,意思是说一个“待补”的“缺口”更能勾起欣赏者的想象。在语文教学中借鉴绘画的“空白”艺术,更能激活学生的想象,有利于学生设身处地地体味课文意境,感悟课文的内涵。
1.抓住课始导入,启发学生想象说。
学习《桂林山水》时,我是这样导入的:“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到广西壮族自治区的一个风景区——桂林旅游。在漓江的木排上,有一位导游阿姨正等着我们呢,见了面我们该怎样打招呼呢?”师扮演导游,面带微笑:“同学们,你们好!欢迎你们到桂林来,很高兴为你们导游。”这时,同学们一个个走上前去,大大方方地说:“阿姨,您好!见到您很高兴。”“阿姨,有你当导游,我们旅途更愉快!”
2.抓住文本内容的空白处,启发学生补想后说
《再见了,亲人》一文的作者从艺术需要出发,在文中只写了志愿军告别时说的话,而朝鲜人民会说些什么呢?文中没有写。这种艺术的空白就留下了可供创造的想象空间。于是,我这样引导学生进行口语交际:同学们,三年来,中国人民志愿军与朝鲜人民并肩作战,打败了美帝国主义侵略者;停战后,又和朝鲜人民齐心协力,重建家园。如今,志愿军就要与依依不舍的朝鲜人民告别回国了,此时此刻,朝鲜人民会说些什么呢?如果你是大娘、小金花、大嫂,听了志愿军说的话,会说什么呢?
3.抓住课文结尾,启发学生续想后说
有些课文的结尾言虽尽而意未尽,余味无穷,要引导学生按照课文的思路进行合理的想象。如《坐井观天》这篇课文,既是一则充满童趣的寓言故事,又是一篇进行口语交际的好教材。课文最后是这样写的:小鸟也笑了,说:“朋友,你是弄错了,不信,你跳出井口来看看吧。”这段话留下了一个极大的想象空间。教学中,我根据这段话设计相关的训练,让学生顺着课文的情节,展开丰富的想象,将课文内容作适当延伸。比如:让学生想一想,说一说,小鸟飞走后,青蛙有没有跳出来?如果跳出来的话,它会看到什么呢?又会说些什么呢?在我的点拨、引导下,学生畅所欲言,描绘了一个又一个鲜活的画面,一个又一个富有创意的构思从学生心底流露,真令人欣喜。
4.抓住有关事物,启发学生联想后说
联想常常是新形象形成的媒介。在阅读教学中,可经常有计划、有选择地启发学生从教材内容出发,由此及彼、举一反三地展开联想,并模仿课文的方式来表达自己要说的内容。如教学《纸船和风筝》之后,可安排这样一个口头练习:也许还会发生一些误会和摩擦,会彼此不开心。你希望看到怎样的一种情景?请依照课文的表达形式说一段话。
三、创新文本,重组练说语言
哲学大师萨特说过:“阅读是一种被引导的创造。”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对阅读文本进行再创造,进行“二度开发”,让学生在创编文本的过程中感受到创造语文的快乐。这种语言运用的实践,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迁移、运用能力,而且能促进合作探究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如学了《草原》《观潮》等写景类的课文就可以引导学生创造“导游”与“游客”对话交流的情境,介绍草原的美丽和钱塘江大潮的壮观;也可以模拟电视节目主持人到景地采访游客;学了《新型的玻璃》可以让学生当各种“新型玻璃”的推销员,当众推销新产品;学了《将相和》《草船借箭》等故事性强的课文,可让学生自由组合排练课本剧。这些口语交际情境的创设能引导学生对已生成的资源有选择地重组、提升和扬弃,在开放的目标中弹性地加入新知识、新思维和新方法。这些情境集安排角色、自我推荐、转述、自我介绍等多项交际内容于一体,极富生活化,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活动中自由交流,在交流中发展合作精神,提升口语交际能力。
由此可见,说是为了促进读;说是为了交流读的成果,发表读的见解;说是口语交际的需要。有位哲人说:“一个人无论看到怎样的美景奇观,如果他没有机会向人讲述,他就绝不会感到快乐,而一个无人分担的痛苦是最可怕的痛苦。”其实说也是一种听说能力的常规训练,只有经常性地把听说训练放在阅读教学中进行,两者方能比翼双飞。
一、演练文本,创设“说”的平台
儿童学习语言以内隐认知为主,在实践中习得是学习语文的主要途径。阅读教学中,要根据课本的特点,创设情境,安排适量的演练,为学生构建一个交际平台,这样既有助于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又有益于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提高。
1.在表演中练说
小学生天性好动,表演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有些文章生动、有趣,学生学起来也趣味盎然。这时,创造机会让学生成为文中的“主人公”,创造故事情境,更能诱发他们的创造力。如教学《蟋蟀的住宅》一文时,我启发学生以一只蟋蟀的身份,用自己的语言,形象生动地向大家介绍自己是如何建造住宅的。学生在介绍时,自由想象,适当扩充,并辅以动作和表情,仿如一只只“蟋蟀”在栩栩如生地建造住宅。这样的教学发展了学生能力,丰富了学生的口头语言及体态语言。
2.在短时演讲中练说
有些文章讲的是发生在学生身边的事,学生有切身的感受,课外也容易收集到类似的材料,教学时可课前布置学生收集相关的材料。
学习《只有一个地球》时,通过多次的诵读课文,与文本发生对话后,教师让学生拿出自己的读书笔记,把课前收集的关于环保的信息进行整理,然后分成学习小组进行交流、讨论,最后派代表面向全班进行短时演讲。同学们个个振振有词:大面积破坏森林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的现象令人触目惊心;由于工厂随意排放污水,导致很多稀有动物无处藏身;因为大量捕捉被保护动物,致使生态失去平衡……学生积极参与,学习兴趣浓厚,课堂气氛极好,既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又提高了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二、想象文本,丰富练说的空间
中国山水画中一叶扁舟可暗示“空白”处里有澄江。美国艺术心理学家阿里海姆把这叫做“知觉补充”,意思是说一个“待补”的“缺口”更能勾起欣赏者的想象。在语文教学中借鉴绘画的“空白”艺术,更能激活学生的想象,有利于学生设身处地地体味课文意境,感悟课文的内涵。
1.抓住课始导入,启发学生想象说。
学习《桂林山水》时,我是这样导入的:“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到广西壮族自治区的一个风景区——桂林旅游。在漓江的木排上,有一位导游阿姨正等着我们呢,见了面我们该怎样打招呼呢?”师扮演导游,面带微笑:“同学们,你们好!欢迎你们到桂林来,很高兴为你们导游。”这时,同学们一个个走上前去,大大方方地说:“阿姨,您好!见到您很高兴。”“阿姨,有你当导游,我们旅途更愉快!”
2.抓住文本内容的空白处,启发学生补想后说
《再见了,亲人》一文的作者从艺术需要出发,在文中只写了志愿军告别时说的话,而朝鲜人民会说些什么呢?文中没有写。这种艺术的空白就留下了可供创造的想象空间。于是,我这样引导学生进行口语交际:同学们,三年来,中国人民志愿军与朝鲜人民并肩作战,打败了美帝国主义侵略者;停战后,又和朝鲜人民齐心协力,重建家园。如今,志愿军就要与依依不舍的朝鲜人民告别回国了,此时此刻,朝鲜人民会说些什么呢?如果你是大娘、小金花、大嫂,听了志愿军说的话,会说什么呢?
3.抓住课文结尾,启发学生续想后说
有些课文的结尾言虽尽而意未尽,余味无穷,要引导学生按照课文的思路进行合理的想象。如《坐井观天》这篇课文,既是一则充满童趣的寓言故事,又是一篇进行口语交际的好教材。课文最后是这样写的:小鸟也笑了,说:“朋友,你是弄错了,不信,你跳出井口来看看吧。”这段话留下了一个极大的想象空间。教学中,我根据这段话设计相关的训练,让学生顺着课文的情节,展开丰富的想象,将课文内容作适当延伸。比如:让学生想一想,说一说,小鸟飞走后,青蛙有没有跳出来?如果跳出来的话,它会看到什么呢?又会说些什么呢?在我的点拨、引导下,学生畅所欲言,描绘了一个又一个鲜活的画面,一个又一个富有创意的构思从学生心底流露,真令人欣喜。
4.抓住有关事物,启发学生联想后说
联想常常是新形象形成的媒介。在阅读教学中,可经常有计划、有选择地启发学生从教材内容出发,由此及彼、举一反三地展开联想,并模仿课文的方式来表达自己要说的内容。如教学《纸船和风筝》之后,可安排这样一个口头练习:也许还会发生一些误会和摩擦,会彼此不开心。你希望看到怎样的一种情景?请依照课文的表达形式说一段话。
三、创新文本,重组练说语言
哲学大师萨特说过:“阅读是一种被引导的创造。”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对阅读文本进行再创造,进行“二度开发”,让学生在创编文本的过程中感受到创造语文的快乐。这种语言运用的实践,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迁移、运用能力,而且能促进合作探究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如学了《草原》《观潮》等写景类的课文就可以引导学生创造“导游”与“游客”对话交流的情境,介绍草原的美丽和钱塘江大潮的壮观;也可以模拟电视节目主持人到景地采访游客;学了《新型的玻璃》可以让学生当各种“新型玻璃”的推销员,当众推销新产品;学了《将相和》《草船借箭》等故事性强的课文,可让学生自由组合排练课本剧。这些口语交际情境的创设能引导学生对已生成的资源有选择地重组、提升和扬弃,在开放的目标中弹性地加入新知识、新思维和新方法。这些情境集安排角色、自我推荐、转述、自我介绍等多项交际内容于一体,极富生活化,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活动中自由交流,在交流中发展合作精神,提升口语交际能力。
由此可见,说是为了促进读;说是为了交流读的成果,发表读的见解;说是口语交际的需要。有位哲人说:“一个人无论看到怎样的美景奇观,如果他没有机会向人讲述,他就绝不会感到快乐,而一个无人分担的痛苦是最可怕的痛苦。”其实说也是一种听说能力的常规训练,只有经常性地把听说训练放在阅读教学中进行,两者方能比翼双飞。